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行书24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讲 行书《姨母帖》

一、《姨母帖》初识

《姨母帖》,王羲之书,纸本墨迹,纵26.3厘米,横53.8厘米,6行,42字,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唐摹本),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对研究东晋书法和王羲之书法风格发展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姨母帖》

《姨母帖》是王羲之早期作品之一,文字属行楷书体,书法中还留有隶书遗意,笔法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整体风格厚实凝重。

董其昌赞:“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他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二、如何写好《姨母帖》

1.《姨母帖》释文

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2.《姨母帖》基本特征

《姨母帖》是王羲之47岁(永和五年)前后所书,为姨母吊丧之信札,与其所传13件信札墨迹相异,有浓重的隶书意味。有人认为这是王羲之早期作品,但王羲之少年所书多不佳,其佳者在永和以后,即公元345年后。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此帖应为其成熟期作品。

《姨母帖》笔墨纸皆精良,显示出雍容、华贵,熠熠有贵族气,古雅、浑朴,无沮丧、败颓之态。其耀人处在纸色、印章,笔画之圆浑,结字之势态,通篇之书仪,墨法之浓淡与斑驳,这些都作为视觉因素共同构成此件作品的神采所在、神之所含,包括气象、品格、趣味三个方面。

王羲之成长于豪门,自少读书,素养极高,其清贵之气溢于行间,这些构成此件作品华贵与清雅的气息。只有把握住气息,创作时才能不乱、不俗,这种训练,也是提高眼力的重要一环。所以,当悬其于壁间,行走起卧间体味其妙处,久之乃得。

《姨母帖》用笔和结字都是由简单逐渐变得复杂,用笔的动作逐渐丰富,从最初的平动和简单的弧线运动,逐渐添加纵向的提按运动;由简单的拨管,发展为连续捻管;由简单的弧线运动,转为连续旋转运动;由运指,逐渐过渡到腕、前臂的协调翻转,最后形成指、腕、臂的复合运动。

三、行书临摹和创作对比

方放书法作品

李明书法作品

作者临《姨母帖》单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