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建功立业的封疆大
曹操的死,对曹家政权来说,相当于一场十级地震,因为他人是在洛阳死的,他一死,他带着的几十万大军顿时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而且一部分青州(山东)籍的官兵已经擅自离开洛阳,自己回青州老家去了,各地对曹操暗中不服的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更重要的是,从曹丕到手下的各级文官武将,都不能马上习惯没有曹操的日子,一起陷入了混乱状态。
当留守邺城的曹丕和各级听到曹操去世的消息,第一反应就是聚在一起大哭个不停。这个时候,首先站出来安抚局面的,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根据《晋书.司马孚传》记载,曹操的丧事是司马孚负责主办的,但是在《晋书.司马懿传》里,又说曹操的丧事是司马懿全权负责的。但是无论如何,曹操的葬礼都是司马家族的人办理的,而且是井井有条、丝毫不乱,最终,曹操的棺材平平安安、风风光光的被送回了邺城,这一次葬礼,在让世人瞩目的同时,也更使得大家对司马兄弟刮目相看。曹丕继承魏王王位以后,伺候了他很长时间的司马懿,也终于正式迈入了他仕途的康庄大道,被封三级侯爵河津亭侯,当了曹丕丞相府的长史(首席副官)。
曹丕虽然已经继承魏王,但他统治的地域内,仍然是人心惶惶,甚至有谣言说刚刚和解的孙权趁着曹操刚死,要翻脸来进攻。在人心已乱的情况下,曹丕周围的很多人都认为襄阳、樊城刚刚遭遇大战,要人没人,要粮没粮,肯定坚守不住,当时镇守襄阳的,仍然是曹仁,大家就建议让曹仁放弃襄阳,退到中原地区的宛城(河南南阳)。司马懿表示了不同意见,他说:“孙权最近击败了关羽,正要依靠我们对付刘备,绝对不会主动来进攻。襄阳是交通要道,是抵抗敌人的要害之地,绝对不能放弃。”当时,当时到会讨论的大臣们都惊慌失措,包括曹丕心里也没底,最终还是命令曹仁烧毁了襄阳、樊城这两座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可是孙权并没有打过来,曹丕一听这个消息,非常后悔,不禁更信服司马懿的判断力了。
10月29日,曹丕强迫汉献帝交出皇帝宝座,登基称帝,建立了曹魏帝国。司马懿为曹丕当皇帝卖了很大的力气,自然又是加官进爵,升任尚书(国务院部长),不久又加封为二级侯爵安国乡侯,先后升任督军(军队监察官)、御史中丞(大监察长)。221年,司马懿被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皇帝高级顾问)、尚书右仆射(******)。
在不断升官的同时,司马懿也终于如愿以偿,成为独当一面的领兵大将。在224年2月,曹丕离开首都洛阳,准备对孙权展开攻势,司马懿则被升任抚军大将军,持有皇帝三级符节——假节,领兵五千人镇守陪都许昌,同时又享受到了实际上的*****待遇——督后台文书。司马懿虽然也喜欢升官儿,但是自己都觉得这么快升迁太招人眼热,就不肯就职,曹丕语重心长的教导他:“我天天处理这些杂事,没白天没黑夜,连休息日都没有,我让你当总理不是给你升官,是让你多替我干活哪!”
