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七章 运动障碍性疾病

第一节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英国医生詹姆士·帕金森于1817年首先对此病进行了报道和系统描述。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00/10万,与欧美国家相似,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平均约为55岁,多见于60岁以后,40岁以前发病相对少见。男性略多于女性。隐匿起病,缓慢进展。

1.运动症状 常始于一侧上肢,逐渐累及同侧下肢,再波及对侧上肢及下肢,呈“N”型进展。

(1)静止性震颤:常为首发症状,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或激动时加剧,入睡后消失。典型表现是拇指与食指呈“搓丸样”动作。令患者做一侧肢体运动如握拳或松拳,可使另一侧肢体震颤更为明显,该试验有助于发现早期轻微震颤。少数患者可不出现震颤,部分患者可合并轻度姿势性震颤。

(2)肌强直: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增高,呈现各方向均匀一致的特点,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故称为“铅管样强直”。在合并有静止性震颤的患者中可感到在均匀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如转动齿轮,称为“齿轮样强直”。颈部、躯干、四肢肌强直可使患者出现特殊的屈曲体姿,表现为头部前倾,躯干俯屈,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前臂内收,髋及膝关节略弯曲。

(3)运动迟缓:随意动作减少,动作缓慢、笨拙。早期以手指做精细动作如解纽扣、系鞋带等动作缓慢,逐渐发展成全面性随意运动减少;晚期因合并有肌张力增高,姿势反射障碍而导致起床、翻身、步行、方向变换等运动均有困难;面部表情肌活动减少,双眼凝视,瞬目减少,呈现“面具脸”;口、咽、腭肌运动迟缓,表现为语速变慢,语音低沉;书写时字体越写越小,呈现“小字征”。

(4)姿势步态障碍:疾病早期可表现为走路时患侧上肢摆臂幅度减小或消失,下肢拖曳,随病情进展呈小步态,步伐逐渐变小、变慢,启动、转弯时步态障碍尤为明显,此时因躯干僵硬,于是采取连续小步使躯干和头部一起转弯。晚期患者自坐位、卧位起立时困难,迈步后即以极小的步伐越走越快,不能及时停步或转弯,称为前冲步态或慌张步态。有时行走中全身僵住,不能动弹,称为“冻结”现象。

2.非运动症状 可以早于或伴随运动症状发生。早期即可有嗅觉减退、睡眠障碍,后期常有肢体麻木、疼痛,部分患者可有不安腿综合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常见,如多汗、脂溢性皮炎、顽固性便秘等,疾病后期可出现性功能减退、排尿障碍或直立性低血压等。部分患者疾病晚期可出现认知功能减退、抑郁和视幻觉等。

【辅助检查】

1.血、唾液、脑脊液 常规化验均无异常,少数患者可发现血DNA 基因突变;脑脊液和唾液中α-突触核蛋白、DJ-1蛋白含量有改变。

2.嗅觉测试及经颅超声 嗅觉测试可发现早期患者的嗅觉减退;经颅超声可通过耳前的听骨窗探测黑质回声,可以发现绝大多数PD 患者的黑质回声异常增强(单侧回声面积>20mm2)。

3.分子影像 CT、MRI 检查无特征性表现,PET 或SPECT 与特定的放射性核素检测,可发现PD 患者脑内多巴胺转运体功能显著降低,且疾病早期即可发现,D2型多巴胺受体(D2R)活性在疾病早期超敏、后期低敏,多巴胺递质合成减少,对PD 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病情进展监测均有一定的价值。

4.病理 外周组织,如胃窦部和结肠黏膜、下颌下腺、周围神经等部位检测可以发现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积。

【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国际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学会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定了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标准(2016版)。

