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学会当众讲话的艺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说话是门大学问

记住对方的名字,迅速拉近关系

我们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如果能够在恰当的时机出乎意料地叫出对方的名字,一定会让对方喜出望外,迅速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即使你是在和一个你之前并不是很熟的人打交道,也会给别人留下极好的印象。因为名字对于个人来说,决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或者是一个代号,包含了更多的意义——你叫出别人的名字证明你知道他,也就意味着他很有名气、很有能耐,会让他觉得备受尊重。

小明是一位刚刚入职的新员工,他所在的公司每天都会给职工提供免费的午餐。小明一开始去打饭的时候,打饭的师傅每次给他打的饭都是很少。由于刚开始工作,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小明往往很早就开始饿了,所以,有一次当他下去打饭的时候,小明对打饭的师傅说:“您能不能多给我打点啊?”师傅白了他一眼说,这是公司的规定,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多。小明虽然心里很清楚这根本不是什么公司的规定,因为他亲眼看到师傅给有的人打的饭就特别多,但碍于自己是新人,也不好说什么。就这样小明每天都在饥肠辘辘中工作。有一天,小明无意间和有位同事说起这事,同事给他指点了迷津。他告诉小明打饭的师傅叫郭福林,是山东人,单位中很多同事到现在都不知道老郭姓甚名谁,如果能对师傅尊敬点,每次打饭时叫他一声郭大哥,相信这样就可以多打些饭了。

于是又一次打饭的时候,小明说:“郭大哥,您辛苦了。”郭师傅面带微笑说:“来了啊。”随之,小明从师傅手里接过了餐盘,饭量果然比平常的多了许多了。小明笑着对师傅说了声谢谢。

这件事情让小明明白名字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于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小明总是留心记着客户的名字。这个好习惯也为小明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多年以后,小明成了公司的老总。

可见,你记住了别人的名字,别人就会觉得你给了他很大的面子,所以当你有所需求的时候,他就会很乐意的帮助你以作回报。所以,名字虽小,却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千万不可小觑名字的威力。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礼节性的交换双方的名片,当又遇到曾经多次碰面的人很难脱口就叫出别人的名字,或者干脆叫错。想想对方的感受吧,如果换成是你,心里能高兴吗?这样的情况出现多了,往往会给别人留下目中无人的印象。倘若对方是你的大客户或者是你的老板,那么你的下场就会很可悲:

小梅是一家公司的前台小姐,人长得特别漂亮,所以当时能够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小梅的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每天负责接待前来参观或者是拜访公司老总的客人,并为老总准备来访者的资料。有一天,来了两个客户说要跟老总谈合同的问题。小梅很热情的把他们引到会议室。由于刚见面的时候两位到访者已经做了自我介绍,所以,开会的时候,小梅需要给与会的各位高层介绍两位来访者的背景资料。但是此时却出现了一个小的插曲,小梅竟然把其中一个投资者的名字和职位给介绍错了。当时这位投资者的脸是红一阵白一阵。后果可想而知,投资计划没有谈妥,直接影响到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老总虽然没有直截了当的解雇了小梅你。

虽然遗忘是大脑的本能,但不能成为记不住别人名字的借口,重要的是寻找如何才能记牢并避免遗忘别人的名字的方法。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首先,每次和陌生人见面时,要用心的记住别人的面部特征。虽然很多人都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说对方身材高大,是个彪形大汉;或者身材瘦长,像个麻杆;或者双目明亮,或者细如鼠目等等。在寻找所以要不露声色的细心观察别人的“特殊标记”,用心记住与名字的关联性,但千万别让别人发觉你是在有意观察他,整个过程要顺其自然。

其次,有些对你重要人的名字可以与当事人的一些特征一起加以标记,并不时的翻出来瞧一瞧,强化记忆,这样有备无患。

再次,要经常和别人联系。孔老夫子曾经讲过学问中要“温故而知新”,这用在人际交往之中同样适用,我们只有在和别人不断的联系中才能加深对别人的印象,才能避免人脑的遗忘定律。

这些方法都是我们在识记别人名字中常会用到的方法,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发挥学习。

相似经历,缩短彼此距离

人们都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或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做事,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人们会对那些与自己保持同样行为方式做事的人给予更多的认同。这就为我们营造同步印象,创造良好的交往状态提供了契机。

每个人在举手投足间总会暴露他的习惯,如行为、表情、兴趣、爱好等,如果我们能够加以自然模仿或配合制造出对方似曾相识的印象,便可引起对方的关注,认为你是一个与他合得来的人,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对你的好感。

