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多情伤离别
无论什么诗词歌赋,离别都是常见的主题。亲人送别,总是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夫妻之间的离别,更是每每让人肝肠寸断。宋朝的姚宽曾写过一首《生查子》,描写的就是一段夫妻分别场景:“郎如陌上尘,妾似堤边絮。相见两悠扬,踪迹无寻处。酒面扑春风,泪眼零秋雨。过了别离时,还解相思否。”说是男子如路上扬起的飞尘,女子如堤岸边飘摇的柳絮,飞尘和柳絮飘忽不定,一会儿就了无踪迹。这个比喻何其形象,又怎能不让人唏嘘感动。但是,分离还是难免,结果,女子泪如秋雨,心中还在念叨,过了这离别的时刻,你还会思念我吗?
当朋友之间别离时,古人往往还有置办酒席赠别的习惯,席间写上一首诗,填上一首词,既是表达惜别之意,也是为了彼此间留个纪念。晏殊的《踏莎行》就是著名的离别词,写的正是饯别时的场面:“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这里的“祖席”,是指送别时的宴席,因为古人把祭祀路神叫“祖”,所以饯别宴会也就称为祖席。晏殊把饯别写得非常传神,宴别后,送行人的马不断嘶鸣,穿透树林,行人的船在江上渐渐远去,离愁弥漫在天涯海角。不得不说,由于词的句式更加灵活,它在意境的营造上比诗更加精深,抒发的感情也更加曲折精致。
在宋词中,最著名的离别词非柳永的《雨霖铃》莫属:“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在这首词里几乎运用到了关于离别的所有意象:寒蝉、长亭、兰舟、烟波、清秋、残月、杨柳……但是,在柳永笔下,如此密集的意象并没有给人机械堆砌的感觉,他把意象镶嵌得不着一丝痕迹,成就了离别词的绝唱。
离别的话题确实太沉重了,今天我们重点要介绍的这首词,感情色调上没有柳永的《雨霖铃》、晏殊的《踏莎行》那般低沉,在创作手法上也有别于其他同类作品,或许能帮我们稍稍放松下心情。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北宋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名句。这回,我们这首词的名字也差不多,是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巧不巧,连友人的名字也差不多,都叫“浩然”。友人鲍浩然要去浙东,那里是山青水秀之地,王观要送上怎样的祝福呢?
上阕前两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很多离别词一般先写离别场景,但这回王观不走寻常路,先是来了一个比喻。他把水比成了流动的眼波,把山比成了聚拢的眉毛。瞬间,在词人的神来之笔中,南方清澈的江水成了美人顾盼生辉的眼神,层峦叠嶂的山峰成了美人紧蹙的秀眉,两种不同的美被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
上阕后两句“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继续承接前面的句意:请问行人你要去哪里?原来是“眉眼盈盈”之处。眉是山,眼是水,而眉眼盈盈之处自然是山青水秀的地方。那里的山水优美宜人,就像美人脉脉含情的眼神一样。或许,我们还可以将这多情的眼神,看作是词人对远去友人的眺望,山水和目光相连,祝福和不舍都在不言中。
下阕词人的语言表达更加简单质朴,就像是从口中自然而然地念叨出一般。“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看来,王观送别友人的时候是暮春时节,北方的春早已过去。所以,词人说自己刚刚把春天送走,这回又要把朋友送走。他对友人的留恋就像人们留恋春天一般。
下阕后两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词人再次接续前面的比喻。北方的春天早已过去,南方天气温暖,春天或许还要停留片刻。王观既带戏谑,又不失深情地对朋友说,也许春天是跑到了你要去的南方,如果你到了江南,追上了春天,千万要和春天在一起啊。
王观的这首送别词用语毫无晦涩的地方,通篇贯穿的比喻既新颖又形象,让人耳目一新。在这里,你看不到浓重的惆怅、哀伤,只有一股江南烟雨般的淡淡眷恋。
知识链接
下面两首离别词和王观的作品一样,文风质朴,其中寄托的感情真挚动人。
卜算子
南宋 石孝友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jù]。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难凭据。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贺圣朝
北宋 叶清臣
满斟绿醑[xǔ]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