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白手起家 进程神速——美国海军崛起记
独立战争时,美国海军装备的是由渔船改装的武装船只,被英军消灭一空。美国独立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空虚的国库让它躲在“自己的小小角落”,海军建设裹足不前。19世纪末,美国经济飞跃,“海权论”横空出世,激起了美国潜藏已久称霸海洋的愿望,美国人开始着手实行“大海军计划”。
20世纪初,美国海军发展迅猛,位居世界第三。1907年,美国派遣舰队进行环球航行,向世界彰显其海上实力,当美国舰队驶入日本横滨时,日本被它的强大阵容深深震撼,态度前所未有的亲切。从渔船队变成世界一等强大海军,美国用了不到两百年。
责任编辑/袁栋梁
美国独立后,即动用一切手段大肆扩展疆土,迅速发展壮大
美国独立之初仅有东部13州,今日的美国领土广达900多万平方公里,东西两面是浩瀚的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直到今天,很多美国人还认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和平方式崛起的强国,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从13个州到50个州和一个哥伦比亚特区,美国的强大之路,是一条铁血扩张之路。
从17世纪起,英国陆续在北美建立了13个殖民地。到18世纪中期,这13个殖民地的居民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美利坚民族。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布宣告了美国诞生,这个新生国家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巩固和壮大自己,维护自身的利益,这就要求它从错综复杂的欧洲纷争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发展。
1793年4月英法战争爆发后,华盛顿发表了《中立宣言》,宣称美国将坚持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禁止美国人以任何形式参与、帮助支持交战双方的活动。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发表了《告别演说》,第一次明确了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基本原则。他强调,欧洲的纷争在实质上与美国毫不相关,美国卷入欧洲的政治是极不明智的;美国应当遵循的“最高行动准则”是在发展同外国的贸易关系时,尽可能避免政治上的联系,避免与任何外国订立永久性的同盟。
这可以看成美国孤立主义政策的开端。孤立主义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在美国确立下来,并在随后的150多年间一直垄断着美国的外交政策,为美国的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独特的地理环境也为美国奉行这一政策提供了良好条件。浩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为其提供了天然屏障,而南北都是弱邻。“美国体制之父”潘恩对此不无欣喜地写道,“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美国这样幸福,其地理位置远离所有那些纷争不休的国度,除了与之通商外可以再无往来”。
但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绝不是闭关锁国,与世隔绝,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它所强调的只是回避与欧洲“发生政治上的牵连”,避免陷于欧洲国家间的纠纷中。在坚持政治和外交上“孤立”的同时,在经济上却依然不断拓展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和经济联系,努力寻求海外市场。其次,美国在同欧洲强国打交道时奉行这一政策,但在与亚洲、拉美和非洲等相对弱小的国家交往时,实行的则是积极干涉和扩张的政策,不断加强美国在这些地区的地位和影响。美国利用欧洲列强相互争斗的时机,动用一切手段大肆扩展疆土,迅速发展壮大。
几乎自独立之日起,美国就踏上了向西部的扩张之路,即西进运动。西进运动发起于18世纪末,既是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又是一次奠定了美国今日版图基础的领土扩张运动。
一方面,美国以和平赎买的方式从法国、西班牙手中购买了大量土地,其中从拿破仑手中购买新路易斯安那的交易最具代表性,美国仅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其中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很快发展成为美国继纽约之后的第二大港口。另一方面,美国还以战争和外交讹诈等手段进行领土扩张,1810年和1819年,美国通过两次对西班牙的战争,获取了“阳光海岸”佛罗里达。
19世纪20年代,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掀起新的高潮,欧洲“神圣同盟”企图进行干涉,英国也乘机向拉美地区扩张。在这种情况下,1823年12月,时任美国总统的詹姆斯·门罗在致国会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门罗主义”。它主要有三个内容: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不许欧洲干涉美洲事务,同时美国也不会干涉欧洲;建国50年的美国更是意图打造“美洲人的美洲”。在拉美兴起反对欧洲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时刻,美国打着支持拉美国家独立的旗号,乘机排挤出欧洲列强,从而把美洲变为独自的势力范围,使拉美成为其可靠“后院”。
