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强势父母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强势的父母是笔者在诊室最常遇到的一类父母,家长对孩子的干涉和否认经常会摧毁孩子的心理健康。
小青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初一学生,母亲带她来到诊室时她一脸抗拒,站在诊室门口迟迟不愿意进来。
“之前说得不是好好的吗?你又怎么了,快进来!”母亲呵斥道。
女孩心不甘情不愿地进了房间,坐定后立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你们要问什么,快问吧!说完我就走!”
“你这孩子什么态度!没有教养!我是怎么教你的!”我们还没来得及开口,母亲就在诊室里训斥起孩子来。
“我就是没教养,你喜欢有教养的女儿重新生一个去!”女孩腾地一下从位置上站了起来,夺门而出。
母亲来不及拦,我们连忙让母亲去追女儿,母亲说父亲在外面,会看着她的,没事,于是重新坐下和我们说起了她和女儿的故事。
这个母亲是小学的老师,女儿的小学也在她工作的学校上,低年级还好,中高年级的时候女儿就开始跟她“对着干”。比如,她规定女儿每天晚上放学回家必须先写作业,再吃饭,最后有时间再玩儿。女儿低年级时候很听话,可是到了四年级压根儿不按照“规矩”来,母亲生气地说:“你看看这个孩子,先做作业不是应该的吗?我哪里错了!她就是不照着做!”
“她不照着做之后,你是怎么对待她的呢?”
“我就骂她呀,急了用板子打!”
“你怎么骂的?怎么打的?”
“我就骂她‘自甘堕落’,这样下去是没有前途没有希望的,诸如此类的吧。我也没有打她多少次,多数是拿板子打手心。”
“这样打骂有效果吗?”
妈妈沉默了一会儿,说:“有,但是是暂时的,现在怎么打怎么骂都没有用。”
怎样的父母是强势的父母?不顾孩子感受,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然后让孩子必须按照他们的“规矩”来生活的父母就是强势的父母。这样的父母往往会非常“理性”,比如上面案例中小青的母亲,作为一名教师,她知道“回到家先写作业”是好习惯,一旦孩子不照做,她就会站在“有理”的一方,强势要求孩子照做,并且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殊不知,自己的强势会把孩子越推越远,产生深深的沟通障碍。
• 定规矩要和孩子商量着来,否则就是干涉
也许家长要有疑问,如果让孩子“回到家先写作业”就是强势父母,就是干涉孩子的父母,那么怎么做才能不强势、不干涉呢?这些好习惯、好规矩难道就不能定吗?
好习惯、好规矩当然要定,但是要和孩子商量着来,不是让孩子完全听家长的,一旦不听就站在“有道理”的制高点数落孩子,如果这样做那就是强势的父母,干涉孩子做决定的父母。
比如看到孩子回到家没有先写作业,可以这样和孩子沟通:
妈妈:“回到家先写作业,可以吗?”
孩子(不说话)。
妈妈:“我可以理解为,你不愿意先写作业?”
孩子:“嗯。”
妈妈:“当然可以,我尊重你的选择。不过,你愿意告诉我原因吗?”
(这是一种“接纳”,当孩子发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他心理的抵触感受会消去很多,大多数时候会愿意讲出原因。)
孩子:“我想先歇会儿,今天有点累。”
妈妈:“嗯,看得出来,你有点没精神。今天做什么了?让你这么累?”
孩子:“今天打比赛了,我们班输了,责任在我,传错了一个球。”
……
孩子的每一种情绪和行为背后都有他们的想法,所以家长要做的不是去强势地改变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让孩子听自己的。而是要和孩子有商有量,弄清楚孩子的想法,一旦理解了孩子的想法,“不先做作业”这类的事件就可以被理解了,并且这样的规矩完全可以灵活一些、富有弹性一些,不是吗?
• 请“就事论事”,不要否认孩子
什么是否认孩子?就事论事批评孩子不是否认,笼而统之地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就是否认。比如案例中的母亲说女儿“没有教养”“这样下去是没有前途,没有希望的”,这样的话就是否认。那么怎样就事论事地批评孩子呢?家长可以这样说:“‘你们要问什么,快问吧!说完我就走!’这句话让我觉得你有点不礼貌,我理解得对吗?如果我理解得有错误,你也可以告诉我。”这样和孩子沟通效果一定是不一样的。
心理小课堂
接纳孩子是指对孩子的一切采取一种积极的接受的态度,简而言之就是能欣然接受孩子的一切,就像大地承载着万事万物一样。接纳孩子是保持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