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点。

(1)运动迟缓:启动或持续运动中肢体运动幅度减小或速度缓慢;(必备条件)。

(2)至少存在下列1项:肌强直或静止性震颤。

支持标准包括以下几点。

(1)患者对多巴胺能药物的治疗具有明确效果且疗效显著。在初始治疗期间,患者的功能可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在没有明确记录的情况下,初始治疗的显著应答可定义为以下两种情况:①药物剂量增加时症状显著改善,剂量减少时症状显著加重。以上改变可通过客观评分(治疗后UPDRS-Ⅲ评分改善超过30%)或主观描述(由患者或看护者提供的可靠而显著的病情改变)来确定。②存在明确且显著的开/ 关期症状波动,并在某种程度上包括可预测的剂末现象。

(2)出现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

(3)临床体检观察到单个肢体静止性震颤(既往或本次检查)。

(4)以下辅助检测阳性有助于特异性鉴别帕金森病与非典型性帕金森综合征:存在嗅觉减退或丧失,或头颅超声显示黑质异常高回声(>20 mm2),或心脏间碘苄胍(MIBG)闪烁显像法显示心脏去交感神经支配。

排除标准包括以下几点。

(1)存在明确的小脑性共济失调,如小脑性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或者小脑性眼动异常(持续的凝视诱发的眼震、巨大方波跳动、超节律扫视等)。

(2)出现向下的垂直性核上性凝视麻痹,或者向下的垂直性扫视选择性减慢。

(3)在发病后5年内,患者被诊断为高度怀疑的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或原发性进行性失语。

(4)发病3年后仍局限于下肢的帕金森样症状。

(5)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或多巴胺耗竭剂治疗诱导的帕金森综合征,其剂量和时程与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相一致。

(6)尽管病情为中等严重程度(即根据MDS-UPDRS,评定肌强直或运动迟缓的计分大于2分),但患者对高剂量(不少于600 mg/d)左旋多巴治疗缺乏显著的治疗应答。

(7)存在明确的皮质复合感觉丧失(如在主要感觉器官完整的情况下出现皮肤书写觉和实体辨别觉损害),以及存在明确的肢体观念运动性失用或进行性失语。

(8)分子神经影像学检查突触前多巴胺能系统功能正常。

(9)存在明确的可导致帕金森综合征或疑似与患者症状相关的其他疾病,或者基于全面的诊断评估,由专业医生判断其可能为其他综合征,而非帕金森病。

警示征象包括以下几点。

(1)发病后5年内出现快速进展的步态障碍,以至于需要经常使用轮椅。

(2)运动症状或体征在发病后5年内或5年以上完全不进展,除非这种病情的稳定是与治疗相关。

(3)发病后5年内出现延髓性麻痹症状,表现为严重的发音困难、构音障碍或吞咽困难(需进食较软食物,或通过鼻胃管、胃造瘘进食)。

(4)发病后5年内出现吸气性呼吸功能障碍,即在白天或夜间出现吸气性喘鸣或者频繁的吸气性叹息。

(5)发病后5年内出现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①直立性低血压,即在站起后3min 内,收缩压下降至少30mmHg 或舒张压下降至少20mmHg,并排除脱水、药物或其他可能解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②发病后5年内出现严重的尿潴留或尿失禁(不包括女性长期存在的低容量压力性尿失禁),且不是简单的功能性尿失禁(如不能及时如厕)。对于男性患者,尿潴留必须不是由前列腺疾病所致的,且伴发勃起障碍。

(6)发病后3年内由于平衡障碍导致反复(>1次/ 年)跌倒。

(7)发病后10年内出现不成比例的颈部前倾或手足挛缩。

(8)发病后5年内不出现任何一种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包括嗅觉减退、睡眠障碍(睡眠维持性失眠、日间过度嗜睡、快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便秘、日间尿急、症状性直立性低血压)、精神障碍(抑郁、焦虑、幻觉)。

(9)出现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锥体束征。

(10)起病或病程中表现为双侧对称性的帕金森综合征症状,没有任何侧别优势,且客观体检亦未观察到明显的侧别性。

临床确诊的帕金森病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1)不存在绝对排除标准。

(2)至少存在两条支持标准。

(3)没有警示征象。

临床很可能的帕金森病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1)不符合绝对排除标准。

(2)如果出现警示征象则需要通过支持性标准来抵消:如果出现1条警示征象,必须需要至少1条支持标准抵消;如果出现2条警示征象,必须需要至少2条支持标准抵消;如果出现2条以上警示征象,则诊断不能成立。