模仿对方行为,引起对方关注——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许多人在交谈过程中都会保留一些习惯性的动作,不同的动作表现了每个人不同的固有思维习惯。我们在与对方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模仿这种举止,表现出与对方同样的思维习惯及心态。

A在说话时经常托着下巴……

A的举动表明了他是一个善于倾听和思考的人,说话时不喜欢打断别人或被别人打断。我们在观察到这点后,可以进行模仿,当A在说话时我们可以用与对方相反的手托着下巴(完全相同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我们也可以装作捋胡状。对方意识到这一点后会觉得我们和他一样,是一个善于思考和倾听的人,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心理距离就会大大缩短。

当对方处于焦虑、紧张、犹豫的状态时,也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表现。

对方双手交叉,手指不停地动,并不是很紧地握着……

这时候,我们要表示相应的同情或无奈,我们可以双手握着,但手指不交叉,双手有频率地搓动。这会给对方几个强烈的信号:“你的遭遇我们深表同情”、“但我们也没有办法啊”、“一切还得你自己拿主意”、“我们也很为难啊”。当对方领略后便会理解和感动于你此时的心情。

领会了模仿对方言行举止对获得良好沟通效果的重要性和相关技巧后,我们还要注意在模仿过程中保持适度性,在模仿时尽量保持一些细节上的差异,以避免让对方感觉到不自然或夸张。

接应对方表情,营造相通的心灵——

表情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和情绪的变化,我们在与对方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关注这一点,并积极地与对方进行互动,接应对方的表情变化,营造相通的情感体验,让对方陷入这种共鸣的交流情境中。

如果我们没有积极地关注和配合交谈中对方的表情变化,那么这样的交流必然会失败。试想,当一个人兴致勃勃地向你讲述他快乐的旅行过程,你看上去却不为所动,且一脸冷漠,对方还有兴趣和你接着交谈吗?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到表情变化中的同步反应造成的。

小文向协作方阿杰谈论事情进展时,阿杰正忙于操作电脑上的一份文档。小文在一边说着,阿杰动着鼠标,看着显示屏,自始至终没有回过头看一眼在一边说话的小文。小文的心里很是反感。

阿杰想起一件事,问小文。小文头也不抬地回了句:“你自己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很多时候并非我们有意这样做,而是因为一时疏忽、大意造成的。我们常常听到某人评论他人时,说某某情商不高,不知如何与他人沟通,其实就是指这些沟通中的细节没有处理好。

静下心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们就能明白应该怎么回应交流对方的情感变化。下面,我们用心地体验一下吧。

如果对方心情兴奋,溢于言表,你如何调整表情?

如果对方心事重重,长吁短叹,你如何调整表情?

如果对方神情专注,你如何调整表情?

如果对方面露悲色,神情黯然,你如何调整表情?

人最常见的表情有六种,即喜、怒、忧、思、悲、恐,我们在与对方交流时,要做到同步反应,就得针对各类表情调整自己的表情,不要简单地模仿,既要让对方感觉到我们体会到了他的心情,又要做到有分寸、不露骨。

说出相同的兴趣与爱好——

相同的兴趣和爱好说明双方有更多的共同话题,能够激发双方的交流欲望。如果兴趣爱好截然相反,谈话很不投机,则会出现“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尴尬局面。

当我们向对方诉说与他相同的兴趣、观念、立场,或者向对方展示他喜欢的处事方式时,我们与对方的思想就会很容易产生共鸣,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心理学家指出,这其实就是人的一种相似相惜心理。因此我们在对话中要尽量说出与对方相同的兴趣点。

保罗:您的身材真好,一定喜欢运动。

保罗发现对方身材较好,便以运动为契机。我们使用兴趣这个话题时要注意时机,如果通过观察可以大致判断对方的一些兴趣和爱好,我们可以试探性点出来,但内容要求是大众化的兴趣和爱好,如旅游、运动、登山。

客户:是的。

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是喜欢运动的。

保罗:我经常去一些健身俱乐部健身,但效果不是太好。

表明自己也十分喜爱运动,双方有着共同的话题。

客户:哦?那我向你推介一个地方……

通过客户的回答可以判断他经常去健身,保罗也可以继续寻找与对方的“共同”兴趣,健身俱乐部的健身器材大同小异,不必担心没有共同的爱好。我们在对话中发现共同兴趣后,可以继续扩大兴趣范围,相似的兴趣越多心理距离也就越近。

