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子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明朝的屯田

唐朝之后,石羊河显得很孤独。这一时期的治水,大多沿袭过去各朝的经验,萧规曹随,但也多有效验。石羊河虽然发出了沉重的叹息,但还是养育了一方水土一方人。千年间,石羊河流域仍然孕育出了辉煌的文化,如凉州贤孝、河西宝卷等,都在这一时期显出了炫目的光亮。其地方官吏教民治水的记载,也散见于各代的史册之间。

比如西夏。西夏在河西曾驻兵十余万人,因为跟匈奴一样,也是全民皆兵——“无复兵民之别,有事则举国皆来”(《续资治通鉴长编》),“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备弓矢甲胄而行”(《隆平集·西夏传》),所以,士兵成了西夏发展生产的主要劳力资源。《西夏法典——天盛年改旧定新律令》明确规定,生荒地归开垦者所有,可以永远占有,并有权买卖。这是在用法律的形式鼓励垦荒拓田,据说,确实促进了河西走廊的土地开垦。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辽征西夏,“北路兵至西凉府,获羊百万,橐驼二十万,牛五百”(《西夏书校补》)。

元代也很重视农业,鼓励垦荒,它派遣了大量移民到河西开垦荒地,由政府提供耕牛、种子和农具等。公元1264年,元朝政府设置甘肃总管府,开始治理水田,并派专人负责管理河西水利。据《元史·列传》记载:“始开唐来、汉延、秦家等渠,垦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土为水田若干。”

到了元末明初时期,河西环境开始恶化,“地土塉薄,天气寒冷,耕种无时,(甘肃镇)附近力勤者种一歇二,方能收获;地远力薄者,三四年方种一次”(《明神宗实录》),“霜早春迟,雪多雨少,故丰歉难期”,使“军伍每以缺食为病”(《明太祖实录》)。丰收的土地开始歉收了,唐朝的幸福生活成了历史,但明朝并没有放弃河西大地。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平定残余的元朝势力,将河西正式划入明朝版图之后,便开始了对河西的治理。其方式,仍然是派遣大批军队驻防屯田,充实边防之余发展军屯。洪武九年,再置凉州卫,从内地大批移民到河西,发展民屯,并设置陕西布政司西宁道分守官,监管屯田水利。据说,这批移民是从山西大槐树下出发的,直到今天,你要是问到河西人和西部人的祖籍,仍会有很多人告诉你,他们是从山西大槐树下来的。可见,明朝那次移民的规模非常大,影响也很深远。

在此期间,明朝政府在全国各地都派遣了使臣,他们的职责是分巡各地,督修水利,石羊河流域也在兴修之列。宣德年间,朝廷又派遣御史巡察河西水利。此外,当地官员还采取各种措施,招募外地贫民开展屯田,使武威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屯田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水利发展,武威当时以黄羊、杂木、金塔、西营四条河流为主,形成了三十二条灌溉渠道。灌溉网络遍满整个绿洲,石羊河流域的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已初具规模,凉州一度被称为“塞北江南”。对于这段治水史,史籍多有详述。

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十二月,镇守甘肃总兵官都督费奏准,将凉州原备御士卒耕种的田地,给本处官军之家有丁力者耕种。此举给明朝政府带来了麻烦。据《明史·志》记载: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巡按御史许进言:‘河西十五卫,东起庄浪,西抵肃州,绵亘几二千里,所资水利多夺于势豪。宜设官专理。’诏屯田佥事兼之。”意思是,河西十五卫,东起庄浪(今永登),西抵肃州,绵延近两千里,其水利设施大多被有钱有势的人所强占。许进建议“宜设官专理”,也就是从各地豪强手中夺回水利大权,设立专门机构,纳入屯田,统一管理。

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北沙河下游的三岔、蔡旗等堡告准,每年五月初一起,由上游的高头、乌牛、徐信、小沙、梅杞等五坝,给下游放水七昼夜。这是武威至今发现的最早一起有文字记载的、由官府调解的用水事件。事隔四十四年之后,即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因为北沙河上游乌牛等坝不让下游三岔、蔡旗卸水,再次引起上下游水利纠纷,官府判定“仍照正德二年规定执行”,就是说,上游乌牛等坝必须给下游三岔等放水七昼夜。但此后纠纷仍时有发生,一直持续到清代、民国乃至当代。这成为后来的凉州、民勤等地水利纠纷的一个缩影。在长达数百年的时空中,因为水的争端,同饮石羊河水的大凉州人,时不时就反目成仇,上演无数惨不忍睹的悲剧。这到底是水之祸,还是人之祸?

当然,明朝对水利的治理还是很有效的。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巡抚都御史杨博写了《查处屯田疏》,提出:“河西事体重且大者,莫过于屯田一事,遂即案行守、巡、兵、备四道,各将境内荒芜田地,通行查出,或上下水利不通,应该挑浚,或人力牛种不敷,应该处给,或从来抛荒未种,应该开垦,逐一议处明白。……藏富于民,实自古经略之长策。……万一虏骑充斥,仓廪匮竭,河西不几于坐困乎。”(《皇明经世文编》)可见明朝对河西屯田的重视。

经过明廷不遗余力的整修,河西大地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渠、坝等水利设施。但那些河西的大小豪强,仍千方百计想侵占膏腴之田,并长期占据水道。他们“既占肥饶之地,复专灌溉之利”,使河西屯田之“膏腴在官,而瘠薄归军;官厚其利,军任其赋”,“军民莫敢与争,多误耕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宣德年间,明朝政府又在河西设立了河渠提举司,负责管理水利,并派遣监察御史巡视督察……

世界就这样喧嚣着,随着石羊河的水声,流淌到了下一个朝代:清。

对石羊河流域来说,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