2.鉴别诊断

(1)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此综合征有明确病因可寻,是由药物、感染、中毒、脑卒中、外伤等明确的病因所致。通过仔细地询问病史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此类疾病一般较易与原发性帕金森病鉴别。药物是最常见的导致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原因。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神经安定剂是最常见的致病药物。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我们也会使用这些药物治疗呕吐等非精神类疾病,如应用异丙嗪止吐。其他可引起或加重帕金森样症状的药物包括利血平、氟桂利嗪、甲氧氯普胺、锂等。一般是可逆的。拳击手中偶见头部外伤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老年人基底核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可引起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可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及脑卒中史,步态障碍较明显,震颤少见,常伴锥体束征。

(2)伴发于其他神经变性疾病的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包括多系统萎缩(MSA)、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和皮质基底节变性(CBD)等。在疾病早期即出现突出的语言和步态障碍,姿势不稳,中轴肌张力明显高于四肢,无静止性震颤,突出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对左旋多巴无反应或疗效不持续均提示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可能。尽管上述线索有助于判定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诊断,但要明确具体的亚型则较困难。一般来说,存在突出的直立性低血压或伴随有小脑体征者多提示多系统萎缩。垂直注视麻痹,尤其是下视困难、颈部过伸、早期跌倒多提示进行性核上性麻痹。不对称性的局限性肌张力增高、肌阵挛、失用,异己肢现象多提示皮质基底节变性。总之,这些疾病所伴发的帕金森症状,常以强直、少动为主,震颤少见,一般为双侧起病(除皮质基底核变性外),对左旋多巴治疗不敏感。

(3)其他:PD 早期尚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临床较常见的原发性震颤,1/3的患者有家族史,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唯一表现,无肌强直和运动迟缓,饮酒或服用普萘洛尔后震颤可以显著减轻。抑郁症可伴有表情减少、言语单调、随意运动减少,但无肌强直和震颤,抗抑郁药物治疗有效。早期帕金森病症状局限于一侧肢体,患者常主诉一侧肢体无力或不灵活,易误诊为脑血管病,仔细查体易于鉴别。

【治疗】

1.治疗原则

(1)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手术治疗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及良好的护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

(2)用药原则:药物治疗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较小剂量达到较满意疗效,不求全效。用药在遵循一般原则的同时,也应强调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职业及经济条件等因素采用最佳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时不仅要控制症状,也应尽量避免药物副作用的发生,并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尽量使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得到较长期的控制。

2.药物治疗

(1)保护性治疗:目的是延缓疾病的发展,改善患者的症状。原则上,帕金森病一旦确诊就应及早予以保护性治疗。目前临床上作为保护性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单胺氧化酶B 型(MAO-B)抑制剂。近年来研究表明,MAO-B抑制剂有可能延缓疾病的进展,但目前尚无定论。

(2)症状性治疗:早期治疗。

①何时开始用药:疾病早期病情较轻,对日常生活或工作尚无明显影响时可暂缓用药。若疾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或工作能力,或患者要求尽早控制症状时即应开始症状性治疗。

②首选药物原则:年龄<65岁的患者且不伴智能减退可选择:①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DR)激动剂。②MAO-B 抑制剂或加用维生素E。③金刚烷胺,若震颤明显而其他抗PD 药物效果不佳则可选用抗胆碱能药。④复方左旋多巴加儿茶酚- 氧位- 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即达灵复。⑤复方左旋多巴。④和⑤一般在①、②、③方案治疗效果不佳时加用。但若因工作需要力求显著改善运动症状,或出现认知功能减退则可首选④或⑤方案,或可小剂量应用①、②或③方案,同时小剂量合用⑤方案。年龄≥65岁的患者或伴智能减退:首选复方左旋多巴,必要时可加用DR 激动剂、MAO-B或COMT 抑制剂。苯海索因有较多副作用,尽可能不用,尤其是老年男性患者,除非有严重震颤且对其他药物疗效不佳时方考虑选用。

