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传:花间一壶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远游:已将书剑许明时

峨眉山月半轮秋

在二十四岁这年春天,李白告别了匡山,开始远行。陪伴他的,只有一把剑,一个装满书的行囊而已。大千世界如同一个潘多拉盒子在他面前,等待着他去开启,带着一身少年人的锐气,他豪情满怀,无所畏惧。

成为一个四海为家的游侠,是他自小的愿望。骨子里对自由的向往,对父亲行侠仗义的崇敬,以及他所降生的那片辽阔西域赋予他的气质,都让他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道路。临行的时候,也许有几分不安,对熟悉的一切依依不舍,但这些都不能让他的脚步停歇。

匡山在他身后静默着,目送着少年远去的背影。月光一路伴着他,似是在悉心叮嘱。此去一别,何日归来?少年步履不停,不曾回头。

沿着四年前曾走过的路线,李白从江油一路南下,到达成都,再到峨眉山。相比于第一次到达这里的激动、忐忑,此时的李白平静了许多。

他在峨眉山盘桓了月余,这年秋日,乘船沿平羌江东下,经由嘉州到达渝州。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人依水而生,对于河流的感情,是一种生命原始的依恋。李白坐在平羌江飘摇的小舟上,故乡的水,汇入平羌江再向东流去,他在水上晃荡漂泊,他与故土的距离,越来越遥远。上岸着陆之时,即是踏上了一片新的土地,与故土的关联,也就正式被割裂了。

李白乘坐漂泊的小舟,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沿途路过峨眉山。秋风萧瑟,半轮秋月悬挂于峨眉山上,冷清寂寥。月亮的影子,映入平羌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去。经由三峡,这段旅途的目的地是渝州。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勇敢少年,独自漂泊在陌生的江面,月亮已不是故乡的月亮,却如故人一般亲切,默默伴他走着这段孤独的路。秋凉如水,路途漫漫,他思念着家乡的一切,温柔的月光,春日的青山,熟悉的旧居,山中的旧友。启程时的万丈豪情、踌躇满志,在这样安静的夜里,都沉寂下来了,月光无言,小舟在江面漂泊,抵达一个又一个陌生的站点,那一片故土已渐渐远去,少年忽然品尝到了思乡的苦涩。

李白最思念的,是故乡的一轮明月。那一轮明月伴他成长,以皎洁的光芒,照着他在深夜练剑、读书,让他从不孤独。当他怀念起故乡时,以月亮指代了故乡一切令人留恋的人事,也让他的诗句,像月光一样空灵清朗。

短短的四句诗中,李白用了五个地名,美丽的地名与诗的意境相融,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这是他构思的精妙。从峨眉山,到平羌江,再到清溪,经过三峡,抵达渝州。读诗时仿佛是跟随李白漂泊在江上,途经了一个又一个地点,在旅途辗转中看过了一路的风光。故乡已遥远,归处在何处?前方等待他的,是怎样的命运呢?飘摇的小舟上,他开始了半生的漂泊,或许无所畏惧的李白也曾有过些许茫然。

小船靠岸,抵达渝州。

李白自小生活的巴蜀之地,是一个盛产民歌的地方,他常年生活在深山中,不迹城市,接触到了大量民歌。这些民歌旋律优美,清新质朴,明白如话,打动了李白。他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民歌的影响,从民歌中汲取了养料。在他四处旅行时,他一边漫游,一边学习各地有特色的民歌,并融入自己的创作,比如行至荆州的《荆州歌》,行至越中的《越女词》,行至襄中的《襄阳曲》。

到达渝州之后,李白被当地民歌吸引,便跟随当地人学习。模仿巴女的口吻,李白写下了五言绝句《巴女词》。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巴女词》

巴水边,一位女子正与丈夫依依惜别,丈夫大约是要乘船东下去经商。尽管心中万分不舍,离别的时刻还是到来了,多么希望时间走得再慢一些,江水却毫不留情,急如快箭地奔流着,船儿顺着江水漂流,疾行如飞。万千心事还没有来得及说,丈夫乘坐的小船,就消失在江水的尽头了。十个月的时间,船儿也许会走过三千里,可何时你才能归来我身边呢?小船早已不见,江水依旧奔涌,巴女默立岸边,落泪如雨。世事难料,这一别,也许你我就是生离死别了,我从此无依无靠,孤独度日,只盼你早日归来。

李白在江边,目睹了这一幕,巴女柔弱悲伤的模样让他也惆怅了。这一幕是常常会上演的,不同的人,面临同样的别离。江水无情,却能拆散有情人。

李白深深同情着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辛酸,他不是以旁观者的角度,而是直接以巴女的口吻,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李白没有直接描写巴女不忍离别的复杂心情,而是写巴女望着流逝的江水,疾行的小船,问着丈夫,十个月后你已经离我三千里,归来的日子,也可以计算吗?离人已去,自然是没有回应。这首诗像蜀中的民歌一样明快自然,朴素简洁,不事雕琢,情感自然而然,读完却让人感受到巴女的无限惆怅。

虽然已经是盛世,这片土地上,还有许多的人民在遭受苦难,李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年轻的李白想着,他们与我是同胞,却过着苦难的日子,这正是我要用我的能力去改变的,让他们能拥有从容安逸的生活,享受到太平盛世的福祉。

可以说,李白所追求的,正是这些劳动人民的生活幸福。出身于商人家庭,他与老百姓没有阶层的距离,碎叶的流民,匡山的村人,他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的苦难,同情他们的遭遇,他的理想日渐坚定。

只是,仅仅寄希望于政治,并不能让黎民百姓从此免于苦难的折磨。一个人的力量抵抗不了历史的洪流,李白却为此努力了终生。

大鹏遇希有鸟

走过了巴南、巴中,这年冬天,李白计划从三峡去往巴东。行至三峡,被告知不通航,李白被滞留在了巫山一带,在万县停留。他在巫山度过了整个冬天,直到第二年春汛来临之时,才得以离开。

春天,在李白离家一年之际,他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吴指南,他们相伴去往巴东。吴指南与李白一样,是独自出来漫游的。萍水相逢,一见如故,两人结为旅伴,开始向下一站进发。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宿巫山下》

两人离开巫山时,正是阳春三月。桃花灼灼地盛开,被风吹落的花瓣漂浮在绿波荡漾的水面。春色醉人,他们却要在最美的三月间离开瞿塘。

昨夜,李白度过了在巫山的最后一晚。梦中依然是凄厉悠远的猿声,让人不知身在何处。李白想起在这里滞留的日日夜夜,航路不通,他的愁思无人倾诉。猿声入梦,更觉凄凉。今天就要离开了,却又有几分不舍。

疾风吹雨,吹向南方。李白站在高山上,凭吊屈原的弟子宋玉,遥想宋玉凭借一手好文章在楚王时期大展身手,他多么希望自己也能通过才华打动君主,一颗心早已急不可耐,却不得不在这里白白地滞留。李白心中弥漫着淡淡的哀愁,是该继续往前了。

沿着三峡乘舟往南,孟春时节,李白与吴指南到达荆门山,眼前的景色变得开阔起来。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此行的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经过了一年多的辗转,目的地终于就在前方不远处。坐在船上,年轻的李白纵情欣赏着沿途的风光。随着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两岸的景色逐渐变化,群山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辽阔平原。江水奔流直泻,仿佛流入了荒漠辽远的原野。如此壮阔之景,让李白的心中充满了万丈豪情。

船行至荆门时,这里水道迂回,江面变得平静。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倒影如同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白天,天空云彩变幻,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平静的水面,辽阔的江岸,这一切对于在地势险峻的蜀中长大的李白而言,都是新鲜奇妙的。

随之而来的,是已经远离家乡的孤独感。这一江水来自蜀地,曾经养育他长大,故乡的水跟随他从四川到重庆,再到湖北,不远万里,依依不舍地为他的小舟送行。

漂泊四海的人,总需要一方故土存放自己的一部分灵魂。好似是一只飞上高空的风筝,故乡在那一头,牵着细细的线,让你记得自己的来处,为你留着一个归处。潇洒如李白,也难以逃脱与故土的羁绊。在几十年的漫游生涯中,一想起故乡,他就变得温柔而忧愁。

初夏,李白与吴指南经过荆州,李白在这里也学习了当地民歌。

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拨谷飞鸣奈妾何。

——《荆州歌》

正是荆州的麦熟时节,蚕已出蛾,蚕事已成,家家户户都在煮茧缫丝。庭院中,一位农妇正在辛勤劳作,蚕丝细而脆弱,在面前纠缠为一团。她思念着她即将归家的丈夫,心事重重。

夫妻重逢本该是喜悦之事,农妇的心中却不安宁。丈夫返航归家,要途经地势险峻的白帝城,还有现在水流湍急、暗礁林立的瞿塘峡。思绪和手中的蚕丝一样乱成一团,忽然传来了布谷鸟的叫声,农妇暗暗责备自己当初不该让丈夫出行,现在要她怎么办才好?

