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找回你的真心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你的心在哪里?
星云大师:各位读者,你们此时身在这里,你们的心也在这里吗?你们的心住在哪里?《金刚经》里说:心住在五欲六尘里。欲,梵语是chanda或raja,是指对某样东西产生的希望或欲求。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5种欲望。财,指世间一切的金钱财宝;色,指世间的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能使人悦情适意;名,指世间的声名;食,指世间的饮食;睡,指睡眠休息。
长乐先生:“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人一出生,就努力睁开眼睛看外面的世界。你看到五颜六色,尝到酸甜苦辣,开始沉迷于金钱带来的享受,开始追求功名利禄,越长大,见到的世界就越丰富,看得越多,想得到的就越多。然而,你可曾向内观照?你可曾看清楚自己的心?如果我今天告诉你,你所追逐的这个世界不过是你的一个梦幻,你还会这样活、这样争、这样过一生吗?
星云大师:《大智度论》中说:“五欲无益,如狗咬骨。”又说:“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诸欲乐甚少,忧苦毒甚多,为之失身命,如蛾赴灯火。”这个五欲的世界,真的好像一场梦啊。还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它们是能引起我们的感官与心灵感觉的对象。五欲六尘都不是好东西,可是我们的心天生就爱五欲六尘,爱这浮云无常的花花世界。
长乐先生:佛教认为,五欲六尘就是残害我们的心的、来自外界的魔障。在日常生活里,与我们的心最相伴相随的,便是五欲六尘。色,指万物的颜色和形状;声,指声音;香,指嗅觉;味,指味道;触,指触觉;法,指意识。我们的心就是通过这些通道和世界连接。
星云大师:六尘使我们心中涌现好、坏、美、丑、高、下、贵、贱等不同的认识,于是我们就有了种种烦恼。它们令善心衰减,劫持一切功德,它们其实就是烦恼的来源。
长乐先生:所谓“色不迷人人自迷”,色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是我们的心“情人眼里出西施”。南唐后主李煜在词里感慨:“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我们从出生就开始执着,你的我的,争个不休。其实,今生也许就是一种流放,就是处在一个大梦的状态。我们看电影、享美食,认识很多朋友,其实这些只不过是梦里的贪欢而已,因为我们不知道将来各自要到哪里,或许仅仅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佛教列出我们的心所贪恋的五欲六尘,不是为了让我们断绝它们,那是不现实的,只是为了不断提醒我们,不要过度贪恋,不要让我们的心被虚幻的世界所眩惑,陷入烦恼的泥淖。我们需要找回自己的真心。
星云大师:苏东坡在瓜洲任职的时候,与一江之隔的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交往很深。有一天,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遣书童送过江去,请佛印禅师评点。诗是这样写的: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意思是说:我的心已经不再受到外在世界的诱惑了,好比佛陀端坐在莲花座上。诗中的“八风”是指人们生活中常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8种境况。佛印看了诗,笑而不语,信手在上面批了两个字,叫书童带回去。苏东坡打开一看,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大字,恼怒不已,立马乘船过江去找禅师理论。此时,禅师已站在江边等他。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我的诗,你看不上没关系,但你不能侮辱人呀!”禅师平静地说:“我什么时候侮辱你啦?”“这不是侮辱人是什么?”苏东坡说。禅师顿时哈哈大笑,道:“还‘八风吹不动’呢,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长乐先生:苏东坡算是有佛缘的大智慧者,他的心也会被五欲六尘的世界牵绊住,产生烦恼。但我猜想,苏东坡在这件事后一定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不然,他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最后何以能心静如水、豁达乐观呢?苏东坡把心中的烦恼称为“八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我觉得这和佛教的五欲六尘有相通之处。无论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还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它们之所以造成祸害,并不是因为其自身不净,而是因为人心愚痴无明、贪爱染着。好比拳头本身是没有好坏的,但用来打人,就是坏事,必须立刻阻止;用来捶背,就是好事,多多益善。正所谓“法非善恶,善恶是法”。所以,我们每天生活在五欲六尘中,应该抱有一种不贪不拒的中庸态度,像苏东坡一样时时反观自省。
