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破解心理呓语的迷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迷思六 积极思维造就成功

新教牧师和积极思维运动之父诺曼·文森特·皮尔(Norman Vincent Peale)提出过一条知名的建议:“如果生命递给你一枚柠檬,就把它榨成柠檬汁吧。”[1]自20世纪50年代起,“强调积极的一面”的观念,已经深入到了西方文化的每个层次之中。如果你想一证积极思维的能量,那么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乐观主义总是说“还有半杯水”,而悲观主义总是说“只剩半杯水”。当然,“还有半杯水”的乐观主义论调也总会有它的反对者。作为作家和记者,芭芭拉·艾伦瑞克(Barbara Ehrenreich)最近成了勇敢的、顽固的反对者传统的胜者,还有她那尖酸的评论《不笑,就死》(Smile or Die)也值得一读。公平地说,像她这样清醒的异见者太少了。他们借用自大的“克努特国王”的形象,来抵挡这一不可阻挡的文化潮流。大部分人认为,积极心态应该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还应该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都要去培养这种积极的心态。

积极思维的形式从自信宣言到战胜病痛和减肥的视频资料,其呈现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但是,让我们来聚焦积极思维的冰山一角吧:这种看法认为,在生命当中,积极心态是关键的一环,能够为心理健康提供可靠的基础。

如果说皮尔为我们留下的还只是赤裸裸的骗术的话;那么随着认知行为疗法的兴起,积极思维又找到了新的体面的科学光环。在认知行为疗法之中,他们尽量避免使用类似于“积极思维”的词汇(大概正是因为它颇具暧昧的遗风),但是毫不掩饰地宣扬负面思维给情绪和心境带来的破坏性。在他们看来,你不必会发射火箭,也不必成为一名心理医生,只要拥有积极的心态,你就可以像发射火箭一样提升情绪指数,还可以积极地反映到你的行为上。

马丁·塞利格曼教授(Martin Seligman)感兴趣的是,什么可以让一个人比另个人更好地处理问题。他为此做了大量有条不紊的研究工作,来解答乐观的解释系统在我们摆脱抑郁情绪的时候能起到什么重要的作用。他写道,情绪低落的人喜欢责备自己,宁愿说命运不济也不愿意去解决目前的问题;而乐天派与他们的做法恰好相反。消极思维的人会认为他们面临的挫折是永久的而不是暂时的,他们的人生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最终走向暗淡无光的结局。塞利格曼教授的逻辑大概是,如果负面思维会造成各种心理疾病,那么积极思维就一定是最有效的万能药了。可是,真是这样的吗?

加拿大学者乔安妮·伍德(Joanne Wood)、约翰·李(John Lee)和伊莱恩·贝鲁诺维克(Elaine Perunovic)并不以为然。他们发现,当人们重复诸如“我是一个可爱的人”这样的积极宣言的时候,有的人可以获得激励;但是,如果有些人正处于自卑的情况之下,这样的宣言只能为其添堵,而不是反过来激励他们。对于有些人,他们曾经真实地体验到了不幸,这样鹦鹉学舌一样的积极宣言,就像是给他们的自信划开了一道巨大的沟壑,让他们难以跨越。消沉的人一定不要将这样的宣言作为上升的台阶,因为你会因此而踏上更不和谐的现实。你会因此而更痛苦,这种矛盾让你不知道身在何处,应该去往何方。一位患有抑郁症的人,曾经尝试过积极自我肯定。他说,积极自我肯定宣言对于他们只是“自我侮辱的口号”。

如果有些人正处于自卑的情况之下,这样的宣言只能为其添堵,而不是反过来激励他们。

另外有一些独立的研究也得出过类似的结果。在没有抑郁症状的人身上,他们的大脑中的“恐惧中心”——杏仁体,其响应性通过积极宣言的确得到了抑制。而在消沉压抑的人身上,却出现了相反的效果。当消极的人演练积极宣言的时候,他们的杏仁体反倒变得更为活跃,而非得到抑制。

