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

第一节 团体沙盘心理技术概述

一、沙盘心理技术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一)沙盘心理技术的内涵

沙盘心理技术亦即沙盘游戏,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发展创立的心理方法。沙盘心理技术是采用意象的创造性治疗形式,“集中提炼身心的生命能量”(荣格),在所营造的“自由和保护的空间”(良好的咨访关系)气氛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在富有创意的意象中,便是沙盘游戏之心理辅导的创造和象征模式。一系列的各种沙盘意象,反映了沙盘游戏者内心深处持续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参见2005年7月罗马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大会)。

沙盘心理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方法,能够广泛地针对诸多心理问题进行工作,而且也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技术,在培养自信与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以整合意识与无意识为目标的沙盘游戏,可以帮助我们自性的成长和心性的发展,以获得真实的自性化体验”。(高岚,2012)

沙盘心理技术也可以作为普通人心理健康与心灵成长的工具。通过摆放沙盘内的沙具,塑造一个与他(她)内在状态相对应的心理世界,展现出一个人美妙的心灵花园。童年期经历对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经历主要与早期婴儿与父母的依恋关系状况以及儿童早期的探索行为受到阻断的程度有关。在沙盘工作过程中沙盘师基本不干预参与者的活动。因此参与者可以非常自由地表达自我,宣泄不良情绪,以及在深层修复受到创伤的早期人格结构。沙盘心理技术的本质在于唤醒个体无意识与躯体感觉,碰撞出某种最本源的心理内容。该疗法最初主要用来对受虐待儿童、自闭症儿童、情感障碍儿童、恐惧与焦虑儿童、学习困难儿童等进行心理干预。近年来,我国学者通过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有了中国本土化的发展与创造,已经把该疗法广泛地运用在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等各个领域。沙盘心理技术一方面可用于各种心身疾病的专业治疗;另一方面,沙盘心理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教育技术,对于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人格发展、艺术表现与创造力的培养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以个性化为目标的心性发展与完善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二)沙盘心理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沙盘心理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得益于三代学者的努力(威尔斯、洛温菲尔德、卡尔夫)。“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成立于1985年,标志着沙盘游戏疗法体系的成熟。

1.最初的创意:威尔斯与“地板游戏”

威尔斯(H.G.Wells,1866—1946),英国的一位作家,1911年出版了《地板游戏》(Floor Games)。在此书中,他记述了自己与两个儿子一起分享的自发游戏过程。这一过程已经具有了后来沙盘游戏的基本雏形(图2-1、图2-2)。

图2-1 威尔斯于1911年出版的《地板游戏》

图2-2 威尔斯观察两个儿子游戏

威尔斯及其著作《地板游戏》的意义在于:在其独立的研究中发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能够提供对于他感兴趣的研究问题的合理解释。而他的独立研究,也能提供许多支持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的依据。

2.沙游的框架:洛温菲尔德与“游戏王国技术”

玛格丽特·洛温菲尔德(Margaret Lowenfeld,1890—1973)出生于英国,她是游戏王国技术(世界技术,The World Technique)的创始人。她自幼喜欢读威尔斯的作品,尤其是那本《地板游戏》。1928,洛温菲尔德建立了自己的儿童诊所,她准备了很多小玩具,让候诊的孩子们自由地游戏,她发现了这个游戏对于孩子身心疗愈的作用。沙盘游戏有了基本的架构,孩子们自发地为这个游戏取名为“游戏王国”(图2-3)。

图2-3 洛温菲尔德与孩子游戏

1935年,洛温菲尔德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专著《童年游戏》,她认为游戏对于童年是至关重要的,游戏涉及儿童的适应过程,与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密切相关。1979年(她去世6年后),她的第二部专著《游戏王国技术》出版。她认为儿童的手在“游戏王国”中表现了自己,透过这种表现也发现了“自己”,透过那丰富的象征体验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忧伤和自己的喜爱。

3.多拉·卡尔夫与“沙盘游戏”的创立

多拉·卡尔夫(Dory Kallf,1904—1990)是两个孩子的单亲母亲,1949年经历了生活困苦与心理危机后,她开始了在瑞士苏黎世荣格研究院6年的学习。

1954年,卡尔夫参加了洛温菲尔德在苏黎世的讲座,深受启发,也由此引发了一种内在的梦想:寻找一种能够有效帮助儿童进行心理分析的方法与途径(图2-4)。

图2-4 卡尔夫与孩子做沙盘游戏

1956年,多拉·卡尔夫在洛温菲尔德那里学习一年后回到瑞士,致力于把洛温菲尔德的“游戏王国技术”与荣格分析心理学相结合的努力与工作。她童年受父亲影响,喜欢中国文化,因此她也想把东方的思想融合在更为有效的儿童心理工作实践中。在征得洛温菲尔德的同意后,卡尔夫用了“沙盘游戏”来命名自己的理论与实践。

1962年,苏黎世第二届分析心理学国际会议提交《原型作为治愈的因素》论文。1966年,多拉·卡尔夫的唯一专著《沙盘游戏》出版。

1985年,“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在多拉·卡尔夫的主持下正式成立。

4.沙盘心理技术的发展

后来的荣格学派学者们在沙盘心理技术应用过程中,有了很多创新。美国荣格学派学者格思拉·德·多美尼科在不动摇沙盘心理技术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提出了诸多新主张:沙盘形状与尺寸根据不同的使用者做成不同的尺寸;放弃象征,关注过程,就是沙盘制作过程中意义的形成;关注的重点是沙盘制作的整个过程,以及创造的景象和不同阶段的治愈作用意义的形成;不强调“无意识”,通过促使来访者体验沙世界和自己沙盘制作的过程,直接触及人类意识的深层;相信心灵的自我成长力量;沙盘师是一个陪伴、观照、调解者;沙盘作品是心灵图画直接的呈现,是真实的而不是象征;沙盘师无须解释沙盘作品,要忘记自己的专家角色,与来访者一起成为心灵沙世界的共同探索者;沙盘体验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包括沙盘师也要经常运用沙盘心理技术来进行自我觉察、认识、接受和实现。