星云大师:《大般若经》中说,身病有四,谓风、热、痰及诸杂病;心病亦四,谓贪、嗔、痴及慢等病。身体的病好治疗,心病才麻烦,我们要找回自己的心谈何容易?!心理的病要用心理的药治疗,诸如焦虑、恐慌、紧张、忧郁、嫉妒、迷失、妄想、幻觉、思想偏激、颠倒错乱、懈怠、懒惰、孤僻等,像魔鬼一样,平时盘踞在我们心里,随时伺机扰乱我们。依佛教讲,八万四千烦恼就是八万四千种病,而这些心理病中的第一兵团是“贪欲”,第二兵团是“嗔恚”,第三兵团是“愚痴”,第四兵团是“我慢”,第五兵团是“疑忌”,第六兵团是“邪见”。贪、嗔、痴、慢、疑、邪见,属于六大根本烦恼。其实,我们心里的烦恼魔军很多,但统帅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自己,叫作“我执”。
佛是不外求的,只求自己内心。比如你给我香烟吃,我不吃,因为佛不会这样;你给我酒吃,我也不吃,佛怎么会喝酒?在这个地方——玉佛殿,我们会问,佛陀在哪里,到哪里找?我88岁,出家76年,找佛陀找了76年。佛陀在我心里,我吃饭他也吃饭,我走路他也走路,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和佛生活在一起,只是自己不知道。
修养到最高境界,人人都是菩萨。
比方说你心怀慈悲,慈悲就是修养;你不生气,一团和气,也是修养;你不去跟人计较得失,不计较更是修养。慈悲、随和、不计较,都是我们的修养之道,看大家奉行到几分。
长乐先生:一个修行者路过一片荒野,见有一小亭,于是在此过夜。半夜时,来了一只小鬼,手拖一具尸体。修行者吓得躲在一旁窥视。不久,又来了一只大鬼,硬说那是它的尸体。两只鬼互相争论起来。经过一阵争论,大鬼说:“我们不要争了,还是请位证人来评判吧!”二鬼一齐对修行者说:“你出来!这具尸体是属于谁的?”修行者左右为难,但他想到自己是出家人,不能打妄语,于是说:“我看到是小鬼先拖着尸体进来的。”大鬼大发脾气,把修行者的四肢吃了,扬长而去。小鬼一看,立刻将尸体的四肢取下,补在修行者的身上,使身体完好如初。
这离婆多四肢完好如初后就去问佛:“我到底还是不是原来的我啊?”佛说:“人的身体是由四大假和合而成的,五蕴非有,不是真实的。”于是,他豁然大悟,顿证阿罗汉果,所以他的名字译为“假和合”。你看,连人的身体都是假的,所以我们要把它放下,能把假的放下,便能找到真的。
生命不过是物质、精神两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的因缘和合,这就是“我”。其实“我”不是“我”,“我”每分钟都在变化,从物质上看,眼、耳、鼻、舌、身时时刻刻在排泄、变化;从心理上看,后念甫生,前念已灭,所谓“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正所谓“恒转如瀑流”。活动即生命,正如我们在《修好这颗心》的开篇中所讲,“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就是人生的真相。佛以为,在这种无常的世间法中,绝对不能发见出真我。既已无我,当然更没有我的所有物,所以,佛教极重要的一句格言曰:“无我无所。”
聪慧是天赋,正直是选择
星云大师:佛教,有人说它是宗教,有人说它是学术。我看,说它是宗教也对,是学术也对;说它不是宗教,不是学术也对。它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本来无一物,都是假名假象。我们现在提倡人间佛教,用例子讲道理,让大家听得懂。
一位禅师在路上看到一对夫妻吵架,太太骂先生不像男人,先生就讲,再讲我就打你。太太说,我就是要讲你不像男人,你打。先生讲,再讲我就杀你。太太还是不怕,说我就讲,你杀你杀。禅师大叫:“精彩!精彩!现在要杀人了,要杀人了哦!”
于是,大家就围过来看热闹。有人说:“喂!和尚,穷嚷嚷什么?人家夫妻吵架,你不劝架倒也罢了,怎么能幸灾乐祸呢?”
禅师说:“我不是幸灾乐祸,他们死了以后,我好替他们念经。”
那对夫妻不吵了,过来听禅师在说什么。禅师看他们夫妻不吵架了,就开示他们:“再厚的冰块,太阳出来也会融化;再生硬的饭菜,熊熊的火焰也能将它煮熟。夫妻之间要像太阳一样温暖对方,要像一把火,热热地融化对方,让对方成熟,互相敬重才好。”
这就是人间佛教。
长乐先生:佛教讲世界是无常的,个体是无我的。那大家说了:这样说来,佛教岂不是讲厌世主义?佛当然不厌世,厌世何必创教?佛给出的最高理想是涅槃,也就是解脱,或者说,就是现在大家都追求的“自由”。所谓自由,不是指物质世界里想干啥就干啥,不是天天不上班自由自在去玩,不是财务自由、金钱自由、时间自由,财务、金钱、时间都很自由的人仍有可能感觉被束缚。真正的自由是恢复“心”自主、自在的地位。再详细点说,就是自己解放自己,这就是我和大师今天讨论的话题——通过修养,解放我们的心。
星云大师:桌子坏了,要修补一下;房子漏水了,要修补一下;人心不健全,也要修补一下,这就叫修养。你问我什么叫有修养,有修养的人有一种浩然之气,不惧生死;有修养的人不要求别人,总是要求自己;有修养的人总在反思自己,俯仰无愧于心。
长乐先生: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修养可以有几种解读方式,儒家把修养解读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都属于修身之道。梁启超先生有一篇关于佛学的修养问题的论述,他说众生的根器各各不同,应该因地制宜,随缘对治,但不外乎两种解脱。一是慧解脱,即从智识方面得解放;二是心解脱,即从情意方面得解放。换句话说,人要立下决心,自己不做自己的奴隶。人在襁褓里是没有“我”这个概念的,身体渐渐成长发育,便知道了“我”,自此事事以“假我”为本位。一切活动,都成了假我的奴隶,享口舌之欲,追求美色,精神上渐渐被束缚。
星云大师:在世俗里,若有人劝你打牌赌钱,你如不打,他就会说你消极;劝你吃喝跳舞,你如不应邀,他就会说你懈怠。修学菩萨道的圣者,为了度众生、了生死,其积极精进的精神,实在不是一个非佛教徒所能知道的!