同《巴女词》一样,李白也是以农妇的口吻写下了这首诗。他同情这位思念丈夫的勤劳农妇,也为她对丈夫深深的爱而感动。如果没有别离,这世上会少很多悲伤的人吧。他为别人的别离之苦而感伤,却不知别离也将降临到他的身上。从三峡一直跟随他的吴指南,他的知心游伴,正一天天地病重了。

离开了荆州,他们抵达江陵,慕名拜访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唐朝奉道教为国教,开元年间,司马承祯由道士成为帝王师。开元九年(721),司马承祯第三次奉诏进京,为醉心于道教的皇帝唐玄宗传授法箓。翌年,玄宗在洛阳,召司马承祯随驾。他有着极为高深的道术,为帝王师却无心官宦之途。开元十一年(723),司马承祯厌倦了都市追名逐利的生活,决心回到天台山。行至江陵,与李白相遇。

司马承祯不仅道行深厚,还有着极深的文化修养,后人将他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被称为仙宗十友。他见李白器宇轩昂,气度不凡,十分欣赏,在读了李白的诗文之后,称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宗师的称赞令青年李白激动不已,他深受鼓舞,于是写作了《大鹏赋(并序)》用以自勉。李白以大鹏比作自己,以希有鸟比司马承祯,抒发自己大鹏展翅的宏伟抱负。大鹏的形象,从谒见李邕时的《上李邕》中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到《大鹏赋(并序)》中的“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这只大鹏彻底脱离了庄子《逍遥游》的母胎,自由地翱翔在天际,它是李白生命意志的彻底觉醒。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其辞曰:

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征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羾阊阖之峥嵘。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固可想象其势,仿佛其形。

若乃足萦虹霓,目耀日月。连轩沓拖,挥霍翕忽。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邈彼北荒,将穷南图。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飙而长驱。烛龙衔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启途。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吁。

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当胸臆之掩画,若混茫之未判。忽腾覆以回转,则霞廓而雾散。

然后六月一息,至于海湄。欻翳景以横翥,逆高天而下垂。憩乎泱漭之野,入乎汪湟之池。猛势所射,余风所吹。溟涨沸渭,岩峦纷披。天吴为之怵栗,海若为之躨跜。巨鳌冠山而却走,长鲸腾海而下驰。缩壳挫鬣,莫之敢窥。吾亦不测其神怪之若此,盖乃造化之所为。

岂比夫蓬莱之黄鹄,夸金衣与菊裳?耻苍梧之玄凤,耀彩质与锦章。既服御于灵仙,久驯扰于池隍。精卫殷勤于衔木,鶢鶋悲愁乎荐觞。天鸡警晓于蟠桃,踆乌晣耀于太阳。不旷荡而纵适,何拘挛而守常?未若兹鹏之逍遥,无厥类乎比方。不矜大而暴猛,每顺时而行藏。参玄根以比寿,饮元气以充肠。戏旸谷而徘徊,冯炎洲而抑扬。

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大鹏赋(并序)》

这只大鹏由北海里的大鱼鲲化身而来,在海岛上脱去脊鳍,在天门展开羽毛。它速度迅猛,胜过春天河水流向渤海,朝阳从树梢升起。它展翅高飞在宇宙之间,高过了昆仑山。每扇动一次翅膀,就能扬起漫天风沙,风云为之变色,五岳震动倒塌,百川冲破堤岸。

它自由地在大地上穿梭,在天空翱翔,高高的脊背像巍峨的大山,扇动的翅膀如同连绵的云,气势如虹,无人能敌。它的爪子周围环绕着霓虹,眼睛里闪耀着日月般的光辉,飞舞盘旋,气吞山河,一切路上的阻碍都被它的气魄所征服,天神也为它开路。山川湖海在它眼中,只是一些土块和盛着水的杯盏而已。就连开天辟地的盘古,太阳神之母羲和,看到它的雄姿勃发,都会自愧不如,发出阵阵叹息。

大鹏当然不能和待在蓬莱岛上、养尊处优任人赏玩的黄鹄相比,它也不屑于学习苍梧山上的凤凰,炫耀自己美丽的羽毛。这些鸟儿要么已被人驯服,要么以为人类服务为己任,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性情,怎能和悠游自得的大鹏相提并论。

这只独立不羁、不受拘束的大鹏,便是青年李白的精神化身。世界辽阔,人生短暂,李白不愿做芸芸众生之一,拥有平淡的一生,他要当能与宇宙比肩的大鹏,以他个人的力量,去对抗庸俗、权贵、不自由的一切,改变这个世界。他的一生,也就是大鹏冲出重重围困,挣扎与反抗的一生。

大鹏已是天地间无与伦比的神鸟,难免也是孤独的,但在结尾,李白写道,大鹏遇到了与它志同道合的希有鸟,它夸赞大鹏的伟大,邀请大鹏同游,大鹏欣然应允。它们扇动着能遮蔽东方与西方的翅膀,共同飞上辽阔天空。地上那些目光短浅的斥鷃,还在嘲笑它们。这只希有鸟便是他的伯乐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的肯定让李白得到了极大的鼓励,一颗年轻的沸腾着的心,快要冲出胸膛了。他在司马承祯这里,也找到了能够更快让君主看见自己的方法,那就是通过道教。

李白被司马承祯仙风道骨的气质所影响,在这次会面后,两人成为忘年交。李白表示想跟随司马承祯神游八极,“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李白接下来的漫游中,他去了各地的名山,寻访居住在五岳山上的仙人。

这篇充满浪漫想象与豪情壮志的赋是李白的第一篇成名作。

江陵一别后,李白与司马承祯再未见面。但李白仍然深深挂念着这位恩师,开元二十三年(735),司马承祯在阳台观仙化,葬于王屋山松台。天宝三年(744),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宫,李白去山中寻访司马承祯,才得知他早已仙去,无缘再见。在瞻仰了司马承祯生前所做的巨幅山水壁画后,李白睹物怀人,写下了《上阳台》四言诗,亲笔书写成帖,这也是李白唯一的传世书法真迹。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

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仙人已去,徒留画作在人间。李白望着画中群山巍峨,云雾升腾,仙鹤飞舞,苍松林立,想象着恩师所去的地方,应该也是如画一般的仙境。没能在恩师生前与他再见一面,想到便遗憾不已。人世无常,李白未曾停下漫游的脚步,也在不断地经历着重逢与别离。每一次别离或许都是永别,说着再见的人却不会知道。

东风吹客梦

告别司马承祯,李白与吴指南继续前行,沿着长江往南,一路抵达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汉水滔滔,李白思念起蜀地的故人来。

汉水波浪远,巫山云雨飞。东风吹客梦,西落此中时。觉后思白帝,佳人与我违。瞿塘饶贾客,音信莫令稀。

——《江上寄巴东故人》

辽阔的江面上水波粼粼,细雨朦胧,远处的巫山被笼罩在一片云雾之中。在漫长的航行中,诗人慢慢地睡着了,梦中,仍然在蜀地与旧友把酒言欢,谈天说地。忽然,一阵风吹过,李白从梦中醒来,恍然发现自己身在异乡,这才记起来,梦中的好友已经阔别了太久,顿生惆怅。将思念写成书信寄给旧友,哪怕天各一方,也希望我们之间的情谊永不断裂。