亲切随和的态度让你口才生辉

与人初次见面,在相交甚浅、相知甚少的情况下,要想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就必须尽快地表现出你的友好和随和。性格好,会使你的谈话非常具有亲和力,能让熟悉的朋友从心里愿意和你更近一步,让不熟悉的朋友有去认识你的愿望,希望和你成为很好的朋友。如果能做到这样,你身边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就会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让对方乐于接受并能产生亲切感,从而加速与你交往的进度。

而且,在与他人的说话当中,一个人的语言是否能打动人,态度是否随和,说话是否给人一种舒服愉快的感觉,也都将影响说话的效果。

对方或许会因你一句简单的问候而备感亲切,或许因为你的彬彬有礼的态度而备感贴心,,由此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亲密程度。可总是有人担心自己不善言辞,生怕会因此受到冷落,所以干脆沉默寡言,仿佛拒人于千里之外。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能不能让对方感到友好亲切,并不完全取决于谈话内容,主动热情地与之攀谈,这本身就能感动对方。

一位很有成就并且风度翩翩的先生,非常了解女性心理。他每次说服女性时,总是说:“你要回家,还是去吃宵夜?”他绝不会说:“你要去吃宵夜,还是回家?”因为他知道,当女性听到“你要回家吗”就会有安全感,但同时也会有轻微的失望感。因为,她潜意识里会期待对方有别的提议,这时,再添上一句“还是要去吃宵夜”,刹那间,失望感全失,她就会欣然地接受邀请。

这位先生是一位非常善于说话的人,若是他的头一句话就说“你要去吃宵夜吗?”对方就会有警戒心。如果他再接着说:“还是要回家?”大部分女性都不好意思再说“我愿意去吃宵夜”。因此,他巧妙的提出两种方案让对方选择,既尊重对方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让人如沐春风。

有亲和力的人工作不一定出色,但会得到上级的宠爱;条件没有你好,但是很受别人欢迎,如三国时刘备才不及诸葛亮,武不如关云长,但他因亲和力超群而笼络住不少英雄的心,成为一方霸主,《水浒传》中的宋江也是如此。这就是性格好的作用。

其实,有多种方式可以表现自己亲切随和的态度。如果在社交活动中,我们主动寻找一些共同的话题,家乡、朋友、性别、年龄、孩子和工作等任何的共同点,就可以在无形中消除与他人之间的陌生感。但是能不能找到话题,主动地与对方搭上话,就靠自己的悟性了。

我们看一个商人的例子。

劳伦是位来自洛杉矶、经验丰富的女商人。她有着时髦的行头,讲究品位。劳伦因为想放慢生活节奏、得到更多的归属感,而搬到西南部的一个小城镇。尽管她喜欢这个城市和那里的居民,但是她感到她不受欢迎。最终,她的同事给她指出,她的穿着和交谈方式让当地人觉得她在装腔作势,高人一等。从那以后,劳伦特意穿得很随意,与人谈论当地的事情,多参加社交活动,试着让自己更加容易接近。虽然一开始她很不舒服:不习惯穿卡其布,不习惯谈论经营牧场。但是她发现,她与新邻居和同事更容易交流了。

劳伦后来和镇上的居民打成一片,是因为他懂得了“入乡随俗”的道理。“入乡随俗”体现出来的,就是一个人性格上的优点,而这种优点的核心在于,能够配合对方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交流,产生一种强烈的互动。采用这种适应别人,适应环境的开放态度,无论是私人聊天还是一个正式的社交场合,你都会使自己更加容易接近。你可以通过穿着打扮来体现自己与别人的相同点,当然你的说话方式、你对别人回应也体现你与别人差不多,这样尽量让自己能够做到“入乡随俗”。

同时,在你想去接近别人,打开话题的时候,你也可以通过你的肢体语言,你的眼神,你的反应和你投入的程度传达友善的暗示,这样别人就可以判断你是否容易接近。

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增强语言的亲和力。

1 主动攀谈

用热情的话语增强亲和力热情的态度,是增强语言亲和力的黏合剂。如果能主动地同对方进行攀谈,哪怕是一句得体的问候,几句关心的话语,都可迅速消除陌生感,造就融洽的气氛,从而达到亲和对方、顺利沟通的目的。

2 坦诚相见

用真挚的话语增强亲和力,言谈不仅要热情平易,而且要真挚坦诚。古人云:“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这就是说,发自肺腑的真诚话语可以消雪化冰,感人至深。要想寻求深入有效的沟通,就要敢于敞开心扉说真话,该坦率、直露的地方,决不能含糊其辞。