沙盘心理技术传入中国20多年,申荷永教授、张日昇教授等带着各自的团队做了大量的前期努力,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沙盘心理技术的教学、研究、应用和服务的队伍,获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沙盘心理技术和沙盘设备已经普及到了各个领域,如教育系统、公安司法系统、医疗保健系统、组织机构管理系统、社区家庭等,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各行业的支持。随着发展,很多学者又从各自的学术视角提出了创新的应用,如刘建新、于晶及其团队研发的本土化“团体沙盘心理技术”、魏广东的“爱·沙游”等,使沙盘心理技术在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的中国国土上有了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未来必将有更持久的应用。

(三)沙盘心理技术的理论基础

多拉·卡尔夫认为,她是在荣格分析心理学和中国文化这两大思想来源的基础上,有效地整合了威尔斯的地板游戏,尤其是洛温菲尔德的世界技术。这也就意味着,对荣格分析心理学、中国文化和多拉·卡尔夫思想的了解,是理解与把握沙盘心理技术的关键。

1.荣格分析心理学

荣格分析心理学是以心理分析之无意识理论为基础,注重共情(Empathy)与感应,在“沙盘”(Sandtray)中发挥原型和象征性的作用,实现心理分析的综合效果,安其不安、安其所安、安之若命。它的“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原型”(Archetype)和“原型意象”(Archetypal Images)、个体无意识、情结等的概念以及词语联想、梦的分析和积极想象(Active Imagination),特别是“相信心理事实”“扩大意识容器”等,都是沙盘心理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1)集体无意识及原型。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是人类进化的整个精神遗产,在每一个个体的大脑中重生。集体无意识的内容里包括本能和原型。本能是行为的推动力,原型是领会和构筑经验的方式,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荣格认为,某些思想和观念的倾向是遗传的,原型用原始的形象来表达就是原型意象,即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包括: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智慧老人、内在儿童、阴影、自性。在这些人格组合中,人格面具是人与人格日常功能最相关的原型,而自我原型是人格固有功能中最重要的一个。在沙盘心理技术工作中,原型发挥了极大的治愈力量。

(2)个体无意识及其情结。个体无意识是不被自我承认的经验、思想、情感以及知觉保存在个人的无意识中,个人的冲突、未解决的道德焦虑和充满感情的思想是个人无意识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们也是被压抑的或是个人难以接受的。通常这些因素作为个人无意识的内容出现在梦中,并且在梦的演出中扮演主动的角色。有时思想和感情是彼此互相联系的或代表一个主题。当它对个体形成一个感情冲突时,则称之为“情结”。个体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我们接纳并且我们拥有情结,学会观照与协调我们的情结,我们就会把控我们的生活;而如果情结拥有我们——心理病症就开始表现了。在沙盘中往往情结会呈现,沙盘师的目标是帮助来访者使情结(无意识)上升为意识。并不是所有的情结都是消极的,一些情结也许是积极的。

(3)荣格的词语联想。通过词语联想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荣格发现了情结的存在及其作用。1904—1911年间,荣格通过词语联想的研究,提出了他的关于情结的心理学理论。他发现联想测验中的情结指标,不仅仅提供了心理世界的情感能量,而且提供了有关无意识的潜在内容及其所具备的情感能量。

(4)分析心理学的梦的分析与积极想象。梦是研究精神病患学和心理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积极想象是荣格发明出来的最重要的心理分析方法。无论是运用积极想象,还是分析梦,这两种内在工作的核心在于找到无意识中需要整合的一部分——人格化——与之对话——和解。

(5)扩大意识容器的意义。意识作为人类精神过程的存在,无论是教育还是心理治疗都不可或缺,只有通过学习扩展自己的意识范围或意识容器,个人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2.中国文化

多拉·卡尔夫在构筑其沙盘心理技术体系的时候,也在努力发挥中国文化对于心理分析的影响和作用,其中主要涉及《易经》和阴阳五行的思想,以及周敦颐所开创的新儒学的整合性哲学。中国文化中的阳明心学也是此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3.卡尔夫的整合性思想

多拉·卡尔夫认为,在自由与保护的沙盘心理技术工作过程中,来访者会表达前言语阶段的经历和受阻的心理能量,并且可以表达其原型和内心的世界,有助于来访者产生调和与整合心象,重新确立自我和自性的重要联系,重新获得体现自性的机会,发挥出内在自性的作用,获得一种心理的整合性发展。这也是荣格所强调的心理分析的目的——自性化过程及其发展。“为来访者提供一个自由与保护的空间,是促发来访者内在力量的前提,是所有治愈的条件中最基本的条件”,通过游戏,在这种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获得自性的体验与自性的发展。“自由与保护”“安全和安全感”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需条件,也是治愈的重要因素。在沙盘创建的安全环境中,心理问题和创伤经验,不再被隐藏和压抑,而是通过沙盘“游戏”,获得了表现和转化。借助沙盘及沙具,来访者创建起与其内心相呼应的外在图画。通过自由与创造游戏,来访者的无意识过程,以一种三维的形式在图画的世界中得以视觉地呈现,即,经由一系列的意象,自性化的过程会被激发和实现。

(四)沙盘心理技术的基本原理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无意识也是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而意识是能够被主体觉知到的成分。个体无意识是一个容器,蕴含和容纳着所有与意识的个体化机能不相一致的心灵活动和种种曾经一时是意识经验,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受到压抑或遭到忽视的内容,如令人痛苦的思想、悬而未决的问题、人际间冲突和道德焦虑等。这些无意识的内容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与形容。沙盘心理技术为无意识的表达提供了空间,在沙盘中无意识内容被揭示,当意识与无意识相遇后,无意识意识化,意识容器变大,就更能接纳自己,接纳别人,使自己的身心和谐与统一。