积极宣言并不是积极思维产生副作用的唯一诱因。这种副作用同时也会发生在那些喜欢为自己的未来设想的人身上(励志书籍经常要求你这样做),不知不觉地在你即将获得成功的时候撬动你产生松懈的那根神经。这样,会导致那些喜欢勾画未来的人,更难再加上一把劲,集中精力,自制冷静,把他们的梦想变成现实。诗人和小说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Anatole France)曾经指出,“为达目的,既要梦想又要行动”。只有梦想,没有行动,则行之不远。

过多的积极思维不仅会剥夺行动的动力,并且会在心理的其他方面产生障碍。社会心理学教授约瑟夫·弗加斯(Joseph Forgas)报告:“积极心态似乎能够提升创造力、灵活性、合作能力和相互依靠的心理捷径;而消极心态则让会人更仔细、更认真地思考,更加关注外部环境。”积极思维同负面思维一样,都警告着那些现实的重要方面。芭芭拉·艾伦瑞克认为,由于积极思维造成的盲目乐观会驱使人们不顾一切地冲向交易大厅,把世界带入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消退。

2011年,贝蒂娜·冯·海尔勃森(Bettina)和她的同事们主持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消沉的人在进行序贯判定的时候更具有优势。她说:“消沉的被试在接受抽样选项的时候会比他人慢一些,这就使得他们会做出更长时间的调研,而选择的结果则会更好。”于是,他们指出:“这些结果意味着,压抑和消沉能够培养更强的耐力,在某些任务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我想,在我们工作的时候,最不该有的大概就是过于高兴吧?经营着一家法律事务所的朗达·缪尔(Ronda Muir)认为,瑞士制表人正是把握住了这一个原则,这也大概能解释为什么瑞士制表人会一代又一代地在工作室里播放消沉的音乐,这大概是为了拴住他们的注意力和提高他们的精准性吧。

实际上,西方人认为在积极心态与压力和消沉是互不相容的。这种观点也反映了西方人关于幸福的一些古怪想法。西雅图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欧裔美国人缺乏积极心态,同时也会出现压力和消沉的情况;而亚洲移民则没有出现类似的关联性。他们试图解释这种发现,认为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因为在亚洲的文化当中,人们认为忍受得了痛苦,才是成长的前提。在亚洲人看来,一个永远乐观的人可能会造成精神上的软弱或者不成熟。在东方文化里,积极的心态和消极的心态都没有错,因为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公认的看法是,这两种心态,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最终都应该是对的,都应该被人们接受。想要把一种心态换成另一种心态,这样的做法在东方思维中简直不可思议。

没有人会一直心态积极。

我们如何来分辨什么样的思维是积极的,什么样的思维又是消极的呢?在西方,一个简单的看法就是,积极思维使我们感觉良好,而负面思维使我们感觉不好——至少,认知行为疗法就是这样讲的。可是麻烦来了,让我们“感觉良好的”却不一定是对我们有利的。这种“感觉良好的因子”也可以让我们做出许多古怪的决定来,特别是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东西来“感觉良好”。那些思维的海洛因,也可以被认为是相当“感觉良好”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愿意去嗑它。

一直保持积极的状态,不仅会让我们感到烦恼,同时还会让我们变得自私和思维狭隘。如果我们需要不断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努力保持良好的感觉,一定要避免或者拒绝任何让自己不舒服或者悲伤的思维模式,那么我们肯定会将关注点放在相当狭小的思维领域之内。这样的话,我们迟早会断绝与他人的来往,拒绝来自他人的关心。因为带有过多的感情,肯定会对我们保持积极思维的状态产生威胁,毕竟保持积极思维才是重中之重。我们不仅关注那些让我们感觉良好的想法,而且还要隔绝自己与其他人的痛苦和消极。

励志自助在鼓励我们采取积极思维的态度时,与罪犯死不认罪的思维模式是不谋而合的。它们能够产生共鸣,是因为它们都强调要毫不犹豫地保持积极状态。对于这种潜在危险,我们也有研究能够证明。我不想过分强调这一点,但是有意思的是,犯罪学家认为,罪犯心理的主要特征就是,他们对于权力的认可是普遍的。正如约克尔森(Yochelson)和萨姆诺(Samenow)所解释的:“导致犯罪的主要认知缺陷,就是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这导致了罪犯做出不正常的行为。”当然,很多积极思维训练会不厌其烦地教育我们,要思考自己的权利和责任,让我们去“认识它并得到它”。大部分的积极宣言,都只是关注于你自己,不信的话就去找一找,看一看有没有哪一个关注的是别人的需求和权利。

