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经典导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古音系研究·研究古音系的方法》之『分部』和『审音』

魏建功

☉1901—1980☉

江苏如皋人。“九三”学社主要创始人之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四届代表。1919年入北京大学英文预科,1921年入北京大学国学门,受业于钱玄同、沈兼士、沈尹默、马裕藻诸名师。1923年在北大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魏建功先生受当时国民政府委派,任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推行“国语”,成绩显著。同时参与创建“国立台湾大学”,出任台湾大学中文系首届系主任。1948年底,魏建功先生返回北京大学。1949年3月,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不久受命任职“新华辞书社”主任,主编《新华字典》。1956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9年主持组建北大“古典文献专业”,设置于中国语言文学系。1962年出任北京大学副校长。魏建功先生是20世纪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语文教育家、古文献学家,一生撰著颇丰,有500余万字的著作存世,涉及汉语言文字学、文学、民俗学、诗歌创作等领域,影响甚巨。2001年7月,值魏建功先生百岁寿辰之际,汇集其生前主要著述的《魏建功文集》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经典导读

中国的音韵学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清代,随着乾嘉考据学的发展,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的研究也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西方历史语言学的输入,中国音韵学研究又取得了新的突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便是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于1915—1926年陆续发表)。与此同时,现代音韵学史上第一本概论性质的著作——钱玄同的《文字学音篇》,也在此期间发表(1918)。这本书既总结了传统音韵学的研究成果,又运用了现代语言学的方法,融会古今,自立系统。由于这一特异的治学理念和研究方法,钱玄同在当时便被称为“古今中外派”的代表。魏建功先生作为钱玄同的学生,也特别注重在音韵学研究中融合中外的材料与方法,正所谓“将材料的运用和方法的训练都不分畛域,破除主奴,融合起来”[74]。魏先生的《古音系研究》写成于1934年,乃是十余年读书、研究、思考、实践的成果,集中体现了魏先生融会古今中外的治学理念、严谨求实的治学方法和积极创新的治学态度,被认为是“音韵学乃至语言学领域内的最富时代气息、战斗精神的著作”[75]。这本著作与音韵学通论或一般教材不同,是魏先生总结评价前人研究成果并独抒己见的专著。其中的许多观点和提出的问题颇具启发意义,许多思路和方法可资借鉴,不少结论仍沿用至今,在八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职是之故,我们在此推介此书,希望读者诸君亦能从中感受到魏先生广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与震撼的力量[76]

《古音系研究》一书除下卷首的序言和《开宗明义》(引言与总纲)外,共有六个部分,分别为“古音系的分期”“古音系的内容”“研究古音系的材料”“研究古音系的方法”“研究古音系的条件”和“古音系研究的实际问题”。这里先对全书章节作一概述,以使读者对《古音系研究》一书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在“开宗明义”中,魏先生首先说明了研究对象“古音系”的概念:“凡是在今日国音以前的音韵的研究皆属于‘古音系’。”[77]即包括了今日语音之前的所有语音及其变化。在“古音系的分期”中,魏先生据时代将汉语语音分成了七期: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和现代,其中第一至第六期都属于“古音”的范围。若据可靠的语音材料来分期,又可分为“有韵书以前”和“有韵书以来”两期。前者是古音系研究最重要的部分,因后者已有韵书作为依傍,可以据而分析出某时某地的语音系统。在“古音系的内容”一章,魏先生从现代语音学的角度科学地解释了“声”“韵”“调”等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音韵学中的其他概念,包括“清”“浊”“发声”“送气”“收声”“某母之余”“阴声”“阳声”“入声”等概念。这些概念在传统音韵学中玄妙难辨,让人如堕五里雾中,然而一经语音学的分析解释,就立刻简明易懂了。另外,在该章最后又有“词”一节,其中所举的词其实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一个双音节语素所构成的词,主要为联绵词。