门罗主义宣布后一开始并未产生多大的影响,在美国国内也没有得到贯彻实施,原因很简单,当时的美国并没有力量去实践它。当时,门罗强调这些原则乃是出于防御目的,但很快,它们成为了美国扩张和保卫西半球的工具,是美国孤立主义的另一基本原则,被认为是美国强硬对外政策的开端,其主旨和日本人意图建立的“大东亚共荣圈”并无本质区别。门罗主义实质上成为美国企图统治美洲地区并与欧洲列强争霸的宣言。
美国人一路西进到太平洋沿岸,开始了以太平洋东海岸为目标的海军“西进运动”
与英国人踩在西班牙人的肩膀上成为世界霸主的经历相类似,在一定程度上,美国人也是踩着旧霸主英国人的肩膀崛起的。1812年的英美战争足以证明这一点。
1812年,英国为对抗法国的大陆封锁,颁布了枢密院令,诉诸伤害中立国商业的经济战,直接打击了美国的商业利益。1812年英美战争爆发,此时正是欧洲大陆反法战高潮时期,国际形势对美国有利,英国更担忧欧洲的紧张状况,在1814年与美国签订了《根特条约》,结束了战争。
此次同英国作战,在美国对外政策的历史上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战争使美国实现了经济独立,维护了领土完整。不管美国诉诸1812年战争在达到它的外交目标上冒了多大的危险,但战争的结果反而增加了美国的自信心并保证了欧洲对它尊敬”。
1842年,咄咄逼人的美国和老牌帝国英国签订了《韦伯斯特—阿什伯顿条约》。美国缅因州和英属加拿大之间有3.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尚未确定归属,美国得到了其中7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对美国来说更具战略意义的事情是将本国领土扩张到了另一片大洋:1846年6月,美国和英国就关于争夺俄勒冈领土问题订立条约,双方划定以北纬49度线分治俄勒冈,美国人获得了7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此美国扩张到太平洋沿岸。
俄勒冈领土争端的解决,对美国的整个历史进程都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关于俄勒冈领土争端,不得不提的是1838年美国海军组织前往太平洋和南北极的探险行动。
这次美国海军委员会所鼓吹的具有“和平意义”的远行,由美国査尔斯·威尔克斯的探险队历时4年多完成。对美国政府来说,此次探险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成果是威尔克斯为美国政府所撰写的特别报告。在这份秘密报告中,威尔克斯建议政府将“俄勒冈领土”纳入版图,并详细地谈到旧金山港的优越地理条件。这份报告刺激了美国扩张主义者的野心。
“俄勒冈领土”西临太平洋,东接落基山脉,面积广达130万平方公里。这片土地包括了今天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南部,美国华盛顿州、俄勒冈州、爱达荷州、蒙大拿州和怀俄明州西部的广大地区。
威尔克斯的观点对美国决策者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846年英美双方签署条约后,展现在美国人面前的是比大西洋更加浩瀚的大洋——太平洋。
威尔克斯的建议意味着美国人第一次有了全球观念,他的诸多关于西海岸的著作引发了美国人对西部地区以及太平洋的兴趣。威尔克斯明确指出美国如果控制了太平洋海岸,就可以加强和处于太平洋沿岸的南美洲、亚洲等国家的联系。所以,美国要在太平洋沿岸拥有领土。于是接下来,如威尔克斯预期的那样,一块块领土先后被纳入美国的版图之中……
1846年,美国对孱弱的墨西哥亮剑,通过和墨西哥间的数年战争,美国获得了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其中包括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其实,在美国和墨西哥战争后,原来的加利福尼亚地区被美国和墨西哥分割。墨西哥分得的那部分被命名为下加利福尼亚。1850年,下加利福尼亚加上美国先前分得的土地一起加入了联邦,成为了今日的加利福尼亚州。
1867年,美国以720万美元的价格从沙皇俄国手中买下阿拉斯加,使美国的北美大陆版图扩大到了今天的350万平方英里,美国的大陆版图基本“稳定”了下来,但是美国人的野心不止于此。美国在经济、军事力量方面不断强大,现在他们面对着的可是生机勃勃而又广袤无边的太平洋,美国人怎么会就此满足!
美国开始了以太平洋东海岸为目标的海军“西进运动”,以此为基地建设自己强大的海军力量,将势力渗透到中太平洋乃至远东地区,以此来实现自己的霸权梦想。
早在取得俄勒冈、加利福尼亚之前,美国已经对远东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美国在1820年即成为中国第二大对外贸易伙伴,仅次于英国,中国可谓是美国商人最热衷的国家。此后的近100年间,美国对远东地区的渗透活动仅次于英国。
在那个战争与和平交织的年代,美国对远东地区的野心昭然若揭,这期间发生的两件事成了美国在远东势力膨胀的标志。
其一是和中国签订了通商合约。英国以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后,隶属东印度舰队的美国海军准将劳伦斯·卡尼几乎没有浪费一分钟时间,凭借各种“果断措施”使中国与美国在1842年签订了通商条约《望厦条约》。
根据条约的内容,美国将在中国进一步扩大领事权,可以同中国协定关税,并且美国的兵船可以到中国的港口巡查,而且中国无权管辖在中国的美国商船。条约还规定了美国可以得到中国的片面最惠国待遇。美国人和中国的通商往来,自此不再局限于广州一地。另外,美国于1867年正式控制了中途岛,以此处为加煤站。自此,从旧金山到香港有了定期航班。
