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概念
第一节 概念的概述
从思维形态看,概念是思维的最小单位,它是构成命题、推理的基础。因此,正确思维首先必须准确使用概念,做到概念明确。
一、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指一切能被思考的事物。事物无不具有一定的属性,如形态、颜色、气味、质量等。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如上下、轻重、对称等。事物的性质与关系在逻辑学中统称为事物的属性。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所谓本质属性,就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而非本质属性,就是对该事物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概念舍去了对象的非本质属性,抽象地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
人们认识事物的目的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先把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区别开来,再把事物的本质属性抽象出来,并用适当的语词表达出来,这便成了概念。
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首先,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去感知对象,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逐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属性,并借助于语词形成概念。概念的产生是认识过程的质变。在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中,开始往往只能把握事物比较初级的本质,这时形成的概念只能是初步的概念。把握的本质越深刻,形成的概念也就越深刻。如古代人是从“直立行走”“有语言”等来把握“人”这个概念的,近代、现代人则从“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来把握“人”这个概念。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才更深刻地把握了“人”的概念的本质。正如列宁所说:“(抽象的)概念的形成及其运用,已经包含着关于世界客观联系的规律性的看法、信念、意识。”[注]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与其他的思维形式——命题、推理是有密切联系的。一方面,概念是思维的起点,是人们进行命题、推理的基本要素,没有概念就无法形成命题与推理,也就无法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概念又是命题、推理的结晶,人们通过命题、推理获得新的认识,又会形成新的较深刻的概念。因此,逻辑学十分重视概念的研究,研究概念为进一步研究命题、推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概念与语词
概念与语词具有密切的联系。概念只有借助语词才能产生、存在和表达,不依赖语词的赤裸裸的概念是不存在的。语词是表示客观事物的一种符号,表现为特定的声音、笔画或手势等,这些约定俗成的符号之所以能交流思想,是因为在人们头脑中有相应的概念。因此,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
概念与语词又是有区别的,不是一一对应的。
(一)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语词来表达
语词的产生是约定俗成的,因而,语词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而概念是思维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具有全人类性。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对同一概念的语词表达各不相同。在实际思维和表述中,我们应该尽量去选择那些比较恰当的语词来表达我们要表达的概念,所谓恰当的语词实际上也就是指那些与特定的语境相一致的语词。
(二)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概念
例如,“案子”这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就不同,它可以用来表示一种狭长的桌子,而在司法工作者的口语中又可以表示为案件。这种一词多义现象,如不注意,会导致逻辑错误。
概念和语词间的关系给我们许多启示。
1.丰富语汇发展思维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这正说明了语汇的丰富对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掌握了“草绿”“果绿”“墨绿”“葱心绿”“国防绿”,比只知道“绿”,思维显然丰富了;从只知道“颜色”到掌握“色泽”“色调”,思维无疑是发展了。因此,应当努力积累和丰富词汇,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2.准确把握概念,避免用词不当
说话写文章出现用词不当的毛病,往往是由于对语词表达的概念不够明确。例如,“他的意志很坚决”中“坚决”一词用得不恰当,应改为“坚强”。“坚决”是“态度或行动确定不移,不犹豫”,而“坚强”才是“意志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因此,我们应当准确把握概念,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免用词不当。
3.谨慎用词,避免歧义
多义词可以表达多个概念,但在具体的语境中一般是单义的。如果到了具体的语境中仍然是多义的,那就成了歧义,就会给对方的理解造成困难,从而影响正常的交际。例如,“我喜欢杜鹃”这句话中的“杜鹃”究竟是指一种花,还是指一种鸟,是应该明确的。
为了准确地表达概念,避免思维混乱,必须了解概念和语词的联系和区别,掌握语词表达形式,以便在说话、写文章时做到概念明确,用词恰当。
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怎样明确概念?从逻辑角度来说,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概念的含义。
概念都有内涵。如,“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是“人”的内涵;“学校”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那些事物,也就是概念的适用范围。如“人”这个概念的外延指古今中外的一切人。“国家”这一概念的外延就是世界上的一切国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确定性和灵活性。概念内涵、外延的确定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概念的含义和适用范围是确定的,不能任意改变或混淆不清。概念内涵、外延的灵活性是指在不同的条件下,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概念的含义和适用对象是可以变化的。任何概念都是确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两个基本特征。我们平时说的概念要明确,就要求概念的内涵、外延明确,这是正确思维所要求的。只有概念明确了,才能准确地使用它。如“结婚”和“婚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结婚”的内涵是指男女双方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结为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而“婚礼”则是指为结婚行为举行的仪式。有人把“集体婚礼”说成是“集体结婚”,就是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明确而混淆了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要注意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检查我们所使用的概念是否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