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破解心理呓语的迷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简约之道

每一本畅销励志自助图书的主要卖点,都是一些会让人误入歧途的承诺。它们说,可以把那些潜在的复杂境遇或者生活挑战,变得轻轻松松,变成容易消化的形式。诸如此类的承诺,哪怕有一丁点儿的可能性,也真是太好了。这么多年来,你大概意识到了,你一路踉跄,生活既复杂又诡谲,周围的环境也是瞬息万变。就算是一些最简单的人类活动,也都盘根错节地缠绕着无尽的变数。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个新的科学分支——“混沌理论”(Chaos Theory)。它的观点是,纵使一点微不足道的局部动荡,也都会是造成混乱的变数;纵使是处于封闭限定的系统之内,其变数之大,也让人难以揣测。

奥卡姆剃刀原理(Occam's razor)提倡简约之道,避繁而就简。不过,当人们越加了解世界,也就会越加清晰——就是那些做到的最简化的解读,也很难做到简明易懂。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也曾说过:“真理往往不纯粹,也从来不简单。”在粒子物理学的神秘世界里,超玄理论仍然是最有希望为我们提供可行的“万能理论”的一个。作为现代物理学的圭臬,它的理论框架,着意于终结物理学家在量子物理学和广义相对论之间的争议。然而,正如布莱恩·格林(Brian Greene)在《优雅的宇宙》(The Elegant Universe)一书中所指出的,尽管超玄理论看起来非常合理,可是其中所涉及的数学问题异常复杂,即便是世界上最好的数学家,也会被它的计算纠缠不清,搞得头昏脑胀。

理解惰性物质的运动状态绝非易事,不过,认识自己也是一样的棘手。大卫·罗杰斯(David Rogers)这样解释,“过去的亿万年间,在这座星球上,已知最广泛的算数就是生命的进化。最好的见证,就是它最复杂、最美丽的成就——人类的大脑。”罗杰斯告诉我们,倘若人类居于复杂性金字塔的塔尖之上,那么在任何的层次,人类认识自己的可能性都会十分渺茫。毕竟,人类大脑各不相同,也没有运转着一模一样的软件。我想再强调一次:在多层次、多维度、高度个性化的生命当中,对于它的任何重要方面(特别是那些我们趋向于界定为“问题”的未知领域),想要用“几条简单的法则”“五项关键的原则”或“七种有效的习惯”就恰当地解决,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不过,诸多励志自助书籍所传达的,正是这些内容。许多励志心理学作家与出版商对这一点也供认不讳。比如诺曼·文森特(Norman Vincent),号称正向思维之父,他谴责人们“与复杂搏斗,却躲避简单”。如果生命真的是那么简单,也就罢了。可是,指引我们行动的地图,并没有完全正确地标注地形变化的细节,难怪我们会误入歧途。“对于任何问题,都有一个简单的、便捷的、非正常的解决手段”。对于这样的说法,来自美国的编辑与评论员H.L.曼肯(H.L.Mencken)则对之冷嘲热讽。他略带讽刺地说,过度简单化就会暗藏风险。励志心理学作家,请你们听清楚了——思维和心灵的玄妙,绝对不是一锅稀汤,可以被熬成浓浓的稠粥,因为它至少会让人口齿留“辛”。

现代生活越来越辛苦,把我们搞得晕头转向。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人们想用荒唐的简单模型解决复杂生活问题的胃口却越来越大。人们不停地穿梭在不同的语境之中:扮演着父母、搭档、同事、朋友、监护人、领导、社区成员,不一而足。信息技术的发展汹涌向前,越来越多的信息冲击着我们,越来越密集地争夺着我们的注意力,其形势凶猛而空前。我们正在陷入选择的囚笼。

厘清无序的生活体验,理顺凌乱的生存状态,成了人们普遍而迫切的追求。人们需要想办法将现实规划到可控的、明显的区域,把经验矩分到易知的、清晰的范畴。而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做出正确的选择。神学家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说,任何社会变化无常的现实漩涡,都需要神话来稳定(饶有意味的是,我们还有另一条终极励志格言,“追随你的幸福”)。在现代社会,宗教信仰潮汐退去,兹以填补的空缺,则是那些畅销的励志自助图书。

与星座运势相比,心理呓语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大大地缺乏复杂的以及灵活的分类方法。人们热衷于循规蹈矩,喜欢有样学样,畅快地接受了二维化的分类办法。这就使得人们方枘圆凿,与之格格不入了。每当面对另一个人的时候,一方面,人们就会忙于对号入座,判断他是来自火星还是来自水星,或者是其他星球;另一方面,人们又对那些无法归类到这些偏见的特点弃之而不顾。你是外向性格还是内向性格,是思考型还是情绪型,是种类甲还是种类乙,是慈父还是严母?很多人都曾经填写过这样的问卷,在要求独立的选项中做出选择时,我们常会翻来覆去地想,“但有时我这样,有时候我却又是那样的……”在心理呓语的天地里,根本就没有这种含糊不清的答案的容身之处。

心理呓语期望自己能够对人有所教益,启迪智慧,结果却适得其反。人们通过无视现实获得了满足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有安全感;可是,在碰到了意外与矛盾的时候,却没有去回顾一下最初的假设——真正的科学恰恰如此。在小说《1984》中,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警告人们说,过度僵化的思维体系,或者“限定性的规则”,都是杜绝新知和迷失自我的最佳路径。真是太可笑了,一个致力于帮助人类成长,发现人的潜能的行业,所提供的概念却居然如此狭隘,切断了发现自我和表达个性的机会。我们越是精于心理呓语,那么我们就越会面临挑战,越容易丧失表达和保持生命独特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