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汉字里的古代博物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霍 鸟群在大雨中疾飞

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 ——张衡

A

B

C

D

E

F

“霍”这个字,今天最常使用于挥霍、霍乱和霍姓三个义项。这三个义项都和其本义密切相关,而且“霍”的本义非常有趣。

霍,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雨”,下面是三只鸟儿,会意为鸟群在雨中疾飞。甲骨文字形B,雨和鸟群的象形都加以简化,以便刻写。甲骨文字形C,中间的鸟儿之形省写为“隹”,下面的弯曲之形表示雨水在地面形成的流水,可见这雨下得非常大。金文字形D,比甲骨文更美观,当然也一样烦琐。金文字形E,下面是两只相背而飞的鸟儿。小篆字形F,下面定型为两只鸟儿,这就是“霍”的本字“靃”,“霍”则是省写和俗字。

《说文解字》:“霍,飞声也。雨而双飞者,其声霍然。”徐锴说:“其飞霍忽疾也。”南宋学者戴侗说:“霍,鸟遇雨惊飞也。”这应该是“霍”的本义,即鸟儿在雨中疾飞。许慎解释的“其声霍然”只是引申义,试想鸟群疾飞时也会发出扑扑、呼呼等声音,为什么单单只能发出霍霍之声呢?可见“霍”是由疾飞才引申为声音的,《木兰诗》的名句“磨刀霍霍向猪羊”,就是使用的由“霍”引申出的拟声。

张衡在《西京赋》中吟咏道:“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描述的是汉代杂技表演的场景。“丸”是铃铛,“挥霍”是形容铃和剑快速舞动的动作;“索”是扯起的绳索,两人分别从两头走上绳索,在绳索中间碰面,同时迅疾舞动铃和剑。可见“挥霍”原是形容迅疾的样子,当然就是从鸟儿疾飞引申而来;后来才变成贬义词,比喻快速挥霍家产,任意浪费财物。

最有趣的是“霍乱”的命名。“霍乱”其名早在《黄帝内经·灵枢》篇中就已出现,岐伯告诉黄帝人体有五乱:乱于胸中,乱于心,乱于肺,乱于肠胃,乱于臂胫,乱于头。其中乱于肠胃就叫“霍乱”。隋代医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一书中解释为何称作“霍乱”:“言其病挥霍之间,便致撩乱也。”此处“挥霍”一词仍然是形容迅疾之貌,“其乱在于肠胃之间者,因遇饮食而变发,则心腹绞痛”,饮食不洁,“挥霍之间便致撩乱”,发病极为迅速、突然,故称“霍乱”。

至于霍姓,其始祖乃是周文王的第八子叔处。据《史记·管蔡世家》载:“封叔处于霍。”叔处和管叔、蔡叔合称“三监”,负责监视殷纣王的儿子武庚所辖商都旧地。周武王病逝后,周公辅政,武庚趁机联合三监作乱,叛乱平定之后,叔处被废为庶人,霍国由叔处之子执掌,后被晋国所灭,并入了晋国的版图。霍姓以国为氏,这就是霍姓的来源。

叔处的封地称“霍”,是因为其地有一座霍山,又称霍太山。那么霍山为何又称“霍”呢?虽然于史无载,但可以参考衡山的命名。应劭所著《风俗通义》中说:“南方衡山,一名霍山。霍者,万物盛长,垂枝布叶,霍然而大。”可以想象,叔处封地的霍山也是“垂枝布叶,霍然而大”,霍姓的祖先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的美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