其二是美国效法英国,以坚船利炮轰开了日本国门,这次“炮舰外交”事件即日本所称的“黑船事件”。1853年7月,美国海军将领马休·佩里率领4艘军舰开到江户湾口,以武力威胁德川幕府打开国门。
在先后和中国、日本建立“友好关系”后,1871年,美国又意图撬开“隐者之国”朝鲜的国门。和道光年间的中国类似,朝鲜不希望更改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坚持锁国政策,于是双方爆发冲突。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约翰·罗杰斯海军少将率军登陆朝鲜,破坏不少岸炮炮台之余,还杀害了350多名朝鲜民众,其暴行可谓与强盗无异。
美国上下形成了“海军第一”的战略共识
随着羽翼的丰满,美国越来越着力参与同欧洲列强争夺世界利益的活动中,而这些,自然离不开其不断发展的海军力量。
美国军政领导人很早就对海军的作用有清醒的认识。这可以追溯到北美殖民地时期,英国人在创建殖民地时把海洋意识传入北美。在独立战争期间,美国在实战中切身感受到制海权的重要性。
1775年,为了打破英军对波士顿的封锁,华盛顿曾把一些渔船改装成武装船只,成功袭击英国帆船。10月13日,美国大陆会议正式决定建立海军。当时英国海军的战舰是美国的10倍,有近300艘战舰。1780年,美国海军基本上被消灭,美国陆军依靠和法国陆海军联合作战,才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独立战争的惨痛教训使美国开国元勋认识到: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才能捍卫美国的独立和尊严,保卫美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战争刚一结束,华盛顿便于1783年5月提出了《关于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意见》,在计划中他把海军作为和平时期第一支需要建立的军事力量。
尽管认识到海军的重要战略价值,但是由于建造海军耗资巨大,新生的美国国力难以承受。独立战争刚一结束,小小的美国海军就被拍卖一空。重建海军成为华盛顿执政时期最大的贡献。由于北非海盗给美国造成严重损失,加上华盛顿的努力,1794年3月27日,美国国会批准建造6艘新式战舰,实际建造了3艘。1796年,他在国会中呼吁加强海军建设。
华盛顿之后的总统约翰·亚当斯也十分重视海军,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发展海军。亚当斯执政时,美法关系紧张,华盛顿时的小海军根本不能在公海上保护美国的利益,亚当斯便在扩军备战中把重点放在海军上面,他将每年1100万元军费中的250万元拨给海军。1798年4月美国成立了海军部,同年7月组建了海军陆战队。从此,美国海军脱离了陆军部的管辖,正式成为一个单独的军种。到1798年末,美国海军已有战舰54艘,私掠船200余艘,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
亚当斯的后任托马斯·杰斐逊原本坚决反对常备军和海军,认为美国的国防只要依靠民兵以及海防工事便足矣。但是国际形势的变化及美国遇到的挑战使他改变了初衷。
杰斐逊上台后,于1801年对海军进行了裁减,战舰拍卖的拍卖,腐烂的腐烂,仅剩下13艘。但是不久,国际局势紧张,杰斐逊又赶紧重建海军。1807年,杰斐逊向国会建议拨款85万元建造188艘小炮艇,每艘艇只有一门炮和不到20个人。实际上一共造了200艘,耗资185万元。这种小炮艇受到人们的嘲笑,被称为“杰斐逊的海军”。杰斐逊之所以要造这些小炮艇,是基于单纯防御避免战争的思想。他认为“只要有一支能保卫沿岸和港口的海军就行了,不需要建设远洋舰队”。但是这些炮艇在1812年英美战争中毫无作战能力。
建国初期美国虽然没有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海军舰队,但是海军的重要战略价值已经得到军政界的共识。
美国著名的海军战略家、首任海军部长本杰明·斯托德特,提出了用技术和地理上的有利条件来抵消英国的海军优势、用海军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思想。
他指出:“我们的海军力量应该扩大——扩大到这样的程度,即使最强大的国家也希望同我们友好相处,最无条件地尊重我们的中立。”他说,虽然建造这些大型战舰耗资巨大,但“这是最明智、最经济和最和平的手段了”。它所保护的美国商业、海运业和国防安全的效益,远远高出这笔费用。如果前几年美国也拥有一支海军,那么就不会受到如此巨大的贸易损失了。这个损失相当于建造和维护这样一支海军的费用的4倍。这些论点一扫前几年普遍流行的“海军就是费钱”的传统观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通过国家政策对海军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变革,包括组织形态、人才培养、兵力组合、军舰发展等。
19世纪20年代以后,装甲蒸汽战舰的发展、舰炮革新、空心炮弹的出现……这些都对美国海军学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时的海军部长厄普舒认为:新技术会使美国在海上竞争中有可能获得领先地位,美国可以凭借新技术的优势粉碎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陆军部长约翰·卡尔洪系统阐述了“海军第一”的思想,并把海军放在国防各项事业首位。这期间的历届总统和军政要员除了确立了“海军第一”的战略思想外,都将海军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国防工作的主要部分都投入到海军。
