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节 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实行新旧动能的转换和孕育新动能,我们要从根本上厘清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正确看待和分析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于新旧动能的问题,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和战略。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现状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需求变动导致发展动能后劲不足。经济发展最原生的动能是需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全面放开,人民群众的需求如潮水般涌现出来,但这个时候,普通群众手里普遍可支配的收入并不多。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高投资、低消费和外贸来带动。高投资是指全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低消费是指国民的消费水平较低,储蓄高,支持国家建设,而外贸主要是指我国商品出口到其他国家,获得较高的外汇收入。这就是长期主导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普遍低迷,需求也发生了常态性的萎缩,国内的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投资的边际效应也在不断降低,“三驾马车”前进得越来越慢,成本越来越高,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下所表现出的效果越来越低。需求侧动能的内部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动,以粗放式的投资、中低端消费和规模性出口为代表的需求动能越来越不灵了。粗放式出口以山东为例,山东是制造业大省,一直是高投资的产业模式,在“十一五”期间,提升1元增加值,只需投资3.9元,到了“十二五”期间需要投资7.8元,到了2016年则上升到13.08元。这种高耗能、高投资、低收益和低产出的粗放型投资难以长久进行下去,同时国家并不鼓励靠增加投资刺激经济的行为,主要是当前煤炭资源减少,石油价格连创新高,环境污染严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创建以高效率和高质量为核心的需求侧新动能。

第二个方面:生产要素供给的发展动能受到约束。对于以高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主要依靠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和土地等低成本要素投入,在经济发展的前期,这些生产要素便宜易得,相反地,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才、资本和时间,甚至还可能导致失败,所以技术创新对我国前期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突出。经济发展的基础动能是人力、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而创新是提升生产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推动力。长期以来,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创新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较低,而创新的投入较高,公司的研发部门很长时间就像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20多年来看,经济一直处于追赶发达国家的状态,我们主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并进行复制模仿,原创的比重较低。对于当时的国家经济发展阶段,模仿和转化外国的技术就能获得很高的收益,所以当时对创新的需求并不明显。但现在我国经济发展遇到难题,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效应越收越窄,人力资本增加,自然资源、土地成本节节攀升,想以低成本、低技术和低质量的产品进行扩张怕是再也不行了。生产要素的动能要从量转向质,从传统的粗放型转向对新技术、人才等要素的精细化供给。生产要素的发展动能,已逐步转变为创新驱动。此外,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升到第二经济大国,特别是在后工业化时代,世界经济较为萎靡的大环境之下,特别需要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带领更多国家走出低谷,重新走向繁荣。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据有利地位,我们必须要开展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关于技术创新方面,政府的职能是完善技术的研发、转化和产业培育的体系,促进研发转化率,而不是具体的规划、指导或者干预,不要出现外行人指导内行人的笑话。

以我国在近年来实行的国企股份制改革为例,它是我国企业在发展中进行制度创新的典范。它利于国有企业吸收具有活力的社会资本来提升自身的活力,但是,在这些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它既要保证国企的利益,也要照顾到其他股东的权益,在公司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就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就不能很好地规避这些问题。例如,我国企业发展中存在一个共同的弊病——人凌驾于制度之上。这里的人不仅指工作人员,也指人情。我国企业管理的特色就是人情化泛滥。如上面提到了政府职能转变,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人在作怪。这在国际上的公司中是无法想象的,它对企业的发展也会造成消极影响。所以,必须要破除这样的旧体制,以完善的管理体系作为新体制,以此来促进企业效率的提升。我国必须要充分地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企业的治理模式、股份制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新的制度带来新动能和活力,在完善的制度体系的保障下,才能满足企业以规范、高效的方式运行;同时,也必须要充分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尤其是充分地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如国企兼并了环保产业的民营企业,在国家重大的政策利好影响下,就要充分地给予企业中的民营成分一些突破发展瓶颈的政策支持,鼓励它们在自身熟悉的领域取得发展。兼并就是新动能产生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兼并各种资源得以有效组合,可以形成更具发展潜力的生产要素,最终为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积极的影响。