全书的第三章是“研究古音系的材料”。在这一章中,魏先生详细讲述了研究古音系所能依据的各种语言材料,包括“文字之假借及谐声者”“文学作品之有韵者”“反切及直音”“古籍注疏及校勘记”“韵书及韵学书、字典”“古今方言”“中外译音”“连绵词及古成语”“汉字支音”(域外汉语译音)和“同语族语”这十种。魏先生于每种中皆细论使用该材料研究古音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举例说明。第四章即是“研究古音系的方法”。第五章是“研究古音系的条件”,主要讲述古音系研究者所应具有的观念和素质,包括“知难”、“持衡”和“理惑”这三个方面。全书最后一章是“古音系研究的实际问题”,共列20条,是为全书所想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魏先生《古音系研究》一书详细论述了音韵学的相关概念、汉语语音的分期及研究古音的材料、方法、注意事项及相关研究史,可谓首尾完整、内容全面。遍观当时同类著作,它书罕见如此兼蓄并包、丰富全面的论述。而现今音韵学方面的通论性书籍,其结构大多与此书相仿。由此可见,魏先生《古音系研究》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今天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第四章中,魏先生从“分部”“审音”“论变”和“探源”四个方面论述了研究古音系的方法。其中,“论变”主要讨论的是历史语音的变化规律,“探源”主要研究的是音义关系,从今天的角度看都属于专门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并非直接相关。而前两者“分部”与“审音”一者研究音类,一者研究音值,皆为研究古汉语语音的具体方法。魏先生认为,在古音系的研究中这二种方法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他说:“原来古音系的研究当然主旨必在审音,不过审音的究竟却离不了是音素价值的决定,分部就成为第一步基本。”[78]即研究古汉语语音的目的是构拟音值并建立语音体系,但其先必须从分部即归纳音类开始。

在分部方面,魏先生共总结了七种方法,包括:反切系联分部法,等列同异分部法,行韵相叶分部法,谐声系统分部法,同音假借分部法,异体重文分部法,和韵书分合分部法。具体而言,反切系联分部法即是“反切系联法”,通过对韵书中的反切进行系联来归纳音类;等列同异分部法指的是通过韵图来协助归纳音类;行韵相叶分部法指的是通过研究韵文中的压韵字来归纳音类(主要是韵类);谐声系统分部法指的是通过研究谐声偏旁,将具有同一谐声偏旁的字都归纳到一类中去;同音假借分部法是通过“读如”“读若”等材料,将部分字依其所通的读音归纳到相应的类别中去;异体重文分部法是通过研究异体字,将一个词的不同写法都归入一类中去,且能据此知道这些异体所谐声旁的类别;韵书分合分部法指的是或通过描述某一韵书(如《广韵》)中各韵的分合状况来描述某一时地的语音面貌(即“谐声系统分布情状对照归纳法”),或者将各音类依语音上一定的关系(如相近,或具有相同的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排列在一起(即“韵目音类次第相配法”),或者通过研究韵书本身的韵目来归纳其中音类,并通过研究不同韵书之间韵目的同异来发现语音的变化(即“韵目分合比较法”),或者通过归纳韵书的韵字来归纳其中音类(即“归纳韵字法”),或者根据各类在语音上相互配对的关系(如阴阳入相配)将其配合在一起(即“音声相配法”),或者通过研究《切韵》中声韵的配合关系来发现更早的语音的线索(即“韵部纽类交比法”)。魏先生认为,前四种方法是整理音系分出音类的主要方法,第五种与第六种方法则是给音系中的特例寻找归宿的方法。同时,魏先生还指出了分部研究中的不足,主要在于“多偏在韵部而忽于声类”“多重于汉以上音的混括而疏于断代分析”,“多详于纸面纂集而略于唇吻实查”,因此要注意“声韵兼顾”“时地划清”和“着重语言”[79],于是就得注重审音的方法。

在审音方面,魏先生共总结了十种方法,包括:沿革比较,叶韵及异文假借合证,连绵词及古成语释音,方言释音,语根转变考释,音训字释音,译语还音释,同语族语对照,汉字支音参考和等列推证。具体而言,沿革比较是通过研究诸韵书的沿革变化(如各韵次序的变化)来探究某些声韵可能的音值;叶韵及异文假借合证是通过研究韵脚字、异文和假借字来审音;连绵词及古成语释音是通过研究连绵词和古代成语来发现古音的某些特征;方言释音是通过研究方言以应用方音系统中的现象去验证古音系,并且通过比较各时代方言的记载以比勘出音变的历史;语根转变考释是通过研究具有同一“语根”的词的不同读音来发现这些不同读音所反映的音变的线索;音训字释音是通过研究声训中的释词与被释词的语音关系来进行审音,如对于声母相同的释词与被释词则求其韵之不同处,对于韵相同的则求其声母之不同处,若声韵都不相同的则更研究其间关系;译语还音释是通过研究汉语词汇与外语音译词的对音或外语词汇与汉语音译词的对音来探究古代汉语词汇及相应音类的音值;同语族语对照与汉字支音参考是通过研究汉语的同一语族的语言或日语、韩语和越南语中的汉字音来参考审定音值;等列推证是或由等韵门法求音理的解释,或由音理求等韵门法的解释,俱为审音的表里。