3 平等交流

它不仅表现为平时谈话时要谦和平等,做错了事要道歉、自责,而且还表现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既不不懂装懂,又不趾高气扬。

4 深入浅出

同样的意思如果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就会让人顺耳又顺心,既可让人感到亲近,又可给人以美的享受。

5 亦庄亦谐

用幽默的话语增强亲和力,在严肃的语境、庄重的话题中,如果能适当地巧用一些轻盈幽默的话语代替严肃凝重的语言,就会产生非同一般的亲和效应。

以上只是谈了通过语言增强亲和力的几种常用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以即情真、意善、心灵美为基础,不能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否则,不仅不能增加亲和的力度,还会使人厌恶,弄不好还要落个虚情假意、两面派的坏名声。

只要我们用一颗友爱的心去关心他人,以亲切随和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鲜花与喜悦。

自信是赢得信任的基础

问个问题,你是愿意与充满自信的人交谈,还是愿意和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人沟通?我想你一定愿意和充满自信的人交谈。因为自信的人会给你带来一种安全感,同时会让你感到信心的存在。

在言谈举止中,自信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当你充满自信时,你的客户透过你的信心,更加相信你所说的话,他们会认为你是一个诚实的人。相反,如果缺乏信心,你的客户会怀疑你所说的话,认为你可能对他们隐瞒了什么。

“推销之王”乔·吉拉德认为自信对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他在自传中提到了他刚步入销售行业的一段失败经历,失败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的恐惧感:

那是圣诞节前的一天,我与我的客户休斯敦一家银行的部门经理布莱尔斯进行了决定成交的一次会谈。我很有把握,因为在前几次的会谈中我们聊得很愉快,这次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签单成交。

“布莱尔斯先生,请您在这上面签字吧。”

我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准备把需要客户签字的几张单据从文件夹里抽出,谁知就在这个时候,我突然有点慌乱,内心莫名地紧张起来,这种紧张自然也就通过举动表现出来,我的手变得不听使唤。

布莱尔斯先生看到我这样一副表情感到很奇怪,进而充满了疑虑:

“对不起,吉拉德先生,我想我应该再和我的妻子商量一下,再作决定。”布莱尔斯先生找了一个借口。

恐惧依旧没有消失,我只得向布莱尔斯先生告辞。快要成交的订单就这样从我手中溜走。回到家里,我反复考虑这个问题,分析产生恐惧的原因。既然把生意搞砸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坦诚地问一下自己。

我最终弄明白了,突然产生这种令人失望的恐惧,其实是我太希望得到这张订单,进而怀疑自己是否在什么地方犯了错误,又害怕被顾客发现,结果就产生了恐惧感和不自信,以致丢掉这张渴望已久的订单。

可见,由于缺乏自信,导致了生意的失败,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不过幸运的是,吉拉德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通过演讲训练等方式不断培新并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最终走上了事业的巅峰。

可以说,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而很多人却因为太在意外貌和衣着,无端给自己带来许多烦恼。但是信心是照亮人生成功道路的一束阳光,是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只有自信了,才能让别人相信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连说话的勇气都没有,还怎么能让别人去信任呢?

因此,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貌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头来,就能向外界传递着这样的信号:“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是最棒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自信就会使你变得充满魅力,成为人群中特有的一丝亮色,也会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从而成为更有能力的人。

适当得体地替人打圆场

打圆场,就是要我们在他人说话陷入僵局或困境时,主动地提供帮助,让其在众人面前顺利说话,摆脱尴尬的境地。这样对方不但会非常感激我们,而且当我们处于同样处境的时候他,他也会帮助我们。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理发师傅带了个徒弟。徒弟学艺3个月后,这天正式上岗。他给第一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长。”徒弟不语。师傅在一旁笑着解释:“头发长使您显得含蓄,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顾客听罢,高兴而去。

徒弟给第二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短。”徒弟不语。师傅笑着解释:“头发短使您显得精神、朴实、厚道,让人感到亲切。”顾客听了,欣喜而去。

徒弟给第三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交钱边嘟囔:“剪个头花这么长的时间。”徒弟无语。师傅马上笑着解释:“为‘首脑’多花点时间很有必要。您没听说:进门苍头秀士,出门白面书生!”顾客听罢,大笑而去。

徒弟给第四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付款边埋怨:“用的时间太短了,20分钟就完事了。”徒弟心中慌张,不知所措。师傅马上笑着抢答:“如今,时间就是金钱,‘顶上功夫’速战速决,为您赢得了时间,您何乐而不为?”顾客听了,欢笑告辞。