1.沙盘是通往无意识的最好途径

沙盘心理技术的创始人多拉·卡尔夫认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分离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亦即如果一个人自我的意识与无意识相互矛盾无法整合,则会产生心理问题。为此须寻找一种方法去了解自己的无意识,意识与其无意识进行对话与沟通,并进行整合。而沙盘心理技术为来访者提供了接触内在心灵的通道,是运用非言语的工作形式通往无意识的最有效工具。对来访者来说,沙盘心理技术是一种自然的心理方法。

2.尊重、接纳是面对无意识的态度

面对无意识,我们要采取尊重、容纳、信任、支持的态度,因此在来访者沙盘制作中沙盘师不是默默的旁观者,更不是分析、解释、评估、判断者,而是以“游戏”的心态积极、认真、用心的参与者,带着关爱的陪伴、观照、守护者,耐心的倾听、等待者,默默欣赏者,用心感受者,必要时的真诚分享者,“感受”和“接受”沙盘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如果采取上述的工作态度及工作方式进行有效的工作,则需要沙盘师通过整合沙盘心理技术的诸因素而创设一个自由和受保护的安全空间,在这个安全空间里来访者能够充分表达前言语阶段的经历,让他们的意识和无意识在沙盘中相联系。因为这个空间可以融合心理的所有维度,有助于来访者产生调和与整合心象,重新确立意识自我和自性的重要联系。

3.无意识的意识化是心理转化的基础

在沙盘心理技术中,来访者在沙盘所限定的区域里,借助沙盘、水、沙具和一些材料等发挥自主想象创造一些场景,这就像是“一座心灵花园”(茹斯·阿曼),像一个展示来访者心灵内容的容器,使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在沙盘中具象化、具体化,来访者把其与内在自己的关系带到外在现实,并且允许无意识内容被揭示。这种无意识内容被具体、形象地呈现出来,就可以把来访者被压抑的或未知的东西带入到意识中来呈现。

沙盘既是来访者内心世界与外在生活的“中间地带”,也是沙盘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中间地带”。沙盘师把这个“中间地带”营造得安全和可接纳,来访者就会在这个地带运用自己鲜活的创造力,敞开心扉,意识层面和无意识层面的内容得以展开且一起呈现,并得以具体形象化,创造着自我的“世界”;另一方面,沙盘师与来访者的无意识与意识也在这个“中间地带”相遇及互动,沙盘师与来访者一起成长。沙盘是通过赋予模糊内容一个可见的形式来澄清它,这种方式常常是必要的。

当来访者通过创造沙盘世界看到了自己的未知领域并且对无意识内容有了更多的了解时,他们就能够获得原来被他们否认的能量和领悟。有学者总结了荣格理论来说明沙盘心理技术:“意识和无意识的合作导致个体心灵上的整合和力量。”沙盘心理技术提供了这种意识和无意识合作的框架,让无意识意识化,使治愈与转化有了可能并得以实现。

4.沙盘心理技术发挥效力的工作机制

沙盘心理技术是如何起作用的、如何让来访者发生转化呢?沙盘游戏就像生活本身一样,发挥效力的机制的产生,耐人寻味。

(1)游戏是连接过去与现实的桥梁。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来源。荣格认为,“幻想”是所有可能性之母。在幻想中,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就像是所有的心理对立一样,被结合在一个活生生的联合体之内。人们需要并渴望通过游戏来释放创造力、内在感觉和记忆,并将它们带到外在现实。沙子和水是幻想游戏的特别有力的工具,大部分人童年都有玩沙玩水的经历。可以说,沙盘心理技术起到了连接过去经历的作用,它创造出一条通向人们内心世界的桥梁,激发内在的创造能力。

(2)调动了多种感官,提高了整合效力。沙盘心理技术为来访者的内在想法和感觉提供了有形的证据,沙盘世界可以看得到、听得到、摸得到、嗅得到,并且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改变。荣格认为,一个无法靠认知方法理解或化解的情绪体验,常常可以通过赋予它一个可见的形状而得到处理。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一些无意识的解决方案这时就能被传送到建造者的手上,一个被整合的实体跃然呈现在沙盘之上,这时来访者或许会顿悟,为自己找到答案而感到惊喜。

(3)通用语言提供了表达心灵内容的可能。沙盘心理技术中的沙具、沙、水等具有象征意义,是一种心灵的通用语言,有很多时候我们说不清楚我们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而通过沙具、水、沙盘等工具,来访者就不断地把内在的未知内容表现出来。沙盘心理技术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表达其最内在想法和感觉的途径。因为沙子和水可以启动前语言阶段的意识,沙具等又能表达他们想表达的,故在理解心灵表达时,语言技巧就不再是必需的了。而对于那些凭借语言来使自己的思维变得理性和逃避问题实质的来访者,沙盘心理技术会阻止他们理性的心智,让其无意识地以非言语的形式讲出“自己的故事”。

(4)安全的空间软化防卫,减少抗拒,利于转化。当来访者抗拒某些困难问题时,沙盘心理技术就是一个比谈话疗法具有更小威胁的方法。在整个沙盘心理技术过程中,沙盘师始终以尊敬和尊崇的态度,秉承“不分析、不解释、不评价、不判断”的工作原则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安全、受保护的环境,有利于来访者对过去经历和创伤的表达。在这个安全、自由、受保护的环境中,来访者通过不断地创造、破坏、再创造、再破坏这一过程,来展现和审视他们自己的沙世界。他们可以及时地从过去经历的“受害者”转变成旧体验的主人和新体验的改变者、创造者。这个安全空间可以软化来访者的防卫,使其减少抗拒,而无需任何语言,来访者内心最关心的问题就会自然浮现在沙盘上。只要有呈现,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可能。

(5)调动每个人内在的“天理良知”,激发天生的成长力量。王阳明认为,“天理良知”在每一个人内心,“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我们只需要坚信自己内心的“天理、良知”或“24种积极心理品质”,“向内看”并在“事上练”即可。荣格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而沙盘心理技术就为来访者提供了自己解决问题的平台,并从受害者转变成自愈者、创造者的机会,激活每个人的内在力量来决定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方法。来访者自己决定在沙盘工作中是否披露自己或将要学习什么,只有来访者自己准备好要处理的无意识内容才会进入意识。沙盘师要尊重来访者对他们自己内心“世界”的个人解释和创作,来访者独特的体验和领悟便得以证实。