离开蜀地的时候,李白也许从未有过犹疑。而当漂泊的日子开始之后,异乡的水,异乡的月亮,都让他深深挂念着那一方故土,那些和他度过青春岁月的朋友,养育他长大、给他爱和温暖的家。人是如此的后知后觉,隔着时光的长河回望,才会明白曾经的珍贵。

在江夏,李白又遇到了为情所困的女子,他把她写入诗中。李白是多面的,一面是豪迈洒脱,另一面是敏感细腻。无论是昂扬还是低沉,他书写的都是热烈的、不加掩饰的情感,勃发的生命力,人与景、人与人相触碰所产生的花火。不同的思妇在他的眼中,都是不同的可怜人儿,李白用无限同情的笔触,写下她们的故事,写得凄美而壮烈。

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谁知嫁商贾,令人却愁苦。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适来往南浦,欲问西江船。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一种为人妻,独自多悲悽。对镜便垂泪,逢人只欲啼。不如轻薄儿,旦暮长相随。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

——《江夏行》

这里的人们依水而生,水运和商业发达。妇人的丈夫,便是外出经商的商贾。这位女子正值青春,春心萌动之时遇到商人,便委身于他,嫁做人妻。可是自结婚以来,丈夫却没有一日在家里待过。妇人去黄鹤楼为丈夫送行,渐行渐远的船帆也带走了她的心。望着江边卖酒的夫妇成双成对,而她形单影只,丈夫的归期遥遥,好不凄然。无尽的等待消磨了青春,妇人独自垂泪,后悔不已。

妇人的可怜在于,她苦苦等待的丈夫很可能已经在异乡遇见其他女子,重新组建家庭,再也不会回来。而这些思妇却不得不在家独自守着婚姻的空壳,任青春荣华逝去。这是封建社会对于生命的剥夺,也许李白已经看出了这一点,才会为一个又一个的思妇作诗,让她们的美好年华不至于毫无痕迹地消逝。

在江夏,李白游览了赤壁、黄鹤楼,这年夏天,李白与吴指南来到洞庭湖。夏天的洞庭湖明净清幽,美不胜收,本该是留下美丽回忆的地方,李白却在这里,经历了刻骨铭心的别离之痛。

陪伴他一年多的旅伴吴指南,从三峡,到巴东,到荆州,到江夏,他日渐病重,最后,在洞庭湖畔离开了人世。

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闻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数年来观,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身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故乡路遥,魂魄无主,礼以迁窆,式昭朋情。

——《上安州裴长史书》节选

失去挚友的痛苦太过浓烈,李白在风景如画的洞庭湖畔,没有留下任何诗句。直到四年之后,他才在文章中追忆这段往事。

吴指南也许是一位寡言的旅伴,他追随在李白身后,陪伴他游山玩水,他们相伴的这一路上,李白留下的诗句中并未出现他的身影。但他们又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否则,生性高傲、向往自由的李白,不会选择与他结伴而行,而是宁愿独来独往。

昏暗的傍晚,洞庭湖上波光粼粼,李白的小兄弟吴指南在他面前闭上了双眼。李白悲痛万分,伏在吴指南的身边号啕大哭,流干了眼泪,眼中流出鲜血。路过的行人听到李白的恸哭声,纷纷落下泪来。夜晚降临,湖边有猛虎出没,李白拔剑守在吴指南的身边,不让猛虎接近他的朋友一丝一毫。然而命运无情,无论李白怎样悔恨,怎样悲痛,他的小兄弟都不可能再复生了。前方的路,李白只得孤身前行。他把他不幸丧生的好友埋葬在洞庭湖畔,决心以后再来搬运他的尸骨。

生命的无常,李白是彻底体会到了,吴指南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而他已是孤身一人。由吴指南陪伴走过的一段旅程,是那样的温暖而珍贵。曾经一起去访名川大山,畅谈人生理想,这些,都被永远地定格了。

多年后,李白如约返回到洞庭湖。像是在等候他一般,吴指南的尸身骨肉仍在,李白见之泪流不止。拿着刀,他把尸骨洗刷磨削干净,裹好后背负在身上,徒步而去。从洞庭湖到吴指南的故乡鄂城,路途遥远,李白背着尸骨,无论是睡觉还是起床,包着尸骨的包裹从未离他半分。当他终于抵达时,已是身无分文,不得不依靠乞讨,才筹到了埋葬好友的钱。他的兄弟吴指南漂泊多年,现在终于叶落归根了,李白的心中,终于感到了一丝慰藉。

人与人的相遇,只是命运随机的安排,生命交错而产生的故事,却能让这种随机变成唯一。如果吴指南没有遇见李白,他的人生会不会是另一番模样呢?我们无从得知。在他去世后,李白背负着他的灵魂,继续往前,代替他继续去看山川湖海。他停留在青春年华的生命,被活在世上的人延长下去。

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

吴指南的意外死亡,给了李白极大的触动,也许,这也是他未来发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感慨的原因之一。故人已去,活着的人,负载着曾经的记忆,继续前行。生命转瞬即逝,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一个生命的逝去,而停止转动。如此短暂、脆弱的生命,意义是什么呢?如何留下自己轰轰烈烈活过的证明?李白在25岁这一年,他一边想着这些,想要建立一番功名的愿望更加强烈,也更加急迫了。告别了好友,他从岳州重返荆门,又从荆门抵达了浔阳,到达庐山。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潨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且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望庐山瀑布·其一》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其二》

古人寄情山水,往往托物言志,借山水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愁,或是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于是人与景交融,山与水都染上了情感的颜色,变得独一无二了。庐山之于李白,便是如此。李白又是不同的,他对自然山水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与归属感,所以他笔下的自然风光,仿佛不是凡人所看到的那般,而是来自于天际,来自于他的世界。也因为他的妙笔,寻常无奇的山与水有了奇妙的色彩。

李白身处美丽的自然风光中,常常会有恍惚的出世之感,进入山中,仿佛就是进入了与世隔绝的另一个世界,身上所背负的辛劳、烦恼都随之凋零,成为一个最简单纯粹的生命,去感受山川草木、自然万物的呼吸。也许这也是他执着地访遍名山,去寻访神仙的原因。

此时,李白风尘仆仆地站在庐山下,遥望香炉峰。太阳初升,金色的霞光洒在香炉峰上,紫烟缭绕,气象万千,宛如缥缈仙境。远远望去,一条飞瀑仿佛是静止的白练一般地挂在山上。在云雾缭绕的香炉峰的映衬之下,瀑布轰然奔涌着,宏大而壮观。明明应该是水声激荡,跳跃着永不停息的瀑布,为何会如此安静?李白往瀑布走去,便被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所震撼了。沿着高峻陡峭的山峰而下,瀑布仿佛来自于三千尺的高空,气势如虹,无人可挡,飞溅的水珠晶莹如星辰、如银河般银光闪烁,让人怀疑是璀璨的银河水从九天之上倾泻下来。

站在灿若银河激流奔涌的瀑布之下,耳边是水声冲撞峡谷的轰鸣之声。无穷无尽的水,从高高的天空倾泻而下。人是如此的渺小,不如一滴飞溅的水珠自由,不如一股飞腾的水流坦荡。它们似奔腾的千军万马,一往无前地坠落、坠落,摔得粉身碎骨,才算精彩地活过,李白的心也被飞瀑激荡着。

李白与庐山的交集,从这时开始。也许是仙境一般的景色让他沉醉,庐山成为李白在漂泊的一生中心心念念的地方,成为他的精神栖息之所。在他失意时,徘徊时,总会回到云蒸霞蔚、奇丽壮观的庐山。从青年时代到老年,从踌躇满志的少年到被流放的阶下囚,李白先后五次登上庐山,每一次都写下动人心魄的诗句,他是庐山的知己,庐山是他命运沉默的见证者。诗人早已不在,也许他的灵魂,时常还会回来探访一番,所以庐山依然美如仙境。人们对照着诗人留下的诗句,站在诗人曾经伫立的地方,想象他在这一刻的心情,古人与今人,穿越几千年的时空,在这里交汇。

