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北宋政局的演变
第一节 北宋前期政局
一、赵光义继统
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凌晨,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同日,弟赵光义(939—997)继位,即历史上的宋太宗。赵光义原名匡义,赵匡胤登皇帝位后改名光义,继位后又改名炅。
赵匡胤家有五兄弟,不过长大成人的只有他和赵光义、赵廷美三兄弟,他们都是杜太后所生。有史书记载,赵光义也曾跟随父、兄参加过许多重要的战役,甚至是陈桥兵变的主要策划者,但这些记载并不可信。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赵光义被提升为殿前都虞候。建隆二年(961)七月起,赵光义出任开封府尹,主持京师政务达13年之久。这期间,赵光义在自己的幕府中网罗了大批文武人才,同时注意拉拢朝中的文武大臣,以扩大自己在朝中的影响。
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时候,儿子赵德昭才六七岁,皇弟赵光义是他最亲信之人。五代以来,开封府尹具有准王储的地位,赵光义本人也有当皇帝的强烈愿望。不过从传统皇位继承制度而言,嫡长子继承才名正言顺;就赵匡胤本人的意愿而言,想让自己的儿子继位的心理才更为合理。这样一来,赵光义的地位很容易演变为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从史籍的记载看,当时的宰相赵普与赵光义形成了朝中的两大政治势力,彼此有很深的矛盾,不时地明争暗斗。赵普甚至有消除赵光义继承皇位可能性的举动,赵光义对此怀恨在心。赵光义的开封府尹当然具备准皇储的地位,但毕竟不是皇太弟,随着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等人年岁渐长,赵光义的皇储地位随时面临威胁,这种局面很容易引发政治上的非常行动。
在赵普与赵光义的政治斗争中,赵光义似乎占了上风。开宝六年(973),赵匡胤因对赵普的独断专行不满而将其罢相。一个月后,赵光义进封晋王,位居宰相之上,取得了周世宗柴荣继位前的地位,继位人的身份进一步显现。随后几年,赵匡胤与赵光义两兄弟的关系似乎比较微妙。据说,赵匡胤晚年考虑过迁都洛阳,原因之一就是远离其弟在开封府已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势力范围。
赵光义继位过程,正史并无明载,一般均据僧人文莹《湘山野录》及司马光《涑水记闻》的记载来推测。“斧声烛影”的故事出自《湘山野录》,描写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天气骤变,突然下起冰雹,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对饮,当时宦官、宫女都被支开,“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酒席结束后,赵匡胤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然后就寝,第二天凌晨已经去世。《湘山野录》记述赵光义当夜留宿禁内,这与后者的记载直接冲突。后者记载,赵匡胤突然去世,宋皇后命内侍都知王继恩召赵匡胤次子赵德芳入宫,王继恩擅作主张,往开封府召赵光义入宫,宋皇后见状遽呼“官家”,对赵光义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答以“共保富贵,无忧也”,随即继位。
值得注意的是,《湘山野录》的记述中,一道士有关赵匡胤寿限的预言才是事件的核心,所谓“斧声烛影”不过是预言的应验,并无政治谋杀的暗示。而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官方的《国史·符瑞志》及杨亿《谈苑》均记载,当时确实有巫道张守真降神黑煞将军,预言赵匡胤的寿限及赵光义的天命,“天上宫阙已成,玉锁开。晋王有仁心”。召张守真入宫降神者正是宦官王继恩,赵匡胤又因此与张守真发生冲突,《谈苑》甚至记载,“太祖闻守真言以为妖,将加诛,会宴驾”。在宋太宗朝,王继恩以及张守真备受殊恩,说明赵光义继统若有阴谋,宦官与巫道正是核心参与者,若赵匡胤死于非命,最有机会谋害者恰是内侍都知王继恩。