“大部分的积极宣言,都只是关注于你自己,不信的话就去找一找,看一看有没有哪一个关注的是别人的需求和权利。”

犯罪思维模式心理清单(PICTS)共分为8个级别,它试图找出罪犯共有的一些思维模式。其中有一个级别就这样说:罪犯倾向于间断或者隔离任何即刻产生的恐惧和焦虑感觉。积极思维强调用积极情绪替代负面情绪,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削弱不希望有的、消沉的情绪的能力,经常也采用忽略消极思维的存在的办法。

PICTS将罪犯描述为他们拥有“权利倾向”,或者说希望完全控制他人和周围环境。朗达·拜恩的《秘密》这一类的“思维大于物质”的书,是关于积极思维的最极端的版本,当然,也是对于人类控制能力的终极幻想。《秘密》的作者认为,即便是现实的最基本因素,也能够随你所愿,被重新设计。在此书中,积极思维被推向了极致,不允许接纳任何的反对者,甚至连物理规律都可以不去理会。

积极思维有很多方面会很容易被错认为“超乐观主义”,这正是一些罪犯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经常出现一种不可能实现的过度自信,相信自己可以侥幸“逃脱”。积极思维也会产生无端的自信,为了追求想得到的结果,就会不管前方的艰难险阻。“超乐观主义”十分接近另一个PICTS的分级,这个分级叫作“认知惰性”。大概是指,对自己的思维、计划和想法持毫不怀疑的态度,而实际上没有能力去实现,黔驴技穷。积极思维、积极宣言和积极图像,让人们失去了追求乏味但有效的方法的机会。就像如果只要简单地打个电话就能订到比萨,为什么还要麻烦自己去商店买配料在家和面,花费时间做比萨呢?不过,打电话的确也能够定到比萨。

我并不是说积极思维会引起犯罪。但是,我的确认为,我们应该要有防备,千万不要放纵自己,让文森特·皮尔的理念占据思维。乐观的、积极的人可以是最好的伴侣,但是就像许多有效的解决办法一样,一旦矫枉过正,积极思维也能产生一些不可预料的副作用。否认从来都不利于心灵,我们需要全方位的情感信息,而不仅仅是乐观的信息。如果你想活得像一个成年人,那么你就必须要面对,不管是令人畏惧的、令人迟疑的还是令人失望的,这一切都会出现。不要成为肤浅的幻想主义者,把头埋进沙子里,坚持认为事情一定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1912年泰坦尼克上的乘客都固执地坚信船一定不会沉,结果,它沉下去了。

你或许已经看到了,对我们闷头投奔的所谓积极情绪,我感到十分紧张。设想一个未来,在那里,期望时刻面对现实的人,最终会被边缘化甚至遭遇迫害。在那里,“消沉”的思维成为新的思想犯罪。是不是太不切实际了,叫我偏执狂吧,然而,我确实又居住在了这样一个国家,这里的政府正计划组织普查,调查我们是否幸福。

“设想一个未来,在那里,期望时刻面对现实的人,最终会被边缘化甚至遭遇迫害。”

面对它吧:消极思维压抑而消沉。没有人的生命需要那只叫作屹耳[2]的悲观的驴子,更不要说变成它了。可是,依我看来,那些一直看到光明一面的人也会相当痛苦。或多或少,他们可能会——我该怎么才能礼貌一点?——有那么一点儿的不平衡。请你与我一起勇敢地保持中立。或许这并不是那么令人向往,路途也坎坷泥泞,但至少不会让你失去勇气。

[1]也有人曾经说:“当生命递给你一个西瓜,也大概递给了你阅读困难症。”(西瓜英文为melon,而正文当中的柠檬的英文是lemon。有的人可能会把lemon错认为melon。这是一个西方人的文字笑话。——译者注)

[2]《小熊维尼》中的动画角色,特点是悲观、自卑、消沉、消极。——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