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识(佛学界公认的入门经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三法印出世三乘共学

印者印定之义,为此三法所印者,即佛所说之出世三乘法;不相符者,即非佛所说出世三乘法。此三乘共学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槃寂静。今即分三节明之。

第一节 诸行无常

行者造作变坏义。此中有三:一、生,二、异,三、灭。此生、异、灭,以造作变坏为义,故曰行。常者不变义,如虚空即恒常不变。然物或有暂时不坏而以后要变坏者亦非常。此永不变灭者即曰常。前来所讲因缘所生法,皆有生。有生即有变,有变即有灭。此中无常者,明有变灭,然并非断灭,以前灭后生,得相续故。故虽曰无常,而又非断也。然或如烦恼等亦可言断灭,以与圣智相敌故,圣智现行烦恼即断故。如是诸有为法皆无常,故曰诸行无常。即到佛果地位,与四智相应之清净身土,亦是刹那生灭无常。然以平衡相续,故曰相续常。所起作用亦复不断,故亦曰不断常。明得此无常义,即可明无常即常义,一以此无常之理常故,二以佛果自受用身土,平均相续,及应化之用无尽不断故。众生生死谓之分段生死;菩萨位上之生死谓之变易生死。未成佛果,有此两种生死,以未能圆满清净,平均相续,故有一期一期之生死相可得。此诸行无常之法印通三乘,然无常即常之理,则须至大乘始明。

第二节 诸法无我

此中我者,是有“自主体”及“统宰用”义。有自主体及统宰用即曰我。有情众生,只有五蕴诸法。五根、五尘谓之色法,即物质。在人即为人身。色法此曰色蕴。又有苦乐之感觉,此谓之受。受中亦有种种不同,是曰受蕴。所感觉上取分齐者即想蕴。心知作用之流行造作者则曰行蕴。为一系一系统率之知识,如心理学上所云之统觉,以统率许多受想行故,即统率依眼、耳、鼻、舌、身、意各根所起之各各心聚者,是曰识蕴。总为五蕴诸法。五蕴诸法,依平常讲来,色蕴即物质,受想行识即精神。就人观之,都无自主体及统宰用,只是五蕴所集之团体。是故只有五蕴,并无实我。此即无我义。人以外之动物等亦复如是。故有情众生,只有五蕴,并无有我。此通三乘,尚有法无我,是大乘义,然亦可由此通达。盖以众缘生故,有为法即空无自性,而无为法亦即遍于有为法之空性故。故曰法无我。由此佛明一切法皆无自性,以异生妄执而认为有我耳。

第三节 涅槃寂静

涅槃是梵言即四谛中灭义,有广、狭二义:狭义讲即择灭;广义讲即圆寂。择灭者,以圣智择出诸烦恼等而灭之也。圣智之来源,一依众生心中本有之智种,二依佛之教法。由此起圣智慧之抉择,而断灭烦恼业生,故曰择灭。择灭则解脱流转,而常住寂静,故曰涅槃寂静。

圆寂广义涅槃分四:一、得阿罗汉者,由以前烦恼业而受之身亦灭,更不随业流转者,为无余涅槃;二、虽已择灭烦恼,更不起业,而尚余前业所招之身者曰有余涅槃。此但择灭由我执所起烦恼障,而除去生死者,即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义也。能择灭此烦恼业生,得真常寂静,无所变化,所谓不生不死,不起不灭,此涅槃义,是三乘共通义,至大乘涅槃,即圆满寂静,如有所未圆满则有所求,无所求则是究竟圆满,是大乘涅槃义,亦有二种。一、自性圆寂,即诸法之毕竟空性,以因缘所生法,本来毕竟空故。此空性本来圆遍常寂故,谓之自性涅槃。圣凡生佛一切平等,本来如是,无得无失。二、佛果无住涅槃,福智圆满,更无所求,大悲般若,常相辅翼,以般若故不住世间,以大悲故亦不住出世间。此无住大涅槃,唯佛有之。二乘圆寂,于一切法实相来能明了知觉,以所知障未断故尚有所执,至佛以无所执故,与诸法实相时时相应,故曰无住涅槃。佛所以如是者,已能择灭所知障故,向来无明迷惑之所知障,如不能以大悲般若,扫荡无除,虽除分段生死,而菩萨二乘于大悲般若智慧未圆满故,仍有变易生死。然分段生死是循环,变易生死是进化。分段生死有定限,变易生死无定限。但既有进化,即未臻圆满,至正智真如,如如不二,即大乘大悲般若无住涅槃。并前三种涅槃,即四种圆寂义。此皆常寂安静,故云涅槃寂静。唯广义圆寂,即是大乘之胜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