赵光义之前皇储地位并不稳定,这也不排除其实施政治阴谋的可能性,因为地位不稳容易造成丧失皇储地位的焦虑,刺激其在继统过程中采用非常手段。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先后逼迫泉漳、吴越纳土归宋,灭北汉,初步完成统一大业。赵光义亲征北汉时,皇弟赵廷美及太祖长子赵德昭等皆得扈从。北汉灭亡后,赵光义命令立即攻打燕京,不料遭遇高梁河大败,自己中箭负伤,仓皇溃逃。赵光义与军队失散后,军中一时因不知皇帝所在,有人提议拥立赵德昭。班师回朝后,心情郁闷的赵光义没有对消灭北汉的将士论功行赏,赵德昭为此提醒赵光义,赵光义大发雷霆,赵德昭惊恐自刎。太平兴国六年(981),太祖次子、年仅23岁的赵德芳也死了,死因不详。
这时赵光义的政敌赵普罢相多年,备受冷落。皇弟、秦王赵廷美出任开封府尹,获得了赵光义继位前的地位,宰相卢多逊又与赵廷美关系紧密,让赵光义感受到威胁,于是咨询赵普。赵普抓住机会,请求重新拜相,为赵光义铲除政敌,并宣称建隆二年(961)杜太后临终时曾有遗命,要求赵匡胤传弟,遗命由赵普当场记录,赵匡胤将其藏纳于宫中金匮,史称“金匮之盟”,又称“昭宪顾命”(昭宪是杜太后谥号)。赵光义据此果然在宫中发现赵普当年记录的“金匮之盟”,又读到赵普罢相时支持赵光义的上表,十分感动,当面向赵普表达歉意,称“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知四十九年非矣”。唯杜太后遗命要求赵光义如何传位,各种记载并无确论。一种记载称杜太后要求赵光义传赵廷美,赵廷美再传赵德昭。赵光义以此询问赵普,赵普答以“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太平兴国七年(982),赵普揭发卢多逊与赵廷美暗中勾连。经过审讯,卢多逊交代他们盼望赵光义早死,于是以“顾望诅咒,大逆不道”之罪,将卢多逊流放到崖州(今属海南三亚),赵廷美被免职、软禁,不久降为涪陵县公,安置房州(今湖北房县),两年后忧悸而死。赵光义长子赵元佐不断为赵廷美申辩,听闻赵廷美死讯后精神失常。
赵光义的统治进一步依赖文官系统。他大幅增加进士名额,极力宣扬文治;搜访天下图书,组织典籍校勘;全面建设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以上称为“三馆”)和秘阁等国家图书馆;编修《太平御览》(综合性图书)、《文苑英华》(文学作品总集)、《太平广记》(笔记小说总集)、《册府元龟》(史料性类书)等大型图书,以昭示天下之太平。然而赵光义的统治并不太平。四川民众就因不堪宋朝茶叶专卖制度等过分的经济剥削,不断发生暴力反抗宋朝统治的事件。淳化四年(993),茶贩王小波、李顺等组织反抗,一度在成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国号“大蜀”。赵光义以王继恩为统帅,经三年多战争攻占成都,镇压起义,而王继恩统帅的军队纪律败坏,又给川地造成了额外的灾难与破坏。
二、澶渊之盟与宋真宗赵恒的统治
宋真宗统治时期,宋辽达成澶渊之盟,基本解决宋辽边境问题。
至道三年(997),赵光义去世,太子赵恒继位,即宋真宗。太宗有九子,长子赵元佐因精神失常被贬为庶人。次子赵元僖任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具备准皇储地位,后来获得宰相吕蒙正支持,有臣僚请求太宗立元僖为皇太子,结果淳化二年(991)吕蒙正被罢相,赵元僖则于次年中毒暴卒,年仅27岁。宋真宗是三子,原名赵元侃,四子赵元份是宋英宗的祖父。赵恒以太子确立皇储地位,在当时是百年未见之盛事,极受民众关注,甚至引起赵光义忌妒,幸有寇准宽解。在立储问题上,赵光义曾召寇准单独咨询。通常认为,赵光义问寇准“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寇准的经典回答是妇人、中官、近臣三者“不可谋及”。但对此也有不同记载,甚至认为赵元侃的人选由寇准直接提出。就其在真宗朝的特殊地位而言,寇准极有可能深度参与太宗朝的立储问题。
寇准三“不可谋及”中的“妇人”应该特指太宗皇后李氏,她是参与陈桥兵变的李处耘之女,其兄长李继隆时任殿前都指挥使。“中官”则是指赵光义继统的关键人物、内侍王继恩。当时李皇后与王继恩联合参知政事李昌龄、翰林学士胡旦,图谋拥立被废的赵元佐。赵光义去世时,李皇后让王继恩到中书召宰相吕端,吕端设计将王继恩锁入书阁,入宫驳斥李皇后“立嗣以长”的意见,确保赵恒顺利继位。
