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几何:激发大脑潜能的经典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直线、圆、三角形的绝对几何命题

西方文明中有记载的文学、科技、艺术等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渊源.

古希腊地区位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古希腊曾经经济生活繁荣,科学技术发达,光辉灿烂的文化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4000年以前,埃及的尼罗河常年洪水泛滥,淹没了两岸的土地,洪水消退后,土地的界线变得不再分明.为了重新确定界线,每年总要进行土地测量,因此,埃及人积累了许多土地测量方面的知识.后来,希腊人从埃及人那里学到了这些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步充实内容,提升应用,使几何学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

几何学是古希腊的璀璨明珠,英文中的“Geometry”一词就是从希腊语演变而来的,其原意是“土地测量”.明代,徐光启(1562—1633)与利玛窦(1552—1610)合译了古希腊欧几里得(前450—前374)的《几何原本》,用“几何”来翻译“Geometry”一词.一方面,取其与拉丁化的希腊语GEO之谐音;另一方面,取其中文“衡量大小”之原意.

命题1-1 在平面上,从任意一点到另外任意一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几何原本》第一公设)

本命题被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列为第一公设,过两点之间可以画一条直线属于尺规作图的经验,是不证自明的公理.

点是几何学研究的最小的单位,不可拆分.

线(包括直线和曲线)由点排列而成,它具有长度而没有宽度.

而直线是指上面的点无差别、无曲折排列的线.

如图1.1所示,过点A、点B之间可以画一条直线,点C和点D在线段AB上,过点C和点D之间当然也可以画一条直线.根据本命题,线段AB和线段CD在同一条直线上.

图1.1

命题1-2 直线的两端可以继续延长.

(《几何原本》第二公设)

本命题涉及平面的性质,它在每个方向上都可以无限延长.

如图1.2所示,平面上任意两点AB之间可以画一条线段,无论线段AB的长度有多么大,至少存在一个点C,使得线段AC的长度大于线段AB的长度,并且ABAC属于同一条直线.

图1.2

命题1-3 如果两条线段全等,那么它们具有相等的长度.反之亦然.

两个几何图形全等,指它们可以通过平移或者旋转,实现彼此重合.长度是直线的量度,彼此重合的线段长度相等.

如图1.3所示,如果能够移动线段AB,使得点A和点C重合,然后再旋转AB,能够使得点B和点D重合,就说明它们具有相同的长度.

图1.3

反之,如果两个线段具有相等的长度,则它们一定能够重合,也就是说它们全等.

若线段AB和线段CD长度相等,可以记为:AB=CD

命题1-4 在平面内,选取任意一点为中心,可以以任意半径画一个圆.

(《几何原本》第三公设)

第三公设涉及平面的性质,它各向同性并且处处稠密.只要承认平面具有无限延展的性质,那么本命题就是不证自明的公理.

在平面内,圆是包含在一条封闭曲线里的几何图形,从圆内的一点出发连接到该曲线的线段都相等.

如图1.4所示,在平面内,选取任意一点O画圆,可以记为⊙O.

图1.4

在圆周上任意选择点AB,连接OAOB,只要适当旋转线段OA,线段OA和线段OB将会重合,也就是说线段OAOB全等.

根据本命题,应用圆规和直尺可以得到长度相等的线段.

命题1-5 凡是直角,它们的量均相等.

(《几何原本》第四公设)

《几何原本》第四公设约定,任何直角的量都是相等的.

在平面上,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构成角.其中一条射线称为起边,另一条射线称为终边,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称为顶点.

欧几里得定义角的量度为两条不平行的直线的相对斜度,角的大小取决于它的起边和终边张开的程度.

如图1.5所示,当一条直线AB和另一条直线EF相交于点C,它们的邻角相等时,这些角被称为直角.

图1.5

对于直角而言,它的两条边是射线,都可以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从逻辑上来说,很难界定两个直角的图形是否能够重合,即很难界定两个直角的量度是否相等.所以,第四公设的几何意义在于它承认以下原理:

等角原理 如果两个角在有限范围内能够彼此重合,则它们具有相等的量.

完全没有张开的角称为零角,它的起边和终边重合.

终边从起边的位置开始围绕顶点旋转到另一侧,与起边属于同一直线的角称为平角.

