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堂诗词课(诗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章 山水

 

去旅游想必是很多小朋友喜欢的,跟着爸爸妈妈参观一个个风景名胜,尝一尝当地的美食,顺便买点有趣的纪念品,那还不开心得像只猴子?如果是和同学们一起出去游玩,那就更热闹了,哪个景区如果迎来了一群小朋友,就像是放进了一群鸭子,天都要吵翻了。很多诗人天生就是旅行家,一言不合就背上包外出散心了,用现在的话说,那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比如,我们的天才诗人李白就是杰出代表,要不他怎么能写出那么多赞美祖国山河的诗篇呢?

我国地大物博,好山好水多的是,描写山水的诗词从来不缺佳作,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诗是宋朝大诗人苏轼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的才华无可挑剔,但做官的运气并不怎么样,一辈子被贬了好几次,四处漂泊做官。好在他是个豁达的人,官场混不好就到山水里找找乐子,这倒便宜了我们,否则我们还看不到那么多优秀的山水诗呢。

在介绍这首诗前,我们要先说一下山水诗的分类,古人讲究“寄情山水”,很多人在写山水的时候,是在借着山水表达自己的情感。心情有好有坏,同样的山水,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慨,这一点,我们会在后面讲诗词的感情时再详细说。除了寄情山水以外,还有些山水诗是单纯描写景物的,如果硬要说其中的感情,只能是诗人观赏美景的喜悦之情。今天要说的这首诗,就是纯写景色的。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苏轼在杭州做通判,杭州最著名的景点当然是西湖。身边搁着一个这么美丽的西湖,大诗人的笔怎么停得下来?于是他写下了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最出名的就是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名翻译过来就是“在西湖边喝小酒,看看天晴时的西湖和雨后的西湖”,你看,诗人就是诗人,多能找情调,趁他还醉醺醺的,我们去偷瞄一下他的这部作品吧。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的前两句用语不凡。“水光潋滟晴方好”,说的是晴天时,西湖水面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微波荡漾,湖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西湖周围的群山,在细雨笼罩下,朦胧空灵,若有若无,非常美妙。仔细品味一下,两句诗其实又是一副工整的对联。“水光”对“山色”,“潋滟”对“空蒙”,“晴方好”对“雨亦奇”。这里我们得强调一下,苏老先生赏景,当然不是晴天只看湖光,雨天只看山色,而是巧妙地用了互文的笔法,把每个时段最好的一面直接呈现了出来。

诗的后两句进入了想象环节,想象是诗人创作出好作品的一大法宝,刘禹锡从洞庭湖想到了白银盘,李白从庐山瀑布想到了银河,既是形象的比喻,也是美妙的想象。应该说,苏轼的这次想象更加超脱,他没有从外形上为西湖山水设喻体,而是从整体上对西湖的神韵做了比喻。

“欲把西湖比西子”,他是要把西湖比作美丽的西子。西子是谁?就是古代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西施,能把吴王夫差迷得神魂颠倒,甚至亡了国,自然颜值了得,用现在的话说,那是绝对的女神。西湖风光秀美,那种美是一种南方水乡的精致、细腻、温柔之美,把它比作温婉可人的美女,实在很贴切。所以呢,诗人接着说,“淡妆浓抹总相宜”,意思是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也好,浓妆也罢,都是很恰当的。

苏老先生可是真的喜欢西湖,他后来还曾出任杭州知州,主政期间,不但发动百姓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了苏堤,还引入了一种自创美食东坡肉。玩的、吃的都凑齐全了。同学们到西湖玩时,千万别忘了走一走美丽的苏堤,吃一块肥而不腻的东坡肉,纪念一下这位乐观豁达的大诗人。

 

知识链接

西湖实在太美了,很多诗人都在西湖留下了传世佳作,下面两首诗分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和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咏西湖名作,把他们的作品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比较一下,你觉得谁的更胜一筹呢?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