(6)来访者与沙盘师共同从沙盘心理技术中获益。沙盘心理技术是一种处理许多生活事件的强有力的工具,这些生活事件包括创伤、人际关系问题、个人成长、灵性自我的整合和转化等,因此沙盘师与来访者都可以从中获益。并且,来访者的许多投射都呈现在沙盘中了,而不是投射到沙盘师身上,因此说沙盘师处理移情所需的能量便减少了。

二、团体沙盘心理技术的核心理念

团体沙盘心理技术是刘建新教授、于晶教授带领下的健心海专家团队经过十余年研发和培训实践创立的。它以荣格分析心理学、中国文化、卡尔夫的整合性思想和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坚持以来访者为中心,借助结构式团体充分发挥沙盘各要素、团体凝聚及每一个人的能动性,通过多层次的无意识—意识化过程,逐步调整认知与行为,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心灵成长及心理辅导的目的。“团体沙盘心理技术”的核心是让所有的参与者在团体或个体一对一的体验中注重感受,只强调沙盘的自我觉察、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和谐、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功能,本着“不分析、不解释、不评价、不判断、重感受、重陪伴”的工作原则,创设一个自由与安全的受保护空间,使参与者在体验过程中加强意识与无意识的沟通与对话,并实现转化与自愈。

1.自己是自己心灵内容的专家

沙盘心理技术有许多功能,大部分人认为它可以评估诊断:“我摆完了,请帮看看我有什么问题?”其实来访者把自己的心灵内容呈现在沙盘中,他自己通过感受最清楚自己心灵的内容,他是他沙盘画面的解释者。他在对自己的沙盘画面解释的过程中,就会自我觉察、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和谐,并开始进行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如果把没有常模和没有标准化的沙盘心理技术作为一项评估诊断工具,远不及那些有常模、标准化的、信效度高的心理量表更可信、更有效。

2.以来访者为中心,为其创设安全与受保护的空间

团体沙盘心理技术把“不分析、不解释、不评价、不判断、重感受、重陪伴”作为沙盘心理技术培训和实践的基本工作原则。沙盘工作者对于别人的感受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分析、评价,而更需要做到为他创建自由与安全受保护的空间,陪伴他释放无意识,并且加强感受性来认识他自己的无意识内容。

“四不”(即“不分析、不解释、不评价、不判断”),真正给来访者提供一个自由、安全、受保护的空间,让他把自己的心灵内容敢于表达出来,因为有了表达才能有觉察,有觉察才有认识,有所认识才能有所成长,并在工作中强调“二重”(即“重感受、重陪伴”),更是要求沙盘工作者在实施沙盘心理服务过程中,要带着关爱陪伴、守护、观照,耐心倾听和等待,默默欣赏,陪伴着来访者感受其自己的心灵内容,这才体现出沙盘工作者的核心精神。

3.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这样表达:“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是明代大儒王守仁(亦称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悟道的感悟。他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这也正是心理学的起源与终极意义—世界是心的反映,认识自己的心才能认识世界。因此,只有向内修心,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此心光明”,逐步达到“致良知”,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在沙盘心理技术情境中呈现的无意识心灵内容,是需要在实际的沙盘体验中感受和理解的,感受自己内心的内容,从而理解后上升到意识,继而扩大意识容器。因此,我们更多地注重沙盘的体验,这种体验让学习者向内渐进式感受和理解无意识,体验意识和无意识的多层次沟通与对话。我们坚信“谁难受谁改变”的理念,在向内加强感受性的体验中,可以掌握沙盘心理技术的广义和狭义的工作程序,从而把培训过程中的体验,转化到自己今后的生活及工作实践中。

4.团体工作效能大于个体

一般的心理问题可以在类似人际社会的团体下来进行心理辅导。团体辅导与咨询的实施方式可以分为结构式、半结构式、非结构式。我们的团体沙盘心理技术选择的是结构式的。这里的结构式团体是指团体有预定的目标和明确的主题,有适合的工作对象,比较注重针对团体所要达到的目标设计活动,以引导成员参与团体学习。我们借助结构式团体小组的形式,通过团体有规则的游戏,逐渐建立个体在团队里的安全感,即团队安全模式。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真诚分享,不仅能深刻体验自己在沙盘心理技术情境中的感受,从而觉察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表达自己,更能觉察、认识、理解别人和尊重、表达、接纳、包容别人,从而使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成长。

这种结构式团体,心理健康教育、心灵成长及心理辅导的功能清晰,团体领导者的身份易辨认,聚焦于团体沙盘辅导的主题而采用较多的引导技巧,选择有针对性的结构式练习,预先要有设计好的团体方案和操作流程,来促进团体成员的互动,以达到团体的目标。

5.“得过病的医生会成为更好的医生”

结构式沙盘小组中“轮值组长”的设置使每个轮流担任轮值组长的学员有比其他学员拥有的、逐渐增加的、类似“来访者”的角色与权利,自己决定主题,自己制定设置摆放规则。这种“轮值组长”的设计是源于我们坚信“得过病的医生会成为更好的医生”。在结构式团体沙盘小组中,或是在沙盘师培训中,除“轮值组长”外,其他人要么以参与者的身份,或是以“沙盘师”身份来听从或满足“轮值组长”的愿望。这种“沙盘师”(参与者)和“来访者”(轮值组长)之间角色的转换训练是非常重要和绝对必要的,目的是训练每一个人在沙盘情境中从“分析、解释、评价、判断”工作态度转变到“不分析、不解释、不评价、不判断、重感受、重陪伴”的工作态度,从由向外求转变为向内寻。

