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19世纪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平面设计风格,是从当时英国和德国的字体排版和装饰中获得灵感的,这尤其反映在这个世纪中叶开始的大量画报上。这些出版物的排版仍然因循守旧,而其中的插画却成为重要的风格标志。它们主要采用木刻和石版印刷,将通常过度渲染的视觉信息复制出来。当1857年《哈珀周刊》(Harper's Weekly)开始出版时,它的木刻插画还并不能够非常精准地反映新闻事件。到了1862年,德国出生的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Thomas Nast)加入《哈珀》,用其独特的交叉平行线展现阴影的画风让《哈珀》在众多出版社中脱颖而出。1871年,出生于维也纳、受过欧洲石板套色印刷术(Chromolithography)训练的政治漫画家约瑟夫·凯普勒(Joseph Keppler)创办了讽刺周刊《恶作剧》(Puck),这不仅提升了美国插画的质量,还将彩色平版印刷引入了漫画。纳斯特和凯普勒的作品也影响了他们的竞争对手期刊如《法官》《沙文主义者》《真理》的漫画画风。
17.伦姆勒(Rummler)设计。《真理》,杂志封面,1895年1月19日
18.设计师不详。《哈珀》杂志,杂志封面,1883年12月
19.格兰特·汉密尔顿(Grant Hamilton)设计。《法官》,杂志封面,1884年3月22日
20.设计师不详。《哈珀周刊》,杂志封面,1876年2月12日
21.设计师不详。《沙文主义者》,杂志封面,1884年10月1日
22.设计师不详。《纽约时尚广场》,杂志封面,1885年9月
23. E. N.布鲁(E. N. Blue)设计。《恶作剧》,杂志封面,1887年3月23日
24.设计师不详。《亨氏甜腌菜》,商业名片,约1887年
25.设计师不详。《班卓琴响》,乐谱封面,1851年
26.设计师不详。《克利夫兰烘焙用面粉》,商业名片,约1886年
27.设计师不详。《肥皂碱》,商业名片,约1896年
28.设计师不详。《臂锤牌苏打粉》,商业名片,约1880年
29.设计师不详。《象牙牌肥皂》,商品包装,约1895年
30.设计师不详。《糊糊牌淀粉》,商业名片,1882年
31.设计师不详。《玫瑰叶》,商业名片,1865年
32.设计师不详。《醋苦啤年鉴》,书籍封面,1874年
33.设计师不详。《“世上最好”高级丝绸》,商业名片,约1880年
美国
随着美国内战后向消费主义转变,大量的新消费品不断涌现,向公众宣传这些新产品的需要与日俱增,简单的“公告”逐渐演变成更为全面的“广告”。技术进步带来了市场盈余和商业竞争,也创造出更为经济的印刷方法。1840年,石板套色印刷术首次用于商业名片,而到70年代时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高效的印刷方式;很快,它就被证明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一种强大手段。由于广告代理商更多的是版面的经纪人,而非有创造力的决策者,所以事实上是小公司业主自己根据本能来判断广告效果,从而决定了早期维多利亚风格的广告形象。最受欢迎的主题包括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工作和进步,以及各种各样的喜剧小品。印刷公司,如朱利叶斯比恩公司、柯里埃和艾夫斯公司、路易斯普朗公司,最终承担了一个创造性的角色,为商业名片、唱片封面、商品包装、商业海报以及节日贺卡构思和生产提供或个性化或普通的彩色印刷服务。
美国
早期维多利亚风格的海报制作者主要侧重于用文字传达信息,而很少关注海报的图案设计。所谓的排版,通常是将不同的字体组合起来而已,字体常常还是断开的。侧边会有各种不协调的字体,在同一个单词里用上不同的字体也是常事;当然偶尔也会出现小小的木刻图案,给原本单调的排版增添一丝趣味。其中比较有趣且出彩的是一些戏剧和马戏表演海报,以及讲座和拍卖海报,它们将文字和图案结合得恰到好处。海报缺乏艺术性的另一个原因是,维多利亚时期的商人无法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艺术理想与实际的短暂销售需求联系起来。然而,在19世纪的末梢,与美国字体创始人公司(American Type Founders Co.)等铸造厂合作的字体设计师们,也开始向印刷商们传授如何使字体更具可读性的经验。以此同时,以图为主体的海报也逐渐流行起来,因为商人们最终意识到,与文字相比图片更具吸引力。
34.设计师不详。《美国国家大篷车巡演》,海报,1831年。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市美国古文物协会提供
35.设计师不详。《佩恩和麦克诺顿公司》,海报,1847年
36.设计师不详。《山姆大叔的小宴会》,海报,1876年。纽约历史协会提供
37.设计师不详。《音乐家罗伯特·海勒》,海报,约1895年
38.设计师不详。《商人牌漱口油》,商业名片,1894年
39.设计师不详。《知更鸟》,麦克劳林兄弟出版的儿童读物,1896年
40.设计师不详。《汉隆兄弟瑞士旅行记》,海报,约1880年。林肯中心纽约公共图书馆提供
美国
彼得·马尔齐奥(Peter Marzio)在《民主艺术》(The Democratic Art)一书中引用了19世纪70年代的一位社会评论家的话,他抨击石板套色印刷术是“底层民主的精髓,因而是对高雅文化的贬低。它代表了一种‘伪文化’,作为众多邪恶媒介(报纸、杂志、各种学会讲座、小型学院)的一种,它们在社会上传播着各种各样对知识以及艺术一知半解的爱好,其实它们所谓的艺术,只是渴望看到和拥有一些图画而已”。彩色印刷确实将伟大绘画的廉价复制品带到了寻常百姓家,但它也为丰富多彩的图像提供了手段,促进了广告和出版业的发展。尽管社会上存在着天真的审美偏见,商人们意识到色彩确实有助于增加销售额。对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消费者来说,彩色印刷就像一个世纪后出现的彩电一样,成为进步和影响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