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理论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谱化表达

图谱化表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最为重要的本质内涵,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工作的最为基本的任务。简单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谱化表达就是用图谱这种特有的形式来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信息的表现方式,它的最为直接的目的,就是将各种与非遗有关的要素,如非遗资源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表现形式、相关信息以及各种分析数据转化为图和谱的形式,以使人们更为清晰明了地了解与非遗资源相关的各种知识信息。也可以说,所谓非遗资源的图谱化表达,实际上就是对一种对非遗资源进行“图谱化”处理的过程,它既可以形象反映非遗资源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表现形态,又可以概括揭示非遗资源的内在规律与核心本质。

一、非遗资源的图化

所谓“非遗资源的图化”,是指一种运用图的形式(包括图像、图形、图示、图表等)来反映非遗资源的形态、内容、特点等各种基本要素的表现形式。图化方式是非遗图谱实现“图谱化”目的的一种最为基本的手段,也是体现非遗图谱编制本质的最为核心的内涵。

以图为中心的图化表达方式,具体包括图像、图表、图案、图形、图标,等等。图像是一种主要以手绘线描或光学影像等方式来反映事物对象的表达方式,图像所具有的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在于真实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实现对于事物的整体性与特征性的把握。例如,要用图像化的方法来表现“西施传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可以采取手绘线描的方式描摹“西施传说”中的典型情节——“西施浣纱”的相关画面,再现传说中西施在河边浣纱,水中鱼儿为其美貌所迷,忘却游动,渐渐沉入水底的生动情境。又如,要实现对各地民间剪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进行图像化表达,可以运用现代成像技术,以求真实地表现相关的代表性作品,等等。将某些相关图像按一定的规律、线索或准则进行系统性地类集编次,就形成了图谱图像。图谱图像与其他的图录或图典类似,都是一种图像化的表达形式,但所不同的是图谱图像更加注重图像之间特定的逻辑关系,以及整个图谱体系构成的体系结构,而图录、图典的功用则主要在于对于图像的基本呈现,对于图像的谱系关系则并不专门强调。

利用图像的形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编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至今为止大量存在的非遗事象主要都是以“无形”的形式而得以保持与传承的,它们大多没有文字记载,有些更是很难以文字记载的方式而能够得到清晰的表现。例如像水稻种植栽培技艺、养蚕织作要领秘诀、房屋建造规则法式、传统菜点制作方法、工艺制品生产流程等非遗事象,如若用文字表述,往往会显得繁琐冗长,甚至词不达意。而采用了画像表达的方式,就可以使人一看便知,一看就懂,十分快速与便捷地抓住其核心本质。利用画像的形式来塑造非遗人物形象的做法,更是非遗图谱编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在我国大量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类的非遗项目中,都有着一些“传奇式的人物”,如许仙与白娘子、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刘三姐、田螺姑娘、城隍爷、土地公土地婆等,他们是广大民众心目中十分熟悉与喜爱的传说人物形象,然而又是虚构的、被人们想象出来的人物形象。只有通过画像的形式,才能将他们的音容笑貌、具体模样活生生地显现在人们的面前,使人们认识到他们的“真实存在”。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画像是连接非遗事象与现实生活的重要纽带,也是非遗图谱特有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表达方式。

照相是近代以后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成像技术,它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保真性,因此可以在图谱中实现对于所要表现对象的高度准确与真实的反映。近年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大量的非遗事象是通过照相的形式被收录在各种文化保护性的资料与著作之中。尤其是一些具有场景性、活动性特点的非遗形式,如戏剧演唱活动、音乐舞蹈表演活动、节日节庆活动等,利用照相的形式来进行表现可以充分体现出其动态感与真实感。但是照相技术的运用必须要以真实的物象为基础,而不可能像画像那样可以凭空想象与虚构。因此,在对各种客观事物进行图化表现的时候,画像与照相分别有着各自的优势与长处,两者均不可偏废。

