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用手或刀把牛头剖开
不堪春解手,更为晚停舟 ——秦观
“解”是一个义项繁多、读音繁多的字,但所有义项都是从最原始的义项引申出来的。
解,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会意字,最下面是一个牛头,牛头上面是一只大牛角,大牛角旁边是两只手,两只手用力,将牛角从牛头上掰下来。甲骨文字形B,牛角左右还溅出了两点血滴。金文字形C,同于甲骨文。金文字形D,最上面的那只手变成了“刀”。小篆字形E,直接从金文演变而来,规范化了。
《说文解字》:“解,判也,从刀判牛角。”因此“解”的本义就是用刀把牛角剖开,后来把解剖任何东西都称作“解”。从它的本义来理解,最著名的就是“庖丁解牛”的典故了:“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可不仅仅是“解”牛角,而是技艺娴熟地将一头整牛都给“解”开了,真乃神乎其技!“解”的其他一切义项——离散,脱去,解释,排解,等等——都是从这个本义而引申出来的。
“解”字最奇特的用法是“解手”一词。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指分手,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两都相望,于别何有。解手背面,遂十一年。君出我入,如相避然。”还有秦观的名句:“不堪春解手,更为晚停舟。”都是分手、离别的意思。《水浒传》中还出现了一种随身携带的小佩刀叫作“解手刀”,又称“解手尖刀”“解腕尖刀”,当是取壮士断腕的意思,指危难之际,壮士以此断腕,后来就取了这个意思,将随身携带,便于立刻出手的小佩刀称作“解手刀”。至于当作上厕所的意思使用,通常的说法是明初北方大移民,官吏将移民的手绑在一起,串成一串,押解上路,防备他们逃跑,上厕所的时候需要将捆绑的绳子解开,故称“解手”,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解”的本义是解剖,剖开牛角是为了送人或者烹煮,因此引申出送、押送等义项。当作这个义项的时候,应该读作四声jiè,比如押解、解差(押解犯人的差役)。唐宋时举进士,由地方推荐发送入京也称“解”,取其“送”的意思。比如各州的考试称作“解试”,就是从“送”入京城而来。从明代开始,乡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也是因为中试的举子们还要送入京城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
“解”字还有一个读音,读作xiè,当作姓氏时必须读这个音,比如明代著名学者解缙。有一种能辨别曲直的神兽叫解豸,见到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这里的“解”和“獬”是通假字。《诗经·烝民》中的名句:“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这里的“解”跟“懈”也是通假字,全句意思是:早晚都不松懈,服侍周王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