(3)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以下几种。

①抗胆碱能药物:主要有苯海索,用法为1~2mg,每日3次。此外有丙环定、甲磺酸苯扎托品、东莨菪碱、环戊丙醇和比哌立登。主要适用于震颤明显且年轻的患者,老年患者慎用,闭角型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主要副作用有口干、视物模糊、便秘、排尿困难,影响智能,严重者有幻觉、妄想。

②金刚烷胺:用法为50~100mg,每日2~3次,末次应在下午4时前服用。对少动、强直、震颤均有改善作用,对改善异动症有帮助。副作用有下肢网状青斑、踝部水肿、不宁、意识模糊等;肾功能不全、癫痫、严重胃溃疡、肝病患者慎用;哺乳期妇女禁用。

③复方左旋多巴(苄丝肼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左旋多巴):是治疗本病最基本、最有效的药物,对震颤、强直、震颤等均有较好疗效。初始用量为62.5~125mg,每日2~3次,根据病情而逐渐增加剂量至疗效满意和不出现不良反应为止,餐前lh 或餐后1.5h 服药。临床上使用的复方左旋多巴有标准片、控释片、水溶片等不同剂型。A.复方左旋多巴标准片:美多芭和卡左双多巴控释片。B.复方左旋多巴控释剂:美多芭液体动力平衡系统(madopar-HBS)和卡左双多巴控释片,特点是血药浓度比较稳定,作用时间较长,有利于控制症状波动,减少每日的服药次数,但生物利用度较低,起效缓慢,故将标准片转换为控释片时,每日首剂需提前服用,剂量应做相应增加。C.弥散型美多芭:易在水中溶解,便于口服,吸收和起效快,且作用时间与标准片相仿。适用于晨僵、餐后“关闭”状态、吞咽困难患者。副作用有周围性和中枢性,前者为恶心、呕吐、低血压、心律失常(偶见);后者有症状波动、异动症和精神症状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者慎用,闭角型青光眼、精神病患者禁用。

④DR 激动剂:目前公认非麦角类DR 激动剂为首选药物,尤其是首选用于早发型患者。副作用与复方左旋多巴相似,不同之处是症状波动和异动症发生率低,而直立性低血压和精神症状发生率较高。DR 激动剂有两种类型:麦角类包括溴隐亭、培高利特、α- 二氢麦角隐亭、卡麦角林和麦角乙脲;非麦角类包括普拉克索、罗匹尼罗、吡贝地尔、罗替高汀和阿扑吗啡。麦角类DR 激动剂会导致心脏瓣膜病变和肺胸膜纤维化,现已不主张使用,而非麦角类DR 激动剂没有该副作用。目前国内上市的非麦角类DR 激动剂有:A.吡贝地尔缓释片,初始剂量为25mg,每日2次,第2周增至50mg,每日2次,有效剂量为150mg/d,分3次口服,最大不超过250mg/d。B.普拉克索,有常释剂和缓释剂。常释剂的用法:初始剂量0.125mg,每日3次,每周增加0.125mg,一般有效剂量为0.5~0.75mg,最大不超过4.5mg/d。缓释剂的用法为每日的剂量与常释剂相同,只需每日1次服用。C.罗匹尼罗,有常释剂和缓释剂,国内仅有缓释剂。起始剂量为2mg,第2周开始剂量增至4mg,若不能有效控制症状,则可逐渐加量,每次增加日剂量2mg,每次间隔一周或更长,直至达到8mg/d。一般有效剂量为4~8mg/d,最大日剂量为24mg。国内上市的麦角类DR 激动剂有:A.溴隐亭:0.625mg 每日1次,每隔5d 增加0.625mg,有效剂量为3.75~15mg/d,分3次口服。B.α- 二氢麦角隐亭,2.5mg 每日2次,每隔5d 增加2.5mg,有效剂量为30~50mg/d,分3次口服。