首先,美国改革了海军的行政机关,成立了“海军专员委员会”,负责日常行政和后勤事务。此外,还建立了军械部、干船坞和舰炮工厂等设施和机构。其次进行了海军技术的革新,其标志是用蒸汽战舰取代了风帆战舰。在人才培训方面,美国专门设立了海军战争学院。美国对海军人员的素质有了新的要求,不断进行新的训练。美国海军军校还开始大规模扩招,海军军官人数也开始稳步上升。
这样,在内战前,美国上下已形成了“海军第一”的战略共识,海军建设也有了长足进展,已拥有18艘蒸汽战舰,建立了能在世界各大洋航行的6个分舰队。
海军是进攻性的,在所有的军事力量中,海军占第一位,海洋是决定美国称霸世界的基础
在19世纪中期以前,就整体而言,美国并无和英、法等国抗衡的资本,这不仅是因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落后,人口也是其中一大重要因素。19世纪中叶美国的人口不过区区2000万。但经过一系列战争后,美国的领土扩张不少,人口开始猛增。这为美国在19世纪晚期的国力增长奠定了基础。
在美国西海岸开发以前,美国的船只多从东海岸出发,这些船只需要经过政局动荡的南美各国领海,而途经的加勒比海和中国南海地区,均为海盗横行之处。海盗的横行一方面迫使美国加强武力保护贸易线,另一方面迫使美国对在太平洋开辟新航线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1817年10月,美国海军“翁泰里奥”号单桅小船从纽约驶往南美东海岸进行巡逻护航;1819年5月,海军上校J.B.亨利率领“国会”号快速帆船从汉普顿驶抵中国附近海域,这是美国海军战舰第一次进行这一尝试,这艘船也是美国海军第一艘抵达菲律宾的船只。
1821年对于美国海军而言颇具历史意义,美国海军以部署在智利、秘鲁等处的军舰为基础组建了太平洋舰队,这支舰队尽管实力弱小,但却是美国在太平洋进行军事部署的开端。
1822年,美国成立了西印度舰队,这支舰队已经初具规模,计有19艘舰船。1822年到1823年间,西印度舰队已经近乎是美国现役舰队的全部力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非是西印度舰队自身的壮大,而是美国国会为了节约开支,不得不限制海军的发展。
1835年,美国国会第一次发现国库里的钱尚有结余,于是组建了东印度舰队。组建后的东印度舰队军舰的数量大体与西印度舰队的军舰数量相仿。在此之后,美国海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时期。
进入19世纪中期后,美国海军迎来了一个新时代。1842年,即威尔克斯完成了探险后,美国加强了对太平洋的渗透。扩张主义在美国大行其道。此期间,美国在扩张过程中战争不断,美墨战争、美国内战相继爆发。
美国海军在内战期间(1861年至1865年)一度拥有数百艘战舰,在战争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北方把海军作为关键性的力量。
内战以后,美国海军的规模有了很大的提升,拥有700艘舰船,5000门火炮,这已经是一支颇具实力的强大军事力量。但当时的美国无力在和平年代维持庞大的海军开销,大量海军舰船在内战结束后很快就被迫退役。内战后近20年的时间中,美国舰艇数量一减再减,海军整体实力也迅速衰退。美国海军经费紧缩,仅能维持其生存。当时,美国海军军官被强令平时出海只能以风帆航行,使用蒸汽机时必须在航海日志上以红笔填写,并标注原因。
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方面的军事扩张活动也陷入了停顿。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海军才熬过这段低潮期,情况稍有好转。
与英法等老牌帝国不同,美国开始更多的是侧重于在美洲大陆的扩张。一方面,华盛顿关于不介入旧大陆纷争的遗训影响了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明显;另一方面,美国的地理位置使其可以置身于世界各强国的纷争之外。优越的地理位置,使美国在建设强大海军的进程上始终裹足不前。
19世纪后期,随着西部土地的开发完毕,美国开始向海外扩张。向海外扩张必须有强大的海军作为后盾,但是美国海军这时正处于破产的边缘,于是许多有识之士为重振海军而奔走呼吁。《美国海军学院学报》等杂志发表了大量文章,强调海军的战略地位。参议员马西克称:“世界上哪有作为一等强国而无海军之理。”参议员巴特勒主张美国应放弃传统的进行贸易掠夺的海军战略,而采取建立远洋舰队作战的现代海上战略。海军部长本杰明·F·特雷西重申了“海军第一”的思想。
特雷西摒弃了“海军是用于防御的”传统观念,他主张:海军是进攻性的。在所有的军事力量中,海军占第一位。他反复强调:海洋是决定美国称霸世界的基础,“海洋是国家未来的活动中心”,“海洋是未来霸主的宝座,像太阳必然要升起的那样,我们一定要确确实实地统治海洋”。他主张:为了完成海军的战略任务,必须建立以装甲战舰为骨干的两洋舰队,即太平洋舰队和大西洋舰队,来保卫美国东西两侧的安全。舰队主力为战列舰,战时,以战列舰来消灭敌人的舰队与海军,然后取得制海权。他提出了一个计划:建造20艘战列舰,其中12艘在大西洋,8艘在太平洋。还要建造12艘海岸护卫舰及20艘重型护卫舰,将巡洋舰数目增加一倍。
美国著名的海军战略家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更是划时代提出了“海权论”,把海军理论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在特雷西和马汉的推动下,美国着手实行“大海军计划”。
除了横空出世的“海权论”,19世纪80年代以后还有很多因素足以影响美国摆脱在“自己的小小角落”靠自己生活下去的想法。
1889年,在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的帕果岛,美国和德国就岛上的煤站进行了长达10年的争执,两国一度处于战争边缘。在一次强烈飓风中,美国派驻该岛的战舰全部葬身大海,太平洋上自此几无美国军舰踪影。这些战舰损毁的主要原因是发动机老化和蒸汽机运转故障,这不得不让美国人深思。
