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食恐龙的食谱
植物的分类
自然界有很多种植物,为了方便区分,人们按照各自的特点进行了分类,比如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前者是在恐龙时代较多的古老物种,后者是如今遍布全球的绿色生命。另外,根据不同的特点,植物也有不一样的分类。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按照生殖方式来区分植物,可以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
孢子植物是一种出现年代较早的植物。它们繁殖后代主要是靠孢子体。像藻类、苔藓、蕨类等植物在大的分类上都属于孢子植物。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有种子的植物出现了。它们和孢子植物不同,繁殖全靠形成的种子渐渐生根发芽。种子植物包含的范围很大,根据各自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前者的种子外部裸露,没有果皮包裹;后者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裹着。
那么,生活在中生代的植食恐龙到底喜欢吃哪种植物呢?这个还要从年代上讲。在中生代早中期,地球上最常见的是桫椤、银杏、苏铁等较为原始的低等植物。等时间来到了白垩纪,被子植物从无到有,慢慢向世界范围扩散生长,不断挤压裸子植物等低等植物的生存空间,逐渐成为中生代后期的常见植物。所以在那时,植食恐龙为了生存,不得不开始进食被子植物。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古生物学家猜测,食用被子植物中毒,很有可能是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
植物的演化之路
就像人是由古猿慢慢演化而来的一样,我们身边的植物也是从亿万年前,一步步演化成现在这样的。如今的植物跟过去相比,外表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别。
最初,植物这种生命诞生在海洋中。当时的它们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水中进行的。
后来的某天,一些藻类在机缘巧合下,被海水带到了陆地上,开始了“征服”陆地的历史。早期的植物没有根系,只能在靠近水边的陆地生活。等植物生长出根系后,它们慢慢摆脱了水的束缚,在陆地上大面积繁衍,为陆地披上了绿色的“外衣”。
为了适应复杂的陆地生活,部分低等植物渐渐向高级植物演化。它们逐渐长出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这些立足陆地的法宝,成为主流的种子植物,将地球“打扮”得多姿多彩。
与此同时,随着植物的不断发展,以植物为生的动物们也逐渐开始了演化。直到中生代,以植食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称雄一时。
看牙识食相
在大半时间都“风调雨顺”的中生代,植食恐龙几乎从来没有缺乏食物的担忧。在当时,地球上气候湿润,各种植物层出不穷,为陆地的“绿化”事业贡献了不少力量。据古生物学家分析,中生代比较流行的植物主要有苏铁、棕榈、银杏、松柏等,后来还出现了不少被子植物。
大家都知道,动物的食性与它们的牙齿息息相关。起码,肉食恐龙与植食恐龙的牙齿就有着很大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植食恐龙的牙齿都是一样的。
马门溪龙的牙齿像个小勺子,可以咬断树叶和嫩芽;梁龙的牙齿像钉子,可以把树叶和嫩枝拔起来后再吃掉;甲龙类和角龙类恐龙的牙齿像边缘带锯齿的树叶,并且都生长在口中靠后部分,前半部分是喙状嘴,没有长出牙齿;鸭嘴龙的牙齿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看上去就像牙刷一样。
更有趣的是,植食恐龙牙齿的“生命力”很强,会一直生长,不断以新替旧。一般情况下,植食恐龙的牙齿一生要换好几次呢!
食物的消化
虽然人类和动物都需要靠吃食物来维持生命活动,但两者的消化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在把食物吃进胃里前,会先用上下颌的牙齿咀嚼,然后再咽下去;后者像鳄鱼之类的动物则不同,它们没有咀嚼能力,只能把食物整个吞下去。而生活在中生代的植食恐龙大多也是用以上两种方式来消化食物的。
蜥脚类恐龙为了保证自己不饿肚子,常常要吃很多东西,因此它们基本都有一个大大的胃袋,每天里面要装下差不多1吨的食物。而蜥脚类恐龙进食时往往都是狼吞虎咽,基本不会咀嚼,这就导致它们很难把积攒在胃袋里的食物消化掉。这可怎么办呢?别担心,蜥脚类恐龙自有妙招。它们在进食后,常常会吞下一些石子到胃里,辅助消化。现代还有一些鸟类和爬行动物也会这样做。
甲龙类恐龙、剑龙类恐龙和角龙类恐龙则不同,它们不会把食物全吞下去,而是用尖锐的喙状嘴把食物“剪断”,然后再吃掉。
鸟脚类恐龙和肿头龙类恐龙会先把食物慢慢地咀嚼成小碎块,然后再慢慢地咽下,不需要胃石来帮助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