⑤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能阻止脑内多巴胺的降解,增加多巴胺浓度。与复方左旋多巴合用可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波动,单用有轻度的症状改善作用。目前国内有司来吉兰和雷沙吉兰。司来吉兰的用法为2.5~5mg,每日2次,应早、午服用,勿在傍晚或晚上应用,以免引起失眠,或与维生素E 合用。雷沙吉兰的用法为1mg,每日1次,早晨服用。新剂型zydis selegiline(口腔黏膜崩解剂)的吸收、作用、安全性均好于司来吉兰标准片,用法为1.25~2.5mg/d,目前国内尚未上市。胃溃疡患者慎用,禁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合用。

⑥儿茶酚- 氧位- 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恩他卡朋和托卡朋通过抑制左旋多巴在外周的代谢,使血浆左旋多巴浓度保持稳定,并能增加其进脑量。托卡朋还能阻止脑内多巴胺降解,使脑内多巴胺浓度增加。COMT抑制剂与复方左旋多巴合用,可增强后者的疗效,改善症状波动。恩他卡朋用量为每次100~200mg,服用次数与复方左旋多巴次数相同,若每日服用复方左旋多巴次数较多,也可少于复方左旋多巴的次数,须与复方左旋多巴同服,单用无效。托卡朋用量为每次100mg,每日3次,第一剂与复方左旋多巴同服,此后间隔6h 服用,可以单用,每日最大剂量为600mg。副作用有腹泻、头痛、多汗、口干、转氨酶升高、腹痛、尿色变黄等。托卡朋有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须严密监测肝功能,尤其是在用药前3个月。

3.中晚期治疗 患者在早期如果首选了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司来吉兰、金刚烷胺或抗胆碱能药治疗,发展至中期阶段时症状改善往往已不明显,此时应加用复方左旋多巴治疗;若在早期首选低剂量复方左旋多巴的患者,症状改善往往也不显著,此时应适当增加或添加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司来吉兰、金刚烷胺、COMT 抑制剂。晚期PD 临床表现极其复杂,既有疾病本身的进展,也有药物副作用或运动并发症的因素参与,治疗相对复杂,一方面应继续力求改善运动症状,另一方面需要妥善处理一些运动并发症和非运动症状。

(1)运动并发症的治疗 运动并发症(症状波动和异动症)是中晚期PD 患者常见的症状,也是最棘手的治疗难题。

①症状波动的治疗:症状波动主要有两种形式:A.疗效减退或剂末现象:指每次用药的有效时间缩短,症状随血药浓度波动而发生波动,可增加每日服药次数或增加每次服药剂量,或改用缓释剂,或加用雷沙吉兰或恩他卡朋(治疗剂末现象的A 级证据),也可加用DR 激动剂。B.“开- 关”现象:指症状在突然缓解(“开期”)与加重(“关期”)之间波动,“开期”常伴异动症,可应用长效DR 激动剂,或微泵持续输注左旋多巴甲酯或乙酯。

②异动症的治疗:又称运动障碍, 常表现为不自主的舞蹈样或肌张力障碍样动作,可累及头面部、四肢或躯干。主要有三种形式。A.剂峰异动症:常出现在血药浓度高峰期,可适当减少复方左旋多巴的单次剂量(若此时运动症状有加重,可加用DR 激动剂或COMT 抑制剂),加用金刚烷胺或氯氮平,若已在使用复方左旋多巴控释剂,则应换用常释剂,避免控释剂的累积效应。B.双相异动症:发生于剂初和剂末,若在使用复方左旋多巴控释剂应换用常释剂,最好换用水溶剂,可以有效缓解剂初异动症;加用长半衰期的DR 激动剂或加用延长左旋多巴血浆清除半衰期的COMT 抑制剂,可以缓解剂末异动症,也可能有助于改善剂初异动症;微泵持续输注DR 激动剂或左旋多巴甲酯或乙酯更有效。C.肌张力障碍:表现为足或小腿痛性肌痉挛,多发生于清晨服药之前,可在睡前服用复方左旋多巴控释剂或长效DR 激动剂,或在起床前服用弥散型多巴丝肼或标准片;发生于“关期”或“开期”的肌张力障碍可适当增加或减少复方左旋多巴的用量。

