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脑讨厌不公平的处事方式
要求公平是本能
梦想创作出不朽音乐并成为世界级作曲家的安东尼奥·萨里耶利(F·莫里·亚伯拉罕饰)在16岁时,为了实现他的愿望,向神祈祷:“神啊!请让我成为名声大噪的作曲家!那样的话,我不只会向周遭的人传递幸福,还会日夜不停地歌颂你!”
神奇的是,第二天一位亲戚突然出现在萨里耶利面前,说要带他去维也纳,让他接受音乐教育。萨里耶利深信这一切都是神听到了他的祈祷并给出的暗示,因此他为了音乐甚至放弃了爱情,一边过着禁欲生活,一边拼命努力地做音乐,终于成为宫廷乐师。萨里耶利坚信神一直在遵守和他的约定,直到他遇到小自己6岁的莫扎特(汤姆·休斯克饰)。
虽然萨里耶利对莫扎特的才能非常欣赏,却也感到很痛苦,因为和莫扎特相比,自己显得一无是处。萨里耶利领悟到神选择的作曲家不是他,而是莫扎特,于是非常愤怒地毁了和神的约定,因为他觉得神不公平。
萨里耶利借由摧毁神选择的莫扎特来向神复仇。他身着黑色披风出现在莫扎特的面前,让胆小的莫扎特深受神经衰弱之苦。莫扎特的心理逐渐崩溃,最后自杀了。萨里耶利的愤怒使得天才作曲家衰颓不堪。
在描述莫扎特一生的电影《莫扎特传》中,平凡的萨里耶利比天才莫扎特更令人印象深刻。当一个人认为对方以不正当方法获利时,其愤怒会扩大,这正是因为感到了不公平。
“那个人成绩好,不是因为头脑好或是用功读书,而是因为遇到了好父母!花几百万韩币去补习,怎么会考不出那种成绩呢?我要是也遇到那样的父母,取得这种成绩也是轻而易举的事。”觉得世界不公平,这种心理会使人产生愤怒的情绪,出现攻击性的言行。
有一个知名心理实验叫“最后通牒游戏”,研究人员给一名受测者10万元韩币,将他带到完全不认识的人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条件:“现在请将我给你的钱分给面前的这个人,要给多少由你决定。如果对方接受你提出的条件,你们就可以拿走这些钱。如果对方拒绝,你们两个人连一分钱也拿不到。”
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分配权的人可以爽快地各分一半,也可以贪心地一分不给。实验结果显示,每个人平均会分给对方4万韩元左右,因为人们认为如果给的钱太少,对方可能会不高兴,说不定会拒绝。
然而实际上,会拒绝拥有分配权的人,其拒绝的金额大致为低于2.5万韩元,远低于拥有分配权的人所预估的4万韩元。其实如果理性思考的话,不管对方愿意分出多少钱,只要无条件接受就都会赚到。即便只分到100韩元也是赚了,没有理由拒绝。可是人们往往并不这么想。在任何社会圈,如果没有达到受测者本人认同的某种程度的公平分配,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履行否决权。他们认为若是没有达到最低的7∶3,那就不如两个人都一无所得。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因为人类不只是想要物质利益,也会要求公平公正。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正在接受贿赂,会感到很气愤;在对待他人时也希望尽可能公平。拥有分配权的人单纯只是运气很好,并没有正当理由可以占有更多的钱。人们宁愿放弃自身的利益,也无法坐视不公平,并对毁损公正的事感到愤怒。
有趣的是不仅人类如此,猴子也一样,会要求公平公正。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的莎拉·布鲁斯南(Sarah Brosnan)教授的研究团队把白头卷尾猴群体刚出生的猴子带走,将它们与外界隔绝,单独饲养。接着,研究人员将这群猴子分成两组,并给它们一些小石头。如果猴子把小石头给研究人员,就可以获得小黄瓜作为交换。95%的猴子都学会了用小石头换取小黄瓜。
但是,一旦改变规则,猴子们则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如果第一组猴子将小石头交给研究人员,换回的是小黄瓜;而第二组猴子换回的是葡萄,那么这时拿到小黄瓜的猴子中会出现丢弃小黄瓜且反抗的家伙,并且第一组中40%的猴子不会再进行交换。如果研究人员直接给第二组猴子葡萄,不要求它们用石头交换,那么第一组中仅剩20%的猴子会按照之前的规则进行交换,其他猴子则会通过丢小石头等行为表达愤怒。改变状况进行各种实验后可以确定,会引起人们出现类似行为的不是野心或挫折等其他因素,而是对于差别待遇的不满。
猴子对于不公平的事也会感到愤怒,要求公平公正已深深烙印在人类等高智商动物的本性中。对公平公正的要求不是后天学习的,而是进化过程中的本能。
差别对待容易令人生气