李白继续东行,沿着长江顺流而下,远远地望见了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天门山顾名思义,由两片相对的山峰组成,像是一扇门一样伫立在江中,阻挡着汹涌的江流。李白从上游乘船而下,只见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像是撞开了天门一般雄伟壮阔。浩荡的江水流经两山间狭窄的通道,激起回旋,波涛汹涌。诗人坐在飘摇的船上,两座青山迎面而来,愈来愈清晰,仿佛是在欢迎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船载着李白在江上乘风破浪,扬起孤帆,豪情万丈。

豪迈奔放的激情充满了诗人的胸怀,此次去往江东,必将大展宏图。满怀着期望,这年秋天,李白抵达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然而他并没有如愿以偿。

李白的一生中,曾数次到过金陵。他初次到达金陵的目的依然是谒见诸侯,无奈达官贵人都忙于筹备唐玄宗的“大唐泰山封禅”大典,无人顾及李白。封禅是古来已有的礼仪,封为“祭天”,禅为“祭地”,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就会举办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古人认为,日出东方,所以东方是万物交替、初春发生的地方,而泰山又有着一览众山小的优势,所以帝王应该到最高的泰山上去祭拜天地,才算受命于天。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带领文武百官以及各国的使节前往泰山封禅,这是唐朝继唐高宗后第二位封禅的皇帝。李白到达金陵的时候,唐玄宗正在准备前往泰山封禅,李白报国无门,便在金陵结交朋友,游山玩水。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长干行·其一》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北客真三公,朱衣满江中。薄暮来投宿,数朝不肯东。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鸳鸯绿浦上,翡翠锦屏中。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红。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长干行·其二》(一作李益诗,一作张潮诗)

《长干行》是乐府旧题,秦淮河南岸雨花台至下长干桥一带被称为长干里,这里的人们靠水而生,男子外出经商,女子在家操持家务,《长干行》便主要是以船家妇女为书写对象。自幼熟知乐府诗的李白行至金陵,目睹了这里女子的生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两首《长干行》。

这是一个两小无猜的爱情故事。他们居住在长干里,从小一起游戏,一起长大,成了无话不谈的童年玩伴。随着他们渐渐长大,到了春心萌动的青春期,两人互生爱意,结为夫妻。朋友到恋人的身份转变还未适应,郎君呼唤他的小新娘,她羞得不敢抬头。直到结婚一年后,小新娘才舒展了眉头,她长成了人妻的模样,依偎着她深爱的丈夫,决心与他同甘共苦,白头偕老。可惜甜蜜的时光太过短暂,结婚两年,她的丈夫就要离家远行,去瞿塘峡经商了。留下她独自一人,刮风下雨都让她心神不宁,担心在外的丈夫遇上不测。她苦苦等待,日夜盼望心上人归家,日夜忍受思念的煎熬。

光阴易逝,门前,丈夫离去时徘徊不舍留下的足迹,已经长满了厚厚的青苔,恰似她的心中,经过了太久的等待,已是一片荒芜。树叶飘落,秋天早早地到来了。八月里,黄色的蝴蝶成双成对,在草坪上翩翩飞舞。她回忆着他们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那时候,他们仿佛永远不会长大,也永远不会分离。本以为结为夫妻后,便能与他日日相守,直到白头,结果却是聚少离多,让人忧愁。本是在面如桃花的年纪,她却因为过度忧愁,衰老了年轻的容颜。她盼望着丈夫能够寄来一封家书,告诉她归期,她一定会去迎接他,不惧路途遥远。

女子坚贞不渝的爱情打动了李白,他将她写入诗中,用的是轻巧的笔调,从幼时的美好回忆写起,没有凄婉缠绵的幽怨,读完却让人轻轻叹息。为了自己深信的爱情,执着地等待下去,不惧岁月的流逝,思念的折磨。不管多么痛苦,多么难熬,就这样等待下去,一直等到心上人归家,与她永不分离,白头到老。

李白写这样的女子,将她的心境写得曲折柔婉。李白在这时所写的所有诗句中,除了这种以思妇口吻来写的乐府诗,尚未提到过爱情,也许这是他对于人民正在经受别离之苦的深深同情,也许是他感动于人与人之间这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也许是他对于爱情的某种向往,也许是寄托了自己如同女子等待心上人般在等待着明君的垂青……我们无从得知。女子的闺怨,他写来坦坦荡荡,又令人伤怀,一面是李白一如既往的洒脱豪放的诗风,一面是他把愁思用浪漫的笔触写出来。诗人的两面,在其中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古代的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处于男性的附属地位,感情处于受压抑的状态。李白或许是察觉了这一点,才会专门在他豪放飘逸的诗作之外,在为数不多的爱情诗中,专门写那些倔强而又美丽的女子,让她们在古代文学之中,占有一席之地,一改女子柔弱的形象,写出她们蓬勃的生命力,她们响亮的爱情誓言。

爱情的热烈美好,也是李白所歌咏过的,《杨叛儿》是一个源自凄美爱情故事的乐府曲名,李白用一个热恋中女子的口吻,描写了甜蜜欢快的爱情场景。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杨叛儿》

两厢情愿的爱情,最为美满。黄昏时分,夕阳映入房中,金陵西门的柳树下传来乌啼归巢的叫声。这样安静柔软的时刻,与心上人依偎在一起,唱歌饮酒,互诉衷肠。天色渐晚,乌鸦归巢,影子隐入了杨花深处,我的心上人喝醉了酒,醉倒在我的怀中,舍不得将他唤醒,不如就留宿在妾家吧。博山炉中的香火静静燃烧着,烟雾袅袅,佳期如梦,时光悠长。

李白笔下的这位女子勇敢而坦率,热烈地追求着她的爱情。在唐朝以前的诗文中,如此直白地坦露心迹、感情炽热的爱情诗极少,诗人笔下的爱情,都是含蓄而幽怨,受到压抑的,因为封建制度本身就是压抑人性的,也束缚了人自然而然的情感。唐朝的经济繁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于是到了李白这里,他以一贯张扬的笔触,写出了女子勇敢追求爱情时动人的模样,将人被压抑的天性释放出来,写得自然纯粹,清新浪漫,这也是李白浪漫天性的释放。

江南的女子柔情似水,吴侬软语惹人醉。生性浪漫的诗人李白,自然也会在这座风情万种的旧都,寻得他的温柔乡,留下让他心神摇曳的回忆。

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

——《对酒》

这是个十五岁的江南女子,骑着一匹小巧的骏马,青眉如黛,顾盼神飞,脚上蹬着一双红锦靴,英气逼人。她来到摆满了葡萄酒和金酒杯的酒桌旁,来到李白面前,一口吴侬软语,用软软的声音唱起歌儿助兴。歌声与酒都醉人,女子不胜酒力,面色微醺,醉倒在诗人怀中。佳人在怀,让诗人沉醉不已。

也许无关爱情,只是一次一见倾心的邂逅,有过短暂的交会,留下一段美丽的回忆。也许有过瞬间的心动,但这注定悲伤结局的爱情让人叹息,你继续浪迹天涯,我继续歌唱守候,曾经一起快乐过,互相温暖过,这样便已足够。如同徐志摩笔下的一个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这座雍容儒雅、人文荟萃的城市让李白流连忘返,他交了许多文人朋友,与他们喝酒漫游,去凭吊过白杨十字巷,眺望过长江的万里风光,也感受过江南女子的温柔。冬去春来,李白决定在烟花三月辞别金陵下扬州。临别前,他的朋友们来为他送行。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金陵酒肆留别》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江南到了最美的季节,李白却要在这时候离开金陵。告别宴的地点选在酒家中,也许是李白常来光顾,与朋友聚会的场所。温柔的春风,吹得杨花遍地飞舞,扑满店中。店外是一片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的江南春景,店中柳絮飘飞,溢满芳香。

