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医疗与智慧医疗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十三五”以来,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合作医疗的推进、医保政策的完善,以及人们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使人们对医疗保健越来越重视,对早期、快速、精确、微创等诊断与治疗设备的期望和需求越来越高。针对医疗市场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实际情况,在市场的带动和牵引下,中国通过融资租赁、合作投放等方式引进和开发了大量的医疗设备,促进了国内医院的建设和发展。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和数字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机构的设备与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年增长率达到10%~20%。随着中国对医疗保健投入力度的加大,先进的信息技术、工作流程和预防性保健模式将发挥优势,巨大的市场使得众多企业也看到了信息技术和医疗技术结合的机遇。因此,中国发展智慧医疗具有发展的紧迫性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是一个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的国家,“看病难”一直是困扰我国的一大民生问题,医疗行业越来越多地受到公众及政府的关注。为了使公众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医疗资源,政府不断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逐年增加。
(一)医疗机构发展概况
公立与非公立医院、卫生院是我国医疗机构的主要形式。此外,我国的医疗机构还有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及急救站等。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支出的不断增长,预计未来我国医疗机构的数量仍保持一定增长。
1.医疗机构
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的数量不断增长。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统计数据,2016年上半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已经达到98.9万个,与2015年6月比较,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增加3160个。截至2016年10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9.1万个,其中,医院2.9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9万个,专业机构3.0万个,其他机构0.3万个。与2015年10月比较,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056个,其中,医院增加158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413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减少466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万个,乡镇卫生院3.7万个,村卫生室64.2万个,诊所(室)20.1万个。与2015年10月比较,诊所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减少。
2.就医诊疗情况
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数持续增长,进而带动了医疗行业的刚性需求不断增长。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77.0亿人次,比2014年增加1.0亿人次(增长1.3%)。其中,公立医院诊疗人次达27.1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88.0%),民营医院诊疗人次达3.7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12.0%);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量达17.6亿人次,比2014年增加0.5亿人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22.9%,所占比重较2014年提高0.3个百分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加,我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数将以年均约1%的速度增加。
3.卫生费用支出状况
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总额迅猛增加。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现金医疗保健支出为18022.6元,农村居民人均年现金医疗保健支出为6625.5元,较2009年的12264.6元和3993.5元分别增长46.95%和65.91%,增幅较大。2016年上半年,三级公立医院的人均住院费用为12901.2元;二级公立医院的人均住院费用为5535.8元,同比增速为4.76%。
(二)医疗器械现状
我国医疗器械是一个新兴产业,其技术开发水平与产能都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我国医疗器械与药品的消费比例约为1:10,但在发达国家该比例已经达到了1:1。由此可见,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还存在着很大的缺口,现阶段国产医疗器械产品只占国内总量的六成左右,部分产品仍依赖于进口。截至2011年11月,全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5638家,其中,一类企业5034家,二类企业8132家,三类企业2472家,国家及省级重点监管企业近1863家。
1.生产总值
从近几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产品结构来看,影像诊断设备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保持在40%左右,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其次是各类耗材,占据20%左右的市场份额;骨科及植入性医疗器械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剩余的市场份额被牙科及其他类器械所占据。目前,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基本构成为高端产品占比为25%,中低端产品占比为75%;而国际医疗器械市场基本构成的平均水平为高端产品占比为55%,中低端产品占比为45%。中国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行业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均逐年扩大。2015年,医疗器械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97家,资产总额为862.42亿元,同比增长19.95%;负债总额为320.47亿元,同比增长18.45%,资产增长率大于负债增长率,其中半数是合资或独资企业,生产企业直接从业人数约为50万人。
2.主要产品出口情况
