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现代教育先驱
1903年,何子渊等人创办的兴民学堂旧址——兴宁学宫(何立新 摄)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便在粤著书立说,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提倡通过改良和变法,实现国家富强,并促成学习西方知识的风气。西学教育在广东逐渐形成规模,对促进教育改革和民智开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推动了维新思想在广东的萌芽和发展。而何子渊、丘逢甲等教育先驱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何子渊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弊端有深刻认识,20岁便自费随商船赴美考察西方基础教育,矢志“教育革新,救国图强”。回国后,从1885年起,他便先后与丘逢甲、萧惠长、王蔚奇等人创办倚南洞小学、同仁学校、兴民学堂、石马两等小学堂、兴宁简易师范科等新学制学校,“聚百里之志士,开风气于一方”,创中国现代教育之先河,使广东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学校教育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中国传统的皇权教育开始向“次殖民地”(孙文语)教育演变。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以龚自珍、魏源等人的启蒙思想为先声,以洋务教育为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起步。
当时,中国教育虽仍是以传统的封建教育为主体,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一是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开始萌芽。
二是外国人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并开始建立新式学校。但此举没有损害天朝帝国的尊严,也没有危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1844年外国人获得了建教堂、传教、办医院、办学校的权利;1843年出版《数学启蒙》,介绍算术、代数知识;1855年,刊行《博物新编》,介绍西洋气象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动物学知识。
三是1851年太平天国的革命教育对封建教育进行了改革,持续十余年之久,主要表现为改革考试制度,废除封建门第出身。
中国新式学堂的萌芽始自教会学校,而正式创办新式学堂却始自洋务教育。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设了京师同文馆,培养外国语人才,那是中国第一所洋务学堂,也是中国新式学堂的开端。
何子渊于1885年创办西式“倚南洞小学”,于1888年创办“同仁学校”。这个时期,广东地区还创办了其他一些新式学校:如广州地区的广雅书院(1887年)、培道女校(1888年)、培正书院(1889年),梅州地区的绍德小学(1897年)、乐育小学(1897年)、懿德女校(1898年)、务本中西学堂(1902年),汕头地区的同文学堂(1901年)等。
20世纪初,黄遵宪回乡后,辟人境庐为课室,亲自讲授新学功课,后又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发表《敬告同乡诸君子》,各县有识之士纷纷响应。何子渊、萧惠长、罗师杨等人创办兴民学堂,丘逢甲创办镇平县立中学堂,五华长乐学堂、大埔乐群中学堂等也相继开办。
上述历史事实表明:何子渊确实是开现代教育风气之先,是现代教育的先驱式人物。正如历史学家罗师杨所说,何子渊“绩学通方,戊戌后,鼓吹新学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