围绕顶点旋转一周后,终边又与起边重合的角称为周角.

比零角大而比直角小的角称为锐角,比直角大而比平角小的角称为钝角.

若无特别说明,本书记直角的度量为符号d

命题1-6 直径平分圆周.

(参考《几何原本》命题3.3)

证明

连接圆周上两点的线段称为弦.如果弦通过圆心,那么就称它为直径.

如图1.6所示,AB是⊙O的直径.显然,AB将圆周分为半圆周AmB和半圆周AnB两部分.以直径AB为轴,将AmB翻转到另一侧变成Am'B,可以证明Am'BAnB重合.

图1.6

用反证法,假设Am'BAnB不重合.

那么,在AnB上至少存在一点C,连接OC,记Am'B与线段OC相交于点D(或者Am'BO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D),使得点C与点D不重合.

显然,有OC>OD(或者OC<OD),这与OC=OD矛盾.假设不成立.

因此,半圆周Am'B和半圆周AnB重合.

这说明半圆周AmBAnB相等.也就是说直径平分圆周.证毕.

本命题的发现和证明来源于古希腊时期的泰勒斯(约前624—前546).泰勒斯是古希腊七贤之首,是西方第一个有记载的思想家,被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

泰勒斯把埃及的几何学知识引进到希腊.他极力主张对几何学的陈述不能凭直觉上的合理就予以接受,相反,而必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证明,以保证正确性.他首次引入了命题论证的思想,主张通过演绎法给几何命题严格的证明.

在几何学研究中引入逻辑证明的重要意义在于:这将使命题具有充分的说服力,保证了命题的正确性,令人深信不疑;揭示各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理论构成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命题1-7 同圆(等圆)中,相同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

证明

如图1.7所示,点AB是⊙O圆周上的两点,以半径OAOB为边构成的角称为圆心角,记为∠AOB

图1.7

AB之间的圆周称为圆弧,记为弧

由一条圆弧和经过这条圆弧两端的半径所围成的图形称为扇形.

已知:在⊙O中,弧=弧.证明:∠AOB=∠COD

以点O为轴心,顺时针旋转半径OCOD和弧所围成的扇形,使得点A和点C重合。因为弧=弧,所以点B和点D也将重合.

这说明上述的两个扇形相等.因此,∠AOB=∠COD

这证明了同圆(等圆)中相同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证毕.

命题1-8 两直线相交,它们交成的对顶角相等.

(参考《几何原本》命题1.15)

证明

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对顶角.

如图1.8所示,已知:直线mn相交于点O,以点O为圆心,以任意半径作圆,圆周与直线m相交于点AB,与直线n相交于点CD.证明:∠AOC=∠BOD,∠COB=∠AOD

图1.8

显然,ABCD是⊙O的直径,根据直径平分圆周,则有

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公共部分弧CB,因为等量减等量仍然相等,所以

因为同圆中,同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以

AOC=∠BOD

同理

COB=∠AOD

故两直线相交,它们交成的对顶角相等.证毕.

其实,不仅限于角,通过整体平移、旋转、翻转以后,只要能够重合的几何图形即全等.

命题1-9 若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以及等角夹边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ASA,参考《几何原本》命题1.26)

证明

已知:△ABC和△DEF中,∠CAB=∠FDE,∠CBA=∠FEDAB=DE.证明:△ABC与△DEF是全等三角形.

如图1.9所示,移动△DEF使得点D与点A重合,边AB与边DE重合.

图1.9

因为∠CAB=∠FDE,所以,边AC与边DF也重合.

用反证法,假设点F与点C不能重合.

不妨假设点FAC的延长线上.则有∠FED=∠CBA+∠CBF,这说明∠FED>∠CBA,这与已知条件∠CBA=∠FED矛盾.假设不成立.

因此,这时点F和点C重合.这说明△ABC和△DEF能够重合.

因此,△ABC和△DEF是全等三角形.

这说明若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以及等角夹边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证毕.

若△ABC和△DEF是全等三角形,可记为△ABC≌△DEF

命题1-10 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以及等边夹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SAS,参考《几何原本》命题1.4)

证明

已知:△ABC和△DEF中,AB=DEAC=DF,∠CAB=∠FDE.证明:△ABC≌△DEF

如图1.10所示,根据已知条件,移动△DEF使得点A与点D重合,点B与点E重合,边AC与边DF所在的直线重合.