赵恒即位时,宋辽战争仍在延续,宋朝基本丧失收复燕云的军事能力,转为对辽积极防御。咸平二年(999)冬,辽国大举攻宋,宋将杨延昭被围于遂城(今属河北保定),杨延昭命士兵乘夜以水浇城墙外侧以为防守。次日,辽军面对一座冰城不能进攻,便采取避实就虚的策略,分东西两路继续南侵。西路由肃继远攻破狼山石寨(今河北保定清苑西北)后继续深入,宋定州守将傅潜畏懦怯战,致使辽西路军直达宁边军(今河北蠡县)、祁州(今河北安国)、赵州(今河北赵县)等地,大肆抢掠。东路由辽国国主率军进攻瀛州(今河北河间),宋将范廷召率军阻击辽先锋军于高阳关,战败,求救于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军。宋军至瀛州西南的裴村,范廷召约与康保裔军合战,不料次日清晨,范廷召临阵潜逃,康保裔军被围,奋力战斗,直至兵尽矢穷而被擒,增援宋军也遭战败。于是辽军从德州(今属山东)、棣州(今山东阳信)渡过黄河,抢掠淄州(今山东淄博)、齐州(今山东济南)而返。赵恒从当年十二月就抵达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作出御驾亲征的姿态,不料宋军屡战皆不利,赵恒在大名府进退维谷。直至辽军返回,赵恒宣布康保裔战死,并对其大加褒奖,又以傅潜为赵光义幕府旧人,释其死罪。范廷召则虚报大破辽军于莫州,赵恒御驾亲征,耻于无功,竟以此作《喜捷诗》命群臣唱和。
此战之后,辽多次侵扰宋境,为大规模进攻作试探。咸平四年(辽统和十九年,1001)十月,辽攻宋,在遂城打败宋军,赵恒命大军防守,辽军因遇雨天,道路泥泞,不便骑兵运动作战,遂命班师。翌年四月,辽攻宋定州,宋定州守将王超命王继忠迎战,王超随后跟进。王继忠与辽军昼夜激烈战斗,抵挡住了辽军的攻势。当辽军从王继忠军背后进攻时,王超竟引兵返还定州。王继忠遂被围,虽突围成功,终因人马困乏而被擒。这次战役的失败使宋朝加紧了对河北边境的防范。当年六月,赵恒以全面的守势部署边境防线,令宋守军集结重镇进行防守,并对来犯辽军采取彼攻我守、彼退我击的策略,还开河为防线,以抵挡辽军骑兵。
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八月,辽军多次派小队骑兵深入宋境,侦察地形及宋军事部署。宋廷依据前线军情,预感大战将临,赵恒遂令诸军集结河北前线,与毕士安、寇准、王继英等讨论亲征澶渊与辽军决战事宜。闰九月,辽国以收复关南之地为名,对宋发动大规模战争。针对宋军的坚守策略,辽军采取避实就虚、深入敌境之计,大破顺安军(今河北高阳)、遂城之后,放弃对北平军(今河北顺平)、保州(今河北保定)、定州等宋军防守重镇的进攻,转而从定州东方突破唐河防线,分三路进攻瀛、祁二州。
当时宋朝君臣还在商议赵恒亲临澶州(今河南濮阳)的具体日期。随着军情日益趋紧,出生江南的参知政事王若钦,建议赵恒避战到金陵;出生四川的签署枢密院事陈尧叟,建议赵恒到成都避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准则坚决请求赵恒亲临澶州。赵恒继续部署前方战线,在寇准的建议下令王若钦负责前方重镇大名府的防守工作,击退辽军从山西方面发动的牵制性进攻,并在陕西方面加强部署,防止西夏进攻影响河北战事。针对辽军对瀛、祁二州的进攻之势,赵恒命在太原的雷有终部趋赴镇州准备增援,命岢岚军(今山西岢岚)、威虏军(今河北遂城)、保州、北平军等军队深入敌后夹击,牵制辽军攻势,也有收获。
这时,被辽军俘虏的宋将王继忠建议辽朝与宋朝议和。辽萧太后也考虑在兵临城下的局势下,逼使宋朝让出关南之地,便派人向赵恒传达王继忠的议和建议。赵恒感觉辽朝的议和没有诚意,目的在于获取关南之地,没有答应。十月初六,辽军开始猛攻瀛州城,宋知州李延渥英勇善守,辽军损失3万兵力而不克,便继续向南进攻。十四日,辽军攻陷祁州。赵恒得知辽军可能向南进攻贝州(今河北清河)、冀州(今属河北衡水)、天雄军(大名府),便派大军会集天雄军,准备决战。同时准备亲临澶州指挥作战,命王超率数十万大军先赴澶州,然而王超再三拖延,不愿发兵,只有雷有终部自镇州赴援。这时王继忠再次建议赵恒议和,赵恒派出门祗候曹利用前往辽军营了解情况。
十月二十日,赵恒从开封出发前往澶州,辽军开始考虑乘虚长驱直下开封府。同日,曹利用抵达大名府,赵恒要求辽朝派使者到大名府与曹利用会见,未果。辽军攻大名府不克,便继续南下,于二十日与二十五日攻陷宋德清军(今河南清丰)与通利军(今河南浚县东北),直逼澶州城下,宋辽大战一触即发。