在对“分部”和“审音”的阅读中,我们可以发现魏先生的研究有以下特色。

首先是重视时地的观念。在研究当中,魏先生特别说明要“时地划清”,既重视语音的历时变化,又重视语音在地域上的不同。如在同音假借分部法中,魏先生特别说明这些标示汉字读音的材料应该“认定了‘时’‘地’,决定其部居”[80]。在韵书分合分部法中,魏先生指出“韵书代表的音系或有古今,或有方俗,不可以一体混统”[81]。另外,在行韵相叶分部法中,魏先生还专门将先秦到汉初的作品依各自的时代与地域绘入表中,形成纵为地域横为时代的表格。这样一来,我们发现同一作品中可能有时代与地域不同的部分,而不同作品间可能有时代与地域相同的部分。各作品乃至一部作品中各篇章的时代与地域都得到了明确的标示,这样在研究语音的时候就可以准确地选择比较对象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而不致眉毛胡子一把抓。

其次是重视对研究史的总结和述评。在论述研究古音系的各种方法时,魏先生皆首先对前人的研究方法总结述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方法。如在论述反切系联分部法时,魏先生总结了前人的三种方法:陈澧的单纯系联法,曾运乾的侈弇鸿细系联法,白滌洲的统计系联法。魏先生逐一评述了三种方法的同异以及长处和不足所在,最后认为这三种方法“合用则众美兼收,偏用就不免疏漏”[82]。又如在论述“叶韵及异文假借合证”这一方法时,魏先生共罗列了陈第、顾炎武、江永等前辈学者的方法,并对其分类述评。应该说,在当时的音韵学著作中,很少有如魏先生一般详细分类评述前人研究方法的著作。从这一点上说,魏先生的这一著作同时兼有“语音研究史”的特色,在当时可谓戛戛独创。

再次是内容兼蓄并包。罗常培先生在序中提到魏先生此书在“研究古音系的材料”方面是“兼蓄并包”,其实在“研究古音系的方法”方面也是如此。魏先生在“分部”一节列举七种方法,在“审音”一节列举十种方法,可谓是囊括古今中外,将先前的研究方法依类搜罗殆尽。另外,这些研究方法并不仅针对汉语同一个时期,而是针对汉语各个时期语音的研究方法。如在“分部”一节,“反切系联”和“等列同异”传统上主要是对中古音的研究方法,“行韵相叶”“谐声系统”“同音假借”和“异体重文”主要是对上古音的研究方法,“韵书分合”主要是对中古音和近代音的研究方法。魏先生将其皆收于书中,予以述评。总之,魏先生一书内容丰富全面,涵盖面广。正如罗常培先生所说:“试问现在已经出版的音韵学著作,有那(哪)一本能像他这样兼蓄并包?”[83]

最后是具有强烈的独创精神。在著作当中,随处可见魏先生的新观点。除下前文提到的以外,又如提出“(《说文》)所收的文字决非是一个时代的,所谓谐声的系统严格的说也不能是一个时代的”[84],指出“审音不能尼(泥)守《切韵》系统的分合”[85],提出猜测“(《方言》)‘或曰’‘或谓’的音当较常见的为晚”[86]等等。这些观点未必全都准确无误,但都提示着语音研究中的新问题,能给人以启发。另外,对于别的学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魏先生也会直接指明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如针对当时某些研究者用谐声系统研究上古音时采用《切韵》以下韵书中材料的做法,魏先生直接指出其中之误,并说明“谐声系统本身的字有变迁,我们治音史而不兼攻字史,是有危险的”[87]。又如指出黄侃“古本韵”“古变韵”“古本纽”的方法和结论都靠不住,但又说明这一方法并非不好,只是需要更细密地来运用[88]。总之,这部著作中多有魏先生的创见,从中可见魏先生富于批判性的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当然,以上诸条也只是略举大端。其余特点,如重视考察音义关系,重视语音的变化规律,声韵并重,重视语言层面的研究等,因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再一一详述了。此外,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我们还能感受到魏先生条理之清晰,论证之严密,眼光之长远,气魄之宏大。相信读者诸君读完此书后,不仅能学到新知、提出疑问、获得启迪,从而对音韵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还能从中品味到魏先生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风格,领略到20世纪初中西学术、新旧学术碰撞时那风云激荡、百家争鸣的时代浪潮。

(任荷撰稿)

推荐版本:

魏建功《古音系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版

延伸阅读文献目录:

1.魏建功著,严绍璗、张渭毅编选《魏建功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魏建功《魏建功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3.魏建功《魏建功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4.王力《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1956年版

5.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