故事中的这位师傅,真是能说会道。他机智灵活,巧妙地“打圆场”,每次得体的解说,都使徒弟摆脱了尴尬,让对方转怨为喜,高兴而去。他成功地为徒弟打圆场,一方面赢得顾客的认可,保住了生意兴隆,另一方面徒弟一定会更加感激,为更加卖力干活。两全其美,于人于已都好。以下的几种打圆场的方式如果你能运用自如,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喜欢。

1.帮助圆场

圆场,就是在谈话双方争吵十分激烈时,由中间人将争论双方的观点表达出来,从而使双方心甘情愿地接受彼此的观点,以达到解围的目的。

李明和张亮同在一家公司工作,因为要策划一次会议,各执己见。一开始,大家还用商量的口气,都觉得自己的意见好,力图说服对方。到后来,就有点争论的意思了,谁也不肯让步,谁也说服不了谁,好像不证明自己的比对方的好,就不肯罢休。坐在旁边的刘荧荧,一直听他们争论,后来一看形势不妙,就凑过来说:“你们谁也不要讲,先听我说,我看你们吵来吵去,只是没弄清对方的意思。”接下来,刘荧荧分析了双方看法的优点和不足,李明和张亮也点头称是。分析完了之后,于是说:“我看这事好办,相互取长补短。”最后,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要李明和张亮直接承认对方看法的合理性,似乎是做不到的,那样的话,总会觉得低人一等。通过刘荧荧的分析,能给双方心理上造成优势,大家会在心里想:“我有错,你的见解也不一定对。”这样容易接受对方了。因此,在我们为他人解围时,可以采用替人圆场的方式。

2.融洽气氛

俗话说:马有失蹄,人有失手。在交谈中,有时候会因为当事人不慎而造成应酬气氛的不顺畅,处于尴尬局面,但又无法摆脱,那就需要局外人随机应变,帮其解决。

一位将军到基层检查工作,他召开一个士兵座谈会,想了解一下士兵们自主学习的情况。尽管将军深入浅出地启发,平易近人地诱导,但士兵们还是有点紧张,显得很拘谨。突然,将军问一名士兵:“你知道马克思是哪国人吗?”那名士兵不假思索地回答:“马克思是苏联人。”刹那间,知道答案的士兵都想笑而又不敢笑,有的人甚至为这名士兵担忧,以为将军会对他严加批评。可谁也没想到,将军却笑容可掬地说:“是呀,马克思也有搬家的时候啊!”话音一落,笑声四起,座谈会的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士兵们大都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3.给台阶下

有时候对方陷入谈话困境后,并不是想硬撑下去,而是苦于没有可下的台阶。如果我们能及时巧妙地给对方一个可撤的话题,让对方顺着这个话题撤出去,对方就会顺势而走的。

现在造假的商品特别多,有些人就想利用这个空子占便宜。有一天,某家商场来了一位顾客,要求退回昨天刚买的一双批写。按照商场规定,售出的批写,在一周之内可以退换,那位顾客对年轻的售货员说:“这双批写是昨天买的,当时我的爱人没来,我觉得大小合适就买了。可是买回去一试,才发现这双批写小了一点,而且他昨天也买了一双,因此我们想把这双退了。”售货员仔细地检查了一下皮鞋,发现这双皮鞋并不是本商场售出的,而是一双假鞋。于是就跟那位顾客说:“这双皮鞋不是我们售出的,这是一双假的,我们不能退换。”但是那位顾客坚持说就是在这里买的:怎么不能换呢?双方发生了争吵。那位顾客显得很愤怒,出言不逊,还发誓说就是在这里买的,引来了许多顾客围观。

这时经理闻讯赶来,又仔细检查了这双皮鞋,认定这双皮鞋确实是假货。这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商场一向是不售假货的,但是处理不好,围观的人这么多,一定会影响到商场的剩余。他想向顾客直接说明这一点,但是考虑到那位顾客在众多人的面前,是不会轻易认错的。他想了想,对那位顾客说:“我想知道,你们家里是不是有一双与它相像的皮鞋,您有可能拿错了。我们这里曾经有过这样情况,有位顾客要求换鞋,但她却错误地拿了一双穿过好多田地皮鞋,我怀疑您是否也遇到了这种情况。您看,真皮与假皮仔细比较,还是能分辨出来的。”说着随手从货架上拿起一双皮鞋,比给顾客看。然后又说:“我们这里货源都是有保证的,还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那位顾客看了看,知道自己弄巧成拙,原来想拿一双假的骗点钱,在无可争辩的事实面前,不好狡辩,而且,经理又给自己准备了一个台阶,于是说:“想必是我弄错了,我回去问问,如果没有弄错,我再来找你们。”说完,收起那双假皮鞋走了。