图1.10

因为AC=DF,所以点C和点F重合.

因为过两点间只有一条直线,所以边CB和边FE重合.

因此,△ABC和△DEF能够重合.

故△ABC≌△DEF

这说明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以及等边夹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证毕

命题1-11 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SSS,参考《几何原本》命题1.8)

证明

已知:△ABC和△DEF中,AB=DEAC=DFBC=EF.证明:△ABC≌△DEF

如图1.11所示,移动△DEF使得点A与点D重合,点B与点E重合.

图1.11

以点A为圆心,以DF为半径作圆,再以点B为圆心,以EF为半径作圆。这说明点F在上述两个圆周上.

上述两个圆周在AB的两侧各有一个交点,而在点C的同侧仅有一个交点,即该交点为点F

同理,以点A为圆心,以AC为半径作圆,再以点B为圆心,以BC为半径作圆,在点F的同侧也仅有一个交点,该交点与点C重合.

因为AC=DFBC=EF,所以点C与点F重合.

因此,△ABC和△DEF重合.

故△ABC≌△DEF

这说明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证毕.

命题1-12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则等边所对的底角相等.

(驴桥定理,参考《几何原本》命题1.5)

证明

如图1.12所示,已知:△ABC中,AB=AC.证明:∠ABC=∠ACB

图1.12

将△ABC翻转为△A'C'B',即正面变为反面.这样,两个三角形的顶角相等,两侧边相等,并且∠ABC=∠A'B'C',∠ACB=∠A'C'B'

因为AB=ACAB=A'B',所以AC=A'B',同理AB=A'C'

又∠BAC=∠C'A'B',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SAS,可知△ABC和△A'C'B'全等.

则有∠ABC=∠A'C'B',∠ACB=∠A'B'C'.

因为∠ABC=∠A'B'C',故∠ABC=∠ACB.

这证明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那么等边所对的底角相等.证毕.

上面的命题来源于古希腊的泰勒斯,它在《几何原本》中列为第1卷命题5(简称命题1.5),在欧洲,被称为驴桥定理,它被认为是学习几何学的第一个门槛,意思是说,无法理解本命题的人也无法理解后面更难的命题.

命题1-13 如果三角形的两角相等,则等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驴桥定理的逆命题,参考《几何原本》命题1.6)

证明

如图1.13所示,已知:△ABC中,∠ABC=∠ACB.证明:AB=AC

图1.13

用反证法.若AB≠AC,不妨假设AB>AC

AB上选取点D,使得BD=AC,连接DC

因为BD=ACBC=CB,且∠DBC=∠ACB,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SAS,可知△DCB≌△ABC

大三角形与小三角形全等,这是不可能的.假设不成立.

因此,可知AB=AC

这说明如果在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角相等,那么等角所对的边也相等.证毕.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腰三角形(图1.14).它相等的两条边称为腰,第三条边称为底,两腰的夹角称为顶角,腰和底的夹角称为底角.

图1.14

驴桥定理可以简述为“等边对等角”,驴桥定理的逆命题可以简述为“等角对等边”.

三角形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称为外角.

命题1-14 在任意的三角形中,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内对角.

(参考《几何原本》命题1.16)

证明

如图1.15所示,已知:在△ABC中,延长边BC,记延长线为CD.证明:∠ACD>∠BAC,且∠ACD>∠ABC

图1.15

选取边AC的中点E,连接BE.延长BEF,使EF=BE,连接FC

因为对顶角相等,有∠AEB=∠CEF

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SAS,有△ABE≌△CFE

所以∠BAE=∠FCE

因为∠ACD>∠FCE,所以∠ACD>∠BAE

因为∠BAC=∠BAE,所以∠ACD>∠BAC

延长AC,记延长线为CG

因为对顶角相等,有∠BCG=∠ACD

同理,∠BCG>∠ABC,所以∠ACD>∠ABC

同理,可以证明△ABC的其他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内对角.

这说明,在任意的三角形中,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内对角.证毕.