另一方面,如果考虑到在太平洋上新近崛起的强国日本——这个黩武的国家在战胜中国后飞速发展,并建立起了一支远超美国的海军,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形势已经不容乐观,美国就更有理由建造一支强大的舰队。
而且,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后,美国更有底气建立起自己的蓝水海军。19世纪末,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总量,美国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
于是,美国开始凭借远超其余国家的综合国力,从19世纪末开始迅速打造起一支强大的远洋舰队,并在马汉所称“防御最薄弱的边境”太平洋上,进入了迅速扩张的阶段——先挑起和西班牙的战争取得菲律宾等地,又在中国提出“门户开放”和“利益均沾”的殖民策略,加强了对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扩张和经济渗透。美国一改“大陆国家”的面孔,开始以未来海上霸主的角色活跃于世界舞台。
凭一系列胜利,美国迅速成为了世界一流的海上强国
1898年,不甘心沦为殖民地的菲律宾开始掀起一股反抗西班牙的热潮,与此同时,西班牙的另一处殖民地——古巴——的民族解放战争也开始打响。这时,美国表现出一副正义的样子,表面上支持古巴和菲律宾的解放战争,实际上却一直在扩张军力准备作战,西班牙人只要一撤退,美国立即就会派自己的军队进驻。
美国早在1805年就对古巴产生了兴趣,总统杰斐逊就曾经表示,古巴是挑起同西班牙战争的先头戏。而且美国也曾多次试图用武力或是购买的方式占领古巴,但都因西班牙的阻挠而未能成功。1895年,古巴发动了独立战争,美国对此采取了观望的态度,到了1898年,当古巴即将脱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时,美国迅速出手。
1898年1月,美国声称为了保护本国侨民,将“缅因”号军舰停留在了古巴首都哈瓦那的海面上。2月15日,在水面上停泊的“缅因”号发生意外爆炸,顷刻间沉没。
这简直是美国借口出兵的天赐良机。美国官方咬定军舰爆炸是因为西班牙的水雷,决不妥协,不接受西班牙的道歉。
4月19日,美国国会一致要求西班牙撤走驻扎古巴的军队,为了使这一目标能够实现,美国国会还将陆海军的指挥权授予美国总统麦金莱。次日,麦金莱通过并签署了联合决议书。三天之后,忍无可忍的西班牙率先出兵宣战,这正中美国下怀,4月25日美国正式出兵表示应战,几经酝酿之下的美西战争终于爆发了。这个重要事件改变了近代世界的格局,被载入了美国史册。
战争刚刚打响,美国军队立即派出北大西洋舰队对古巴的北海岸进行全面封锁。其中包括一级战列舰4艘,二级战列舰1艘,还有8000吨以上的铁甲巡洋舰两艘,低舷铁甲舰6艘,且这些战舰全部配置重型武器。巡洋舰一共有11艘,主要负责在海面上搜集情报。除此之外,一大批巡逻艇上也全部配置了轻武器。鱼雷艇更是数不胜数。而战斗力强悍的新型装甲巡洋舰“尼里斯托贝尔·考伦”号,舾装没来得及完成就投入战争。
西班牙的动作也丝毫没有迟疑,西班牙海军总部立即命令西班牙本土舰队的海军上将赛韦拉组织反击。但当时赛韦拉只有巡洋舰4艘、驱逐舰两艘,且全部都是旧舰,根本无法对美国海军造成威胁。
1898年4月,赛韦拉率领着西班牙舰队从佛得角出发,并于4月底,开始进军波多黎各。
因为古巴在海上的作战能力较差,美国派遣“俄勒冈”号驻扎基韦斯特海军基地。“俄勒冈”号的到来使美国海军的北大西洋舰队实力迅速提升——铁甲巡洋舰两艘、战列舰5艘,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辅助船只。美国海军部改变作战计划,将舰队分为了五路。
无力回天的情况发生了:所有美国舰队在圣地亚哥港口的绝佳位置进行全面封锁,形成一个半圆形的阵列,五艘战列舰、一艘军舰、两艘巡洋舰,探照灯将圣地亚哥港口照得一片光明,有效防止了赛韦拉率领的西班牙舰队的突然袭击。6月10日,美军派遣了近7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港口以东74公里处登陆并拿下关塔那摩,七天之后,美国海军已经将阵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7月上旬,不甘心的赛韦拉率领西班牙舰队突围,但这只是最后的挣扎。双方的实力悬殊,美国海军的军舰上配备的大炮有60门之多,相比之下,西班牙的军舰把所有的大炮算在一起,也只有16门,且都威力平平,而且这些大炮的弹药大多已经变质。突围时,因为狭窄的航道,西班牙舰队只能采用排成一路纵队出港的方法,美国海军舰队正好可以逐个击破。
7月3日上午,第一艘军舰出港,西班牙人吹响了战争的号角向敌舰进军。美国海军舰队发现情况,立即对西班牙舰队展开攻击。双方进行了一整天的厮杀,天黑前,赛韦拉的舰队全军覆没。
这次战争中,西班牙参与战争的士兵有2400多人,其中600人死亡,1800多人被俘,赛韦拉也成了美军的俘虏。而美军只有1人死亡,1人受伤,军舰基本完好。美军用压倒性的优势打败了西班牙舰队。因为这场胜利来得太简单了,忧心忡忡的马汉认为:“美国军队不应该和弱小的国家交战。”
紧接着美国就把目光看向了菲律宾。对于菲律宾这块宝地,后来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霸占古巴的同时趁机占领菲律宾,就能让西班牙在太平洋上的势力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西奥多·罗斯福在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海军次长,这位海军次长制订了美国和西班牙之间战争的作战计划。在美西战争打响时,他立即决定在太平洋上打一场漂亮的大胜仗。
1898年2月26日,西奥多·罗斯福给美国亚洲分舰队最高指挥官乔治·杜威发了一封电报,命令马上准备充分的燃料以及处理好相关事宜,如果双方开战,美国海军舰队首先要预防西班牙舰队向美国本土发动攻击,其次还要对菲律宾群岛进行攻击。乔治·杜威接到指示后马上下令进入备战状态。