图形是一种运用线条、圈点、符号等方式绘制而成的形象表达手段,用以说明某一事实、道理或问题的一种可视化形态。图形的发展可以说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在人类社会的言语期与文字期中间,其实还存在着一个图形期,人们为了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进行信息传递,设计了许多非常简练、具有标志性特征的图形符号,以视觉符号的方式表达思想,并逐渐进行改良简化、相互统一。例如中国的“太极图”“八卦图”等,都是一些流传至今的典范性图形形式。在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中,还形成了许多形式丰富的吉祥图形样式,如云纹、水纹、龙纹、鸟纹,等等。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更是给现代图形的绘制带来了广阔的天地,使其真正实现了文化信息的广泛传播。

到了当代时期,图形表现方式由于计算机以及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而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在当代计算机科学中,图形已成为一组指令,被广泛用于集合性地描述所要表现对象的内容,如描述构成该图的各种图元位置维数、形状等。与图像不同,在计算机图形文件中,只记录生成图的算法和图上的某些特点,也称矢量图。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容易进行移动、压缩、旋转和扭曲等变换,主要用于表示线框型的图画、工程制图、美术字等。现在常用的矢量图形文件,主要有3DS(用于3D造型)、DXF(用于CAD)、WMF(用于桌面出版)等。

与图像相比,图形式的图谱更加具有抽象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越来越趋于抽象化,因此,运用图形的表达方式来实现图谱的编制,比具有具象特点的图像表现方式往往具有更为广阔的包容度与涵盖度。在中国古代图谱中,我们很少见到用抽象的图形制作图谱的形式,但是在现代图谱中,以抽象图形为表现手段的图谱却逐渐成为主流,诸如各种医学图谱、动植物图谱、地理分布图谱、历史演化图谱等,基本上都是用一些较为抽象的图形形式来进行表现的。

图表是一种运用一定的图形表格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对象的一种形象化表性手段,较为适合于用来表现一定的数据,或者具有系列化特点的各种要素与信息情况。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图表,主要有传承人性别统计表、传承人年龄统计表、非遗项目数量统计表、非遗代表性项目级别统计表,等等。与图像式图谱与图形式图谱相比,非遗资源图表显得更为抽象一些,但是它依然具有一定的“图化”(即形象化)特点,特别是较为适合表现那些较为抽象的数据统计概念。正如有关学者指出:“‘民俗图表’‘民俗地图’都是民俗论文经常使用的辅助性论述方法,它不仅仅是帮助读者清晰地理解理论论述或民俗记述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民俗图表和民俗地图首先是辅助研究者整理、分析民俗资料,构建民俗理论的重要工具、方法。”何彬:《传承文化独树一帜的日本民俗地图》,《中国测绘》2005年第3期。

图案是指一种具有典型特征和标志性意义的图像表达方式。从严格意义上说,图案也是一种图像,但是图案往往不像一般图像那样完整反映所要表现事物的全景,而只是重点突出其中的一部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分。将各种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图案运用于与非遗资源相关的某些领域,可以使非遗资源的形象得到更为概括与突出的表现,有助于人们抓住非遗资源形象的要领。例如,可用月饼的图案来表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秋节”的核心内涵。

图标主要是指在图案化、图形化的基础上对相关图案或图形组合的表现对象与范围进行标识,使之成为一种鲜明的记号。例如,在编制非遗保护点分布图谱时,可以用红色矩形加小红旗的图标来表示所有国家、省、市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点,这就是图标化的表现方式。

二、非遗资源的谱化

所谓“非遗资源的谱化”(或称为“谱系化”),是指将原来一个个独立的非遗资源对象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组合在一起,使其呈现出一种明晰的谱系关系的表现形式。非遗资源的谱化最为重要的功能就是“有序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大量分散、零碎的非遗资源对象、要素、信息整合为一个具有一定关联性的整体,借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达到对于非遗对象的某些基本特性和内在规律的整体把握。非遗图谱编制的“谱化”过程同样也是非遗图谱编制中最为重要的核心内涵之一,并与“图化”一起共同构成非遗图谱编制实现“图谱化”目的的最为重要的基础。

