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需要借位的减法速算
补数法同样适用于减法运算,在需要借位的减法运算中使用补数,可以省去借位的逻辑思维过程,更准确迅速地得出结果。
印度算诀
需要借位的减法运算:
步骤1 将被减数分解成两部分:整十、整百或整千数(小于被减数)和余下的数;
步骤2 将减数分解成两部分:整十、整百或整千数(大于减数)和补数;
步骤3 将前两步中的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相减,将余下的数和补数相加;
步骤4 将步骤3中的两个结果相加。
实战示例
例1 52-8=?
▲解法
① 将被减数52分解成整十数50和余下的数2
52→50 2
② 将减数8分解成整十数10和补数2
8→10 2
③ 整十数50减去10,余下的数2加上补数2
50-10=40 2+2=4
④ 将40和4相加
40+4=44
提示:当52-8变成50-10后,被减数比原来少2,减数比原来多2。因此,要在50-10的基础上加4。
最终答案:44
例2 47-18=?
▲解法
① 将被减数47分解成整十数40和余下的数7
47→40 7
② 减数18分解成整十数20和补数2两部分
18→20 2
③ 整十数40减去20,余下的数7加上补数2
40-20=20 7+2=9
④ 将20和9相加
20+9=29
最终答案:29
例3 113-59=?
▲解法
① 将被减数113分解成整百数100和余下的数13
113→100 13
② 将减数59分解成整十数60
和补数1
59→60 1
③ 整百数100减去整十数60,余下的数13加上补数1
100-60=40 13+1=14
④ 将40和14相加
40+14=54
最终答案:54
例4 435-146=?
▲解法
① 将被减数435分解成整百数400和余下的数35两部分
435→400 35
② 将减数146分解成整十数150和补数4两部分
146→150 4
③ 整百数400减去整十数150,余下的数35加上补数4
400-150=250 35+4=39
④ 将250和39相加
250+39=289
最终答案:289
思维强化
74-9=
801-65=
91-53=
812-298=
即学即用
① 42-8=
② 84-9=
③ 37-19=
④ 91-33=
⑤ 103-59=
⑥ 601-65=
⑦ 535-147=
⑨ 812-498=
⑨ 1622-37=
⑩ 2561-489=
番外篇
加减乘除的来历
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熟悉的符号,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它们。你知道吗,这些符号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
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编》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和“-”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被广泛采用。
以符号“×”代表乘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他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后来,莱布尼茨认为“×”容易与字母“X”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除法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除的本意是分,符号“÷”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则运算符号就齐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