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何国辉与《中国珍邮集粹》
以前在许多邮刊上看到过何国辉撰写的文章,但一直没有谋面,与何国辉相识,源于一个电话。
进入2018年12月,我手头的一部书稿《新中国邮票七十年》即将付梓。这是我和李近朱、李毅民、林轩花了整整两年功夫“拼”出来的大作。为何“拼”?明摆着,2019年正一步一步走来,这部书就是献给共和国七十华诞的一份厚礼。12月10日是向出版社交稿的最后期限,您想,就几天工夫,能睡觉吗?就在此时,我流畅的思路突然被电话铃声掐断。
“谁啊?”我没好气的一句话,居然音频高得顶到了最后一格!
“司长,蔡旸!”
蔡旸是圈里的好友,我不得不将情绪打住。
原来,蔡旸是向我推荐一本书——《中国珍邮集粹》,作者何国辉。听到“珍邮”两个字,马上调动起了我的兴奋点。我对珍邮的关注,不仅是对珍邮研究文章的关注(实话实说,剪报就有一大摞),也是我写作的一大偏好。这几年,也发表过《往事不能如烟——“猴票”发行过程中不为人知的背景和细节》《“全国山河一片红”撤销发行五十周年祭——披露发行过程中鲜为人知的背后细节》《由红印花加盖引起的联想》《放光芒邮票——一位老邮票设计家之痛》等文章;也策划过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国珍邮》,里面的几集电视片脚本还是我亲自撰写的。您说,这情结可不一般吧?
蔡旸接着说:“何国辉要去拜访您,不知在京否?”我忙不迭地接话:“欢迎欢迎!”
时间就定在12月10日的下午。为啥?10日上午全部稿件就会交出版社,下午就能轻松地与他见面。
这几天北京冷得出奇。按说,小寒大寒,一年最寒。怎么刚到大雪,人就得猫冬啦?都说今年暖冬,咋就提前过上了“三九”呢?瑟瑟寒风中,我见到了何国辉。
一杯清茶暖肚,话题随即展开。眼前的这位小伙子,与我的猜测大相径庭。能把中国100多个珍邮讲清楚的人,我猜想这个人起码50~60岁了,没想到坐在我对面的四十岁的年轻人竟是这部30多万字图书的撰写者。这不禁让我对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
何国辉从15岁开始集邮,对邮票的喜爱从此一发不可收。从喜欢邮票,到收藏邮票,到投资邮票,这个跨界不可谓不大。但何国辉骨子里对邮票的热爱,使他在邮票领域的研究也时有建树。他的文章也常刊登于《集邮》《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中国钱币》《收藏》等报刊。2009年出版的《中国邮票收藏投资解析》,是他集邮多年的实践体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何国辉不是一名普通的集邮者,而是一位有研究成果、有研究著述的集邮大家。
说到《中国珍邮集粹》这本书,让我最惊讶的有三点。
一是文风活泼,轻松有趣。说到集邮研究,过去对课题研究内容的要求,一定是要板起面孔的。架子端得越大,好像研究越深,我是不以为然的。文章的写法多种多样,您喜欢正儿八经的,我喜欢轻松一点的,都不能说是集邮研究的异类。相反,轻松的、看着不累的,我倒是喜欢看的。现如今,正有一批一批的年轻人关注邮票、关注集邮,要让他们喜欢看这类研究文章,除了会讲故事,还要文风多变。何国辉的这本书,点赞的就是看着不累,文章中不时有小故事穿插其中。
二是这本书中,不仅包括“珍邮”中的邮票,也包括“珍邮”中的另一类——邮政用品。邮政用品中的珍品也是国宝,它们诞生在不同的历史年代,有着不同的出身经历,或因为设计、或因为那个特定年代、或因为把关不严、或因为……总之,都有其因,才诞生了这些令人关注的邮政用品中的“珍品”。
三是这本书中的珍邮图片,像素高,清晰度高。洋洋洒洒近200张图片,每一帧都如此高清,不能不说何国辉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我没有细问何国辉,这么高标准的文稿究竟多久才把它完成?期待这本书早日面世。
原国家邮政局邮资票品管理司司长 刘建辉
前言
1878年,我国发行了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它的问世拉开了中国邮票发行的序幕,也标示着一个新兴收藏品的诞生。邮票这一薄薄的纸片,仅有0.1克重,可以说是轻若无物,但在此后的140余年里,它成为了“国家名片”和包罗万象的“博物馆”、容纳丰富知识的“小百科”,让国人痴迷不已。特别是一些珍贵的邮票,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收藏价值和历史底蕴,是广大集邮爱好者乃至收藏界的宠儿。这些珍贵邮票经常在拍场上大出风头,几十万、数百万元的成交价,可与名家书画、古董珍玩分庭抗礼。这些不断验证了收藏界中的那句老话儿——“金不如银,银不如铜,铜不如纸”。
《中国珍邮集粹》分为五章,精选了我国从清朝至今约130种珍贵邮票和邮资封片。这些珍贵的邮票和邮资封片经过无数次的市场洗礼与检验,至今依然傲视群雄。本书对这些珍邮的产生、发现、存世量、国内外的拍卖纪录、最新市场价格以及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奇闻轶事进行了介绍,并配有170多张高质量图片,是一本史料性、文学性、知识性并存,兼具趣味性、通俗性、实用性、欣赏性的工具书。
本书中的市场价格是指:除了拍卖场外,珍邮在邮币卡交易市场中的最新成交价格;多年没有现身拍场和邮币卡交易市场中的珍邮的最新估价。市场价格大部分指的是上品或全品品相全套新票的价格。只列出拍卖估价和拍卖底价的邮票,为未拍出。存世量为新票和旧票(信销票、盖销票)的总计数量,是根据各大拍卖公司上拍数量统计和相关书刊中的记载及业内专业人士提供的数据总结得出,仅供参考。在拍卖纪录里,除注明为旧票或信销票外,未注明的皆为新票。
笔者编写本书是为了通过珍邮来宣传中国邮票,促进国人对本国邮票的重视、研究;吸引更多的人来收集中国珍邮;让中国珍邮更多地出现在国际邮展中,提高中国邮票的国际地位;同时也希望青少年能加入集邮的队伍中来,感受方寸天地中展现的艺术风韵、文化魅力、历史底蕴,了解邮票背后那些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笔者以《中国邮票史》等官方史料为依据,同时将各种专业邮刊、论文集、报纸、网络等涉及珍邮的文章进行了仔细梳理、筛选、核实,并结合近些年中外集邮家和邮政史专家的最新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对珍邮资料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和增加。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珍邮无法收入本书;又由于历史档案的不完整和散失,一些珍邮未能留下官方的详细记载,再加上本人水平有限,以致本书内容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有关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经过近700天的辛劳,本书即将付梓,在此对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给予我很多帮助的亲人、朋友表示感谢。
感谢我的母亲刘艳珍、父亲何振达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付出,你们的爱永远是人间最优美、最动人的文章。
感谢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你们的鼓励给了我无穷的动力。
感谢狄超英、孙金正、乔菁娥、尹晓松、胡楠、尹岩、袁林、王长君提供了部分图片,让本书异彩纷呈。
感谢所有阅读本书的朋友,祝你们生活“邮”滋“邮”味,拥“邮”快乐,占“邮”幸福!
何国辉
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