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元、明、清时期的植物染
元、明、清三代,植物染色技术无论是染料植物品种数量,还是染料植物的制取保存、媒染剂的使用、色谱的扩展等各个方面,在继承前代已出现的技术或经验基础上,另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创新和进步,同时期大量文献资料的记载,翔实地展示出其时植物染料染色技术繁荣发达的图景。
染料植物品种方面。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了50余种染料植物,直接写明可染色的植物有:冬青、虎杖、红蓝花、茜草、紫草、番红花、橉木、苏方木、栀子、蓼蓝、木蓝、马蓝、菘蓝、鸭拓草、鼠李、柘、桑、黄栌、槐、姜黄、荩草、藤黄、郁金、檗木、椑柿(漆柿)、金樱子、五倍子、安石榴、毗梨勒、胡桃、乌臼木、杨梅。其中:安石榴,即石榴,晋张华《博物志》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安石国大致是现在的巴尔干半岛至伊朗及其邻近地区。毗梨勒,李时珍没有介绍为何种植物。这两种植物均为黑色染料,多用来染头发和胡须,但可能亦用来染织物。鼠李,又名牛李,系可以直接染绿色的染料植物,我国在晋代时即已用其染色,但直至元代以前似乎用途不是很广。元代时鼠李的用量激增,《大元毡罽工物记》记载了当时宫廷织染机构征用植物染料的情况,其中用于羊毛染色而征用的鼠李数量,大德二年(1298年)为169斤,泰定元年(1324年)为1056斤,泰定三年为503斤,泰定五年为399斤,天历二年(1329年)为182斤。与征用的其他各种染料相比,数量仅次于靛蓝居第二位,可知其用途之广。宫廷织染机构如是,民间的用量当然会更多,说明鼠李自此时开始已是大宗主流染料之一。
染料植物制取和贮藏方面。有关的记载更加简明,工艺也愈加实用。以红花为例,魏晋时,由于制红花饼技术尚未过关,经常发生霉变,故《齐民要术》不主张在“染红”时用饼。到明代时,开始在制红花饼过程中加入有杀菌防腐作用的青蒿,防止了红花饼霉变,大大延长了红花染料的存放时间,红花染色不再受季节限制,故而在《天工开物》里有红花“染红”必用饼之说。此外,槐花的保存方法也颇值得注意。由于槐米的收取季节性较强,采摘后必须经过处理方能长期贮存和大量贩运。最初采用的方法是先蒸后晒,元末明初《墨娥小录》卷六“采槐花染色法”说:“收采槐花之时,择天色晴明日,早起采下,石灰汤内漉过,蒸熟,当日晒干则色黄明,或值雨,若隔夜不干,便不妙。煎汁染色时先炒过碾细。”到了宋应星生活的年代,人们已将槐花分为花蕾及花朵,并分别进行加工处理。据《天工开物》卷三“彰施”篇载:加工花蕾的方法是“花初试未开者曰槐蕊。绿衣所需,犹红花之成红也。取者张度籅稠其下而承之。以水煮一沸,漉干捏成饼,入染家用。”加工花朵的方法是“既放之花,色渐入黄,收用者以石灰少许晒拌而藏之。”据现代对槐花中黄色槐花素的检测,新鲜花蕾中槐花素含量较丰富,染色力强,染家采集后最好趁新嫩时立即使用;而花朵含槐花素相对低一些,长时间地贮存对其染色效果影响不大,所以将它采集来后晒干,再加拌石灰,以供其他季节使用[注]。《天工开物》记载的花蕾及花朵处理措施,既简易,又相当科学。