6.自我成长是心理工作的首要前提

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体系中,自性属于人类全部潜能及人格整体性的一种原型意象。自性作为人类心灵内在的一种整合法则,与一个人的心理生活,乃至其一生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核心的意义和作用。荣格有时认为自性是心理生活的源头,但他有时也把自性化作为一种目的。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生命中,自性要求被认识、被整合、被实现。《庄子·外篇·达生》:“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不厌其天,不忽于人,民几乎以其真。”庄子认为:不要开启人为的思想与智巧,而要开发自然的真性。开发了自然的真性则随遇而安,获得生存;开启人为的思想与智巧,就会处处使生命受到残害。不要厌恶自然的禀赋,也不忽视人为的才智,人们也就几近纯真无伪了!这里的真性就是人的天性。荣格自称为庄子的追随者,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自性的概念,是荣格研究集体无意识的最重要的成果。在对所有其他原型的研究和写作都已完成后,荣格才最后发现了自性原型。他这样总结说:“……自性是我们生命的目标,它是那种我们称之为个性的命中注定的组合的最完整的表现。”(《荣格文集》,卷七,第238页)而自性,放在我们中国文化的范畴来描述,所追求的正是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在沙盘操作体验中,无论是沙盘师还是来访者,让其内在的自性涌现,成为一个人生活与生命的中心,是对其“集中提炼身心的生命能量”(荣格)。

沙盘体验者的主人格和次人格,都需要体验者不断感受自己的无意识个人情结,情结“发现”和“处理”越多,就越能让意识的主人格稳定,并起到较好的自我觉察、自我认识、自我沟通、自我成长效果。团体沙盘心理技术的培训和应用,除强调在沙盘团体体验中加强对沙盘各要素的感受和理解、对操作原则及理念的掌握、对操作过程的熟练外,更重要的是强调沙盘工作者的自我人格成长。这是我们结构式团体沙盘的核心之核心。这也是成为一名好的沙盘工作者的必经之路。

7.重复的力量,注重知行合一

《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的这样一段对话,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已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的确,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学习中可以保持内心平静,一旦遇到问题就内心慌乱。王阳明认为历事才能炼心,在事上磨炼,内心才会有强大的力量,个人才能成长。他还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所以我们注重课后的练习,发挥重复的力量,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和在生活中的克己省察,完成大量的操作性体验,并接受督导,更多地探索无意识,不断扩大意识容器,实现自性化。

三、团体沙盘心理技术的基本设置与操作流程

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在操作中要遵循“不分析、不解释、不评价、不判断、重感受、重陪伴”的基本工作原则。这不仅为来访者提供自由、安全、受保护的空间,更是在这个工作过程中通过“四不两重”的关爱陪伴,让来访者敢于表达自己的无意识,并通过感受与自己无意识沟通对话,从而提炼自己无限的身心生命能量。在结构式团体沙盘工作里,我们把沙盘工作实施的过程总结为“以游戏的心态,积极认真、用心参与,带着关爱陪伴、守护、观照,耐心倾听和等待,默默欣赏,用心感受,必要时真诚分享”。

1.主题沙盘操作

(1)一般性主题操作。由沙盘工作者或小组带领者来确定主题,设置与团体需求的主题或是与个人成长有关的主题都可以。如“梦想”“家园”“未来”“战争”“童年”“我是谁”“礼物”“你说我听”等可以作为主题,成为大目标下的小目标。

一般主题操作程序如下。

步骤1:团队破冰及组建(最好组建成封闭的团体,第二次以后的操作可以不用再重新建团队,这也更利于建立安全感,对无意识进行工作)。

步骤2:培训师确定一个主题,或给一个主题方向(如:“家”为主题方向,前面的定语由各小组的轮值组长来确定,且需要是正向积极的定语),以便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工作。

步骤3:轮值组长制定了规则要求之后,小组就进入无声的主题沙盘创作阶段,更多地呈现自己的无意识。

步骤4:组内分享。让每一个参与者借助自己的沙具与画面,通过叙述来觉察自己的无意识,并通过倾听每一个组内成员的分享,加强彼此了解,增加信任。

步骤5:组间分享。轮值组长留在小组内作为解说,其他小组成员到其他小组倾听其他小组的故事。这个组与组之间交流的过程,便是向别人学习与交流,并进一步扩大认知范围的过程。这个过程再一次扩大意识容器,对于“××的家”主题下的问题解决更有促进作用。

步骤6:请二三个体验者谈谈这次体验的感受,这在加强学习的同时,提高自己感受的锻炼。

(2)积极心理品质主题操作。积极心理学核心发起人彼得森和塞利格曼通过调查研究,将人类的个人优势归结为以下6大类24小类(表2-1)。

表2-1 人类的个人优势总结

我们把24小类个人优势当作人类原本就有的24类积极优秀品质,并以此作为沙盘主题,是更有积极引导意义的主题沙盘(主题设置时要更贴近你所工作的年龄段能够理解的表述)。通过主题沙盘认识自己的性格优势,调动自己内心的“良知”,对人们建立正面的态度和快乐的生活非常有帮助。

积极心理品质的操作程序如下。

步骤1:团队破冰及组建(最好组建成封闭的团体,第二次以后的操作可以不用再重新建团队,这也更利于建立安全感对无意识进行工作)。

步骤2:培训师讲一个与主题有关的故事(最好是培训师自己的故事)以引发参与者的情感,或再加入音乐一起,调动每一个人内心的积极力量。

步骤3:让每一个人根据主题去拿N个沙具,回到小组内自己想怎么摆就怎么摆,主持人与参与者此时都不说话,以保持内心无意识地涌动。

步骤4:摆放结束后,组内分享。让每一个参与者借助自己的沙具与画面,通过叙述来觉察自己的无意识,并通过倾听每一个组内成员的分享,加强彼此了解,增加信任。

步骤5:再由组内每一个人以第一人称单数“我”在小组内试着把别人的积极品质当成自己的品质来讲,进一步扩大意识容器。

步骤6:组间分享,轮值组长留在小组内担任解说,讲解也用第一人称单数“我”来讲述自己组的画面故事。除讲解员外的小组成员到其他小组倾听其他小组的故事。这个组与组之间的交流的过程,便是向别人学习与交流,并进一步扩大认知范围的过程。这个过程再一次扩大意识容器,对于“××”主题下的问题解决更有促进作用。