店中的姑娘吴姬捧出新压的酒,满面春风,她一边取酒,一边劝客品尝,笑语殷勤,让人分不清是酒香,是花香还是美人香。李白的一群金陵青年好友来到店中,为他送行。江南春色正好,好友们连连挽留,酒喝了一杯又一杯,道别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人却还是迟迟不肯离开。该如何表达我的离情别意呢?就如同长江的水般滔滔不绝。

尽管无限留恋,诗人还是要继续大步往前,绵绵的情谊,让人难以割舍。但年轻人的别离,没有那么伤感,来日方长,江湖总会再见。不要让别离辜负了这大好春光,让我们记得在一起的欢乐,并期待来日的相逢吧。李白是豪迈洒脱的,他吸引的青年朋友们,自然也是如此。但时间残酷,江水始终奔涌,春光明媚如旧,人却会经历变故,会老去。在后来,李白数次回到金陵,韶华易逝,物是人非,再难以找回曾经在这里与年轻好友把酒言欢的青春豪迈。无论当时是多么深信,誓言是多么坚定,时间都是难以重来的。而当时说着再见的年轻人,却不会知道。春天与青春都是那么好,任何的悲伤都是浪费,不如好好享受,仿佛它们从来不会消失一样。

飘如远行客

金陵之于李白,是一座寄托了太多情思的城市,这一座在历史上经受了繁华与落寞的六朝古都,文化气息浓郁,风土人情优美,让李白深深钟情于它。如今在南京民间,仍然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李白晚年时,见到秦淮河中圆月如璧,美丽无瑕,不禁神思恍惚,从清桥上一跃而下,捉月而死。尽管初次来到金陵,李白“十谒朱门九不开”,他仍然在金陵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与好友潇洒作别,等待来日的相会。因为他相信,他一定会回来。

金陵之所以让李白流连忘返,源于他的家世。李白的先祖是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李信,年轻勇敢,受秦王信任。在灭燕国之战中,李信率军击败燕太子丹,立有大功。随后秦国横扫六国,势如破竹,李信领兵二十万攻打楚国,先是一路凯歌,后被楚将项燕大败。

到了西汉,李信家族的后人李广因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将而受到器重。他平定七国之乱,率领汉军与匈奴作战,被匈奴称之为飞将军。李广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故李白以此地为祖籍。

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侵入中原,黄河流域遭到匈奴、鲜卑、羌等族铁骑的践踏,汉人四散,大部分跟随以金陵为都会的晋王朝来到了长江流域,还有一些则向西迁移,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小国家,李白的先人李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在凉州西部酒泉,李氏家族建立了政权,称为西凉国,武昭王李暠为西凉太祖。

417年,武昭王卒,421年,北凉军围敦煌,李恂战败,乞降不成后自杀。西凉因此亡于北凉。隋朝末年,李白的祖先因罪被流放到西域,李白降生于碎叶,成为西凉国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

尽管流落异乡,这些西北边陲的汉人政权依然十分向往和崇拜南方汉文化,难以割舍对于故土的思念,当时的东晋、南朝的国都建康(南京)便成了他们心中的圣城。他们居住在村落中,被别的民族和文化包围,但仍然延续着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而李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长大。李白的父亲李客,也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汉人,他给了李白文学的启蒙。在他经商的途中,来往于中原与西域,也许李白幼时便跟随父亲到过南京。

618年,唐朝建立,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政权中心,南京成了一座荒芜的废都。由于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南京相对是远离主流文化的,依然残留着魏晋时期的余韵。李白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便是魏晋时期的文化,他极为艳羡东晋时代的文人风度,也染上了他们追求自由、自然飘逸的王谢风骨,这是他毕生的追求。

长大后的李白来到金陵,定然是百感交集。满怀着走上仕途的期望,李白在此碰了壁。尽管已是一座空荡荡的旧都,四处都是历史的遗址,这座古城里的文化韵味,文人墨客仍然魅力不减,它们深深吸引着李白,让他对于这座城市有了极为复杂的感情。

一座不属于这个盛世的旧都,与一个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诗人,他们惺惺相惜。城与人一样,要受到命运毫不留情的摧残,城会留下痕迹供后人追怀,人却会永远地逝去。李白梦中的南京,是繁华的,雍容的,纸醉金迷的,令他向往;而他看到的南京,却是颓唐的,懒散的,像一个没落的贵族,沉湎于享乐,怀念着过去曾经拥有的一切,沉醉在旧梦中不愿醒来,任岁月白白地流逝。也许在南京,李白明白了自己在这里将找不到他的出路,而人生短暂,一切如云烟,不如醉酒逍遥,及时行乐。

这年春天,李白来到了扬州。这是一座有着几分传奇色彩的城市,隋朝的第二代皇帝隋炀帝曾三下扬州,在扬州度过了他生命三分之一的时间。为了贯通南北,他大兴土木,开挖京杭大运河,民怨沸腾,却造福了后代。最后,他在这里遭遇政变,命丧扬州,他的陵墓也设在这里。“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这是隋炀帝描写扬州的诗句。一个君主如此痴爱着一座城市,不惜付出了自己的性命,令人唏嘘。在扬州的市井街巷,流传着无数与隋炀帝有关的传说。

扬州为什么能让隋炀帝流连忘返?杜牧在诗中这样描写扬州:“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这里有亭台楼阁,轻歌曼舞,美人如玉,风景如画。隋炀帝开通的运河贯通南北,带动了这里的经济发展,在大唐,扬州几乎成了最为繁华的时尚之都,文人骚客的天堂,他们慕名而来,留下流传千古的诗句。

生性风流的李白当然也不例外,与去金陵一样,他来到扬州也是为了干谒,但并无回应,他便在扬州度过了一年的惬意时光。“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扬州是个消费之地,轻财好施的李白在这里花去了三十万,用来救济落魄公子。

李白出生于商人家庭,家庭成为他的经济来源。在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去追寻人生理想之际,家中给了丰厚的经济支持,养成了他重义轻财,乐善好施的豪爽性格。

在扬州过完了春天,李白离开扬州,去往姑苏,他的好友们依依不舍地前来送别。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广陵赠别》

同在金陵与好友的道别一样,李白在广陵与好友的别离,也是潇洒昂扬的。春天过去,柳树垂着长长的枝条,马儿系在柳树下,朋友们舍不得离去,陪李白走了好远,在路边端起美酒,再次道别。朋友们为李白祝福着,此去一行,愿你能拥有美好的经历,在天边欣赏大海,在海上遥望青山。别离只是另一段美好旅程的开始,那么也无需为此伤感,来日重逢,再一同开怀畅饮。

告别好友,李白到了姑苏,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他眺望姑苏台,想起历史上的故事,感慨万千。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乌栖曲》

姑苏台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吴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三年时间筑成横亘五里的姑苏台。日落乌栖时分,只看得到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仿佛可以远远望见吴宫中的美人醉态朦胧。天色昏暗,宫中却是一片歌舞升平,沉湎于狂欢之中的人们,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等到忽然回过神时,只见太阳从青山缓缓坠落,就要天黑了,狂欢过后的失落感漫上心头。音乐不息,歌舞不停,人们继续沉醉,放肆享乐,不知今夕何夕。秋月悄悄地坠入江波,天色渐明,欢乐难续,好梦就要醒来了。

吴王便是在这样荒淫无度的宫廷生活中,断送了自己的江山。盛世容易蒙蔽人的双眼,让人的感官变得迟钝,意识不到危机的来临。李白漫游至此,已是两年时光,依然报国无门。没有了好友的陪伴,醉酒的恍惚,他清醒地看到了潜伏的危机,而现在的自己却无能为力,这让他惆怅不已。

他继续漫游,到镇江,杭州,游越中,登天台山。在这年秋天,李白重返扬州。此时的他已经是千金散尽,到了穷困潦倒的境地。但李白毫不在意,他仍然潇洒自在,无所畏惧。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因声鲁勾践,争情勿相欺。

