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生的小孩在想什么
我的儿子小撒从小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玩,在同龄人中显得很不合群。2岁时,我妈妈只能在清晨和晚饭后带他去小区游乐场玩一会儿,因为太多生人在,小撒动不动就会大哭大闹,让姥姥很尴尬。每当家里来客人,或者带他到不熟悉的地方去时,即使我们使出浑身解数,他依旧不依不饶、哭闹不止。他不许别人碰他,甚至连人家看他都不许。他总躲在我们的身后,捂住眼睛从手指缝里偷偷地看。
3岁的时候,他开始上幼儿园。他先是哭了一个月(几乎不在幼儿园吃任何东西),然后又病了大半个月。在幼儿园里,他常常尿裤子,不听从指挥,这让老师非常头痛。
虽然一万个不愿意,但我还是不得不跟幼儿园园长一起面对小撒“是否需要推迟一段时间再入园”这个问题。
园长温和地对我说:“在国外,孩子们需要经过相应的考察才能确定他是去上午班(只在幼儿园待半天)还是下午班(不再需要午休,可一整天待在幼儿园)。在国内,我们大多数幼儿园是根据年龄‘一刀切’,这难免让有些孩子感到不适应。”
看到我脸上的尴尬,她宽慰我说:“有些孩子只是在某个阶段不适应幼儿园,这并不代表孩子不够优秀。事实上,这样的孩子将来很有可能会超过其他的孩子。这一点,你可以放心。”园长给我做了一份有关孩子情况的问卷测试(内容来自康涅狄格州柴郡的一所幼儿园)。根据这份问卷,分数达到80分以上,就应考虑晚入园半年到一年。
测试结果显示,小撒的分数几乎接近满分。让小撒在家里再待半年对我来说是非常艰难的决定。但小撒却非常开心,他不再像入园初期那样屡屡生病,情绪和健康都好转起来。我仔细阅读了幼儿园给我的相关测试,特别关注了儿子缺乏的几方面内容。比如,独立性、注意力、手指动作的熟练程度、听从师长指挥、合作性、自理能力与社交力等方面。
为了让他能渐渐赶上其他孩子,我也把他在家的时间划分为“上课时间”和“游戏时间”。我们的“上课时间”从20分钟开始,要求他“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当他不按着我的指令去做时,我就以“老师”的口吻跟他好好讲道理。渐渐地,小撒能够尝试着将一件事情做完,并且懂得了“上课时间”应该有的规矩。
我还根据小撒的兴趣给他报了一个乐高兴趣班。他每周都会去那里上一个小时的课,渐渐地跟其他小朋友学会了合作与分享。
有一天,我读到凯瑟琳·麦肯在《纽约时报》专栏中的一篇文章。文章讲到一个5岁的小孩去参观小学一年级的感受:
我们走进了一个有舞台的大屋子……有一个老师站了出来,神色不安,好像丢了一个学生,我希望他不是丢了我。
有些孩子表演唱歌,他们在台上跳舞踢腿,我希望老师不会让我上去跳……我有些担心,假如在这里上学的话,我的书里面就没有图画了……我觉得他们学的实在是太多了,我不喜欢这里。
这些文字帮我进入一个害羞、怕生的孩子的心灵世界。对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进入小学生活竟然是这么可怕的事情啊!同理,对我这个心智发育比较晚的儿子来说,进入幼儿园也是很难接受的一件事。
我忽然理解了为什么他会那么不适应,为什么幼儿园建议我们晚半年入学。这并不是要为难我们,而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晚上,我搂着儿子耐心地听他讲自己为什么讨厌幼儿园。当他语无伦次地讲了一大通后,我告诉他:“宝贝,有一天你会喜欢上幼儿园的。我保证,有一天你不会哭着进去,而是快快乐乐地跟我说再见。”
小撒懵懂地看着我,笑得非常开心。看着孩子天使般的笑容,我忽然明白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我们非要用相同的标准去要求他们,那么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摧残。
经过半年的预备,小撒在各方面的进步都很明显。经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和兴趣班的集体生活,小撒长大了很多。他与我分别时不再哭泣,而是有了独立感,并且可以主动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经过半年的锻炼,我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提高了。这也让我更加明白,自己当初强迫儿子去幼儿园显然是在揠苗助长。
一位儿童心理专家曾这样幽默地表达认生孩子的感受:“大人为什么总带我去见不认识的人?我好害怕啊,他们为什么这么盯着我看?我不认识她,为什么要叫她阿姨?啊!她竟然在摸我的手,太可怕了,妈妈救命啊!啊,她要抱我?为什么?不要!为什么爸爸骂我?他应该保护我,为什么对我这么凶呢?为什么妈妈这么奇怪,我都快死了,她还要带我去超市买糖果,这让我更加害怕了!”
可以说,这位专家站在孩子的角度,描述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当然,这段话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孩子放弃对陌生人的戒备与恐惧是需要时间的,父母需要耐心地等待,温柔地引导。
“认生”,只是孩子表现出来的状态,背后的真实原因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内心不够强大。当小撒因认生而哭闹不止的时候,我就静静地抱着他,不责备他,也不转移话题。我会小声地在他耳边安慰说:“没事的,妈妈在你身边。”等他安静下来,我引导他环顾四周:“你看,没有人伤害你,对不对?你是受人欢迎的孩子,对不对?”当他肯定了我的话后,我就鼓励他说:“等你再长大一点儿,就不用哭得这么凶了。”
我们的关注点不是在小撒的“胆小认生”上,而是在他的“长处优点”上,这样他就会越来越自信。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认生,就给他贴上“社交能力差”“性格古怪”这样一些标签。因为,孩子很可能会“逆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
举例来说,小撒一直很怕小区的某个保安。连续半年,他每次看到他都会躲。这位保安觉得自己很冤枉,就问我:“为什么你家孩子看到我就哭?”我说:“哭不代表他不喜欢你,也许他是喜欢你才哭呢。”果然,当小撒克服认生之后,每次看到这位保安叔叔,他都会热情地打招呼,还围着他转来转去。
看来,父母用成人世界的逻辑判断孩子的天真行为,常常是南辕北辙的。陪小撒走过的这条“认生之路”让我更加明白:认生只是孩子在特定阶段的一个表现,绝非衡量其性格的尺度。人际交往中,认生与挑剔并非全是坏事。这让我想起韩国教育心理专家吴恩瑛在其所著的《孩子的压力》中的一段话,就极好地描写了我们一家人过去因小撒认生而倍感焦虑的状态:
很多时候,那些给孩子施加压力的父母本身就不能很好地应对压力。他们对自身和养育孩子没有坚定的价值观,周围议论纷纷的信息让他们感到不安。他们总是担心自己所做的事情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这种过分想要保护孩子的心理,反而给孩子带来了压力。
以此为鉴,父母必须致力于自我成长。唯有我们的内心变得强大,才能不把表象当本质。这样,我们就能把注意力聚焦于孩子的优点和天赋,用肯定与鼓励营造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强大起来。
其实,孩子内向怕生不是病,若是父母强迫内向的孩子变外向,那就是父母的错了。当孩子有社交焦虑时,如果父母用打压与贬损的方法硬逼着孩子变得外向,那么,这个被压抑的孩子在其成人之后很可能就会爆发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因此,父母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也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其实,尊重孩子,耐心地帮助和鼓励孩子,孩子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