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成本:是继续上大学,还是工作
当你非常幸运地同时收到某知名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和某知名企业的工作录用通知,你高兴之余,还面临着一个让人苦恼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进行选择?无论放弃哪个,都意味着放弃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这就涉及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机会成本。曼昆是这样定义机会成本的:“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事物所放弃的东西。”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阐释了一个关于是否上大学的案例:
上大学获得的主要利益是增加了知识,并且很可能在今后的人生中帮助你得到更好的工作机遇。但是付出的成本是什么呢?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你首先会想要上学需要的学费、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但是这些钱的总和并不是你为上学所放弃的全部东西。
这个计算方法有两个缺陷:第一个缺陷,它计算的一些成本并不是真正的上大学成本。就算你离开了学校,你仍然需要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只有当大学里的住宿费和伙食费比别的地方贵的时候,贵出的这部分钱才能算作上大学的成本。第二个缺陷,这个计算方式没有计算上大学最重要的成本,也就是你付出的时间。当你把这部分时间用来上学之后,你就不能用它来干别的事情,如工作。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不得不舍弃的工作收入是他们为上大学付出的最大单项成本。
在这个案例中,读大学的机会成本就是实际付出的金钱和时间,再加上舍弃的工作收入。在本节开始提到的关于选择知名大学读书还是去知名企业工作的问题,当你选择知名大学读书,被放弃的知名企业工作就是你付出的机会成本。
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领域都存在着机会成本。比如,在围棋对弈中,人们往往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向中央跳出,争取广阔的天地;另一种是坚实地在低线守空,把看得见的好处拿到手。这样一来,选择前者,一旦在扩张过程中失利,不仅不能取得更广阔的地域,而且会失去自己的领地;选择后者,虽然能够偏安一隅,但是却很有可能丧失发展的先机。选择前者还是选择后者,几番思量仍然难以决断,而难就难在对于机会成本的衡量。
机会成本主要应用在决策过程中,在决策中,选取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是放弃次优方案而损失的“潜在利益”。通常情况下,机会成本小的会被首先放弃。比如,在《孟子·告子章句上》中,对于孟子来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里的鱼就是孟子付出的机会成本,因为对于孟子来说,熊掌要比鱼贵重得多,鱼的机会成本比较小,所以成为被放弃的一方。
此外,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当我们将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也就等同于放弃了资源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这就产生了机会成本。例如,你拥有一套房屋,如果用来居住,你的机会成本就是出租所获得的利润;如果用来出租,则放弃了居住所获得的利益,同样产生了机会成本。
在企业管理决策中同样会时时碰到类似的情况。如某企业计划对某个山区进行投资,那里既有秀丽如画的风景,又有丰富的大理石矿。那么,是将这个山区投资建设成一个旅游区,还是建设成一个大理石矿区呢?建设成大理石矿区能够开采大量高价值的大理石,可以得到立竿见影的经济回报,但是势必会破坏环境;而如果将之建设成旅游区,虽然不能快速回笼资金,但是从长远来看,收益是非常巨大的。那么作为企业管理者来说,应该如何衡量机会成本,进而做出决策呢?
在现实中,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如将一定的资源用于发展养殖业,那么是开设养兔场还是养鸡场呢?假设养兔的收益是X元,养鸡的收益是Y元,而X>Y,那么,由于养兔的机会成本Y小于养鸡的机会成本X,因此,我们会选择养兔。当机会成本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时候,可以根据对市场的预期,大体计算出机会成本的数额,进而做出明智的选择。然而,还有的机会成本涉及人们的情感、观念、感受等内容,是无法用货币衡量的,这样,选择就变成了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比如,公司决定裁员,那么是裁去为公司创造较少效益但是跟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还是裁去为公司带来相对较多效益的新人呢?
可以说,机会成本的影响遍布了企业管理的各个角落,投资什么项目、将任务安排给哪位员工、和哪家公司合作……只要有选择,就需要考虑到机会成本问题。选择,固然是让人苦恼的,但是有选择才有自由,因此,作为管理者来说,一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因素,充分衡量得失,果断、快速地做出当前形势下最有利的选择。唯有这样的管理者,才是一个合格的、能够引领企业走向辉煌的管理者。
经济启示录
在曼昆教授举的“是否继续上大学的策略”案例中,上大学需要支付的金钱、时间以及放弃工作的收入的总和就是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做任何选择的时候必须衡量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