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通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一、自然环境

地理学意义上的伊朗高原,位于亚美尼亚高原与帕米尔高原之间,扎格罗斯山、厄尔布尔士山、兴都库什山以及苏莱曼山环绕四周,山间盆地散落其中,呈相对封闭的地貌形态。地缘政治意义上的“伊朗”一词源于古波斯语,始见于琐罗亚斯德教经典《阿维斯塔》以及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的楔形文字碑铭,本意为“雅利安人的土地”,泛指西起底格里斯河、东至阿姆河的广大区域,区别于称作突厥斯坦的中亚腹地。雅利安人的一支曾经生活在伊朗高原西南部,该地相当于现在伊朗的法尔斯省。“波斯”一词在古波斯语中称作帕尔萨斯,在现代波斯语中读作法尔斯。古典时代的希腊人将生活在帕尔萨斯的雅利安人称作波斯人,将波斯人生活的帕尔萨斯称作波斯,“波斯”一词由此得名。帕尔萨斯是阿黑门尼德王朝和萨珊王朝的发源地,而阿黑门尼德王朝和萨珊王朝统治的帝国史称波斯帝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伊朗”一词作为国家称谓鲜见于典籍的记载,世人通常只知波斯而不知伊朗。萨法维王朝的官方文书,曾经将其统治的疆域称作伊朗。然而,周边国家和西方世界依旧将萨法维王朝和恺伽王朝统治的国家称作波斯。1935年,礼萨汗将巴列维王朝统治的国家正式更名为伊朗,此后波斯一词成为特定的族群称谓和语言称谓,不再具有地缘政治的内涵。

伊朗地处伊朗高原的西部,北邻里海,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国土面积约为164.8万平方公里,居亚洲第六位,相当于英国国土面积的6倍或者法国国土面积的3倍。伊朗拥有漫长的陆上边界线,西部毗邻伊拉克和土耳其,北部与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接壤,东部连接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由于与周边邻国之间的陆上边境缺乏明显的自然界限,包括阿扎里人(即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和俾路支人在内的诸多族群跨境分布,是伊朗人口构成的显著特征。

伊朗国土的绝大部分系群山环绕的高原地带,高原与山脉逶迤纵横,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000米。扎格罗斯山位于伊朗高原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之间,自亚美尼亚高原向霍尔木兹海峡延伸,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2000公里。扎格罗斯山是波斯人的家园与阿拉伯世界之间的天然分界线,山脉两侧的文化氛围风格各异。扎格罗斯山区的峡谷盆地星罗棋布,土质肥沃,植被茂盛。扎格罗斯山的余脉,沿阿曼湾北岸,向东延伸到伊朗东南边陲的俾路支斯坦。厄尔布尔士山位于伊朗高原北侧与里海南岸平原之间,呈东西走向,长约900公里。厄尔布尔士山主峰达马万德山,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以北,海拔5670米,是中东地区的最高峰。

扎格罗斯山景色

里海南岸马赞德兰的伊玛目扎迪·哈希姆清真寺

伊朗年均降雨量约为300毫米,然而降雨区域分布不均。厄尔布尔士山与里海之间的狭长平原,地势平坦,年均降雨量达到1280毫米,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稠密且种类繁多,是伊朗北部最富庶的农业区域。胡齐斯坦平原古称苏斯亚纳,系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自然延伸,得益于卡伦河和卡尔黑河的充沛水源,构成伊朗西南部最重要的农业区域。法尔斯位于扎格罗斯山西南部,地处波斯湾与内陆高原之间,年均降雨量350毫米,高山融雪提供了较为充沛的水源,较为适合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西北部的阿塞拜疆地区河谷众多,东北部的呼罗珊地区绿洲密布,亦是伊朗重要的农业区域。扎格罗斯山和厄尔布尔士山环抱之下的广袤内陆,约占伊朗国土面积的二分之一,属高原盆地的地貌形态,年均降雨量不足120毫米,地表干枯,植被稀少,不毛之地一望无际;其中,卡维尔沙漠盐泽广布,绿洲犹如散落的晨星点缀其中,卢特沙漠位于卡维尔沙漠以南,火山熔岩覆盖于地表之上,气候酷热,植被稀缺,人迹罕至。