③步态障碍的治疗:有些PD 患者会出现起步即转身困难(冻结步态),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MAO-B 抑制剂和金刚烷胺对少数患者可能有帮助。主动调整身体重心、踏步走、大步走、听口令、听音乐或拍拍子行走或跨越物体等对改善症状可能有益。必要时使用助行器甚至轮椅,做好防护。

(2)非运动症状的治疗

①精神障碍的治疗:精神症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生动的梦境、抑郁、焦虑、错觉、幻觉、欣快、轻度躁狂、精神错乱和意识模糊等。治疗原则是若与PD 药物有关,则须依次逐渐减少或停用抗胆碱能药、金刚烷胺、司来吉兰、DR 激动剂,待症状明显缓解乃至消失为止。对经药物调整无效的严重幻觉、精神错乱、意识模糊可加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喹硫平、奥氮平等。对于认知障碍和痴呆,可加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利斯的明、多奈哌齐、加兰他敏或石杉碱甲。

②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最常见的为便秘,其次为排尿障碍和直立性低血压等。便秘的患者可增加饮水量、高纤维含量的食物,停用抗胆碱能药,必要时应用通便药物。排尿障碍的患者需减少晚餐后的摄水量,也可试用奥昔布宁、莨菪碱等外周抗胆碱能药。直立性低血压的患者应适当增加盐和水的摄入量,睡眠时抬高头位,穿弹力裤,不宜快速改变体位,α- 肾上腺素能激动剂米多君治疗有效。

③睡眠障碍:若与夜间PD 症状相关,加用左旋多巴控释剂、DR 激动剂或COMT 抑制剂会有效。若正在服用司来吉兰或金刚烷胺,尤其是在傍晚服用者,需纠正服药时间。有些患者则需用镇静安眠药。白天过度嗜睡可与PD 的严重程度和认知功能减退有关,也与抗PD 药物DR 激动剂或左旋多巴应用有关。若在每次服药后出现嗜睡,则需减量,也可用控释剂代替常释剂,可能有助于避免或减轻服药后嗜睡。

④感觉障碍:主要有嗅觉减退、疼痛或麻木、不宁腿综合征(RLS)等。其中嗅觉减退最常见,多发生在运动症状之前多年,尚无措施能够使之改善。疼痛或麻木在晚期患者较多见。对伴有RLS 的PD 患者,在入睡前2h 内选用DR 激动剂或复方左旋多巴等治疗有效。

4.手术及干细胞治疗 早期药物治疗效果显著,而长期治疗疗效明显减退,同时出现异动症者可考虑手术治疗。需强调的是,手术仅可改善症状,而不能根治疾病,也不能阻止疾病的进展。术后仍需服用药物,但可减少剂量。手术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是手术的禁忌证。手术对肢体震颤和/ 或肌强直有较好疗效,而对躯体中轴症状如姿势步态异常、吞咽困难等无明显疗效。手术方法主要有神经核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后者因其相对微创、安全和可调控性而成了主要选择。手术靶点包括苍白球内侧部、丘脑腹中间核和丘脑底核。

有临床试验显示,将异体胚胎中脑黑质细胞移植到患者的纹状体,可纠正多巴胺递质缺乏,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但此项技术存在供体来源有限及伦理的问题。正在兴起的干细胞(包括诱导型多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结合神经营养因子基因治疗等有望克服这一障碍,是正在探索中的较有前景的新疗法。

5.中医、康复及心理治疗 中药或针灸和康复治疗作为辅助手段对改善症状可起到一定作用。对患者进行语言、进食、走路及各种日常生活训练和指导、日常生活帮助,可改善其生活质量。教育与心理疏导也是不容忽视的辅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