——《少年行·其一》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少年行·其二》

热闹的街市中,春风荡漾,一个风流倜傥的少年骑着银鞍白马踏花而来,手握宝剑扬声歌唱,笑声朗朗。他沐浴着春日和煦的阳光,出入于花海酒肆,无拘无束,逍遥自在,仿佛不知忧愁为何物,仿佛世间所有的污浊都无法沾染他一丝一毫。这个少年便是李白。

但好景不长,连日的旅途劳累,加上经济的拮据,李白生病了,以至于到了穷困潦倒的境地。无奈之下,他只得暂停脚步,在扬州治所江都县卧床养病。病痛的折磨加上功业未就的失落,他思念起故乡的老师赵蕤,给他寄去了书信。

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楚怀奏钟仪,越吟比庄舄。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

——《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

床前明(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山)月,低头思故乡。看月光、望明月:后世李白诗选本如明李攀龙《李诗选》、清蘅塘退士(孙洙)《唐诗三百首》均作“明月光”、“望明月”。此处参考的选本以清代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为据。

——《静夜思》

正是萧瑟的秋天,白露茫茫,风入松林。时光匆匆,离家已是两年有余,沿着长江而下,他从蜀地漂泊到了吴地。年少时把成就功业想象得太过简单,漂泊至今,仍然一事未成。陪伴他一起离乡的长剑与古琴,早已落满灰尘,无所可用。要去的目的地还远在天边,与家乡也远隔了万里。这里没有故人可以倾诉心事,也没有熟悉的居所供他安身。病痛缠身,心中凄凉。前方的道路,要怎样走下去?李白在重病中,问着自己。

不知道经过了多久的辗转反侧,李白浅浅地睡着了。忽然感到一阵凉意,朦胧中睁开眼,望见地上铺了一层薄薄的冷霜。定神一看,原来不是秋霜,而是皎洁的月光照入了房间。他抬头望见一轮明月正挂在窗前,在秋夜的天空中散发着清辉。恍惚间,李白仿佛与故乡的月亮重逢了。月亮像一个知心的故人,收到了他的信后,不远万里来到他的身边。抚慰他的病痛,倾听他的心事。故乡在远去,恩师好友,绿树青山,父母的关爱,家乡的一切,都让他深深思念。

李白没有再回过他的故乡,而他失意时总会怀念起那里的生活。不如说,是一种对于过去的留恋,对于曾经那个一无所知但踌躇满志的自己的怀念。故乡成为一轮明月,把他的心照得晶莹透亮,像一颗赤子之心,葆有原始的天真与纯洁,让他无论多么潦倒,受到多少击打,仍然有继续去对抗世俗的勇气与力量。

李白的思乡,成了一种遥远的寄托,因为他一旦远离,就不会再回去,即便在他仕途最为得意的时候,他也没有过告老还乡的念头,而是继续漫游,择山隐居。回忆如此美好,但实际上,李白心中明白,如同他初次远游后返回大匡山所看到的破败的旧居情景:“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回去之后,等待他的已是一个不属于他的地方。风筝在高飞的过程中,慢慢变成了巨大的鸟,与故乡的联系依然存在,但再也回不去曾经狭窄的旧巢。

孤独是需要被分担的,浪迹天涯的游子,会有想要安定下来的时候,但这只会是一瞬间的闪念。病愈之后,仍然要去广阔的天地闯荡,就像从来没有受过伤一样。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年少时,李白熟读了司马相如,对于《子虚赋》中的云梦大泽甚为神往。于是,他决定旅途的下一站就是云梦。

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用了极为华丽的辞藻,夸张的修辞,工丽的笔法,描写云梦大泽的盛大与丰饶:“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茀郁,隆崇嵂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陀,下属江河。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坿,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其石则赤玉玫瑰,琳瑉琨吾,瑊玏玄厉,碝石碔玞。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芎藭昌蒲,茳蓠麋芜,诸柘巴苴。其南则有平原广泽,登降陁靡,案衍坛曼。缘以大江,限以巫山。其高燥则生葴菥苞荔,薛莎青薠。其卑湿则生藏莨蒹葭,东蔷雕胡,莲藕觚卢、菴闾轩于,众物居之,不可胜图。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外发芙蓉菱华,内隐钜石白沙。其中则有神龟蛟鼍,瑇瑁鳖鼋。其北则有阴林:其树楩柟豫章,桂椒木兰,蘖离朱杨,樝梨梬栗,橘柚芬芳;其上则有鹓雏孔鸾,腾远射干;其下则有白虎玄豹,蟃蜒貙犴。”

传说云梦泽的范围东至今大别山麓,南到鄂西山地,北达大洪山区,南临大江,东西四百公里,南北二百五十公里,方九百里。楚国人把这一片汪洋大海般的大泽,叫“云梦泽”。

江水带来大量的泥沙,慢慢淤积在大平原、云梦泽上,人类便在泥沙淤积而成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建立城市,这块平原便是江汉平原。平原不断伸展,大大小小的湖泊慢慢消失,云梦泽的范围逐渐减小,到了唐宋时期,烟波浩渺的云梦泽已经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由于泥沙淤积,云梦泽分为了南北两部分,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留下的浩瀚水面,称之为洞庭湖,所以洞庭湖的古称为云梦。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便是在洞庭湖畔想象云梦大泽的万千气象。

李白的好友孟少府与安州(今湖北省安陆)都督马正会是故交,便建议李白前往安陆投奔马正会,请求其举荐贤才,同时游览云梦。于是,李白在这年冬天离开扬州,沿运河北上,到淮河再往西,途经陈州(今河南周口)。在途中,千金散尽的李白,行路艰难,穷途末路之下准备卖掉家传宝剑和新制的鹔鹴裘衣,曾经拒他于门外,被他在诗中劝告“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的李邕,听闻后差人为他送来银两,解除了李白的困窘。可见李邕对于名士是极为器重的,李白也不计前嫌,欣然接受。李白经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再南下赴南阳(今河南南阳),在第二年春天(开元十五年)抵达襄州(今湖北襄阳)。

在襄州,李白去拜访了他仰慕已久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结为挚友。孟浩然年长李白12岁,李白与他相识的时候,他已经因山水田园诗小有名气,而李白诗名尚小。彼时,孟浩然仕途失意,隐居在襄州城的岘山中。他与李白有着相似的经历,少年早慧,在读书学剑中长大,青年时期就开始隐居与漫游,确立了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辞亲远行,开始漫游各地,结交好友,干谒公卿名流,寻求进身之机。周游十余年,依然一无所获,于是隐入岘山,悠游山水,怡然自得。在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中,常常流露出超凡脱俗的隐逸之气,这也是与李白的道家思想相合的。

李白在孟浩然身上,仿佛看到了十余年后的自己。孟浩然隐居的逸兴令他向往,他豁然超脱、耿介不随的性格也让他钦慕。在襄州,李白与孟浩然游山玩水,把酒言欢,吟诗作乐,两人的莫逆之交由此开始。李白也渐渐地受到了孟浩然的影响,从诗风到性格,都将他作为学习的榜样。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

——《襄阳曲四首·其一》

山公醉酒时,酩酊襄阳下。头上白接鷃,倒著还骑马。

——《襄阳曲四首·其二》

岘山临汉江,水渌沙如雪。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

——《襄阳曲四首·其三》

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襄阳曲四首·其四》

在李白还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少年时,他遇到赵蕤,博学韬晦、任侠有气的赵蕤是他学习的榜样,他教李白剑术、纵横术、道术,教他修身治国的本领,直接影响了他的诗歌,他的思想,他的人生理想。后来,他告别老师,带着一身锐气开始独自闯荡江湖,这才发现,老师教给他的,只是沧海之一粟。在他的世界中,打开了一道口,有光透进来,让他知道在那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远离家乡,他到了迷宫中,所面临的是一切未知,而他必须带着老师给予他的满身锋芒去磨砺自己。世事之艰难,老师或许没有告诉年少的他,因为那时的他万分坚定,坚定而盲目,并不会相信老师的劝告。

