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 耳羽竖立、炯炯巨眼的猫头鹰
常事曰视,非常曰观 ——《春秋谷梁传》
A
B
C
D
E
F
“观”的繁体字是“觀”,不过甲骨文中还没有这个字,而是用雈(huán)、雚(guàn)表示观看之“观”,这两个字的区别将在下文详述。
观,甲骨文字形A,很明显是一只非常美丽的鸟儿的形状。甲骨文学者马如森先生在《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中解释说:“像猫头鹰形。从二口,为突出二个大眼睛,以示鸟的特征。”甲骨文字形B和C,大同小异。
雈和雚都是猫头鹰一类的鸟,而且一眼就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那就是后者比前者多了两只大眼睛。猫头鹰一类的鸟属于鸮(xiāo)形目,为夜行猛禽,眼睛上方有长长的两支羽毛,看起来就像耳朵一样,但其实不是耳朵,这对羽毛称“耳羽”。因此,雈和雚上面并非草字头,而是耳羽的形状,也就是甲骨文字形中眼睛上方的两只角。
学者康殷在《古文字形发微》一书中写道:“盖造字的初民深刻地观察、了解鸱鸮是夜间活动的猛禽,眼光锐利无伦,有‘夜撮蚤、察毫末’的特长,所以特地选用了鸱鸮之视来表示观看。他们高明而准确地抓住了此鸟的一双毛角如耳和炯炯的巨眼、利喙以至于健爪等特点,简练扼要地刻画出鸱鸮之视的种种鲜明的形象。”
“夜撮蚤、察毫末”出自《庄子·秋水》:“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意思是:猫头鹰夜里能抓到跳蚤,明察毫毛之末,白天瞪大眼睛也看不见山丘,说的是秉性不同。
观,金文字形D,下面定型为鸟形之“隹(zhuī)”,成为禽类的部首。金文字形E,右边添加了一个“見”。小篆字形F,成为繁体的“觀”字。简化后的“观”字则完全看不出猫头鹰的形状了。
《说文解字》:“观,谛视也。”所谓“谛视”,指非常仔细地察看,联想一下猫头鹰夜间捕食时炯炯有神的两只大眼睛就明白什么叫“谛视”了。公元前718年,鲁隐公前往棠地,“陈鱼而观之”,陈设捕鱼的器具,观看捕鱼的过程,以之为乐。《春秋谷梁传》评价道:“常事曰视,非常曰观。”讽刺鲁隐公仔细地观看捕鱼乃是不合礼制的非常之举。
“观”还有一个读音guàn。《尔雅·释宫》中说:“观谓之阙。”古时宫门两侧建有两座高台,称作“阙(què)”,本为张贴法令、晓谕百姓之处,后来成为宫殿、宗庙、祠堂和陵墓前面的通用形制。双阙为观看法令之处,又可登而观望,故又称“观”。
据《史记·封禅书》载:“公孙卿曰:‘仙人可见,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观,如缑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
缑(gōu)城即今河南偃师县,汉武帝曾多次前往,寻找仙人足迹。听从公孙卿的建议,汉武帝在长安城建蜚廉桂观,在重要性仅次于长安的离宫甘泉宫建益延寿观,俱高四十丈,一南一北,恰如双阙之形,等待仙人来居住。南北朝时期,同样向往成仙的道教遂将这一宫阙称谓拿来为己所用,因此而有后世的道观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