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修炼手记:你所不知道的留学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伍 第一节是公益课

去折纸鹤那天,我起先并不知道具体的内容。直到来到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室,听那边的工作人员详细介绍情况,才知道原来我们到了一个公益组织机构,这里专门给有心理疾病的居民进行辅导,纾解情绪,打开心结,减轻他们的压力。特别的服务对象是小孩子和老人。这两个群体有对心理服务的高需求,而我们所做的点滴也许可以帮上他们。

具体的劳动项目是折纸鹤。每个人得到分发的纸鹤折叠说明单页。上边画着折叠步骤,一个个环节,按照指引操作即可。老师坐在讲台上,教室里的桌子呈环形摆放,便于大家面对面交流。

开始折叠,一张张彩色纸,在我们的手底下快速地变成了一只只玲珑的小纸鹤。而折叠了一部分之后,就有人过来用大口袋收走,再分发一部分彩色纸张给每个人。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起初的新鲜劲儿逐渐淡去,越来越觉得烦琐。事实上,这个过程就是美国大学生的必修课——公益劳动。

特别是在密歇根大学,在法学院。我们被分成几组,自己所在的这组做的是心理辅导中心的纸鹤制作,而其他几组,有的去分拣水果,把橘子里腐烂的挑出来,还有的去植树。

劳碌却充盈着快乐的一天转瞬即逝。不仅在于我们从事了与校园生活很不一样的服务劳动,与学习毫无关系;更重要的是这次的活动让人接触到美国当地的社区服务环境。才发现,原来美国的公益组织、公益精神如此盛行。而这一点在来到美国之前,我的认识颇为模糊。

曾经以为法学院的学习只是知识的灌输和理念的碰撞,或者有与老师和同学的精彩互动,却不知道原来公益劳动也属于课程的一部分。更意味深长的是,这是大家来到法学院的第一课。

当然,公益活动也让我们有认识新朋友的机会。因为除了LLM学生,JD学生也在,都是一年级的学生,大家同样作为刚入学的新生来参加活动。这活动不局限在法学院小群体,而是融入了美国当地社会。

结束一天的活动,和一个JD交流,她告诉我,自己本科在哈佛大学,学的是经济学。我很好奇地问她,为何不选择哈佛大学法学院,而来到密歇根大学?她说因为密歇根大学是一所国家级的大学,是公立大学的第一名,是美国人心中伟大而卓越的学校。当然哈佛也厉害,但她觉得,哈佛在波士顿地区,是一个区域性的学校。这改变了我的认知。

对密歇根大学的情感和认同,是随着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逐渐加深的。起初我只认为这是吴经熊拿到博士学位的学校,为民国和后来的法学界培养了大批人才,更有许多中国校友,对中国人很友好。后来随着了解的深入,才知道原来密歇根大学在美国当地人心中也是一座圣殿,是非常了不起的学校。“It’s a great university.”曾经遇到的美国人这样告诉我。

也有人说,密歇根大学被简称为UMich是不对的,大家更喜欢称其为Michigan。“It’s Michigan!”说这话的老人用激动而热切的语气说。作为密歇根当地的老人,这话语洋溢着浓烈的情感和自豪。他的潜台词,是“It’s our Michigan(这是我们的密歇根!)”

如今,“密歇根”有一种中文译法是“密西根”,这也是有渊源的。曾经密歇根是它的通用简称,而在2016年,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应美国密歇根州州政府的热情邀请,在洁白的宣纸上写下“密西根”三个字,“密西根”从此“正名”。

其实,这个更名的过程颇有故事。密歇根州是美国最早与中国正式建立官方联系的州之一,每年密歇根的州长都会来到中国,加强友好交流。而在国际交往中,大家对Michigan的称呼总是不统一的,人们习惯用“密歇根”,也有人叫“密执安”,还有人翻译成“密西根”。一篇文章专门讲述了对翻译为“密西根”这个名称的由来。因为这三个汉字简约通俗,人们都认识。而且“西”这个字隐含着学校处于美国中西部,结合了发音、用字、含义三方面的优势。曾经还有场辩论会专门针对这个名称的翻译,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组成了三支辩论队。最后由五位校友进行评判,中国人民大学辩论队胜出,名字也最终被定为“密西根”。

这虽然让很多毕业的校友感到不合适,因为教育部留学认证的证书上用的是“密歇根”,而以往常用的惯称也让人一时间难以适应新名字。但无论如何,这个称呼得到州政府和密大中国校友会的认同,应该会逐渐从官方角度确定下来。

基于这个原因,如今,“密西根”成为校友们对学校共同的称谓。名字蕴含着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洋洋洒洒的公益精神也如同阳光,沐浴着每一个密大学子。因为是公立顶尖大学,又以公益精神作为校园文化,每个来到这里的学生,都受到一番洗礼,带着浓厚的利他精神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