勇敢的少年,在世间闯荡。他被碰得满身伤痕,心中的信念如同火焰,时而炽热,时而微弱,但从未熄灭。在这些跌宕起伏中,他也曾幻想过他的第二人生,隐居山中,超然世外,如神仙般逍遥自在。孟浩然的人生,就是李白的第二人生,是他站在岔路口,未选择的那一条道路。

高傲如李白,他是绝对不屑于放低身段,去迎合奉承他人的,他崇拜的是他自己。在他告别老师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他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人了,不再依附于他人,不再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束缚他。他坦坦荡荡,立于天地间,找寻并实现自己存在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是功名利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真正地活过,存在过。

对于孟浩然而言,也许他也是羡慕李白的。没有选择的另一条路,总让人心中存有遗憾。但,这也是李白为什么能够成为李白,孟浩然为什么能成为孟浩然的原因所在,有缺憾,才会有曲折回旋的思绪,被注入在笔下的诗句中,成为诗歌流传千古的魅力,成为永恒的美,让人回味叹息。

暂别孟浩然,李白抵达安陆。李白在这里遇见了他的好友元丹丘,元丹丘是李白在蜀中结识的一个道隐者,一个学道谈玄的著名隐士,在李白的一生中,与他交往甚密,写给他的诗多达11首。“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中与李白喝酒的好友之一便是这位丹丘生。

元丹丘与李白所要去投靠的安州都督马正会是旧交,于是二人同去谒见马公,李白向马公呈上自己的诗作,马正会读后,对着长史李京之深深赞许李白的才气,“诸人之文,犹如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光明洞彻,句句动人”。李京之听后,暗生妒意。

这年,李白27岁,他有了第一段婚姻,第一个自己的家庭。

李白在安陆漫游的时候,被祖居安陆的大户人家许梓芝员外相中,这个许员外,是唐太宗时名臣许绍之后,许绍是唐朝大臣,隋楚州刺史许法光之子,少年时与高祖为同学。许绍的少子许圉师同样是唐朝大臣,进士出身,在唐高宗时期担任宰相。许梓芝便是许圉师的儿子,家有一女许氏,尚未婚配,李白便入赘作了女婿,定居在安陆寿山,在这里生活了十年。

这段婚姻给了李白爱情的美好,家庭的温暖。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他与许氏造了一座石头房子,开垦田地,耕种劳作,李白这时也暂且停下了漫游的脚步,与妻子过了一段时间隐居山中耕作读书的生活。十年间,他们育有一儿一女,女儿名平阳,儿子小名为明月奴。

许氏是一位名门贵族的大家闺秀,古代没有婚姻自由,婚姻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富贵人家的婚姻重视门当户对,进行政治联姻,为何她的父亲会看上一贫如洗、没有一官半职,出身于商人家庭的诗人李白?入赘在古代是极不光彩之事,高傲的李白为何会甘愿寄人篱下?这要从唐朝的婚姻习俗说起。

在初盛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实行相对宽松的士籍管理制度,贵族高门招才俊青年成了一种风尚,夫居妻家是士人在成名前的一种生活方式。李白到达安陆的时候,已经散尽千金,落魄不堪,入赘名门望族是他的最佳选择。这时的许家已经中落了,李白在入赘许家,接受许家资助的同时,也承担着提升妻家的社会地位和门户声望的责任。

尽管这段婚姻一开始并不是因为爱情,但慢慢地,在朝夕相对中,李白与妻子许氏感情日渐深厚。李白嗜酒,不顾家事,还常常因为醉酒惹出祸端,妻子对他的恶习悉心包容,李白在诗中也曾流露出对于妻子的歉疚与感激。但因为两人的社会地位差距,李白不得不更加积极地求仕,甚至后来离开妻子去往长安,依然是四处碰壁,妻子却在漫长的等待中病逝了。李白在游历中,思念妻子与家乡,写下一首首浪漫哀伤的情诗。

许氏的生平事迹,没有详细的史料可以考证。但我们可以猜测,能够让李白倾心、牵挂的,必然是一个美丽不凡、聪敏贤惠的女子。也许隐居世外,相夫教子,守护小小的家庭是她的愿望,可如此平凡的愿望,也成了一种奢望。

对李白而言,决定仗剑去国的那一刻,便开始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他始终没有停下漫游的脚步。在安陆寿山的石头房子里,远离世俗,读书耕作,他忽然感受到了与爱人相守的凡尘的幸福。但这份平凡的幸福,并不属于他,他似乎是注定要漂泊一生的。

故人西辞黄鹤楼

结婚不久,李白开始在周边漫游。第二年春天(728年),李白到了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在江夏,李白遇到了他在安陆结识的好友蔡十,他正准备归家安陆,李白作文相送。

吾观蔡侯,奇人也。尔其才高气远,有四方之志。不然,何周流宇宙太多耶?

白遐穷冥搜,亦以早矣。海草三绿,不归国门。又更逢春,再结乡思。一见夫子,冥心道存。穷朝晚以作宴,驱烟霞以辅赏。朗笑明月,时眠落花。斯游无何,寻告睽索。来暂观我,去还愁人。

乃浮汉阳,入云梦,乡枻云叩,归魂亦飞。且青山绿枫,累道相接,遇胜因赏,利君前行。既非远离,曷足多叹?秋七月,结游镜湖,无愆我期,先子而往,敬慎好去,终当早来,无使耶川白云不得复弄尔。

乡中廖公及诸才子为诗略谢之。

——《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

蔡十与李白一样,才高气远,有四方之志。他与李白相遇,谈起了李白向往已久的云梦泽。沉醉在新婚之中的李白,忽然被唤醒了。

他在江夏漫游,三月,与准备赴扬州的孟浩然相会。

这是李白第二次来到江夏,第二次登上黄鹤楼。相传,他在两年前第一次登上黄鹤楼时,准备作诗抒怀,抬头望见了崔颢的《黄鹤楼》,便放弃了作诗,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崔颢的《黄鹤楼》,作于他壮年之时。崔颢在中了进士之后,得不到有力人士的推介,于是他在全国各地漂泊宦游了二十年,走遍了大江南北,最后,终于得以回长安为官。在回程路上,崔颢途经黄鹤楼,登楼远眺,怀古伤今,烟波浩渺,顿生乡愁。

这首《黄鹤楼》被严羽的《沧浪诗话》誉为唐代七律之首,成为千古传诵的七律佳作。李白当时年轻气盛,尚未体会到崔颢漂泊二十年的沧桑心境,没有经历过崔颢那样的人生波折,尽管他是天才诗人,但彼时的他涉世未深,写不出崔诗的厚重寂寥,余韵绵长,是自然而然的。

但李白是不服气的,第二次登上黄鹤楼时,孟浩然正要离开,尽管万分不舍,但还是潇洒地与他挥手作别。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孟浩然此行的目的地是扬州,正是阳春三月,李白想象着,大好春光中的扬州,应该是满城柳絮飘荡,繁花似锦,如一片迷离的烟霞。正是春意最浓的时候,友人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定能欣赏到沿途极美的春色,收获一段美好的回忆,只可惜他却不能与好友同去。

李白是极其欣赏孟浩然的,他纵情山水,吟诗作乐,像一个神仙般逍遥,李白深深向往着。将孟浩然送上船,小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仍然站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望到帆影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时才发现,一江春水正在浩浩荡荡地流向天际。

李白与友人作别,向来是潇洒的,开阔的,充溢着对于友人的祝福,冲淡了别离的伤感,也让他的诗远离了悲伤的离情别绪的陈词滥调。对他来说,暂时的别离的不舍,比不过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他依然相信着,别离后的他们,一定会在未来以更好的方式重逢。别离只是空间距离上的远离,心却更接近了。正是在一次次的别离中,明白了彼此的珍贵,相守的美好,他对于重逢满怀期待。