1898年4月26日,海军部终于发来电报:“美西战争开始,火速前往菲律宾,竭尽全力对西班牙舰队进行攻击。”4月27日,乔治·杜威带着他的舰队从香港起航向1100公里外的马尼拉驶去。这个时候,乔治·杜威手上有4艘巡洋舰和两艘炮舰。全部舰队吨位达到20000吨,152毫米的大炮一共有33门。
唐·帕特里西奥·蒙托霍是西班牙舰队的指挥官,他们的武器落后,只有一艘现代化军舰,排水量只达到3500吨,而且漏水,不能在海上作战。西班牙还有一艘巡洋舰,是一艘木质战船。剩下的5艘军舰也都是1000吨以下的炮舰,根本没办法和美军抗衡。
4月30日半夜,乔治·杜威率领着美国海军舰队进入马尼拉湾。西班牙舰队发现敌情,急忙开火,但大部分的炮弹都射偏了,没有对美国海军舰队造成丝毫损失。从容的美国军舰发动反击,西班牙舰队仅有的现代化军舰和巡洋舰先后沉没,其他几艘军舰也无一幸免。经统计,美军有7人受伤,西班牙死亡官兵达到167人,214人重伤。战争结束后,美国人占领了菲律宾海域,伤亡惨重的西班牙无力回天。
12月,西班牙无奈同美国在巴黎签署了停火协议,七天后,两国签署巴黎条约,主要内容如下:西班牙失去在古巴的所有权益;波多黎各岛、关岛和西印度群岛的统治权归美国所有,西班牙在这些地方的权益全部作废;西班牙把菲律宾群岛让给美国,美国向西班牙支付2000万美元作为补偿。
对于美国来说,美西战争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这场持续了一百多天的战争,给了那些欧洲列强一个强烈的警告,标志着美国作为一个重要军事力量的崛起。
美西战争的爆发让老牌殖民国家西班牙统治亚洲的梦想破灭,第二年,因为各种原因,西班牙将自己的殖民地半卖半送,处理了几千个小岛。西班牙总部对海军指挥官康科斯下达了回国的命令。接到命令时,康科斯不禁感慨:“这次启程的号角将是最后一次了,昔日的西班牙无坚不摧,然而现在已成旧梦。美国已经将我们取而代之。”
在霸占了古巴、菲律宾、关岛等地之后,美国以迅猛之势霸占了夏威夷、萨摩亚以及威克岛。凭借着一系列的胜利,美国迅速成为了世界一流的海上强国。
以今日的眼光来看,美国取得夏威夷的控制权无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美国人借助夏威夷群岛控制了太平洋的心脏地区。时至今日,太平洋有如美国的内湖,其中夏威夷(珍珠港)所起的作用不可忽略。至此,美国人的触角已经伸过了太平洋,随之而来的是美国位于太平洋上的海军力量的发展,从而一步步迈向霸权大国。
罗斯福说:“你说话要温和,但手里要拿根大棒。”这里所说的“大棒”就是美国海军
短短一百年的时间里,美国完成了从一块殖民地到大国的完美蜕变,开始以世界强国的姿态参与到国际斗争中。19世纪80年代之前,欧洲六大国分别为:法、德、英、俄、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而此时,还要加上美国,改称为西方七大国。
在那个时候,流行着一幅报纸漫画,它将世界格局的新形势充分表达出来——面对地球,山姆大叔(美国的绰号和拟人化形象)张开臂膀对自己说:“虽然现在的我实力还不够,但我敢肯定胜利的那一天马上就到了。”
美国战略制定者们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由于美国的几个主要威胁源头——英国、日本、德国均是海上强国,因此先发制人才是保卫自身安全的最好办法,也就是将“攻击美国本土的有效范围”内的外国势力击败,而处于美国周边的海地、古巴、维尔京群岛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均包括在“攻击美国本土的有效范围”之内。
美国马上采取了积极措施,其核心就是对拉丁美洲的国家进行控制与干涉。1901年,古巴在美国的逼迫下签订了《普拉特修正案》。美国实质是想通过《普拉特修正案》将古巴变成自己的附属国。
与此同时,英国也向美国伸出了橄榄枝:美英两国1901年废除1850年的旧协议,达成新的协议。新协议将巴拿马地峡全部的保卫权和控制权都归于美国。
然而,美国依然不能停下自己的脚步。1904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拉丁美洲一旦发生动乱,美国将行使国际警察的权力。”他还将门罗主义进一步扩充,主要就是对拉丁美洲国家的控制与干涉,这就是罗斯福推论。
另外,英国政府下令西印度群岛分舰队于1905年撤出牙买加地区。英国这一为美国让路的举措标志着美国在加勒比海的霸权地位确立。
同时,美西战争使得美国人意识到,在巴拿马地峡开凿一条运河,美国海军舰队就可以更加灵活地在两大洋间调动。根据美英两国1901年签署的新协议,美国立刻着手有关实施开凿运河的论证。经过详细论证,开凿运河的最好路线选择是隶属于哥伦比亚的巴拿马省。
于是,在美国的精心策划下,一起“哥伦比亚的革命”爆发了,美国趁机派陆战队进驻巴拿马城。1903年11月3日,巴拿马独立,15天后,美国与巴拿马共和国签订了“美马条约”。条约规定,美国保证巴拿马的独立,巴拿马把宽16公里、面积1432平方公里的运河区交给美国永久占领、控制。夺取了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使得美国海军从东海岸到西海岸花费的时间大大减少。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开始为远东地区烦恼: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的日本取代欧洲列强,成为美国在远东地区最重要的对手。
在日俄战争中,日本被美国利用,用以制约俄国在东亚地区的霸权。出乎美国意料的是,俄国竟然不敌日本。取得大捷后的日本意图谋取库页岛和满洲,在美国的干涉下没有达到企图。此后,出于对美国的不满,一股反美浪潮在日本掀起,美国成了日本军队在军事演习和平日训练中的假想敌国。
1905年,日本和英国签署了《第二次英日同盟条约》。英国和日本不但在军事方面结为同盟,而且,英国还承认了日本在朝鲜的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权益。