十月二十二日,赵恒到达韦城县(今河南滑县),这时辽军已从三面包围澶州城,而宋王超大军没有前往澶州,赵恒此时不知是否继续前进。大臣中又有逃往金陵以避战争的议论,在宰相寇准的坚决要求下,赵恒才继续向澶州前进。同时,萧太后催促宋朝使臣到辽营议和,赵恒命张皓、曹利用前往辽营,并告诉王继忠,辽朝不应有过分要求,否则就进行决战。有史料记载,张皓使辽后,带回辽军的进攻计划。二十六日,赵恒终于抵达澶州南城,寇准提醒赵恒,如果身为皇帝而不愿渡过黄河亲临澶州北城,将极大地削弱宋军的士气,不利于与辽决战。于是赵恒到达澶州北城,宋全军轰动,士气百倍。辽军果然以先锋大将萧挞凛率军进攻,宋军以床子弩射杀萧挞凛,辽军士气大挫。
这时曹利用抵达辽营,会见萧绰、耶律隆绪和辽宰相韩德昌等人,但没有就议和达成协议。辽派韩杞与曹利用一起到澶州面见赵恒,并提出对关南之地的领土要求。赵恒对领土要求予以拒绝,表示只能每年给辽朝相当的金帛财富,以示两国的和好,并再次派曹利用出使辽营。曹利用向辽朝的统治者传达了赵恒的意愿,并答应每年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这时辽朝也议和心切,愿以耶律隆绪称赵恒为兄长。两国便在此基础上,经过进一步谈判,达成议和盟约,宋对辽的誓书称:“维景德元年,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自此保安黎献,谨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誓,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远具披陈,专俟报复。不宣!”(庄绰《鸡肋编》卷中)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基本解决了宋辽两国的领土争端。自此以后,宋辽两国和平相处,互通友好,边境的农业得以发展,榷场贸易互市不绝,有力地促进了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这种和平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宋徽宗朝后期,后起的金国开始攻打辽国,宋朝谋求联金灭辽的策略为止。景德三年(1006),宋夏之间也达成和议,宋朝一时间基本结束战争状态,开创了晚唐以来难得一见的太平景象。在这种背景下,赵恒掀起了长时间的神道设教运动。
宋辽边境问题解决后,宋朝本可以集中精力建设内政。但寇准刚愎自用,令同僚们十分反感。赵恒对在澶渊之盟中立下大功的寇准十分尊重,王钦若对此十分嫉妒,伺机挑拨关系。一天,赵恒目送寇准退朝,王钦若说,澶渊之役,寇准让皇帝达成一个城下之盟,这是令人可耻的事情,何况寇准以皇帝为赌注,一旦成功,则他可以立大功,万一失败,那寇准将置皇帝于何等危险境地。据说赵恒因此将寇准罢去相位,又在王钦若的引诱下,决定前往泰山行封禅礼。封禅是祭天仪式,帝王建立非常功业时才有资格举行,赵恒自觉功业浅薄,便通过王钦若等人为制造各种天书和符瑞吉兆,以此宣告行封禅礼是上天旨意。中大祥符元年(1008)正月初三,赵恒对群臣说,曾梦见有神预告降下《大中祥符》天书三卷,当日皇城司奏报果有天书降于承天门上。于是君臣取下天书,上书“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下。世七百,九九定”。赵恒遂改年号“大中祥符”,大赦天下,宰相王旦多次率领群臣请求赵恒封禅,后来又有天书如赵恒梦兆,降于泰山醴泉亭。当年十月,赵恒组织了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到泰山举行封禅礼,并到曲阜谒孔庙,历时57天。
大中祥符四年(1011),赵恒又到汾阴祭地神后土,到华阴县华山祭祀西岳庙,到巩县谒祭祖宗三陵(赵弘殷的永安陵、赵匡胤的永昌陵、赵光义的永熙陵)。翌年,赵恒又说他梦见自己有个祖先叫赵玄朗,受玉皇之命向赵恒授天书。圣祖赵玄朗如约而至,赵恒为此建景灵宫供奉圣祖、太祖、太宗像,建玉清昭应宫供奉玉皇和圣祖,下令全国各地天庆观增建圣祖殿。为降天书、圣祖大兴道观,看似是浪费社会财富的无聊迷信活动,实则另有深意。大中祥符七年(1014),赵恒封据称曾预言赵光义继位的黑煞将军为“翊圣保德真君”,由王钦若作《翊圣保德传》,并在玉清昭应宫建殿奉祀黑煞将军。由此看来,巩固赵光义继统合法性,未必不是澶渊之盟以后赵恒系列神道设教活动的核心政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