命题1-15 在任何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

(参考《几何原本》命题1.18)

证明

如图1.16所示,已知:△ABC中,AC>AB.证明:∠ABC>∠ACB

图1.16

因为AC>AB,所以可以在AC上取点D,使得AD=AB

根据等边对等角,有∠ABD=∠ADB

因为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内对角,有∠ADB>∠ACB

则有∠ABC>∠ABD=∠ADB>∠ACB

这说明在任何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证毕.

命题1-16 在任何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

(参考《几何原本》命题1.19)

证明

如图1.17所示,已知:△ABC中,∠ABC>∠ACB.证明:AC>AB

图1.17

用反证法:假设不然,那么AC=AB,或者AC<AB

因为∠ABC>∠ACB,显然,AC=AB是不可能的.

这样,只能AC<AB

根据大边对大角,有∠ABC<∠ACB,这一结论与已知条件相矛盾.假设不成立.

故只有AC>AB

这说明在任何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证毕.

命题1-17 任何三角形中,任意两内角之和小于两直角之和.

(参考《几何原本》命题1.17)

证明

如图1.18所示,已知:任意一个△ABC.证明:△ABC任意两内角之和小于两直角之和.

图1.18

延长BC,记延长线为CD

根据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内对角,有∠ABC<∠ACD

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等量,不等式仍然成立.

那么∠ABC+∠ACB<∠ACD+∠ACB

而∠ACD+∠ACB等于两直角之和,则有∠ABC+∠ACB小于两直角之和.

同理,∠ACB+∠BAC小于两直角之和,∠ABC+∠BAC小于两直角之和.

这说明任何三角形中,任意两内角之和小于两直角之和.证毕.

命题1-18 对于任何三角形,可以作一个有相同内角和的新三角形,使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不大于原三角形指定内角的一半.

证明

如图1.19所示,对于任意一个△ABC,可以作一个有相同内角和的新三角形,使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不大于△ABC指定内角的一半.

图1.19

选取边AC的中点E,连接BE.延长BEF,使EF=BE,连接FC

则有△ABE≌△CFE

因此∠BAE=∠FCE,且∠ABE=∠CFE

所以

这说明△BCF与△ABC有相同的内角和.

因为∠ABC=∠ABE+∠EBC=∠EBC+∠EFC,所以∠EBC、∠EFC中至少有一个不大于∠ABC的一半.

这说明对于任意三角形,可以作一个有相同内角和的新三角形,使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不大于原三角形指定内角的一半.证毕.

命题1-19 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大于两直角之和.

(勒让德第一定理)

证明

如图1.20所示,已知:任意一个△ABC.证明:△ABC的内角和不大于两直角之和.

图1.20

记∠ABC=α.根据命题1-18的结论,可以作新三角形,记为△A1B1C1,使得△A1B1C1与△ABC有相同的内角和,且

同理,可以作新三角形,记为△A2B2C2,使得△A2B2C2与△A1B1C1有相同的内角和,且∠A2B2C2

……

这样,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在第m次操作时,作△AmBmCm,使得△AmBmCm与△ABC有相同的内角和,且∠AmBmCm

用反证法.假设△ABC的内角和大于两直角之和,记为2d+ε,其中ε>0.

因为α是有限的数,无论ε有多么小,只要m足够大,一定存在M,可以使得以下不等式成立:

因此,存在△AMBMCM,有∠AMBMCM

而△AMBMCM的内角和等于△ABC的内角和2d+ε,即

BMAMCM+∠AMCMBM+∠AMBMCM=2d+ε

则有∠BMAMCM+∠AMCMBM=2d+(ε-∠AMBMCM)>2d

故△AMBMCM的两个内角∠BMAMCM、∠AMCMBM之和大于两直角之和.这与命题1-17“任何三角形中,任意两内角之和小于两直角之和”的结论相矛盾.假设不成立.

这说明,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大于两直角之和.证毕.

在命题1-19的证明过程中,应用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公理.阿基米德(前287—前212)曾经在《论球体和圆柱体》一书中明确表述了这一公理,故得名.

阿基米德公理 一个有限的量加大若干倍后可以大于另一个有限的量.

历史上,这一公理起源于古希腊数学家对量的测度理论,欧多克斯首先提出并应用了这一思想,早于阿基米德100年.在现代的实分析理论中,阿基米德公理已经退却为实数完备性的一个结论,被实数的阿基米德性质所取代.