虽然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增长率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但在全球市场中,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占据绝对领先优势,其中,美国稳居行业龙头地位,排名前25位的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额合计占全球总销售额的60%以上。2011年,中国医疗器械产品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65.9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57.11亿美元,进口额为108.87亿美元,贸易顺差额达48.24亿美元。出口总额约占国内工业产值近30%。进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产品主要有彩色超声波诊断仪、X射线断层检查仪、导管/插管类产品、核磁共振成像装置、内窥镜、医用直线加速器、X射线管、肾脏透析设备、人工关节和诊断试剂等。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产品全年出口额为93.86亿美元,同比增长6.01%;进口额为81.69亿美元,同比下降1.6%。由此可见,中国医疗器械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进口地域仍为欧洲、美国和日本,同期进口占比分别为36%、30%和24%,总计达90%。此外,中国医疗器械产品出口增长较快、进口逐年下降趋势明显。
3.农村市场发展概况
农村的医疗机构区别于城市的医疗机构,其受到资金、医疗技术及消费群体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农村的医疗机构使用的医疗器械大多都处于严重缺乏或超期服役的状态。由于农村地区相对贫穷,并没有充裕的资金购买价格高昂的医疗设备,因此,购置二手的医疗器械成为农村市场的主要来源。此外,不少二手医疗器械都超出了服役期限,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而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及相关的使用人才也是医疗器械在农村市场存在的一个严重的弊端。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很难保证医疗器械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是完全符合标准和规范的,而缺少专业的维修及测试人员则难以保证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这也导致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器械简单、安全隐患大,给农村地区人们的生命健康留下不小的隐患。
(三)医师队伍现状
医疗行业是高度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医学人才所从事的疾病诊断、治疗、预防保健服务及卫生管理等是医疗行业中的重要因素。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医学人才的争夺已成为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关键。医院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积极探索人才管理机制,在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1.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人才是医疗事业发展的第一生产要素。进入21世纪,我国医疗人才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等方面均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医疗人才总量迅速增加。据国家卫生数据统计,2018年,执业(助理)医师总量达到360.7万,注册护士总量超过400万。另外,我国医务人员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医生约占总量的3/4(73.5%),年龄在35岁以下的医生约占半数(49%),年龄在25岁及以下的护士占比为20.7%,而年龄在45岁及以上的护士仅占护士总量的8.5%;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比为35.7%,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为26.7%。近年来,医务人员呈现出大量流失的现象,存在人员短缺、青黄不接的状况。
2.人才结构与配比
我国医务人员在城乡、地区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高学历的医务人员集中在中心城市的大型医院,较少在基层医院和民营医院。2012年,我国城乡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分别达到8.5和3.4。东部地区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为5.3人,中西部地区这一数字为4.7人,地域分布呈现显著的东部高而中西部低的状况。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但医疗资源仅占世界医疗资源的2%。医疗资源对比情况如表1-1所示。中国每千人拥有1.2个医师,而发达国家这一数字是2.8个,中等发达国家这一数字是1.9个;中国每千人拥有2.4个床位,而发达国家这一数字是7.4个,中等发达国家这一数字是3.7个。
表1-1 医疗资源对比情况
2011年,英国每千人医生数量为2.8,而2012年,中国每千人医生数量仅为1.9;英国每千人护士数量为9.5,而中国每千人护士数量仅为1.9。在金砖国家中,在每千人护士数量方面,中国远低于俄罗斯、巴西和南非;在医生数量方面,中国接近于巴西水平,高于南非和印度的水平。
中国医疗服务的主要矛盾不仅表现为人才总量不足,也表现在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临床科室是公立医院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主体。缺乏科室队伍建设,医疗人才的才能发挥将受限,公立医院改革的各项指标将难以有效落实。公立医院应该把财政投入和医院业务收入更加合理地分配给经济效益不突出的科室(如儿科、全科、康复科),加强其学科建设投入,吸引并留住人才。将学科建设与科室改革有机结合,探索科室改革管理途径,完善医学教育培训体系,加强临床紧缺专业人员的培养。
3.基层医院人才竞争现状
国内医疗资源的供给和配置与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迫切要求,以及经济发展现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医院现有人才队伍状况不够理想,缺乏竞争力,影响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1)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基层医院人员结构比例不合理,如医院正高级人员占比为0.8%,副高级人员占比为9.5%,中级人员占比为46.9%,初级人员占比为42.8%。
(2)人才队伍思想不稳定。基层医院的人才队伍特别不稳定,流失率极高。
(3)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不到位。目前,基层医院渴望引入人才,但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在人才引进方面不到位,现有人员的培养上也做得很不够。虽然医生有各种进修学习的机会,但与高速发展的医疗行业相比远远不够,医院培养的人才远不能担当学科带头人的重任。
(四)国内医疗产业发展状况
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我国人口规模大且老龄化的速度有所加快,医疗市场规模巨大。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我国老年人口占比逐年提高,老龄化势必伴随着更高的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按《“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所提出的6.5%~7%的目标,我国卫生消费市场将达到6.2万亿~6.7万亿元规模。