说话要简洁有说服力

现在有许多人谈论好口才时乐此不疲,认为在这个社会上,做得好不如说得好,因为人们做了太多的好事他人未必会知道,只要能说会道,能侃,什么事都用嘴表达到极致,凡事就能达到话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种说法不是没有根据:烛之武退秦师靠的是口才;春秋时的毛遂自荐使楚,迫使楚王歃血为盟靠的是口才;晏子游说秦国时让耻笑他个矮的文武百官反而蒙羞,靠的也是口才;纪晓岚N次把将要掉下的脑袋保全不失,靠的还是口才。在这么多的史实面前,谁敢妄说好口才无益?

好口才当然有益,但俗话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沟通中仅有好口才,应该表现在语言的精练和准确上。也就是说讲话者要尽量使用最少的词句,准确地陈述出所要叙述的内容,让别人信服。就像一组被称为很好看的吊灯,只有在接通电源,看到它的照明后,我们才能接受“很好看”的评价。假如一个口才好的人只会像做官样文章般地夸夸其谈,这种好口才岂能服众?荀子有言:“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意思是说,简练、有说服力的语言才是美好的语言,因为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达成有效沟通。

《水煮西游记》中有这么一段情节描写:

唐僧等人从高老庄出来,沙僧凑到唐僧身边道:“师父,徒弟虽然愚笨,但还是好学之人,前几年靠抄袭师傅混出点名声,现在在师傅身边还好说,如果哪天大家都单飞了,我如何立足才好呀?”唐僧轻轻伸了伸腰道:“你能有这个危机意识却也是不小的进步,凡事你要多观察呀。”沙僧不乐意了:“昨日我偷偷在师父房外听得你给八戒开小灶,都是同门师兄,为何偏心起来?”

唐僧嘿嘿一笑:“你果然比猪还笨,你知道你最缺什么吗?”沙僧回答说:“我有点木,反应比别人慢。”唐僧道:“看来你还很了解自己。你们仨当中,数你最不会沟通,这都是由于你内向性格所致。”沙僧道:“那师父的言外之意就是我说话太少了?”

唐僧摇头:“你还真有点木。不错,口才好是沟通的一个条件,但却不见得口才好就可以很好地沟通,或有效地沟通。”沙僧疑道:“口才好不就是能沟通吗?我看师父口若悬河,而我这么愚笨如何去沟通呢?”唐僧道:“如果夸夸其谈,说了一大堆废话,还不如不说。真正的会说话的是言语不多却简洁有说服力。”

唐僧语不多,却道出了人际关系中真正有好口才是要有实用价值的,也就是要简洁而且能令人信服。

我们常听人评价某某口才很好,指的不外乎是其口语表达能力出众,口齿清楚,思路清晰。但长篇大论的口才的人既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演讲家,也不见得具有较强的说服能力和沟通能力,口才好的关键之处是言简意赅、有说服力。

所以要检验口才是否真正好,就要看说话的实用性,搞清你在跟谁说话,这样说出的话才能有说服力。好比一个演讲家,他在农民面前大谈特谈国企应该如何清理不良资产,这样的好口才岂能和农民达到沟通的效果?你为什么不能谈些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三农”问题、“白条”问题呢?也许你对这些一无所知,这不要紧,对于你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冒充内行,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做一本百科全书。如果你不懂装懂,外行充内行,那么你不但说不服别人,反而会处处露怯。

所以在沟通中要使对方乐于同你谈话,就要从对方关心的话题谈起,这样容易调动对方谈话的情绪,有利于造就良好的氛围,比起一开始就直接谈到对方不关心的话题或者难题,效果要好得多。

一位历史老师年纪大了,因为牙齿松动了,讲课吐字不清,然而他对工作一如既往的负责,对学生要求依然严格。有位同学对这位老师有看法,就借题发挥,上教务处告状,要求撤换这位老师,还发动全班同学要将这位老师赶下讲台。班主任找这位学生谈话,没直接谈这个问题,而是先问他的父母年纪多大了,身体怎么样。学生不知班主任的用意,回答说:“身体还好,就是年纪大了,记性也差,说话颠三倒四的。”班主任顺水推舟:“是啊,岁数不饶人哪,我们当老师的也是这样,请你们要多体谅。”学生听出了班主任的弦外之音,惭愧地低下了头。后来,他主动向老师赔礼道歉,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了。