2.无主题沙盘操作

随着小组成员越来越成熟,有时轮值组长也可以不设置主题,甚至可以不设置规则,以便让自己与小组成员的无意识更加顺畅地表达。

3.一对一沙盘操作

团体沙盘中有时不能照顾到个别人的个别问题,在遵循“四不二重”及其“工作过程”的理念基础上,需要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沙盘工作。告诉体验者时间设置,50分钟为一次工作(儿童可以40~50分钟);并告诉体验者可以随意拿沙具,想怎么摆就怎么摆。如果体验者不知道如何开始,可以带着他摸摸沙或看看沙具,有他喜欢的就拿回来。在体验者认为完成的时候停下来,或者根据时间在适当时候可以倒计时提醒他,留出分享交流的时间。

四、团体沙盘心理技术的适用范围

沙盘心理技术传入中国20多年,随着中国本土化的发展,很多学者又从各自的学术视角提出了创新的应用。如刘建新、于晶及其团队研发的本土化“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应用于不同人群的不同问题,不仅可以借此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进行心灵成长教育,更可以进行心理治疗。至此,使沙盘心理技术在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的中国国土上有了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的应用。

第二节 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在高校的应用

一、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在高校应用的现状

(一)沙盘心理技术在高校的应用状况

从沙盘心理技术的使用领域来看,沙盘心理技术最初被应用于临床,近10年才逐渐被引入学校;从使用价值来看,该技术既可以用于治疗,还可以用作正常人的心理保健方法;从适用人群来看,该技术对不同年龄段的人都适用;从使用方式来看,沙盘心理技术最初用于个案研究,近10年来开始尝试团体沙盘心理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体制机制、队伍建设、课程教学、经费投入、硬件建设等都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硬件投入时都添置了沙盘设备,建立了沙盘室,也派出老师参加各种沙盘心理技术的培训。目前在高校,沙盘心理技术主要还是作为咨询的一个辅助手段在使用。也有个别老师利用沙盘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一般是一个沙盘团体),研究团体沙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张澜等探讨了团体沙盘游戏具有引起学生感情共鸣、改变学生认知模式、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身心问题、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等教育功能;刘志敏(2008)研究了团体沙盘游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单志英(2011)研究了团体沙盘游戏对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影响;冯文惠(2011)分别研究了团体沙盘游戏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情况;刘仲刚(2013)就团体沙盘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均发现团体沙盘游戏对大学生应对能力、交往能力、提高自信、改善情绪等效果显著,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新的有效方式。

但是因为传统的观点认为,沙盘心理技术必然要涉及其理论基础——精神分析理论,当要对来访者的沙盘进行分析、判断、评价、解释的时候,很多没有受过精神分析专门训练的老师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法深入。因此,沙盘室的实际空置率很高,并没有真正发挥出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功能和作用。

(二)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在高校的开展情况

团体沙盘心理技术是健心海团队十余年来潜心研究和大量应用实践的结晶,是沙盘心理技术理论和技术中国本土化的产物,它在坚持沙盘心理技术原有的荣格分析心理学、中国文化、卡尔夫的整合思想的基础上,扩充了王阳明的心学、积极心理学、体验式教学理论、团体心理辅导理论等为其理论基础,同时还实现了螺旋心理剧、音乐疗法、舞动疗法、催眠疗法、完形疗法、叙事疗法、焦点咨询技术等多种心理技术的融合,使之更加适合中国文化下的中国人群。

团体沙盘心理技术目前广泛应用在医疗保健系统、公安司法系统、教育系统、社区家庭、企事业等,尤其在高校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个体咨询

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是高校心理工作者的工作职责之一。老师们提供咨询时依据的理论、采取的技术手段因人而异,咨询效果也各不相同。沙盘心理技术由于效果稳定,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士的喜爱。

多拉·卡尔夫认为,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因为意识与无意识相互矛盾而无法整合。因此必须寻找一种方法去了解自己的无意识,让其意识与无意识进行对话、沟通并进行整合。沙盘心理技术为来访者提供了接触其内在心灵的通道,是运用非言语的工作形式通往无意识的最有效工具。

在沙盘心理技术中,来访者在沙盘空间里,借助沙盘、水、沙具等基本要素,发挥积极想象创造一些场景,使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在沙盘中被具象化、具体化。这样无意识内容被具体、形象地呈现出来,把来访者被压抑的或未知的东西带入到意识中来呈现,使之可观、可感。当来访者看到了自己的未知领域,并且对无意识内容有了更多的了解时,他们就能够获得原来被他们否认的能量和领悟,经由表达——转化——整合直到治愈。

另一方面,结构式团体沙盘师坚持“不分析、不解释、不评价、不判断、重感受、重陪伴”的基本原则(即“四不二重”基本原则),为来访者营造了一个自由、安全与受保护的空间,在这里来访者的意识与无意识进行多层次的沟通和交流,使无意识不断意识化,使压抑的情绪得到表达,心理问题得以转化或治愈。同时,“四不两重”的基本原则,有利于减少来访者的防御和阻抗,有利于来访者对过去经历和创伤的表达。因此,用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开展个体咨询,是目前高校咨询工作中普遍应用的方式之一。

2.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借助结构式团体,在主题下有规则地开展游戏活动,通过逐渐建立个体在沙盘心理技术团队里的安全感,即建立团队安全模式,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真诚分享,让参与成员不仅能深刻体验自己在沙盘情境中的感受,从而觉察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表达自己,更能觉察、认识、理解别人和尊重、接纳、包容别人,从而使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成长。目前在高校主要开展的沙盘团体有新生适应性教育团体、寝室人际关系建设团体、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团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大学生生命教育团体、大学生恋爱情感提升团体、大学生学团干部素质培养团体、大学生压力应对与情绪管理团体等。哈尔滨工业大学也应用此技术对留学生新生群体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受到普遍欢迎。

