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研究型父母,与孩子共成长
收到小作者丁丁同学的书稿时,我正处于孕晚期。小作者的妈妈,也是我研究生时的好友,轻描淡写地说:你以读者的角度给点评两句。我以为是一部作文书稿呢,对热爱写作的我来说,写点评不是什么难事,于是欣然应允了。没想到,之后却让我陷入了无比纠结的状态中。
让我纠结的第一个原因是,小作者写的是日记,反映的却是家庭教育的话题,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去点评,我不够格。因为我不是家庭教育专家,我也不是优秀家长。第二个原因是,我跟小作者妈妈的关系,我们是好朋友,丁丁的日记,大部分都是在批驳爸爸,我若在点评中认同小作者的观点,会不会让虎爸爸很没面子?第三个原因是,腹中的二宝即将出生,我会不会有时间沉下心来思考这些问题?纠结中,我想推脱掉此项重任,但最终没有这么做,只因我跟儿子的一次对话。
2017年年末的最后一天,我跟儿子做了一件事——盘点一下“2017年之最”,比如“最快乐的事”“最喜欢的一本书”“最难忘的一节课”……一共罗列了十多项。其中在回答“最喜欢的一本书”时,7岁的儿子脱口而出:“《我有一个虎爸爸—写给天下爸爸的心里话》!”之前我打印了书稿给他读过几章,这本未出版的作品居然成了儿子年度最喜欢的读本!他的回答让我有些惊诧。
“为什么?”
“因为我也有个‘虎’爸爸!”
“不会吧?你爸爸又没这么严厉地骂过你!而且即便有,也不是经常!”
“就那几次也算!不是‘虎’爸爸,也是‘豹子’爸爸!”
“那妈妈呢?”
见爸爸得到儿子如此评价,我很想了解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并且我很自信满满认为他对我的评价不会太差。没想到儿子说:“你就是个‘变色龙’,刚才还很温柔,‘啪’一下就对我暴怒!”我以为他在故意跟我开玩笑,没想到儿子一脸认真,没有丝毫逗我玩的意思。
“‘豹子’爸爸,‘变色龙’妈妈!”儿子的回答,让我有种从未有过的挫败感,我自认为很懂教育、自认为做得很优秀,在有了他之后,我一直在学习,家庭教育的专著看了一本又一本,比起那个从不学习的爸爸,应该合格多了吧?没想到,在孩子面前几乎是同一等级的评价。
儿子的反应,不禁让我再次郑重地拿起这本书稿,从孕晚期,到二宝出生,到二宝满月,到孩子一天天长大,在休产假的这4个多月里,我每天都在思考着这部书稿,小作者描述的有时仿佛不是她的虎爸爸,而是我本人,是一个时代成千上万的虎爸爸虎妈妈。
他们爱孩子,裹挟着爱的名义,对孩子擅自干涉;口头上宣称与孩子平等,行动上却居高临下;口头上宣称民主,行动上却管制强加;口头上宣称快乐比成绩更重要,行动上却看到孩子的一次低分便着了急;口头上给孩子自由,行动上却看到别的孩子报班学习自己也蠢蠢欲动……他们对孩子的暴怒、情绪化,无不投射出自己内心的焦虑,缺乏定力,没有坚定信念。如果给他们画一个群像,他们表情上写的一定不是快乐,不是从容,不是淡定,而是两眼焦灼,满心急躁。
反思着自己的行为,反思着自己家庭的教育,反思着身边更多人的教育,我不再纠结,开始认真地审视虎爸爸,剖析虎爸爸,审视自己,剖析自己,我不再碍于虎爸爸会不会没面子,我是不是专家,权当是对我的家庭教育进行了一次剖析和反思。因此,点评中我对虎爸爸的批驳,其实更多地是对自己的批驳。从小作者的呐喊反抗中,我似乎看到了儿子也像小作者一样委屈过,流过眼泪,内心默默反抗过,只是我没有觉察到而已。
可以说,这是一部为家长敲醒警钟的著作,它比教育专著更贴近孩子心理。读这部书稿,让我前前后后对自己的内心进行了一次彻底剖析,让我跟自己的灵魂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对话:我们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对待孩子?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做父母?这些问题,我在书中都有过思考。也许并不成熟,但那是来自一位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的认真思考和对待。
在此,我要感谢丁丁小作者,是她及时地敲醒了我,让我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不至于再犯更多的错。我也替更多看到本书的读者们对小作者表示感谢!她给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敲了一次警钟。
这是一部把话说到儿童心坎处、让儿童找到共鸣的书。这部书在让我反思的同时,也让儿子找到了共鸣。那段时间,每天放学回来,他都要让我给他读几章书稿。其实,他已认字不少,读这么简单的书稿不在话下,我知道儿子让我读的用意,于是从头到尾给他一章章有感情地朗读。
有一次,读到《〈三字经〉风波》时,儿子捧腹大笑。因为就在前一天,我也同样让他背过《三字经》,当时他把书拿起又重重地摔下,最后又拿起,不情愿地开始哼唧,于是遭我劈头盖脸一通训:“认真点!读清楚点,就这么哼唧,给我背10遍!”同样遭虎爸爸逼背《三字经》的小作者在书中这样写到:“当我抄完最后一个字,把笔狠狠扔掉的时候,我心中的兴奋像着了火,无处发泄。我只能把扔掉的铅笔重新拾起来,然后又狠狠扔掉,再跺上几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
儿子听了小作者的这段描述,兴奋地大笑起来,说:“太爽快了!”一连让我读好几遍才罢休。我知道他爽快的原因,是因为小作者表达了他抗拒而被压抑的内心,把话说到了他心坎里去,替他倾泻了心中的抗拒与不满,疏解了他那颗被压抑的心灵,能不畅快吗?