这位班主任深谙说话的艺术,他从对方关心的话题说起,循循善诱,三言两语就把谈话内容逐步引向正题,使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去认识问题,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可见,选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言简意赅的铺垫生再直接引入主题,可以打开局面,迅速地进行有效的沟通。一般来说,在以下方面容易发掘出让对方也有兴趣的共同话题。

1 围绕事业追求,寻找话题的“闪光点”

事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任何一个对事业勤奋努力,对人生追求不怠的青年人,一旦人们谈起工作、人生方面的话题,就会神采飞扬起来,所以交谈时可以从这方面寻找共同话题。

2 围绕兴趣爱好,寻找话题的“共鸣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即使一个再沉默寡言的人,只要与人谈起他的兴趣爱好,他也会口若悬河。然而,初次见面,你还不知道他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这怎么办?不要紧,不妨先谈谈你自己的兴趣爱好,来个抛砖引玉,然后在彼此的兴趣爱好里寻求共鸣点,以此增加了解和增进沟通。

3 围绕环境氛围,寻找话题的“着眼点”

环境氛围是一个动感变化、随意性较强而又具有丰富内涵的话题。它不是逢场作戏般的风花雪月、无病呻吟,而是通过抓取这种话题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品德智慧、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水平和品位。可以这样说,一个善于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处理矛盾的人,只要把寻找话题的着眼点放在环境氛围上,话题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4 围绕社会生活,寻找话题的“兴奋点”

社会生活包罗万象,你在生活中总有一些最深切的体会、最想说的话、最厌恶或最喜欢的人和事、最关心或最希望得到的什么吧,还有一些时事政治,或是新闻,你可以以一个听众的角色来获取信息,如果自己也感兴趣就多作些了解,这样日后在与朋友的谈话出现“卡壳”时,随便地拣其中一个兴奋“点”去谈,从这方面寻找共同话题,也能有说服力。

同时,为了增加言语的说服力,这要在谈话中牢记以下五个准则:

1 重视准则

将对方预设为善良、理性的人;让对方知道他(她)对于你有多么重要;承认对方有某些自己所不及之处,使对方产生你说话的目的是为他好的感觉。

2 理解准则

了解对方,善解人意,投其所好。包括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事情;对他人的想法和愿望表示理解、同情;多征询对方的愿望、需要、意见和想法。

3 专注准则

在对话中突出对方,而不是强调自己。包括多谈论令对方感兴趣的人和事物,特别是使对方多谈论自己;认真倾听,提出引导性的问题,使话题继续;尽量减少使用“我”“我的”和“你”“你的”,多使用“我们”。

4 认同准则

减少不必要的分歧,获取共鸣。交谈的一开始,就争取使对方立即说“是”“是的”;迅速而诚恳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不在分歧上继续纠缠;积极寻找双方的共同意见,多使用“我也……”。

如果你能把握好以下原则,即使说话不多,也能让对方信任你,甚至对你言听计从,这难道不是最好口才的体现吗?

迂回有术化敌意

社交场合当众讲话,但是千人千面,如果语出有失,难免落下口实,弄不好还会不小心得罪人。迂回话术是一种绕弯子的说话方式,容易使你在矛盾重重中摆脱各种利害关系,淡化矛盾或转移焦点,明哲保身,从而减少别人对你的敌意。

春秋时期的齐景公曾经放荡无度,他非常喜欢玩鸟打猎,所以派烛邹专门看管鸟。但是烛邹不慎把鸟全都放跑了,齐景公怒不可遏,要下令杀死烛邹。大臣晏子这时闻讯赶到,他看到齐景公正处在气头上,便请求齐景公允许他在众人之前尽数烛邹的罪状,好让他死个明白,以服众人之心。齐景公答应了。

于是,晏子便对着烛邹怒目而视,大声地斥道:“烛邹,你为君王管鸟,却把鸟丢了,这是你第一大罪状;你使君王为了几只鸟而杀人,这是你第二大罪状;你使诸侯听了这件事,责备大王重视鸟而轻视人,这是第三条罪状。你犯了这三条罪状,是死有余辜。”

说罢,晏子请求齐景公把烛邹杀掉。但是此时齐景公已经听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转怒为愧,说:“不杀了!不杀了!我已经明白您的指教了!”