3.用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朱岳梅博士,利用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一系列团体活动。其总目标为:帮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学习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促进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从2018年春季学期开始,朱岳梅博士在其所工作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连续开设此课程,参与对象为通过教务系统限期限量选课的在读各年级本科生。课程人数限定选修60人,因课程冲突等原因,实际上课45~50人。每次课程分8组,每组6~7人,同时进行操作体验。按照24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分6个单元(团队建设和认识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发展、情绪发展、人际关系发展、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意志发展和自信提升),每个单元4课时,每课时50分钟。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李媛教授带领其团队,以公选课的方式,利用团体沙盘心理技术面向全校开展大学生压力应对效能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和谐人际关系建设等课程。每门课24学时,每次3学时,共8周完成。

4.开设留学生沙盘心理健康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求学。他们主要来自老挝、泰国、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由于“文化休克”现象带来的影响,使得留学生面临着环境适应与学习压力等多重压力,他们中普遍存在压抑、孤独、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传统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为语言障碍无法正常开展。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向群英教授从2014年起尝试对所在学校的老挝留学生开设沙盘心理健康必修课,大二秋季开班,24学时,每周3学时,共8周,受到留学生的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属于非言语的无意识工作模式,它重体验、重陪伴,一方面引导留学生对自我的觉察、认知、接纳和自我完善;另一方面,结构式团体小组活动形式使组员之间能得到很好的支持和尊重,建立友谊,避免了孤独感。使用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对留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极大地克服了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5.开展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的心理素质培养

学生干部是高校大学生中的核心力量,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班风、校风,影响着学生工作的效果。心理委员是专门负责和协助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中坚力量,对心理委员个人的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对学生干部、心理委员进行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非常必要。而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强调采取结构式团体小组形式开展体验和分享,利用团体的动力和相互映照,从而帮助体验者觉察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表达自己,更能觉察、认识、理解别人,促进彼此沟通交流,从而使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成长。大连理工大学的马笑玲老师开展学生干部的合作力培养;成都体育学院的刘霞老师、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孙丛亮老师、四川华兴职业技术学院的陈越老师组织开展心理委员沙盘培训。

6.举办辅导员压力与情绪管理工作坊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他们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管理者和引领者,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健康的守护神。辅导员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从长远看,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未来。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党团建设、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工作。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繁杂,能力要求高,同时还面临着提高学历和科研、职称晋升等个人发展课题。因此,辅导员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极大。

长期的高压力必然影响到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着学校里的各项工作。因此,关心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释放压力、疏解情绪是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之一。成都体育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先后开展了辅导员自我成长与压力管理工作坊,重庆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还长期举办辅导员团体沙盘心理成长工作坊。

7.开展心理应激晤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价值观多元化和生活方式多样化,大学生由于学业受挫、失恋、就业压力、心理疾病等原因诱发的心理危机导致大学生自杀和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心理危机已经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构成了严重威胁,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以及危机事件后的应激晤谈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难题。

团体沙盘心理技术中,来访者在沙盘师营造的自由、安全、受保护的空间里,在沙盘所限定的区域里,借助沙、水、沙具等沙盘诸要素,发挥自主想象创造一些场景,有利于来访者对过去经历和创伤的表达。在这个安全、自由、受保护的环境中,来访者通过不断地创造、破坏、再创造、再破坏,来展现和审视他们自己的沙世界。他们可以及时地从过去经历的“受害者”转变成旧体验的主人和新体验的改变者、创造者。这个安全空间可以软化来访者的防卫,使其减少抗拒,而无需任何语言,来访者内心最关心的问题就会自然浮现在沙盘上。只要有呈现,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可能。沙盘心理技术比谈话疗法具有更小威胁,因此,用于危机干预应激晤谈,效果稳定。哈尔滨工业大学曾将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和应激晤谈技术(CISD)进行整合,应用于学生自杀事件后的班级心理危机干预和公寓管理员阿姨的心理危机晤谈,收到显著效果。

二、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在高校应用的理由

团体沙盘心理技术之所以在高校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团体沙盘心理技术有助于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

2001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提到,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提出,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团体沙盘心理技术以王阳明的心学和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王阳明认为,“天理良知”在每一个人内心,“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我们只需要坚信自己内心的“天理、良知”或“24种积极心理品质”,“向内看”并在“事上练”。因此要格物致知,并提出要知行合一。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因此,积极心理学区别于消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是它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心理品质,通过对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的探索与研究,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

在沙盘师营造的安全、自由、受保护的环境中,来访者的过去经历和创伤得以呈现和表达,来访者通过不断地创造、破坏、再创造、再破坏,来展现和审视他们自己的沙世界。他们可以及时地从过去经历的“受害者”转变成旧体验的主人和新体验的改变者、创造者。在这个过程中,压抑的情绪得到疏解,原有的认知得以改变,内在的潜力得以激发,真正达到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

(2)团体沙盘心理技术能较好地满足高校师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

2001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是第一个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件;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文件的陆续出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随着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持久的普及,广大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维护心理健康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迫切需要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自信、学习管理情绪和压力、学习建立人际关系的方法,当他们有心理困扰时希望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然而,目前高校的心理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按国家规定,高校需要按照1∶4000的比例来配置心理专职老师,一个万人规模的大学,专职心理教师也不过2名而已,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只有1名专职心理老师。心理老师除了提供咨询、危机干预、心理测试与回访,还担负着教学、科研以及其他行政事务。然而,我国高校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率达到20%左右。因此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而团体沙盘心理技术,采取结构式团体的方式,每个团体5~8人,一个沙盘师一次可以带6~7个小组,可以同时为40~50个人甚至更多人提供服务,能有效缓解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

(3)团体沙盘心理技术以结构式团体的方式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团体的功能,效率更高,效果更稳定。

一个人要了解自己,最好是从团体的互动中去了解;要改变自己,最好是从团体交往中改善;要实现自我,最好是从团体工作中去实现。团体辅导相关理论认为,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是一种团体辅导的形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教育、发展、预防、治疗四大功能。因此,团体工作大于个体,借团体的形式,帮助个人的成长。