近年来,我国医药制造行业总产值一直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3365.85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14522亿元,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12年,医药行业销售总值为1.11万亿元,较2011年增长18%;主营业务收入为7881亿元,较2011年增长20%;实现利润总额为150亿元,较2011年下降1%。2012年,医药销售收入高于全国工业销售收入9.1个百分点,增加值高于全国工业增加值4.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幅高于全国工业利润增幅15个百分点,医药销售利润率高于全国工业利润率4.1个百分点。
医药行业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其未来发展趋势非常明确: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健康意识的增强及疾病谱的不断扩大促使医药需求持续增长;生物科技的发展从技术上能够保证医药创新研发,满足医药需求,而政府投入的不断加大提供了满足需求的资金。
产业链式经营、大生态系统构建已经成为移动互联时代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成功要素,医药电商运作逐渐成为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中国医药行业,无论是传统中成药,还是西药,其产业链都比较长,涉及上游的原料种植、收购、运输等环节,中游的研发、生产、制造等环节,更涉及下游的医院、医生、患者等专业类资源,各产业链主体各有其商业诉求,医药企业跨领域合作日渐提上日程,只有建立建全相关产业链、大生态医药服务体系,医药企业才能快速发展,这也正是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中国智慧医疗的发展现状
就目前而言,智慧医疗市场规模很小,三四线城市医院的信息化程度较低,民营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程度不足8%。受医院本身管理理念的制约,没有引入的迫切需求,因此智慧医疗的应用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中国正进入智慧医疗需求的爆发期,新医改的方向是强调基本医疗的覆盖范围,区域医疗协同从社会层面统筹医疗资源的安排。如果说数字化医院本身在管理系统仍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那么在社保机构层面,通过信息系统加强对医院社保的管理,能够有效节省开支,对智慧医疗的发展有一定助推作用。
(一)对国内智慧医疗的认识
当前,绝大部分三级医院已经建立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MIS)。HMIS已经成为医院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设施,而且基层医院的HMIS建设也在快速发展。同时,HMIS的开发和应用正在向深度发展,从侧重经济运行管理,逐步向临床应用、管理决策应用延伸。县级以上医院基本上都建设了HMIS,部分发达的乡、镇医院也建设了HMIS。说明医院本身对信息系统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入,信息系统建设给医院带来的效率、效益与管理上的提高,更使医院管理层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远程智能医疗方面,国内发展比较快,先进的医院在移动信息化应用方面其实已经走到了前面,如可实现病历信息、病人信息、病情信息等的实时记录、传输与处理利用等,使得在医院内部和医院之间可以通过联网实时、有效地共享相关信息。这对于实现远程医疗、专家会诊、医院转诊等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医疗将向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2015年已有超过50%的手机用户使用移动医疗应用,诸如智能胶囊、智能护腕、智能健康检测产品将会被广泛应用,借助智能手持终端和传感器,可以有效地测量和传输健康数据。
总体来说,中国医疗正处在第一、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医疗,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数据和数据标准的统一。除供应商缺乏临床背景外,在实际应用上也缺乏标准指引。中国要想从现阶段进入到第五阶段,涉及许多行业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的形成,这也是未来需要改善的方面。
(二)智慧医疗的应用状况
智慧医疗在就诊、健康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如下。
1.一站式就诊服务
国内智能医院项目主要具备以下功能:智能分诊、手机挂号、门诊叫号查询、报告单获取、化验单解读、在线医生咨询、医院医生查询、周边商户查询、地理位置导航、院内科室导航、疾病查询、药物使用、急救流程指导、健康资讯播报等。通过上述功能实现了从身体不适到完成治疗的“一站式”就诊与康复服务。其应用需要真正落实到具体医院、具体科室、具体医生,将患者与医生“点对点”地对接起来,但绝不等于跳过医院这个单位,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将患者与医生连接在一起。
2.个人健康档案管理服务
当前很多地区的患者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历史就医记录,如在哪家医院住了几天、用过什么药、上一次的治疗方式等,除翻阅一本又一本纸质的病历外,根本无从查阅。每到复查或者犯病时,总是需要翻箱倒柜地去找病历,时间久了还可能记不清或者记错。移动医疗的出现让每一位患者都可以通过手机应用查看个人在医院的历史预约和就诊记录,包括门诊记录、住院病历、用药历史、治疗情况、相关费用、检查单/检验单图文报告、在线问诊记录等,不仅可以及时自查健康状况,还可通过24小时在线医生进行咨询,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身体不适自查,小病先问诊,大病去医院”的正确就医态度。
3.安防技术融入智慧医疗
目前,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院业务管理。
4.远程探视
医院的一些特殊病房(如重症监护室)是集中救治危重患者的特殊场所,这里收治的患者均为手术后病人和危重病人,他们的抵抗力最低,最容易产生并发症和严重感染。但是这类患者往往又最需要家人的陪同和安慰。通过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远程探视,既可以保护患者免遭外部感染或交叉传染,又可以实现患者与家人的“面对面”亲情交流。
5.远程医疗会诊
借助于视频监控系统,可通过对各级医疗机构的“无边界互联”组成一个有效的远程医疗网络,实现对医学资料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使偏远地区的患者能方便地共享优质的医疗资源。在医院设立远程医疗或远程会诊点,配备视频编码器、摄像机、麦克风及音箱,接入监控中心管理平台。外部合作医院、外地专家通过PC远程登录该医院管理平台,即可对会诊点的患者进行远程诊断和远程医疗,观看患者伤情,并通过语音对讲与患者交流,既解决了一些医院专家不足问题,又节约了患者到处寻医的费用和时间。
6.远程医护
通过视频编码器与病房内相关医疗设施的结合,医护人员可随时了解病人的具体情况,同时也减轻病人心理和身体上的负担。例如,与输液报警器连接,可实现患者输液完毕通过监控系统自动呼叫护士;与血压仪、心电图机、床边监护仪等仪器连接,可实现自动报警,以及数据参数与监控图像的叠加显示,在发生异常时及时报警通知护士站医护人员。
由此可见,医院安防视频监控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安防功能,而是越来越多地与医院本身的业务相结合,远程手术示教、远程探视、远程护理、远程医疗会诊都是典型的应用体现。而随着5G与监控的融合,在移动中传输清晰流畅的监控视频成为可能,医院安防视频监控将呈现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