这个故事就是下级迂回地批评领导,表达反对性意见,并被领导心悦诚服接受的一个例证。很明显,晏子是反对景公重鸟轻人的,但他看到景公正处于气头上,直谏反而不妙,于是就采取了以退为进、以迂为直的方法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使齐景公得以领悟其中的利害关系和是非曲直,达到了既救烛邹之命,又得以说服景公的目的。而且,晏子也避免了直接触怒领导,给自己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通过间接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这大概就是古人以迂为直的奥妙所在吧!原因其实很简单,间接的方法很容易使你摆脱其中的各种利害关系,淡化矛盾或转移焦点,从而减少领导对你的敌意。在心绪正常的情况下,理智占了上风,他自然会认真地考虑你的意见,不敢先人为主地将你的意见一棒子打死。

迂回地表达反对性意见,可避免直接的冲撞,减少摩擦,使别人,尤其是你的领导,更愿意考虑你的观点,而不被情绪所左右,在社交谈话场合非常实用,如果你能运用得当,心领神会,会让自己游刃有余,八面玲珑,这不是靠城府,而是用智慧,需要我们多用脑子思考。

史蒂芬是美国有名的矿冶工程师,毕业于美国的耶鲁大学,又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可是当史蒂芬带齐了所有的文凭去找美国西部的大矿主霍斯特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那位大矿主是个脾气古怪又很固执的人,他自己没有文凭,所以就不相信有文凭的人,更不喜欢那些文质彬彬又专爱讲理论的工程师。

当史蒂芬前去应聘递上文凭时,满以为老板会乐不可支,没想到霍斯特很不礼貌地对史蒂芬说:“我之所以不想用你就是因为你曾经是德国佛莱堡大学的硕士,你的脑子里装满了一大堆没有用的理论,我可不需要什么文绉绉的工程师。”

聪明的史蒂芬听了不但没有生气,相反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假如你答应不告诉我父亲的话,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霍斯特表示同意,于是史蒂芬对霍斯特小声说,“其实我在德国的佛莱堡并没有学到什么,那三年就好像是稀里糊涂地混过来一样。”想不到霍斯特听了笑嘻嘻地说:“好,那明天你就来上班吧。”就这样,史蒂芬在必要时退让了一把,轻易地在一个非常顽固的人面前通过了面试。

史蒂芬在面试之前根本没想到自己会碰这么个大钉子,想想看,名校文凭,过硬的能力,还有什么能比这些更能吸引招聘者的眼球呢?可是遭遇了这样不拘一格的领导,史蒂芬也就只好采用迂回的策略投其所好了。

每一个人的生活履历,都是一部蕴藏丰富内容的教科书,都可以供你阅读和吸取有益的养分,因此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话不投机,就需要避其锋芒,理解他人,采用迂回的策略,从而避开交流中的沼泽,让交流成为理解是人和人之间相互的平台。

理解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个先决条件,理解就是人们之间心与心的沟通,懂得对方的心意顺水推舟的附和而又不失自己的原则和尊严,下列技巧也许会帮助我们:

1 主动倾听

以认真的态度主动倾听,自己不要谈得太多,也不要心不在焉或是打断别人,用语言或身体语言鼓励对方输出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细致的分析,增加思考自己该如何应对对方谈话时的线索,争取采用的迂回战术有效。

2 分析判断,适当提问

整合对方的意思全面理解,了解他人意见的参考框架以及他们话语的真实含义,说话前要反复有意识地思考自己做出判断的依据,如这样的判断是否符合逻辑,论据是否充分。,是否忽视哪些线索,是否能顺应对方的心意达到预期的效果?

5 善用身体语言

在谈话中保持眼神接触(用眼听),通过身体语言可以表明你对对方所说的话的兴趣和支持,如点头等适当的面部表情,一定要避免看手表、玩笔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在适当用自己的话来重复对方的意思,表明在仔细听也保证你理解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在为人处事中,不是所有人都是以谦和友善的方式对待别人,我们要让别人同意自己,就要考虑到对方和我们一样,有好胜的愿望,有受到尊重的要求,有需要顾全的脸面。如是碰到说话粗鲁、盛气凌人的人,如果也以好胜之心应对对方,两人非吵起来不可正如富兰克林说:“如果你辨认、争强或者反对,你有的时候可能获得了胜利。但是这种胜利是空洞的,因为你再也得不到对方的好感了。”所以说话的艺术在于因人而异,迂回有术,这些才能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游刃有余,达到融洽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