命题1-19是由法国数学家勒让德(1752—1833)首先提出来的,被称为勒让德第一定理.在研究欧几里得第五公设(平行公设)的过程中,勒让德曾试图应用它来进行证明.

勒让德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建立了许多重要的定理,尤其是在数论和椭圆积分方面,提出了对素数定理和二次互反律的猜测等.他曾经为初等几何学专门编写教科书,代表作《几何学基础》中,详细讨论了欧几里得平行公设问题,证明了圆周率π的无理性,将几何理论算术化、代数化.在欧洲,这本书被用作权威教科书达一个世纪之久.

在平面上,不同的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只有两种:平行或相交.若两条直线是平行直线,那么向两个方向可以无限延长,在不论哪个方向都不相交.

命题1-20 如果一直线和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参考《几何原本》命题1.27和命题1.28)

证明

如图1.21所示,已知:直线AB与直线mn相交所成的同位角相等,那么直线mn一定是平行直线.

图1.21

用反证法。假设直线mn不是平行直线,那么它们一定相交。记它们的交点为E,显然,∠DEC>0.

根据已知条件,∠ECD=∠EDB.因为∠EDC、∠EDB之和等于两直角之和,所以,∠ECD、∠EDC之和等于两直角之和.因此,△ECD的内角和大于两直角之和.

根据勒让德第一定理,这个结论是不可能的.假设不成立.

这证明了如果一直线和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一定平行.证毕.

根据本命题,容易得到以下两个推论:

推论1 如果一直线和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推论2 如果一直线和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同旁内角之和等于两直角之和,那么这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命题1-21 经过已知点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证明

1. 如图1.22所示,已知:点C落在直线AB上.证明:经过点C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AB

图1.22

用反证法.假设经过点C垂直于AB的直线有两条,分别为CDCE,∠DCE>0.

根据直角的定义,可以知道∠ACD、∠ACE均为直角.

而∠ACD+∠DCE=∠ACE,说明∠DCE=0.这一结论与∠DCE>0相矛盾.假设不成立.

这说明经过直线上的一点只有一条垂线.

2. 如图1.23所示,已知:点C落在直线AB之外.证明:经过点C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AB

图1.23

用反证法.假设经过点C的两条直线垂直于AB,垂足分别为点D和点E,点D和点E不重合.显然,∠DCE>0.

根据直角定义,可以知道∠CDE和∠DEC均为直角.因此,△CDE的内角之和大于两直角之和,这一结论与勒让德第一定理相矛盾.假设不成立.

这说明经过直线外的一点只有一条垂线.

综合以上两种情况,这证明了经过已知点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证毕.

在平面几何中,经过直线AB外的一点作直线AB的垂线,记垂线与直线AB的交点为D,那么,称点D为垂足,线段CD为垂线段,垂线段CD的长度为点C到直线AB的距离。

命题1-22 等腰三角形中,底的中线和垂线以及顶角的平分线共线.

证明

如图1.24所示,已知:在△ABC中,AC=BC.证明:底边AB的中线、垂线以及顶角C的平分线共线.

图1.24

1. 若CD是底边AB的中线,那么CD是底AB的垂线,也是顶角C的平分线.

因为AC=BCAD=BD,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SSS,知△ACD≌△BCD

因此∠ADC=∠BDC.而∠ADC+∠BDC=2d,所以∠ADC=∠BDC=d

也就是说,CD是底边的垂线.

又因为∠ACD=∠BCD,所以CD是顶角C的平分线.

2. 底AB的中线和垂线共线.

CD是底AB的中线,则也是底AB的垂线.而根据命题1-21的结论,等腰三角形的底只有一条垂线.

这说明等腰三角形的底的中线和垂线共线.

3. 若CD是顶角C的平分线,则CD是底边AB的中线和垂线.

因为∠ACD=∠BCD,且AC=BC,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SAS,可知△ACD≌△BCD

因此AD=BD,所以CD是底边AB的中线.

而∠ADC=∠BDC,所以∠ADC=∠BDC=d.也就是说,CD是底边的垂线.

这证明了等腰三角形中,底边的中线、垂线以及顶角的平分线共线.

证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