这是一部从儿童角度看大人世界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类似上文提到的《〈三字经〉风波》里细腻、逼真、生动又有趣的文字,在本书中随处可见。比如:
交错的眉头都能夹死一只蚊子。
我刚要辩解,虎爸爸已经开始了他的虎式暴打:脚、手、嘴三大部分同时动工。
虎爸爸和唐僧长得还真有点像,皮肤都白白的,都爱念咒语。不过,唐僧的咒语是念给孙悟空的,而虎爸爸的魔咒是念给可怜的我。
……
小作者细腻生动的描述,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有时又让人捧腹大笑,暗暗为其生动的文字表达能力叫好!如果去掉家庭教育这块,从赏析的角度去读,本书简直就像中小学生们喜欢的《小屁孩日记》《米小圈上学记》《小鬼当家》等书和电视剧一样有趣。无论是生动地再现爸爸骂自己的语言,还是细腻地描述自己的感受,以及小作者自得其乐、自我化解烦恼的能力,都让我这个酷爱写作的人多次叫绝!可以说,小作者丰富的表达力、敏锐的感受力与其丰盈的内心世界不无关系,在她心灵深处涌动着一颗丰富的感受世界的心,在那里,每一个细胞都是激活的。
禁不住重温一下这些鲜活的文字:
“整天就知道玩,玩能玩出成绩来吗?”
“给我把遥控器递过来!”“帮我把频道调换到CCTV5”“洗碗去,睡觉去!”……虎爸爸一声声命令就像无数只蚊子塞满了我的耳朵,只听到“嗡嗡嗡”一片轰鸣,内心的厌恶让我不知该如何是好。
“你就是不认真!干什么都粗心大意!我都怀疑你是不是我的孩子”,“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比你强多了。”
“我一下子耷拉下了脑袋”,“心中的怒火燃烧起来”……“我的想法被虎爸爸一票否决,心中的怒火继续疯狂地燃烧着,升腾着……”
每次读到这些充满生命力和生活气息的文章,不禁又有点感谢虎爸爸。如果没有他的这种专制、霸道、“虎式暴打”,小作者会不会因压抑、憋闷、反抗而涌动出这些文字?记得俄国有位犹太作家肖洛姆·阿莱汉姆就是因记录后妈骂人的话,而写出了绝妙佳作。不过小作者心里一定是不愿意这样吧?
为本书写点评的日日夜夜,看着我家儿子稚气的眼神,看着他深夜里埋头吭哧吭哧写作业的情景,心中无数次涌起内疚与自责。曾多少次,我对他无理由地发火、动怒,甚至动手,而他却一如既往地依恋我,偶尔几次对他的理解和支持,都能换来他无比的开心和满意。孩子是多么容易知足!更多时候,是我们把对自己的不满足强加给了孩子!他们是多么无辜又无奈!
我曾做过教育媒体多年,工作中我认真地采写、编辑我的每一篇稿件,从中让我懂得了很多教育理念,但以前都是专家在教我怎么做父母,这一次却是一个孩子在教我怎么做父母,真正让我触动和行动。让我深知:知道和做到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知识和素质永远是两码事。我们可以懂很多理念,但内化不成自己下意识的行为,那永远是形而上;修炼不到自己的内心,永远是浮于表面。真正的好父母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真正好的教育,不是专家说了算,而是孩子说了算。很多时候,我们是在教育孩子,更是在修炼自己。
自从有了孩子,上天不仅给了我们一个终生不被辞退的职位,还给了我们一份世界上最强悍的力量,我们一直感受着这个力量的托举。每位家长都是自己孩子的学生,每一天孩子都在考我们家长,和孩子相处就是孩子出的“试卷”。我们是不是真心爱孩子,是不是真心地在提高,都要接受孩子这张试卷的考核。
在点评这部书稿之前,我正在做一个“写育儿日记,做研究型父母”的课题。丁丁这部书稿无意中给了我很大支持,她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写父母的教育方式,让我们深深悟到:好的家教方法不是从书上学来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不断地肯定、不断地修正,最后才能找到最适合于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我希望更多父母都能加入到我们的研究中来,做研究型父母,与孩子一起共成长!
孟欣玫
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