日本已经成为了美国进入太平洋地区的绊脚石。美国意识到,日本将是自己的潜在威胁中最难对付的一个。为此,它要竭力遏制住这个对手。
美国开始着手在太平洋地区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西奥多·罗斯福也在世界海军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姓名。还是一名海军军官时,罗斯福就十分推崇阿尔弗雷德·马汉,担任总统后,他仍然十分关心海军的发展前景。
罗斯福将阿尔弗雷德·马汉的思想带进了白宫,并对“大海军”思想极力推崇。他把军事预算主要用于海军上面,积极鼓吹建立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的海军。为此他聘请了马汉作军事顾问,在军事建设中把海军看作是美国对外扩张的唯一手段。他认为:现代海军的战略价值和用途不是防御,而是进攻。短短一年时间,西奥多·罗斯福给国会提出了一项课题:“美国要么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要么自甘落后,从此不在国际事务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为了获得海上的霸权和太平洋地区的霸主地位,必须建立强大海军,扩充海军实力。罗斯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先从理论上为此铺好了路,之后美国政府开始投入巨资修建战舰,同时积极寻找海外海军基地。
1901年至1909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实施了影响力最大的“大棒政策”,在世界各国激烈的军备竞赛中,罗斯福的“大棒”政策稳操胜券。他说:“你说话要温和,但手里要拿根大棒。”这里所说的“大棒”就是美国海军。
随着海军的迅猛发展,美国军事实力跃居世界首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这一时期将海军建设成了远洋进攻型海军。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海军法案,批准建造远洋战列舰,标志着美国海军新时代的来临。1894年,美国把原来分布于世界的5支舰队重新划分为两个主力舰队群,成为美国太平洋舰队和大西洋舰队的前身。20世纪初,美国海军的活动区域不断扩大,远洋作战的可能性也大大提升。对此,美国对海军的原有组织进行了调整。
1907年底,美国海军在罗斯福的提议下整编为两支舰队——由16艘战列舰组成的大西洋舰队和由16艘巡洋舰组成的太平洋舰队。
同时,根据国家外交政策的改变,美国海军的任务以及作战区域发生了重大改变。美国舍弃了原来的海军装备,不断地发展海军技术。首先引进了德国和英国船舶设计方案,以此提高本国舰船的性能;其次是自主研发海军装备技术。
这时期,美国的海军军舰发展迅猛。截至1905年,美国政府批准了4艘装甲巡洋舰、10艘一级战列舰,17艘其他舰只的建造计划,总吨位超过了15万吨。海军的年拨款高达1.18亿美元,占政府财政支出的五分之一,在列强扩军的角逐中,美国海军一直位居第三(1907年以前是居于英法之后,1907年后居于英德之后)。
1907年12月16日,对美国来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在美国东岸的切萨皮克港湾,一支以16艘战列舰组成的舰队从汉普顿锚地有序驶出,美国总统罗斯福站在“五月花”号游艇上对这些舰船一一检阅。这些威武的白色舰船上都挺立着12门330毫米口径的巨大舰炮,向世人彰显着自己的实力。
面对这宏伟的场面,罗斯福激动地对身边的人说:“谁可曾亲眼见过这样雄伟的白色舰队?我们应该要为此自豪。”这支舰队因此被称为“大白舰队”,代表着美国海军实力所在。
1907年,美国派遣舰队进行了环球航行,这支舰队以“大白舰队”为核心,共由20多艘军舰组成。12月16日,“大白舰队”从弗吉尼亚州汉普顿海军基地起航,沿大西洋一路南下,先后访问了巴西、阿根廷,然后穿越麦哲伦海峡北上,经过智利、秘鲁、墨西哥,最后来到美国西海岸城市旧金山。
休整两个月后,“大白舰队”再度启程,先后访问了新西兰、澳大利亚和菲律宾。1908年10月18日,经过近1年的长途跋涉,“大白舰队”抵达日本横滨港,向日本充分展现了美国的海上实力。
当“大白舰队”驶入横滨时,几乎所有日本人都为美国海军的庞大阵容惊愕不已。日本以“前所未有的亲切态度”欢迎和接待美国舰队,一名日本外交官表示:“美国舰队的远航没有引起日本的不快和恐惧,这是对和平的一种保障。”这当然不是日本政府的真心话,而是感受到美国海军的强大实力后不得已摆出的姿态。日本明白了自己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一改之前的强势态度,不再抵制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同时在暗中加紧发展本国的海军实力。
1910年,美国的“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和“密歇根”号战列舰横空出世,其排水量达到17750吨,跨入那个年代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无畏舰行列。
但美国并没有满足现状。到1914年,拥有世界第一经济实力的美国共建造了14艘无畏舰。截至1916年底,美国海军的军舰数量多达77艘。海军现役军人数量达到60376人,新型军种海军陆战队的人数也发展到10601人。其海军实力让其他西方国家不得不有所顾虑了。
根据远洋海军发展的需要,罗斯福把海外基地的建设问题也列为重点关注对象。1909年,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基地最后选择在夏威夷瓦胡岛的珍珠港。珍珠港的地位举足轻重,犹如太平洋上一把锋利的尖刀深深刺进日本海军的心脏,使之坐立不安,这也是日后美日战争的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并没有急于参与战争,而是保持中立。美国希望通过这次战争对其他国家的实力进行有效削弱,而且还从中大做生意。