伊朗境内河流较少,且流量有限。卡伦河长约850公里,是伊朗境内唯一的可通航河流,自扎格罗斯山穿越胡齐斯坦平原,流经胡齐斯坦省城阿瓦士,在霍拉姆沙赫尔附近与阿拉伯河汇合,流入波斯湾。此外,迪亚拉河(在伊朗境内称锡尔万河)和扎卜河自扎格罗斯山发源,向西汇入底格里斯河,古尔甘河和阿特拉克河自厄尔布尔士山发源,向北汇入里海。伊朗内陆腹地皆为内流河,水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雨季河水暴涨,雨季过后河床干涸。

伊朗尽管地处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交通要道,然而其内部不同地区相互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交往障碍,呈外向型的地貌形态。环绕于伊朗高原西部的扎格罗斯山和北部的厄尔布尔士山缺乏适于通行的山口,内陆沙漠亦难以逾越,形成自外部世界深入伊朗内陆腹地的天然屏障。西北部的阿塞拜疆和东北部的呼罗珊(古称帕提亚)以及西南部的法尔斯和胡齐斯坦,作为伊朗通往外部世界的主要通道,是伊朗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缘政治区域。阿塞拜疆作为伊朗的西北门户,地处伊朗高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高加索山区、亚美尼亚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接合部,乌尔米耶湖将阿塞拜疆分割为东西两部。阿塞拜疆历经米底王国、波斯帝国和塞琉古王国的统治,伊斯兰教诞生后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直至成为11世纪突厥人西迁和13世纪蒙古人西征的重要通道。14—15世纪的伊尔汗国以及其后的黑羊王朝,先后建都于大不里士。16世纪初,萨法维王朝崛起于阿塞拜疆,亦定都大不里士。呼罗珊地处伊朗东北部通往中亚腹地的交通要冲,也是波斯世界与突厥斯坦之间相互交往的前沿地带。呼罗珊是伊朗古代安息帝国的发祥之地,7世纪中叶阿拔斯人推翻倭马亚王朝统治的武装起义亦曾率先在呼罗珊揭竿而起。西南部的法尔斯曾经是波斯人的传统家园,亦是波斯帝国阿黑门尼德王朝和萨珊王朝诞生的摇篮之所在,胡齐斯坦则是伊朗高原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之间的自然通道和伊朗境内阿拉伯人的最大集聚地。自古以来,伊朗境内的贸易通道,或者自阿塞拜疆的大不里士出发,沿着厄尔布尔士山南麓,进入呼罗珊的马什哈德,或者沿着扎格罗斯山两侧自北向南,经法尔斯和胡齐斯坦,抵达波斯湾沿岸。相比之下,内陆沙漠荒原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闭塞,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伊朗境内只有10%的地区具备农业生产的降雨条件,依靠自然灌溉的农田仅占全部农作区域的二分之一,人工灌溉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称作卡纳特的暗渠,起源于波斯帝国早期。在降雨匮乏的内陆腹地,季节性的内流河或注入内陆湖泊之中,或渗入河床之下,形成较为丰富的地下水源,而地下水的汲取成为主要的淡水来源。将地下水通过暗渠引入地面,汲取地下水灌溉农田,成为伊朗农业自古以来得以延续的重要方式。暗渠系统四通八达,俨然是伊朗内陆地区灌溉农业的标志性符号。卡纳特的挖掘和维护需要高昂的成本,卡纳特流经的水源分配系统亦十分复杂。在依靠卡纳特灌溉的农业区域,拥有水源与占有耕地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水源和耕地同为确定农民缴纳地租数额的首要元素。直到20世纪末,卡纳特依然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伊朗境内的暗渠数量达到数万条之多,总长度达到数十万公里,堪称世界奇迹。

里海位于伊朗高原的北侧,水域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里海水域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直到20世纪中叶在波斯湾发现石油之前,里海水域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产地。镶嵌于伊朗高原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的狭长水域,古称法尔斯海。20世纪初,西方人开始称该水域为波斯湾。波斯湾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产地,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得波斯湾成为国际社会瞩目的焦点,亦成为地缘政治危机暗流涌动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