第三个方面:产业供给的发展动能亟须升级。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供给动能。我国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第二产业中的资源类产业和初级加工业较为发达。第一、第三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发展程度较低,导致产业结构不均衡。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第三产业逐渐上升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要产业,占GDP值逐渐升高。

我国的支柱产业主要是传统产业和重化工业,而新兴产业、现代化服务业、集约生态产业等发育迟缓,动能不足,导致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产品在产业链中处于较低层次。因为是高耗能、低效率,所以能源和资源的环境承载压力较大,产业供给的结构动能无法持续。动能不足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多数处于价值链低端,生产出来的是基础产品,高端产品比重偏低;此外,动能不足还表现在新兴产业较少,高科技产业比重较低,特别是高端的能起带头作用的大企业。很多企业还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对互联网的认识和使用不充分,导致产业的跨界融合力度较弱。很多企业的品牌建设投入不足,国际化品牌少,在全球化的经济形势下,竞争力不足,并且产能过剩。我们必须改变产能过剩的现状,还要补充产能不足的缺陷,力求供给侧动能的优化升级。

第四个方面:制度供给的发展动能亟须改革。好的制度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规则动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在过去的40年里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生产力的解放,国家对经济的发展制定一系列的有利政策。政府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强的影响力,如股市不利的时候,有人就呼吁政府来救市,政府在给经济托底。政府的工作有好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好的地方,在市场竞争中,存在一些越位、缺位甚至错位的问题。如政府的职能本来是协助企业,而不是干预企业,制定企业发展的一些路线,有的时候进行行政化干预,导致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从而产生不平等的问题。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公平竞争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方面存在缺位,从根本来看,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

政府要处理好权力与市场的关系,转变职能,不干涉市场,而是让市场自己决定资源配置。如地方的商业环境,商业环境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培育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批发市场,最有名的小商品市场——义务小商品市场,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批发的上游是企业,下游是市场,终端是全国各地的小业主。专业市场的形成反映了当地的营商环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不仅要推进简政放权,还要降低企业的税费。在经济下行时期,企业的利润下滑,融资困难,这时政府要切实地减免一些税费,给企业更多的生存空间,使其度过下行的困难时期。政府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鼓励企业创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是现在以及将来一段时间制度层面功能供给的重中之重。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我国新旧动能转换亟须人才。当前有很多二线城市放低城市人口入籍门槛,希望能引进各方面的人才,促进城市建设。在经济发展中,人才是新旧动能转换和新动能孕育的重要推手,政府可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引进和培育现代化的新型科研机构,创建属于本地的人才训练基地,为新旧动能转换和新动能培育储备人才。与传统科研机构相比,新型的科研机构对年轻人来说更有吸引力,更有活力和创造力。科技的创新能够让城市在竞争中脱引而出,所以我们要引进高端人才、科研人才和管理领军人才。加大相关人才的引进,为新经济、新产业提供足够的智力资源,带动经济发展走向更高层次,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个人的力量大于千军万马,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它是对才华出众人才的重要性的肯定。我国处于转型升级的时期,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是很大的。虽然我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截至2017年,我国的高等院校达到了2914所,在上次统计基础上增加了169所。2001年,全国的应届毕业生114万人,此后,我国每年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增长也非常高,每年递增50万人。到2009年突破了600万人,到2017年更是达到795万人。

虽然我国的高学历人才数量巨大,但是在技术、创造力、心理等方面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占比很小。简言之,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企业改革升级的需要。创新是企业的发展动力,而创新人才是决定企业创新研发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我们的人才结构还有很大的问题,这些高素质人才在创新方面还不足,导致我国的创新人才总量还比较少,出现了较大的缺口。这主要是由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跟不上企业的需求导致的。很多人才在进入社会之后难以适应社会,他们没有一技之长,也就更不具备创新能力,学习和社会实践完全脱节。这就需要我国全面地改革人才培养的体系,最终提升我国人才的创新能力。

同时,在我国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目前,国家给予他们的鼓励和优惠政策还不能满足创新人才的要求。我国很多的优秀人才都飞向了世界各地的创新研发中心,如美国硅谷。我国要留住这些优秀的人才,就必须要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在给予他们各方面的优秀条件之后,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的创新人才为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