媒染剂使用方面。元末明初成书的《多能鄙事》卷四“染色法”记有:染小红法、染枣褐、染椒褐、染明茶褐、染暗茶褐、染荆褐、用皂矾法、染博褐、染青皂法、染白皂法、染白蒙丝布法、染铁骊布法、染皂巾纱法等。其中“染小红法”包含了拼染、套染和媒染等多种染色工艺;“染明茶褐法”和“染荆褐法”则采用了明矾予媒、绿矾后媒的多媒染色工艺。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三“彰施”篇记载了13种常用植物染料和27种色调染法。13种染料计有:红花、苏木、乌梅、黄栌、黄檗、菘蓝、蓼蓝、苋蓝、马蓝、木蓝、槐、栗、莲等。27种色调为:大红、莲红、桃红、银红、水红、木红、紫色、赭黄、鹅黄、金黄、茶褐、大红官绿(深、浅)、豆绿、油绿、天青、葡萄青、蛋青、翠蓝、天蓝、玄色、月白、草白、象牙色、藕褐、包头青色、毛青布色。其中属媒染染料的有苏木、乌梅、黄栌、槐、栗、莲,媒染得到的色调有木红、紫色、金黄、茶褐、大红官绿(深、浅)、油绿、包头青色。
色谱扩展方面。据统计,在《碎金》《辍耕录》《多能鄙事》及一些元朝典章制度史料中,出现的色泽名称有70余种,其中红色类有12种、黄色类7种、青绿类12种、紫色类2种、褐色类30种、黑色类6种、白色类1种[注]。而在明清时期,染坊以色别而分业,一个染坊只能染一个或几个近似色调,不同的色调基本上都是分别由不同染坊所出。据《太函集》载,芜湖染业颇为发达,那里有专门染制一种颜色的红缸、蓝缸等类作坊,万历时一个叫阮弼的人开的染局,生意特别兴隆,以致“五方购者益集,其所转毂遍于吴、越、荆、梁、燕、鲁、齐、豫之间,则又分局而毂要津”[注]。又据褚华《木绵谱》卷十一载:“染工。有蓝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红坊,染大红、露桃红;漂坊,染黄糙为白;杂色坊,染黄、绿、黑、紫、古铜、水墨、臼牙、驼绒、虾青、佛面金等。”由此可见染坊因所染之色而得名,且所染色调分工非常明确。当时染必用灶,染坊用灶加热染液已是非常普遍的工艺,同治《湖州府志》卷三十三载:“染有灶,有场,有架,名皂坊。”经大致统计,在《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天水冰山录》《蚕桑草编》《苏州织造局志》《扬州画舫录》六书所载织物色泽及染色名目中,红色调有赤、红、朱、绛、绯、紫赤、赭红、铁朱、猩红、赤红青、大红、莲红、桃红、水红、木红、暗红、银红、西洋红、朱红、鲜红、浅红、粉红、淮安红等;黄色调有黄、金黄、嫩黄、蛾黄、柳黄、明黄、赭黄、雌黄、牙黄、谷黄、米色、沉香、秋色、杏黄等;绿色调有绿、碧、黛、官绿、草绿、油绿、豆绿、柳绿、墨绿、砂绿、大绿、鹦哥绿、绿青、黑绿、空绿、石绿等;蓝色调有蓝、碧、绿、天蓝、翠蓝、宝蓝、石蓝、砂蓝、葱蓝、潮蓝、湖色等;青色调有青、天青、元青、赤青、葡萄青、蛋青、淡青、包头青、雪青、石青、真青、白青、青白、碧青、回青、大青、青碧、曾青、佛头青、杨梅青、太师青、沔阳青、波斯青黛等;紫色及褐色调有紫色、茄花色、酱色、藕褐、古铜、棕色、豆色、沉香色、鼠色、茶褐色等;黑白色调有黑、乌、皂、玄色、黑青、白、月白、象牙白、草白、葱白、银色、玉色、芦花色、西洋白等。《扬州画舫录》卷一说,这些色调有以地命名的,如淮安红、沔阳青;有以形色定名的,如嫩黄似桑初生,蛾黄似蚕欲老,杏黄为古兵服;有以其店之缸命名的,如太师青即宋染色小缸青;有依习惯命名的,如玄青,玄在缁之间,合则为靘。实际上当时染色所得的色谱应远远不止于此,故张謇在《雪宦绣谱》中说:以天地、山水、动物、植物等自然色彩,深浅浓淡结合后,可配得色调704色。如此多的色彩,特别是在一种色调中明确区分出多层次的几十种近似色,要靠熟练地掌握各种染料的组合、配方及工艺条件方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