曹丕大举进攻东吴,临走的时候,跟司马懿说:“你看家看的好,我才能打胜仗。好好给我看家吧,这是最重要的责任!”曹丕走了以后,司马懿既负责内政、又负责供应前方军事物资,曹丕回师首都洛阳,又给司马懿写下诏书说:“以后我东征,你就在西面看家;我西征,你就在东面看家。”于是司马懿继续留守仅次于首都洛阳的陪都许昌,我们可以看出来,现在的司马懿已经不仅仅是独当一面了,而是成为了曹丕的大内总管。
然而就在公元226年5月,仅仅40岁的曹丕就得了暴病,很快就病危了。临死的时侯,他把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和另外三个一品大将军——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同时任命为为辅政大臣,负责辅佐当时只有22岁的太子曹睿。临死前,曹丕还特别对曹睿说:“以后如果有人说这几个人的坏话,你绝对不要相信。”
曹睿即位之后,司马懿被改封为舞阳侯。8月,南方的孙权知道曹丕去世,分两路大举进攻曹魏帝国,司马懿和另一位辅政大臣曹真配合,分别击退孙权的进攻。12月,司马懿因为战功显赫,由抚军大将军再升为骠骑大将军。公元227年6月,司马懿被任命为都督荆州、豫州军事(湖北、中原军区总司令),驻扎在宛城(河南南阳),从此正式开始了他作为大军区司令南征北战的漫漫生涯。
就在司马懿刚刚上任的时候,蜀汉帝国的实际领导人诸葛亮已经在汉中集结大军,准备对曹魏帝国展开全面攻击,在诸葛亮发动进攻之前,他联络了原先背叛了蜀汉帝国的新城太守(湖北房县)孟达,重新效忠蜀汉,孟达虽然答应,但迟迟犹豫不决,不敢立刻起兵。司马懿知道孟达将要背叛,一面写信好言安抚,一面立刻带人从宛城急行军打了过去。当时,宛城距离新城足足有六百公里,而且途中大半都是山路,非常不好走,孟达非常坚信司马懿不可能亲自来,他的部队也不可能那么快就到,可是,八天之后,司马懿领着大军已经到达新城,十六天之后,就把新城攻了下来。
孟达被杀以后,诸葛亮联合孟达起兵的计划落空,公元228年年初,他只好独自从汉中杀了出来。一开始,由于西北好几年没有经过大战,曹魏帝国都没有做好应战的准备,诸葛亮大军一到,各地纷纷投降,可是后来由于马谡在祁山(甘肃西和西北)一战中不守要道,却守在山上,结果被张郃团团围住,几乎全军覆没,诸葛亮无险可守,只好全体撤退。虽然这场大战的头功要算到张郃、曹真的头上,但司马懿迅速的砍掉诸葛亮的一条臂膀,也强有力的支援了友军。
这一次战役,被后人们称为一出岐山,在《三国演义》里,可以说是诸葛亮策划的最经典战役之一。后人总把一出岐山的失败归结于马谡的失误,但如果我们冷静的、认真的读一读史书,就可以发现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注定徒劳无功。在当时的中国,曹魏帝国的人口、军力,比蜀汉和东吴加起来都强,而蜀汉仅仅占据着现今的大西南不到一半儿的地方,人口更是连曹魏帝国的五分之一都没有,以这样悬殊的实力对比还想战胜,实在是比登天还难。
在干掉孟达之后,司马懿还顺便逮捕了魏兴太守(陕西)申仪。孟达叛乱的消息,其实是申仪告的密,但是申仪本人由于长时间的守在魏兴,自己也是独断专行,动不动就假传圣旨、私刻印章,随便以自己的意愿分封属下。孟达的被杀,让申仪对自己的前途也感到害怕,但是司马懿派人对他好言安抚,请他来见面,等申仪一来,司马懿立刻把他逮捕,装进囚车送到了洛阳。为了让这个地区真正安定下来,司马懿又把孟达旧部七千多户人家流放到了幽州(河北北部),这一系列快速、有效的攻略,对蜀汉帝国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不久,蜀汉帝国的将领姚静、郑他率领七千多人也跑到司马懿这里来投降了。
看到原本动荡的汉江上游一带逐渐安定,司马懿才回到宛城。当时,这个地区刚刚真正纳入曹魏帝国的管辖,新成立的郡政府、县政府,连最基本的户口名册都没有,皇帝曹睿想把这个地方好好捋一遍,就把司马懿召到洛阳,想问问他,该制定些什么办法才能让汉水上游安定下来。没想到,司马懿却说:“蜀汉帝国用严刑峻法统治百姓,所以百姓们才会跑到我们这边来,我们应该尽量用宽大的政策去安抚他们,老百姓自然就会安家乐业。”这意思就是说,对待边境的百姓,不要那么严厉苛刻,尽量安抚,只要不出乱子就行了。
曹睿听到司马懿的办法非常满意,就又问他,如果进攻蜀汉和东吴的话,应该先打谁。出乎别人的意料,司马懿认为应该先打实力较强的东吴,他出的办法就是,先派陆军猛攻长江下游,然后趁着东吴救援的时候,再派水军从夏口打过去,让敌人顾得了头顾不了尾。实际上,在半个多世纪以后,晋王朝在灭吴的战争中,基本采用的就是这种战法,司马懿的计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应该是超前了半个多世纪。
