1.2 基本观点
1859年,日本废除闭关锁国政策(Seclusionism,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定义参见1.7节)。1867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起新的非封建主义政府,这时领导人意识到日本在许多技术领域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政府努力引进先进技术,雇用外国工程师,教育人民,鼓励企业家吸收国外技术并应用到日本的工厂。此外,政府决心在军事能力方面赶上西方,因而有强烈的动机支持技术追赶并进行国内采购。
日本的高速发展常被想当然地归功于后发优势和积极的政府政策。例如,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列出文化和科学引进的清单。虽然语言本身或多或少是本土的,但是人们在书写时使用的字符——日本汉字(kanji)——是从中国输入的。日本人也创造了自己的语音字符——假名(kana),不过这也是由汉字变形而来。在宗教方面,从印度经中国传入的佛教拥有数量最多的信徒。此外,虽然目前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但它也是由中国传入并且曾盛行一时。这些宗教和思想如今已经被改造,有时是当权者有意为之(Morishima,1982),有时则是为了顺应民意。
此外,日本还引进了科学知识。早期主要是来自中国,德川时代零星地从荷兰引进,明治维新之后则从美国和欧洲引进。因此,在第11章讨论的制药业案例中,医生最先使用中国医术,少数医生在德川时代使用荷兰医术。明治维新之后,实际上所有医生都开始使用西方医术,特别是德国的医术。
不过,我们也不能就此断言日本完全依靠引进的知识和技术,或者认为日本引进技术是没有代价的。任何国家要吸收和充分利用技术,都必须拥有一定的能力,而且对能力水平的要求通常还高得惊人,也就是说,必须有吸收能力。日本就拥有这样的能力,部分来自本土的技术,部分通过教育和其他有意识的努力培养习得。因此,本书的目标之一就是证明这些能力不可或缺,并说明日本如何积累起这些能力。
政府毫无疑问对这种能力的积累做出了贡献,它除了建立起教育制度,还建设工业基础设施、鼓励投资。在明治时代早期,即19世纪后半叶,政府提出了“富国强军”(Fukoku Kyohei)的口号,以避免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国。政府主动制定了大量政策以实现这一目标(见第2章)。类似地,二战战败后,政府把工作重心放在保障大量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上,致力于恢复到战前的生产水平,并采取了具体的政策措施(见第3章)。
然而,单凭政府的力量,日本不可能在产业发展上取得今时今日的成就。私营部门主动出击,努力积累起充足的技术能力,冒险进行投资,特别是进入陌生且变幻莫测的行业,并作出正确的管理决策,这一切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发挥私营部门的这种主动性和能力,政府政策才有可能取得预期效果。也只有这样,日本经济才能克服政府政策可能给市场机制带来的任何不利影响。积极进取的企业行为不可或缺,实际上也的确存在于日本的发展进程中,例子之多令人震惊,由此维持了市场的高度竞争性,这毫无疑问提高了市场效率和促进了经济增长。
因此,私营部门(企业)和公共部门(政府),以及从海外流入的信息、资本和其他资源,都在日本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一起构成了一个高效的增长机制。图1.1是这种机制的简化图。我们强调,入市和竞争的市场机制在促进效率和刺激活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支撑入市和竞争机制的是经济增长的三个要素——技术能力、企业家精神和需求——我们将在下文对此作详细讨论。你也许希望把它们看作分别代表经济增长的三个方面——技术、供应和需求。
图1.1 日本的技术与产业发展: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