李书妍是一名有三年工作经验的广告策划。在大学期间,她的很多作品就入围了各种征选比赛;进入公司后,她也很快在同期同事中崭露头角。同事们都称赞她的文笔很出色,她的文案也经常成为最终候选之一;只是很可惜,总在最后决选时被淘汰。但是李书妍并没有因此失去信心,反而更加努力。
这一次,李书妍所在团队接到了一个新项目,是给新推出的头痛药制作电视广告。因为这款头痛药是制药公司花费很多时间才研制出来的,所以他们对这次广告抱有非常大的期待。这也给广告团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决定广告风格、设计分镜脚本,实在很吃力。
团队熬了好几个夜晚来制定广告方案,甚至连分镜脚本都完成了,但是主文案却还没有确定。因为主文案还没出来,团队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书妍一连几天都没有好好休息,不停地想文案。经过不断修改,她终于完成了文案,并且她的文案也进入了最终候选。努力终于有了回报,这一次书妍的文案被选为主文案。
终于到了向客户汇报整体方案的那天。组长亲自进行了汇报。
“我原本很担心,但是看了你们的方案后很满意。整体方案很好,你们真的辛苦了。就这么制作吧。”
客户很满意,这让整个团队都觉得很开心。但是这喜悦却很短暂,因为接下来书妍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
“主文案真是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我很喜欢。你是怎么想出那样的话的呢?”
“啊,那个啊!我有一天在公园里散步时突然想起了喜欢的诗句,是从那首诗中获得的灵感。”
组长说得像是他设计出了主文案。这一刻,书妍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听错了。
“真是厉害!大家都说你是知名策划人,果然名不虚传!”
书妍很震惊,她的大脑一片空白。她冲上前去抓住正要离开会议室的组长,用颤抖的声音问道:“组长,刚刚为什么说主文案……”
“啊,刚才的事情你别往心里去。因为客户们都非常权威,如果说是你设计的主文案,我怕他们会瞧不起你,所以才说是我做的,这样他们才会承认这个文案的价值。这下你明白了吧?”
书妍又委屈又生气,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她突然没了勇气,不敢再和组长继续争辩。
“就因为他是主管,所以就可以毫无顾忌地抢走我的工作成果、瞧不起我吗?”从那天开始,书妍一天天地累积着对组长的不满。她开始失眠,彻夜不睡地想象着怎样才能对向组长报仇雪恨。
瑞士心理学家席瑞尔(Scherer)与德国心理学家华伯特(Wallbott)针对37个国家的2921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愤怒。调查结果显示,愤怒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故意制造令人不快又不公平的情况”;这表明,“自己没被公平对待”是导致愤怒的最大原因。公司主管抢走自己的工作成果或是未能获得正确的评价会使人生气,和同事相比自己得到的业务报酬很少也会让人愤怒。而且,当你觉得前面这些行为是故意为之的,就会更加气愤。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皮特尼斯(Fitness)针对175名上班族进行了职场中令你生气的事由的调查,结果显示,令人生气的最常见原因是遭到差别对待,占了44%。比如自己没有做错事却遭到责骂,或是比同事承担更重的业务等不公平待遇。而说谎、业务怠慢、性骚扰等有违道德行为的原因则占了23%。
当自己的事无法好好进行或不受尊重,以及遭到公开侮辱时,人们都会很生气。大部分职场中生气的原因,都是自己没有获得公正待遇,也就是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最近的脑成像研究证实,我们的大脑对于不公平的事情相当敏感。大脑里掌管痛苦、憎恨情绪的部位是前扣带回和脑岛。当我们目击别人的痛苦时,这个部位会活跃起来,我们也会感到痛苦,可是当我们看到不公正又自私的人痛苦时,这个部位却不会活跃起来,大脑的同理心回路不会启动。并且,大脑不会就此罢休,让人感到更惊讶的是,每当这种时刻,大脑感到愉悦的奖赏回路竟然会热起来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不公正又自私的人遭到不幸时,我们会感到愉悦,这表明我们的大脑拥有惊人的双面性。
当我们看到公平公正的人痛苦时,大脑会产生共鸣;相反,看到不公正的人痛苦时,大脑会停止共鸣并且启动奖赏回路,反而会感到愉悦。由此可知,我们的大脑有多么讨厌不公平的处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