送别孟浩然,李白回到安陆家中,度过了一年的岁月。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竟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古风·其二十六》

虽然已入赘到许家,但他的岳父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仕途上的便利,李白闲居在安陆,依然是不得志。秋霜渐浓,绿水中的荷花高洁美丽,却经不起秋风的摧残。李白联想到自己,时光催人老,而自己还是无人识,哀愁涌上心头。

无奈之下,只能借酒消愁。酒与诗人一相逢,便成就了无数美妙的诗文。酒是李白的挚友,它能让他忘却世间的烦恼,在半梦半醒之间,睥睨众生,逍遥自在,没有什么能将他束缚。相应的,酒也是让他放浪形骸的原因,酒醉之后,他便完全暴露了本性,口无遮拦,无所顾忌,误了许多事。对此,他曾写过一首诗给妻子许氏婉转示歉: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赠内》

太常妻的典故来自于《后汉书》,据史书记载,后汉时期周泽为太常,克己奉公,虔诚宗庙,斋戒在斋宫之中。一次,他病得很厉害,妻子关心他,来斋宫探病,他却勃然大怒,认为妻子冲犯了神灵,派人将她捉到官府定罪。人们笑他迂腐,不近人情:“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

李白将自己的妻子比作太常妻,检讨自己每天只知道喝酒喝成一摊烂泥,置妻子于不管不顾,把家事都抛给她,让她忍受无人理会的寂寞。尽管他清醒的时候并不多,但他清醒的时候,还是颇有自知之明的。

因为酗酒,李白与早已对他嫉恨在心的李长史矛盾更加激化了。一次,李白醉酒骑马,飘飘然如在仙境,冲撞了李京之,李白只得写了《上安州李长史》请罪,解释道“而遥观君侯,窃疑魏洽,便欲趋就。临然举鞭,迟疑之间,未及回避”,他说是因为酒醉眼花,把李长史误认为好友魏洽,才会举起鞭子,对他无礼。这番解释,李长史自然不会满意,他对李白更加不友好了。

也许,李白明明受到了马正会的器重,却未能如愿做官,就是因为李长史在其中暗暗捣乱,误了李白的机会。以李白的性格,权力斗争并不适合他,他过于自负,狂放不羁,不屑于察言观色,曲意逢迎,因为他没有虚伪的面具,始终是以最本真的面貌示人,但这是官僚们所不喜欢的,遭到小人陷害是必然。但李白不肯屈服,他认为自己有才华,有胆识,必然能成就一番事业,一定会有人发现他,器重他,一定有人是懂他的。李白是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他始终对自己的选择深信不疑。错的不是李白,而是那个污浊的名利场。

这年,李长史升迁到他地,裴长史继任,李白的心中又燃起希望,但他因为酗酒误事太多,名声并不好。他拜谒裴长史多次,并写了《上安州裴长史书》以表心意。

白闻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白人焉,非天地也,安得不言而知乎?敢剖心析肝,论举身之事,便当谈笔,以明其心。而粗陈其大纲,一快愤懑,惟君侯察焉。

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见乡人相如大夸云之事,云楚有七泽,遂来观焉。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于此,至移三霜焉。

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间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数年来观,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身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故乡路遥,魂魄无主,礼以迁窆,式昭明情。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

又昔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以有道,并不起。此白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

又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因谓群寮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如比肩也”。四海明识,具知此谈。前此郡督马公,朝野豪彦;一见礼,许为奇才。因谓长史李京之曰:“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澈,句句动人”。此则故交元丹,亲接斯议。若苏、马二公愚人也,复何足尽陈?倘贤贤也,白有可尚。

夫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是知才难不可多得。白,野人也,颇工于文,惟君侯顾之,无按剑也。伏惟君侯,贵而且贤,鹰扬虎视,齿若编贝,肤如凝脂,昭昭乎若玉山上行,朗然映人也。而高义重诺,名飞天京,四方诸侯,闻风暗许。倚剑慷慨,气干虹霓。月费千金,日宴群客。出跃骏马,入罗红颜。所在之处,宾朋成市。故时节歌曰:“宾朋何喧喧!日夜裴公门。愿得裴公之一言,不须驱马将华轩。”白不知君侯何以得此声于壤之间,岂不由重诺好贤,谦以得也?而晚节改操,栖情翰林,天才超然,度越作者。屈佐国,时惟清哉。棱威雄雄,下慑群物。

白窃慕高义,已经十年。云山间之,造谒无路。今也运会,得趋未尘,承颜接辞,八九度矣。常欲一雪心迹,崎岖未便。何图谤詈忽生,众口攒毁,将欲投杼下客,震于严威。然自明无辜,何忧悔吝!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过此三者,鬼神不害。若使事得其实,罪当其身,则将浴兰沐芳,自屏于烹鲜之地,惟君侯死生。不然,投山窜海,转死沟壑。岂能明目张胆,托书自陈耶!昔王东海问犯夜者曰:“何所从来?”答曰:“从师受学,不觉日晚。”王曰:“吾岂可鞭挞宁越以立威名?”想君侯通人,必不尔也。

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天心颜,终乎前恩,再辱英眄。白必能使精诚动天,长虹贯日,直度易水,不以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遂之长途,白既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上安州裴长史书》

虽然是干谒,但李白是不卑不亢的。我们仿佛能看到,这位诗人在写自己时,胸中奔涌的万丈豪情。他有着不凡的身世,自幼饱读诗书,才华过人,学习剑术,武艺高超;他志向远大,年少时就开始四处漫游,仗剑去国;他重情重义,乐善好施,在扬州救济落魄公子不惜散尽千金;为了让在旅途中不幸去世的友人叶落归根,他背着友人的尸骨到他的家乡亲自埋葬;他性情高洁,在山中隐居养禽,修身养性,引得太守亲睹……而这样优秀的一位诗人,在这个盛世,却找不到出路。

李白不是在奉承别人,而是在告诉他干谒的对象,在你的眼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你是一个优秀高贵之人,我相信你能慧眼识珠。他不肯放低自己的身段半分,他堂堂正正,把自己的心迹献出,等待回应。如果这封言辞恳切的信还是不能打动你,那必然是你的问题,李白就是有着这样的自信。

然而,裴长史还是因为李白酗酒的“前科”而拒绝了他。李白万分沮丧,回到了自己在寿山的家中,又开始了隐居。

这时,李白在扬州的好友孟少府发来“移文”,他认为北寿山小而无名,李白在此处隐居,有负于盛时。

李白撰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以寿山的口吻反驳孟少府:“仆包大块之气,生洪荒之间,连翼轸之分野,控荆衡之远势。盘薄万古,邈然星河,凭天霓以结峰,倚斗极而横嶂。颇能攒吸霞雨,隐居灵仙,产隋侯之明珠,蓄卞氏之光宝,罄宇宙之美,殚造化之奇。方与昆仑抗行,阆风接境,何人间巫、庐、台、霍之足陈耶?”

寿山虽然在别人看来是一座不出名的小山,但在李白眼中,寿山承大地之灵,沐日月之精,并不逊色于五岳名山。仙风道骨的李白居住在此,寿山辅佐他以正气,给他以灵感,让他悠然自在,乐而忘忧。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中问答》

这是李白继少年时代后的第一次隐居,也许是因为与妻子感情甚笃,一边享受着家庭的温暖,一边暂时搁置了远大抱负。在秀丽清幽的寿山中,他忽然感受到了孟浩然笔下的隐居之趣。

面对外人的疑惑不解,李白一笑置之。与历史上大部分隐士一样,他的隐居不是纯粹的隐居,而是为了等待机遇的降临。但他又是真正享受着隐居的快乐的,这种矛盾,难以解释,索性以笑来回应。

在自然山水中,远离人间的烦扰。桃花流水,窅然而去,别有洞天,妙趣无穷,与喧闹的人间截然不同。只有安宁的内心才能领会这样的自然之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山中美丽的风光,洗去了凡尘,整颗心都变得晶莹透亮。在隐居中,李白慢慢找回自己,积蓄着重新出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