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2012年2月11日,我忽然收到本书作者李博方先生发来的消息——青海西宁有人目击到陨石降落,而且规模不小,初步判断可能是一次陨石雨。还没等我缓过神儿来,他又发来了消息,已经开始计划去往青海的行程。对此我早已习惯,李博方作为国内老资格的陨石收藏家,不会放过任何一次国内的陨石事件。果不其然,那次青海之旅,他不但成功寻获了陨石,还将考察之旅的经历以中、英文发表在了国内和国外的科普期刊上。
中国的博物学兴起于魏晋时期,但重在记载,而并非收藏。西方的博物学到文艺复兴之后开始被皇室“宠幸”。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各种珍禽异兽、矿物化石被人们收集起来,当作博物馆的展品或者个人收藏。虽然世界上著名的自然博物馆中都不乏陨石藏品,但私人开展陨石收藏却非一件历史悠久的事情,它自19世纪中期出现,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推广开来,满打满算只有一百多年的光景。一方面是由于陨石在数量上过于稀少,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公众对陨石的了解还很少,认知还在不断迭代更新。
正因如此,收藏陨石一向被认为具有较高门槛,而且对于收藏者而言,并非买到手里、会辨真伪就万事大吉,能够探究陨石的科学价值、发掘其背后的人文故事才是此类收藏真正的意义所在。本书作者在多年陨石科普与收藏的经验基础上,以现行陨石分类体系为框架,在介绍陨石知识的同时,贯穿以世界各地不同时期发生的陨石故事,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史实相对应、知识与故事相结合的著书目标,是有志于此项收藏人士的必读之卷,也是已入门爱好者的进阶之径,还可以作为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读物。
2018年6月1日夜晚,云南西双版纳陨石坠落,李博方老师收到信息后又按捺不住,开启了新的陨石探索之路。在云南,他给我发来了一则短信——当地的村民大多信仰上座部佛教,巧合的是,此次有一块陨石正好落在村内的古佛塔外壁缝隙里,后被当地一女子捡到,发现人希望能将陨石卖个好价钱,这样就可以把得款用来修堤护塔,抵御每年雨季的洪水侵袭。闻此我忽然明白,同样是面对上天的礼物,态度和做法可能有多种多样。无论是探索之心,还是敬畏之心,都同样值得尊重。
中国国家天文台科普工作者 孙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