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思维导图学习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 思维导图法常见的使用误区与困惑

我从事思维导图法的教学已经20多年了,但是通过网络媒介,我得知不少人对思维导图法还有许多误解,其原因是很多人在使用它的时候陷入了误区,从而对思维导图法的使用产生了消极看法。我在之前出版的书中,罗列了不少思维导图法使用者的使用误区与困惑,在这里我想再用小部分篇幅说明一下思维导图法常见的五个使用误区。

你画的这张不是正宗的思维导图

在学习社群里,我们经常看到大家在讨论某些贴出来的思维导图。有人说,“这张不是思维导图”“这张不能算是思维导图”。东尼·博赞在2018年出版的书籍《思维导图完整手册》中,甚至以一整个章节来说明具备哪些元素的图才是正宗的思维导图。金字塔图(Pyramid Diagrams)、网状图(Spider Diagrams)、概念图、鱼骨图、旭日图(Sunburst Chart)等都不是思维导图。

我个人认为,东尼·博赞之所以用这么大的篇幅阐述思维导图与其他各种图表工具的不同,可能与维基百科中的这段话有关:

Mind maps are considered to be a type of spider diagram.A similar concept in the 1970s was “idea sun bursting”.

译:思维导图被认为是网状图的一种形式,在概念上与20世纪70年代的旭日图非常相似。

东尼·博赞在《正宗思维导图》一书中表示:

Witnessing the misuse and misinterpretation of Mind Map has,at times,felt a bit like travelling on a coach that’s been held up by a highwayman; then watching a precious treasure being carried away and buried in the woods where it can't benefit anybody.

译:面对思维导图遭到误用与误解的现状,有时我会感觉自己像坐在一辆被拦截的马车里,眼睁睁地看着珍贵的宝藏被带走、被埋在森林里,任何人都无法受益。

看到网友的评论和东尼·博赞的观点,我很感慨,大家都陷入了符号、名称的争论中,却忽略了重点。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为什么自己要使用那张图,其中的元素、应用技巧能否给自己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2013年,我分析了99篇有关思维导图法的硕博学位论文的内容,并据此发表了学术论文《台湾心智图法学位论文研究之分析》,该论文在2016年由师大书苑发表。从我的这篇论文研究中可以发现,有13篇实证性论文的研究结果显示,东尼·博赞所提出的思维导图是有其局限性的,并不是百分之百好用。有的论文研究者也指出,使用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目的,对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作出必要的修正,甚至要结合其他的方法、工具。因此,我在该篇论文中根据研究的结果正式为广义与狭义的思维导图法作出了明确的定义。

所以,当人们在应用某种工具时,对其改良后发现效果很好,便使用与原有工具类似的名称,这其实是无可厚非的。只是一味地推崇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而排斥其他类似的图解思考工具,岂不是故步自封吗?

但是,在从事教学或学术研究时,我们就需要严谨一些,必须明确定义,说明是狭义还是广义的思维导图法,以哪种形式呈现、依据哪些原则操作、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这样才不会让人混淆。

你画的只是知识树

首先,我们先探讨一下什么是知识树。17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学派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提出了知识树(Knowledge Tree)的概念。他指出知识是相互关联且有系统的结合,认为人类精神能力可分为记忆、想象与理性。历史源于记忆,诗词源于想象,而哲学源于理性。从培根的观点可以看出,知识树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思维导图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与知识树功能类似的树形图、系统图、概念图等,也都比思维导图更早或同一时期出现在教育领域。今天,不少中小学教科书也以知识树的形式列出整学期课程的框架、整本书的目录,或在每一篇课文的前面画一张知识树或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的结构与主要概念。

如果学生在未经思考的情况下,没有根据学习目的将课文内容按照先理解要旨,再提取关键概念,最后重新组合的形式整理出自己的学习笔记,那么他就只是做了一个知识搬运工的工作。

如果能按照思维导图法的原则,善用提取关键词的技巧,将知识进行系统的分类,梳理出其脉络与因果关系,它就能帮助我们掌握整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框架结构,提升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这样绘制出来的知识树包含着绘图者的思考。

究竟是心智图法还是思维导图

我们常看到一些机构的宣传文中这样写道,“思维导图在台湾地区被称为心智图法”“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法”,这种说法似乎只是英文“Mind Mapping”不同的译法而已。其实不然,从文意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思维导图”指的是将思维导出为某张“图”,“心智图法”指的是以图的形式呈现心智的“方法”。所以,“思维导图”或“心智图”都是工具,“心智图法”是方法,两者之间不仅是名称不同,在内涵上也是有差异的。

针对“心智”与“思维”、“工具”与“方法”,本章会对其进一步阐述,在此仅将中英译名作对照说明。由于大陆地区普遍采用思维导图的中文译名,因此在本书中为配合读者习惯,均采用思维导图这个译名。

思维导图可以让思维无限扩张

东尼·博赞在他的书或视频中,不断强调大脑蕴藏着无限的潜能,思维导图可以让我们的想法从一个主题向外无限地延伸。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吗?有人质疑,这对项目管理、问题分析等不具有实用价值。

其实,东尼·博赞的说法没有错,质疑的人也没有错。为什么呢?只要明确了“自由式联想”与“逻辑性联想”的意义与功能,你就会恍然大悟。东尼·博赞在他的著作或演讲、授课中,都未能针对这两者的差异作出明确的论述,因而学习者误认为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不仅对思维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而且可能因为过于注重自由式联想及图的美观程度,反而搞混了自己的思维。

