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培养一个习惯需要多长时间
既然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不断地进行刻意重复,那么,需要重复多长时间呢?有人说7天,有人说21天,也有人说30天。
其实这些说法都是不准确的。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21天能够养成一个习惯。美国医学博士麦克斯威尔·马尔茨认为,改变心理意象需要至少21天[7],可我们并不能依此认定,培养一个习惯就需要21天。
在我看来,习惯的养成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这主要还是看你想要养成的习惯种类,本身强度,而且个体之间的差异也会影响耗时的长短。
其实,我觉得非要纠结于养成一个习惯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养成习惯呢?因为我们想要将这个行为长久地坚持下去。既然要一直做下去,那么知道养成这个习惯需要具体多长时间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之所以有很多朋友对习惯形成的时间那么在乎,其实还是因为他们在重复行动时感到刻意和抵触,因此才会希望尽快形成习惯,这样就能“自动”完成,不用再痛苦地坚持了。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当我们明白为什么会纠结就好办多了。
其实当我们进行刻意行动时,感觉阻力变小,完成时没那么痛苦,就已经成功了大半。与其将心力用在思考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上,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去琢磨和试验如何才能减少自己在刻意重复时遇到的阻力。
日本作家古川武士认为培养行为习惯分为三个阶段:反抗期、不稳定期和倦怠期。[8]
在习惯养成的反抗期,我们所遇到的阻力是最大的,根深蒂固的旧习会对新建立的行动指令“百般阻挠”。而这个时期恰巧是我们从编写计划书转到具体实践中的阶段,我们会由原来的假设目标到真正身体力行,而这个反差会让我们感到很不适应,且原先的热情高涨也会被现实这盆冷水浇得冰凉。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那段时间,每天吃完晚饭后我都会习惯性地往沙发上一躺,枕个靠枕就开始玩手机,而且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后来我发现自己的肚腩越来越大,不得已制订了一个“饭后百步走”计划。我打算吃完饭后休息一小时就去健身房锻炼,然后洗澡回家。多么完美的计划啊,但当执行起来我才知道旧有的习惯是多么顽强!
每次吃饭时,我就已经开始通过想象来对比玩手机和去锻炼这两种行为了。一个是窝在沙发上舒舒服服地玩手机、看段子,笑得像个孩子;一个是在健身房挥汗如雨,累得像个孙子。如此鲜明的对比,纵然我内心多么渴望恢复魔鬼身材,仅仅在想象时我的意志力就已经宣布投降了。
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那时的我早已习惯于“饭后一躺,手机一玩,零食一吃”的模式,一到饭后时间,我的身体就开始犯懒。光靠一个目标是无法让我从原本早已习惯的模式中走出来的。而不适应就是我们在这个阶段里选择放弃的主要原因。但当我们进入到不稳定期后,再进行刻意行动时,心理上的阻力就开始逐渐变小,但这时我们又通常会因受到外界的干扰,选择放弃。
你原本计划每天下班后学习一小时英语。好不容易撑过反抗期,学习英语开始变得比以前容易一些,但这时总会有各种事情打乱你原本的计划。比如临时加班、饭局应酬、约会、陪伴家人等。而此时,你已经进入了不稳定期,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能自主学习,但当有其他事情打断时你就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度过不稳定期,你就进入了习惯养成的最后一个阶段——倦怠期。
在进入倦怠期后,完成规定的任务将变得不再困难,但起初实现目标的斗志与激情也消耗得所剩无几,没动力、没希望,感到无聊、空虚是养成习惯的最后一道阻碍。
只有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来判断自己处于习惯养成的哪个阶段,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这远比我们一味地掰着手指头过日子,计算着什么时候才能养成习惯有意义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