团体沙盘心理技术秉承“不分析、不解释、不评价、不判断,重感受、重陪伴”的基本工作原则,强调“以游戏的心态积极、认真、用心参与,带着关爱的陪伴、守护、观照,耐心倾听和等待,默默欣赏,用心感受,必要时的真诚分享”的工作过程。借助结构式团体小组的形式,重视在结构式团体框架下的心理体验。采取总目标下有计划、有规则的游戏设置,逐渐建立个体在团队里的安全感,即建立团队安全模式。坚持以来访者为中心,真正给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受保护的空间,以尊重、容纳、信任、支持的态度面对无意识,让来访者深入体验自己在沙盘情景中的感受,体验无意识与意识的多层次沟通,从而觉察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表达自己。再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互动和真诚分享,感受个体之间的差异,发觉自身存在的人格、情绪问题;更能觉察、认识、理解别人和尊重、表达、接纳、包容别人;并从其他成员身上相互镜照,达到相互尊重、接纳包容、欣赏感动、自我提升的目的,逐步改变过去碰到心理问题时向外求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模式,一步步地转变为向内、从自身寻求问题答案,最终形成“反求诸己”的心理模式,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使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成长。因此,效率更高,效果更稳定。

(4)团体沙盘心理技术秉承的体验式教学理念,弥补了高校现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不足。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重要一环的课程教学进行了具体要求。该文件明确提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然而,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学组织难度大,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上采取的是大班制教学,偏重于心理知识和调节,方法的讲授、灌输,而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则严重不足。

体验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它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与明理、导行的相互促进,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的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认识提高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独立创造的快乐,参与合作的快乐……从而使教学过程在学生主动、积极的体验中,生动、活泼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团体沙盘心理技术以体验式教学理论为指导,特别强调重感受、重体验。在沙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进行“全人”的参与的体验,不仅有认知的参与、情绪的感受,还包括身体的感觉,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活动内容本身,而且关注此时此地真实的自己,这种全然的体验会帮助学生进入无意识层面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将自己的无意识意识化,通过觉察、反思、分享、表达,进一步体验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身体的感觉,并将这种收获运用于课后的实践,作用于日常的行动,真正达到学习心理知识与掌握心理调节技能并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

(5)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四不两重”的基本原则,克服了因要分析、评价、解释、判断所需要的专业精神分析知识上的不足。

沙盘心理技术(沙盘游戏)在中国传播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沙盘心理技术(沙盘游戏)既可以作为心理治疗的方法,也可以作为对正常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媒介和方法。当作为心理治疗方法时,必然会有分析、评价、判断与解释。当要对来访者的沙盘去进行分析、判断、评价、解释的时候,很多没有受过精神分析专门训练的老师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法深入,因此,沙盘室的实际空置率是很高的,并没有真正发挥出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功能和作用。

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坚持“不分析、不解释、不评价、不判断,重感受,重体验”的基本原则。在来访者沙盘制作中,沙盘师不是默默的旁观者,更不是分析、解释、评估、判断者,而是以“游戏”的心态积极、认真、用心的参与者,带着关爱的陪伴、观照、守护者,耐心的倾听、等待者,默默欣赏者,用心感受者,必要时的真诚分享者,“感受”和“接受”沙盘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而来访者可以自由、大胆地在这个安全空间里充分表达前言语阶段的经历,让他们的意识和无意识在沙盘中相联系。因为这个空间可以融合心理的所有维度,有助于来访者产生调和与整合心象,重新确立意识自我和自性的重要联系。

这样就可以克服高校心理专职老师没有精神分析背景带来的局限问题,从而让高校心理机构的沙盘设备充分用起来,能真正为广大的师生服务。

三、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在高校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1)当团队成员不遵守规则时。当有的团队成员在沙盘操作活动不遵循规则时,带领者所做的提醒不要针对某一组或某一人。对带领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相信并能让学生们相信沙盘的治愈功能,相信团体的凝聚力,相信这名成员自己内在的成长能力。为此,团体带领者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下去,也许二次、三次、四次,甚至再多几十次,他会在团体沙盘体验中获得治愈。

(2)成员有情绪反应时。在团体沙盘操作过程中,若有成员情绪特别是负性情绪反应比较大,沙盘带领者首先要“抱持住”,相信他自己和小组成员的治愈能力,给他足够的时间表达情感。必要时可以调动小组成员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陪伴这位同伴。如果他情绪反应特别激烈,可以适当地拥抱这位学员,可以请在场的学员来一起完成。

(3)当团体沙盘活动中有突发状况时。当团体沙盘活动中有成员突然大喊、大叫,突发激烈争吵时,带领者要给他足够的时间表达情感,相信他自己和小组成员的内在沟通能力和内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干预,将争吵平息下来并作为一个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的问题,在培训中或者培训后讨论。

(4)团体沙盘工作的时间提醒。在团体沙盘活动中,根据时间设置可适当提醒成员关于沙盘工作的时间。

(5)当小组成员不想分享时。在小组内分享的那个成员就是当下的来访者,其他人都带着关爱陪伴,给他一定的时间与耐心。如果他实在不想说,其他人就静静地陪伴一会儿。

(6)带领者被邀请参加小组活动时。当只有一个小组在进行沙盘操作时,若带领者受到组员邀请进入小组活动,则带领者可以放下“专家面具”进组一起“玩”。但如果有两个以上小组在进行沙盘活动时,建议带领者尽可能不参加任何一组的活动。

(7)有人不想参加活动时。小组成员是否参加沙盘活动要采取自愿原则,如果有的成员不想参加某一轮的沙盘活动,应尊重他的选择,不强迫他。

(8)小组某成员报告有人“捣乱”时。当有小组成员向带领者报告小组内有人“捣乱”时,带领者要给他足够的时间通过“捣乱”来表达需要,相信他自己和小组成员的内在沟通能力和内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带领者可以把这个问题交给这个小组来讨论,相信小组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9)小组某成员过来问是否可以多拿沙具时。小组某成员过来问他是否可以把一组沙具算一个沙具时,把这个问题也交给小组来讨论,或最后主要由轮值组长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