1917年2月,美国接到了英国人截获的齐默尔曼的电报,电报中德国声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就会帮助墨西哥夺回美国西南部的领土。美国对德国的行为大为愤慨,于同年的4月6日对德国宣战。美国的参战让协约国的胜利提前到来。然后,美国作为战胜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海军有着极其严苛的限制,英国等国家在战争中消耗极大,国力衰微,军事力量恢复缓慢。美国以中立国的身份大发其财后又转变为战胜国,本国又远离战场未受打击,这些为美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从此,美国的军事实力飞速增长,一下跃居世界首位。
(参考资料:《悬在西太平洋的利剑——美国第七舰队》哈尔滨出版社2014年1月1日、《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一种深厚文化传统》《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16期、《孤立主义与美国的政策取向》《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16期、《美国孤立主义战略及其战略下的“有所作为”》《学理论》2012年27期、《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等;作者:赵学功、马振岗、黄保明、李斌、陈海宏等)
链接 太平洋舰队的传奇军舰——“企业”号航空母舰
美国在西太平洋展开狂热扩张时,军舰在每场海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41年珍珠港事件发生时,因推迟返港而侥幸逃过一劫的“企业”号,后来参加了太平洋战争中的大部分海战,也因此成为美国海军功勋卓著的传奇军舰。
“企业”号航空母舰(CV-6)是美国海军历史上的第6艘航空母舰,也是“约克城”级航空母舰的二号舰,更是美国海军赫赫有名的功勋舰。该舰于1934年7月16日在弗吉尼亚州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开工,1936年10月3日下水,1938年5月12日服役。
“企业”号建成时标准排水量19800吨,满载排水量25500吨。舰长246.7米,吃水7.9米,飞行甲板宽33.4米。装配有9台锅炉,利用4座帕森斯蒸汽轮机推动4轴螺旋桨。主机输出功率高达120000马力,最高航速可达32.5节,续航力为12500海里/15节。搭载武器包括8座单装127毫米炮,4座4联装28毫米机关炮,24挺12.7毫米高射机枪。舰载机90架左右,编制人员2217名。
“企业”号采用开放式机库,拥有前、中、后三台升降机;舰桥、桅杆、烟囱一体化的大型岛式建筑位于右舷,木质飞行甲板前端装有一台蒸汽弹射器,紧急情况下,飞机还可以通过设在机库中部的横向弹射器从机库里直接弹射起飞。
1939年4月,“企业”号航空母舰加入太平洋舰队。1941年珍珠港事件发生时,该舰因执行向威克岛运输飞机的任务并在返航途中遭遇恶劣天气推迟返港而侥幸逃过一劫。此后,“企业”号参加了太平洋战争中的大部分海战,成为美国海军功勋卓著的传奇军舰,为美国立下汗马功劳。
1942年1月11日,海军中将哈尔西指挥以“企业”号为核心的TF8和以“约克城”号为核心的TF17两个特混编队协同作战,在增援萨摩亚返航途中,TF8特混编队对日本作战,并对马绍尔群岛进行了空袭,这是美军自太平洋战争开始以来第一次有组织的反攻,“企业”号由此享有“反击前锋”的美誉,而哈尔西也成为美国公众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企业”号与“大黄蜂”号、“约克城”号埋伏在中途岛东北海域,一举击沉日本海军机动部队的4艘航空母舰。
1942年11月13日凌晨,日军“挺身队”与美军TF67巡洋舰编队相遇。天亮之后,“企业”号与从瓜岛起飞的鱼雷攻击机一起痛打落水狗,使日军的“比睿”号战列舰遭受重创,并于13日天黑后自沉,这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的第一艘战列舰。此时“企业”号已经是美军在太平洋上唯一的一艘可用航母。
1943年5月26日,“企业”号返回珍珠港,接受尼米兹海军上将代表罗斯福总统颁发的总统集体嘉奖,在所有参加二战的美军海军舰艇中,“企业”号是第一艘,也是唯一一艘获此殊荣的航空母舰。
随后“企业”号返回美国接受改装,延长飞行甲板,加装防鱼雷隔舱,强化防空火力和射击指挥设施,使所有高炮均由雷达指控,命中率大为提高。
1944年10月25日,“企业”号舰载机编队协助友舰击沉日军超级战列舰“武藏”号,航母“瑞鹤”号、“瑞凤”号和“千岁”号。次年3月至4月,“企业”号又参与了压制日本九州地区岸基航空兵和击沉超级战列舰“大和”号的作战行动。
1945年5月14日,“企业”号被神风飞机撞中,返回美国大修。在修理期间,日本宣布投降。此后,它参加了胜利庆典活动并承担了载运驻欧洲美国军事人员回国的任务。从1946年1月18日起,停泊在新泽西州的贝永市,从此再未出海。
在太平洋战争中,被海军官兵昵称为“BigE”的“企业”号九死一生,取得了20颗战役之星奖章,并成为第一艘荣获总统集体嘉奖的航母,也是美国二战唯一一艘同时荣获总统集体嘉奖和海军集体表彰的航母。在“企业”号光辉的一生中,共航行442475公里,击沉敌舰71艘,击伤192艘,击落敌机911架,在美国海军中没有任何一艘军舰能与之相比,“企业”号象征着美国海军的战斗精神。
1995年5月15日,美国国防部向“企业”号等追赠第16特遣舰队嘉奖,以表扬该舰队在空袭东京行动中的英勇表现。
(责任编辑:王文彩;参考资料:《悬在西太平洋的利剑——美国第七舰队》哈尔滨出版社2014年1月1日;作者:金金、韩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