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五 行
*什么是五行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天地万物的运动秩序都要受五行生克制化法则的支配。
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以系统结构观点来观察人体,阐述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对于揭示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调节机制,阐明健康与疾病、疾病的诊断和防治规律等有重要作用。
五行学说中的木、火、土、金、水,经过发展已经不是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概括,即凡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即可归于某一行。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有两种结构模式:一是五行对等的相生相克模式——生克五行;二是以土为中心的土控四行模式——中土五行。下面我们仅对生克五行做一个简要的阐述。
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是五行结构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包括以下几种。
(1)五行相生相生即递相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称作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以火为例,生“我”者木,木能生火,则木为火之母;“我”生者土,火能生土,则土为火之子。余可类推。
(2)五行相克相克即相互制约、克制、抑制之意。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黄帝内经》称之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以土为例,“克我”者木,则木为土“所不胜”。“我克”者水,则水为土“所胜”。余可类推。
在生克关系中,任何一行皆有“生我”和“我生”、“克我”和“我克”两个方面的关系。以木为例,“生我”者水,“我生”者火;“克我”者金,“我克”者土。
(3)五行制化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这种关系即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的规律是: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以相生言之,木能生火,但是木本身又受水所生,这种“生我”“我生”的关系是平衡的,而不是绝对的相生,这样就保证了生克之间的动态平衡。
以相克言之,木能克土,金又能克木(我克、克我),而土与金之间,又是相生的关系,所以就形成了木克土、土生金、金又克木的关系。即相克之中寓有相生,如此,当发生相克太过而产生贼害的时候,才能够保持正常的平衡协调关系。
生克制化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正常现象,在人体则是正常的生理状态。
(4)五行相乘乘,即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五行之间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但被克者更加虚弱。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异常相克。在人体,相克为生理现象,相乘为病理表现。相乘现象可分两个方面。
其一,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不足(衰弱),克它的一行便乘虚侵袭(乘),使它更加不足。以木克土为例:如果土本身不足(衰弱),木就会乘土之虚而克它,使土更虚。
其二,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过度亢盛,而原来受它克制的那一行仍处于正常水平,也会出现过度相克的现象。仍以木克土为例:若土本身处于正常水平,但由于木过度亢进,而会出现木亢乘土的现象。
(5)五行相侮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反而被它所克制。
相侮现象也表现为两个方面。以木为例:若木过度亢盛,金不仅不能克木,反而被木所克,使金受损,这叫“木反侮金”;若木过度衰弱,不仅金乘木,而且土亦乘木之衰而反侮之,称为“土壅木郁”。
下图以木为例展示了五行相乘相侮的关系。余可类推。
(6)母子相及母子相及是指五行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的相生现象。包括母及于子和子及于母两个方面。母及于子与相生次序一致,子及于母则与相生的次序相反。如木影响到火,叫作母及于子;影响到水,则叫子及于母。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的分属中医学在五行配五脏的基础上,又以类比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特点,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及体表组织等与五行对应,从而为脏象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2)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例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
(3)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脏的五行分属,不仅阐明了五脏的功能和特性,而且还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五脏之间既有相互滋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4)说明人体与内外环境的统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除了将人体的脏腑组织结构分别归属于五行外,同时也将自然的有关事物和现象进行了归属,反映出人体与外界的协调统一。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因而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称为传变。传变可以分为相生传变和相克传变。
(1)相生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
(2)相克传变包括“相乘”和“反侮”两个方面。
以肝为例,母子相传、相乘、相侮关系如下图所示。
脏腑有病时,其功能活动及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方面的异常变化。
① 从本脏所主之色、味、脉来诊断本脏之病。如面青,喜食酸味,脉弦,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等。
② 推断脏腑相兼病变:如脾虚者,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疾病患者,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
(1)指导脏腑用药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颜色与气味。药物的五色、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是以天然色味为基础,以不同性能与归经为依据,按五行归属来确定的。
除色、味外,还必须结合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和升降浮沉等理论综合分析,辨证应用。
(2)控制疾病的传变运用五行子母相及和乘侮规律,可以判断五脏疾病的发展趋势。一脏受病,可波及其他四脏,他脏有病亦可传给本脏。因此,在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处理外,还应考虑到其他有关脏腑的传变关系。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与不及,控制其传变,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
(3)确定治则治法
①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
②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 克者属强,被克者属弱,因而,在治疗上同时采取抑强扶弱的手段。
抑强:用于相克太过。抑制其强者,则被克者的功能自然易于恢复。如肝气横逆,犯胃克脾,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称为木旺克土,治宜疏肝、平肝。
扶弱:用于相克不及。如肝虚郁滞,影响脾胃健运,称为木不疏土。治宜和肝为主,兼顾健脾,以加强双方的功能。
相克规律确定的常用治疗方法如下表所示。
(4)指导针灸取穴将手足十二经四肢末端的穴位分属于五行,即井、荥、输、经、合五种穴位对应木、火、土、金、水。临床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进行选穴治疗。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情志生于五脏,五脏之间有生克关系,所以情志之间也存在生克关系。情志在病理上和内脏有密切关系,故在临床上可以用情志的相互制约关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所谓以情胜情。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疾病都可用五行生克这一规律来治疗,机械地生搬硬套,很可能贻误诊治时机。我们在使用这一理论时,既要正确地掌握五行生克的规律,又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