司马懿见过曹睿以后,就又回到了宛城。在公元228年12月,在一出岐山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诸葛亮第二次对曹魏帝国发动了进攻。这一次,他打的是陈仓(陕西宝鸡),但是由于陈仓守将郝昭防守严密,诸葛亮从月头儿打到月尾,一点儿便宜也没占着,等到张郃的援军赶到时,诸葛亮已经回到汉中了。第二年的春天,为了防止汉中的西面发生问题,诸葛亮攻克了曹魏帝国的武都郡(甘肃威县)和阴平郡(甘肃文县),然后立刻就返回汉中。
这三次和诸葛亮的战役,司马懿都没有参与过,但是,不参与并不代表着不思考。从诸葛亮的三次撤退,司马懿发现了他的死穴,那就是:粮食不足、运粮困难。除了第一次入侵诸葛亮准备的还比较充分,其余的两次进攻,全是虎头蛇尾,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就在司马懿在假想着如何对抗诸葛亮的时候,公元230年的7月,镇守大西北的曹真,向汉中发动大规模的报复性进攻,结果因为连降大雨,这场轰轰烈烈的战役狼狈的泡汤了。
公元231年2月,诸葛亮第四次进攻曹魏帝国,先包围了战略要地岐山,就在这个时候,镇守大西北的大司马曹真突患重病,为了抵抗诸葛亮,皇帝曹睿命令已经是大将军的司马懿立刻接替曹真进驻长安,总领大西北的各路军队。3月,曹真去世,司马懿成为了大西北新一任的最高军政长官。
也许连司马懿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对曹魏帝国来说,他的上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长安是当时仅次于首都洛阳的重要城市,大西北,也是曹魏帝国最辽阔、最复杂的军区,因为这里太重要了,所以从曹操时代开始,一直都牢牢的掌握在曹家和夏侯家这两个皇族的手里。司马懿是第一个总督长安的外姓人,从此以后,他不仅确立了顶级战神的位置,还拥有了一个强有力的班底——整个大西北骁勇善战的将领和士兵,而这都要感谢诸葛亮,因为如果没有他强有力的进攻,曹睿就不会在慌乱之中,把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司马懿。接下来,伴随着和诸葛亮的一次次战斗,司马懿的威望也会越来越高,大西北魏军的战斗力会越来越强,最重要的是,司马懿和大西北将士们的感情,会越来越深。
司马懿一上任,和诸葛亮打了一仗,但是这一仗规模并不大,因为在没有和诸葛亮交手的时候,司马懿就已经认准了诸葛亮的致命缺点——缺粮,所以在打了一仗以后,他立刻采取严防死守的措施,坚决不和诸葛亮开战。诸葛亮存粮本来不多,补给又非常困难,急于打仗却没仗可打,耗到6月的时候,终于吃光粮食,只好撤退了。
司马懿和诸葛亮的这一轮较量,说实话胜少败多,根本没有什么两大军神对决之类的精彩场面出现,总之就是司马懿能打死活不肯打,诸葛亮死活想打却打不了,生生被司马懿耗得退兵了。很多将领都非常鄙视司马懿的全防御方针,甚至有的人都认为他是害怕诸葛亮。但是,不管怎么说,实际情况就是,诸葛亮失败了,曹魏帝国的领土一点儿也没有丢失。
公元234年,在休养生息了三年之后,诸葛亮第五次进攻曹魏帝国,这一次,他集结了十万人的大军,从郿县(陕西眉县)进入渭河南岸,在那里扎下营寨,命令士兵种植当地的荒田,做出一副长期进攻的架势。司马懿看到诸葛亮这种举动,却一点儿都不着急,就背靠着渭河扎营,还是死活不肯出战,诸葛亮急于求战,不断向司马懿挑战,甚至给他送去女人穿的首饰和衣服来刺激他,但就是这样,司马懿也一声不吭,为了平息将士们的求战情绪,他还特别派人到洛阳去求来曹睿不准出战的圣旨。有了曹睿的命令,司马懿更加顺理成章的严防死守了。
诸葛亮辛辛苦苦准备了三年时间,就是为了和司马懿来一次决战,分个胜负,然而司马懿毫不配合,最终在8月,在僵持了一百多天以后,心力交瘁的诸葛亮在军营里去世了。司马懿成功的熬死了诸葛亮,赢得了对蜀国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从那以后,蜀国的进攻,就再也不能对魏国构成严重威胁了。
借着诸葛亮的死,司马懿成为了曹魏帝国当之无愧的一号儿军神,为了奖励司马懿的赫赫战功,在公元235年1月8日,皇帝曹睿任命司马懿做了太尉,也就是一品大臣中最荣耀的三公之一。从此,司马懿成为曹魏帝国的顶级大臣,司马家族也靠着司马懿,进入了当时中国一流家族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