将谱化方式有效地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编制工作,可以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非遗资源谱系文本,诸如非遗资源历史发展源流谱系图、非遗资源工序流程谱系图、非遗资源传承关系谱系图、非遗资源故事情节谱系图等,它们实际上都是从某一个方面反映各种非遗事象以及非遗资源之间的某种逻辑关系。例如,可以将“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这一非遗项目的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线索划分为元代、明代、清代、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等几个不同的阶段,然后绘制成一幅或多幅反映这些不同阶段中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发展演变情况的历史发展演进图谱。在这种图谱形式中,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在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的技艺形态主要是以一种时间顺序的关系而得以呈现的。又如,可以将“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这一项目按照一定的工序流程分为脱籽、弹花、搓条、纺纱、经纱、染色、织布、提花等一系列步骤,然后将其组合成为一幅或多幅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工序流程图谱。在这种图谱形式中,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的各个具体环节主要是以一种工艺流程顺序的关系而得以呈现的。再如,可以将“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这一项目按照其传承人的代际关系分为第一代手工棉纺织技艺传承人、第二代手工棉纺织技艺传承人、第三代手工棉纺织技艺传承人、第四代手工棉纺织技艺传承人,然后组合成为一幅或多幅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传承图谱。在这种图谱形式中,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各个传承人主要是以一种代际顺序的关系而得以呈现的。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谱化过程就是将非遗资源的各种事象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在一起,使其呈现出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序列,以使人们对非遗资源的内在规律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非遗资源谱化过程所呈现的事物关系并不是单一的,其方向有时为单向,有时则是双向的乃至交错的;有时可以基于同一平面或层面,更多时候则打破二维局限,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延展、衍生。将这些较为复杂的逻辑关系分解、外化为有疏密、有条理,且具有可视化效果的谱系结构,正是图谱编制的重要意义所在。

非遗资源之间的这种多样性的关系及其关系指向,可以采用不同的图谱表现形式予以表达。对于一些关系较为简单、关系方向为单向性的非遗资源谱系图,可以采用单向性的直线、曲线、箭头等图形明确表达出彼此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种表达方式在表现手工技艺、民间美术类非遗项目的历史源流以及工序流程等图谱形式中较为常见。例如,在民间美术类非遗的工序流程图谱中,可将相关的各道工序(如蔚县剪纸中的“闷活儿”“钉活儿”“晒活儿”等)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以显示出这些工序流程间的推衍关系。对于一些关系较为复杂、关系方向较为多向的非遗资源谱系图,则可以采用多向性的直线、曲线、箭头等图形方式来予以揭示。例如,在某些关系较为复杂的非遗传承谱系图中,可先按照其代际关系进行排序,并用纵向箭头的方式来表现不同传承主体之间的关系(即纵向传承关系,如母女关系、父子关系、师徒关系等);再按照平行关系进行排序,用横向箭头的方式来表示每一代中多位传承人之间的关系(即横向传承关系,如兄弟关系、姐妹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等);然后再按照交互关系进行排序,用交互箭头的方式来表示多位传承人之间相互传承的关系(即交互传承关系,如张三传给李四,李四又传给张三等)。也有一些非遗资源谱系图,可以用直线、曲线、箭头等图形方式来表示非遗资源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编制非遗项目社会影响图谱时,可以将该非遗项目置于中心地位,并将与非遗项目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事象,如研究著述、小说、戏剧、电影、连环画、工艺品、节庆活动等分置于这一非遗项目的四周,并用直线、曲线、箭头等图形予以勾联,借以构成具有辐射状特点的非遗资源社会影响图谱形式。

图化方式与谱化方式虽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但同时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两者缺一不可。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图谱,实际上就是图中有谱、谱中有图,图化与谱化必须结合在一起。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强调图谱制作中的图化与谱化的表达形式,并非意味着摒弃文字的表述功能,相反,图谱之中大都少不了文字的表达与阐释,图谱以外的补充说明,也需要适当的文字表述来予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图谱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图、谱、文三位一体的综合表达方式,在这种表达方式中,图、谱、文三者互为参照、相互映衬,自始至终保持着较强的互文性(Intertexuality)关系。

三、图谱化表达的主要特点

作为人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方法,图谱化的表达方式主要表现出如下一些重要的特点:

1.直观可视性

“直观可视”是图谱这种表现方式最为本质的一个特征,同时也是图谱这种表现方式区别于其他文化信息表现方式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形象直观、可知可感的图谱形式,可以将各种复杂的,或者难以表达的事物及其相互关系转换成鲜明、具体的视觉形象,从而使各种表现对象能够简洁明白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让人一看就懂,一望便知。

以直观可视为效果的图谱表现方式与以文字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书”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宋代郑樵《通志·图谱略》中曾经对图谱与文字的不同功能阐述道:“图,至约也;书,至博也。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南宋]郑樵:《通志·图谱略·索象》。在这里,郑樵言简意赅地总结出“图”和“书”的差别:“书”的主要特点在于可以具体描述所涉内容的丰富全面和论说道理的深刻广博,因而是“至博”的,但一般人阅读起来会较为费劲,难以确切掌握;而“图”的主要特点则在于直观简明、一目了然,因而是“至约”的,普通人很容易理解领会。所以,人们要获取知识,就必须“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先从具象的图谱中得到感性、清晰的认知,再从抽象的文字中追寻具象背后的深刻道理,循序渐进,由表及里,两相结合。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的许多领域,图谱或图像表达的内容的确要比文字更为直观而准确。例如,地图表现的地理空间方位,图画描摹的人物肖像、器物形制和特定景观等,均比一些较为含糊、隐晦的纯文字表述要显得更为清晰易懂。在现代社会中,对于那些复杂多变的事物,例如细巧的物件形状、繁复的工艺流程、叠合反复的物理化学过程、诡谲变幻的气流现象、交织错落的社会人际关系等,也往往只有用直观可视的图谱来进行表达,并辅以适当的文字解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信息集聚性

图谱并不是简单的图与图的相加,其功能亦非简单意义上的“看图说话”,而是一种具有较高信息储存量与集聚度的综合性表达手段。在图谱中,往往集聚了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事物相关的各种信息与资源要素,它们被作者按照一定的意图集中地放置在一起,由此而帮助人们较为直接地捕捉到事物的本质与特征,达到对于该事物的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的把握。

比如,古代的建筑工程图谱是在经过对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建筑工程进行筛选、提炼以后绘制而成的图谱形式,是对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的许多建筑工序流程、基本步骤环节进行集中概括的结果。又如古代的仕女图谱则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的许多女性人物形象的概括与提炼,并从中提取出一些最为典型的美女形象特征(如柳眉杏眼、樱桃小口、丝质着装、金银佩饰等)而进行集中概括的结果。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们实际上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信息进行了集聚与提炼。现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些图谱形式,如民俗图谱、民间文学图谱等,同样具有鲜明的信息集聚的特点。例如岭南地区的特色民俗活动“佛山秋色”,如果仅仅用一些文字来表述,往往很难体会这一民俗活动的真实景象,而如果利用图谱绘制的手段,抓住该项民俗活动中一些典型的特征要素,如作为活动时间的秋夜,作为活动集中地的佛山祖庙,作为活动中心内容的灯色、火龙等事物形象进行具体描绘,则可迅速抓住事物重点,充分展现“佛山秋色”这一民俗活动的基本特色。

3.要素关联性

图谱是由诸多要素与信息构成的一个有机组合体,这些从各种对象本体以及相关事象中提炼出来的要素与信息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而不是一堆零星分散、杂乱无章的材料。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事物内容与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是图谱这种文化表现形式最为本质的特征之一,也是图谱区别于一般“图集”“图录”“图典”的一个显著标志。在一些“图集”“图录”“图典”之类的文献形式中,各事物要素之间往往以一种较为松散的排列关系呈现,并不需要确切反映一定事物内在发展规律的逻辑关系。然而,在图谱,特别是现代图谱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中,事物各相关要素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呈现出某种“关联性”的特点。

例如在前文所举的“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历史发展演进图谱”中,虽然可以将这些历史过程具体划分为元代、明代、清代、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等几个不同的阶段(这些过程对于“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历史发展演进图谱”这一图谱系列编制来说都是其中的某些“要素”),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几个过程又是相互联系、递进发展的,没有前一过程,就没有后一过程,这就是图谱要素关联性特点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