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快乐的故事
在这首乐曲中,应当向孩子们解释“复调”——亦即由旋律与旋律结合所产生的织体——的概念了。这里以右手奏出的短促分解和弦音调为一支旋律,以左手带有附点节奏的音调为另一支旋律,两者构成对比的关系。
但仔细看看左右两手在强拍上的结合,都是同样的八度(2—8),或是同样的五度(9—11),就明白了这里使用的是支声手法,亦即本质上这两支旋律是相同的,但作曲家却要做出些不同来,这就要强调它们差异之处,把两者不同的长音位置,不同的触键方法区分清楚,以掩盖这个实际上是平行支声的秘密,加强它们的区别。
【1-8】
其次,还要告诉孩子们,构成旋律的最初音调,亦即通常被称之为“动机”者,实际上是一首乐曲中最富有特征的细胞,往往成为作曲家发展音乐的抓手。他们有时可以把这些动机搬上移下、翻来覆去。例如这里的后半乐句(5)就是通过第1小节的动机倒置构成的。
其次还要告诉学生们,乐曲的第一句每小节的第一个音抽出来,就可以发现它们构成一条隐伏的下行线条,而第二句则是反过来,逐音往上升高。这种隐伏线条往往是情绪起伏的根据。及早地告诉孩子们这些形式美的构成因素,可以激发他们关注音乐发展的兴趣。
和前面几首一样,练习者应当分清断奏、持奏、短小连奏等等不同触键的区别。特别是处于高音位置的降E长音(6/2),应该使它饱满些。
接着,我们还得引进“复对位”的概念,亦即已经构成复调织体的不同旋律,它们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作上下颠倒,或者前后交错的变化。例如这里(9)比起第一句的进行(1—4),两手原有的结合关系有了横向的移动,即第二句左手旋律移低了四度,而且提前(8/2`3)进入;这就使得每小节第1拍上的音程,由原先的八度,改为五度了;而且原先第7小节的八度半音下行(7),在这里延长为2小节的平行三度的进行了(12—13)。最后,以同步的节奏型结束了第一部分。
鉴于作曲家的意图,在第一部分中一开始突出的当然是右手,左手可以稍弱些,但两者的长音都要弹足,它们的错开,构成一种逗趣。反之,在弹奏第9小节的左手旋律时可以稍稍凸出些,以显示作曲家的横向移动的趣味。但第12小节一串八分音符又可以交给右手,特别是最后两音(13/2),因为它预示了第14小节的左手,这两个被拉开节奏的音亦可稍强。结束(16)也可强调些。
第17小节起,乐曲抓住交错的节奏显示了左右两手的相互逗趣。左手持续着以下属的A音为支点的摆动音型,而右手实际上是一条半音下行线形,但作了一些装饰而掩盖了,它也使得调性的色彩变得模糊起来,因此可以通过轻奏增加一些诡秘的气氛,并且通过突然强奏以及保持长音的办法,让随后(21—24)出现的增减和弦音调取得更有对比的效果。第二句(25)把前面的进行再一次重复,但这次随着左手隐伏线形逐一下行,一直回到属调的属音(升f,29/1)上。
【1-9】
这段音乐的音调显得有些扑朔迷离,但是把它的骨架进行列出,就比较清楚了(见【1-9】)
再现时(33),作曲家用了复对位的纵向移动技术,让主旋律从左手进入(参照1—4),而副旋律从右手进入(33/2`3)。因为主旋律先进入,而且听众也比较熟悉,因此弹奏时不妨仍可适当突出右手的旋律,以表现作曲家的复对位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