在应用上,思维导图是一种自由度比较高的工具。东尼·博赞在其著作《心智图圣经》(The Mind Map Book)中指出,通过思维导图来记录我们头脑风暴的自由式联想,可以从一个中心主题联想出许多与它有关的想法(图1-2-1),从每一个想法又可以继续延伸出更多的联想(图1-2-2)。

图1-2-1 《心智图圣经》中以“快乐”为主题的自由联想:第一个层级

图1-2-2 《心智图圣经》中以“快乐”为主题的自由联想:展开更多个层级

从这两张图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以“快乐”为主题的自由式联想的思维导图,它的确可以让我们的想法无限扩展。但由于它缺乏逻辑结构性,所以有些人才会认为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不仅对自己没有帮助,反而容易使自己的思路更混乱。

其实,自由式联想适用于讲求创意构思的思维导图,例如创意写作时,可以用思维导图寻找灵感;设计产品时,可以用思维导图帮助自己寻求突破点等。

除了自由联想,思维导图也讲求严密的逻辑。例如,东尼·博赞针对层次结构和类别(hierarchies and categories)提出BOIs概念(Basic Ordering Ideas,基本分类概念)。BOIs就是针对某个概念延伸出具有逻辑结构的想法,但是,东尼·博赞在其1993年出版的《心智图圣经》以及2018年出版的《思维导图完整手册》中,针对BOIs的逻辑结构的内涵,仅以大约一页左右的文字进行了说明,又没有绘出相关的思维导图将其展示出来。因此,读者容易忽略,即使仔细阅读,恐怕也无法真正理解东尼·博赞在逻辑联想这部分想要表达的涵义。

在此,我将东尼·博赞《心智图圣经》书中的文字内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图1-2-3是针对“机器”往下延伸的联想;或针对某个主题,例如“机器”,找出它的上层概念“人工制品”,如图1-2-4所示。

图1-2-3 以“机器”为主题往下延伸的联想

图1-2-4 从“机器”这个主题找出它的上层概念“人工制品”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这两张图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同时,东尼·博赞在该书第88页中也说明,BOIs层次结构和类别可用于搜集资料、整理图书的目录章节及设定目标等。可以看出,BOIs层次结构和类别都被限定在某些思考方向或主题上,是一种有逻辑的思维结构。换句话说,逻辑性联想具有规范性,我们当然可以尽力考虑到各种可能性,但不能毫无限制地扩展下去。

但东尼·博赞在该书的85—86页再以“快乐”为主题,做出各种联想(图1-2-5),虽然这个案例看似有点逻辑,但有些想法的逻辑结构似乎没那么清晰,偏向自由联想。在此案例之后,作者说明了思维导图的模式可以发挥大脑放射思考的天性(radiant nature),释放大脑的无限潜能。由于书中的这个案例夹在两个逻辑性思考模式解说的中间,因此不少读者误以为思维导图法的逻辑不够严谨。

图1-2-5 《心智图圣经》书中第85页以“快乐”为主题的联想

东尼·博赞在2018年出版的《思维导图完整手册》一书中所提出的案例全部都是工作或学习上的实际应用案例,也就是我一直强调的逻辑性联想或逻辑分类。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不妨找来阅读。

一定要画很多漂亮的插图

或许有人听说过近年来东尼·博赞举办的“世界思维导图大赛”,网络上也流传着许多参赛者的思维导图作品。大赛规定在一张思维导图中,必须画一定数量的插图,这样才称得上是好作品。那些得奖作品中也的确有很多漂亮的插图,那些充满艺术感的线条,让人羡慕不已;不少人还以推广手绘思维导图为己任。按理来说,这样美观漂亮的思维导图应该广受好评才是,但事实上,有不少企业高管、学校教师都不以为然。他们质疑,画那么多图,是要提升思维能力还是累垮自己?画那么多图真的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吗?甚至有人说,干脆把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放到美术课上教得了。

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下列几点:

(1)有人为了把思维导图画得漂亮,过分注重插图的美观,将心思全放在画图上。这样一来,反而忽视了思维导图强化思维能力、提升读书学习效率的目的。

(2)不擅长画图的学生容易产生挫败感,他们会认为这个工具只适合美术高手。这对于思维导图法的推广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3)有人画出来的思维导图,文字内容过于简略、不精准,或逻辑结构不严密,无法体现出教学或学习的真正目的。

学习思维导图法不应只追求把思维导图画得漂亮,而应先掌握关键词、逻辑结构、色彩与图像的应用原则,并厘清逻辑性联想与自由式联想的区别与使用时机。然后再思考“可不可以把思维导图画得更美观一点”。如果你的绘画功底不错,那当然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展示这项天赋,而不太擅长绘画的同学可以试着参加简笔画的课程,让自己的思维导图学习笔记更具美感。不过,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在画插图上花费过多的时间,我们的重点是训练思维,而不是把图画得漂亮。

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颇为感慨,思维导图法在国内被过度商业化、被大肆炒作,甚至可以说被“玩烂”了。因此,除了避免陷入误区,我们要共同努力,将思维导图法扎根于心理学、管理学与教育学,在工作、学习中实践推广,尽最大努力服务于企业界、教育界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