在世间,无论做什么事,非要有大雄、大力、大无畏的精神不可,我人在社会上兴办事业,在佛法里修学道业,所遭遇到的障碍、磨难一定很多,如果犹豫不前或稍一懈怠,就会一事无成。所以,精进为降魔的根本。
所谓精进的主旨,就是要我人未生的善心令速生,已生的善心令增长,未生的恶念令不生,已生的恶念令速断。这个世间是佛与魔的世间,精进的可以成佛,懈怠的堕入魔界。
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没有精进的精神,何能做到?地藏王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不是大仁大智的精进精神吗?
长乐先生:阿难说:以欲制欲。意思就是说,别被小欲束缚住,因为前面有无限的大欲,所以要“勇猛”“精进”。悲观主义者虽然看透了一切,但仍能保持清醒,勇往直前。我觉得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可是他的大雄宝殿上题了四个字,就是大师刚刚讲的“勇猛精进”。悲观主义者止步,继而起舞,这就是人类最可贵的悲剧精神。所以,我常说,人要有大志向、大格局,才不容易被小欲所牵绊、烦扰。
星云大师:什么是大欲?比方说,国家有事,我要勇于赴难;社区有需要,我站到前面去。沽名钓誉、自私自利的人是不会有修养的,因为他时时想着的都是小欲。有修养的人心中装着大众,没有自己;有修养的人把别人的利益看得比自己重要,心怀慈悲,融和爱人,勇猛精进。
长乐先生:人为什么会有小欲?还是因为我们的心住在五欲六尘里,因此产生了“我”的假象,于是便有“我痴”“我慢”,从而令自己生出无限苦恼。其实这都不是合理的生活,因为“他所缘境界非常真实,违逆众生心”。心沉迷于五蕴中,闹到内界精神生活不能统一,不明真理,佛家叫“无明”。我们如何才能脱离无明?要靠智慧去胜它,最关键的一句话是:“转识成智”,就是戒定慧。
星云大师:“无明”是什么?你疑心猜忌,它就有机可乘;你做人傲慢、偏激、执着、自私,你相信谣言、喜欢听是非、没有主见、自我否定,就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心病,只能靠自己去努力克服。医生可以开药方给病人,但不能勉强病人吃药,病人若不吃药,病就永远也不会好。药方是什么?就是总裁说的戒定慧。
长乐先生:有弟子问佛陀:“您在世时,我们认您做老师,您涅槃以后,我们找谁做老师?”佛陀答:“以戒为师。”
星云大师:戒,就是原则。
定,就是修养的功夫。过去有个人喜欢养斗鸡,专门找了个高人帮他训练鸡。训练了一个月,鸡特别勇敢,主人很高兴,可高人说还没成功。第二个月,鸡慢慢不动了。到了第三个月,高人说大功告成。主人看着一动不动的鸡有点疑惑,就抱了隔壁的斗鸡来试验,没想到其他的鸡看到高手训练的鸡都非常害怕。不战而能屈人之兵,这就是定,不是简单的匹夫之勇。
慧,就是智慧,也可以拓展为思想、学术、灵巧。待人处事,你不能不明理。智慧是光明,是你心里的灯光,是排除怒火、贪婪、嫉妒等不良心态的光芒。
人生三苦——贪、嗔、痴,确实不容易降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贪嗔痴是烦恼的魔王。要降服它们,就要靠修养,靠年复一年的修养。如何修养?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降服这些烦恼的法宝。
长乐先生:贪、嗔、痴是三毒,戒、定、慧是三学,用三学来对付三毒,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勤修戒定慧,心灭贪嗔痴。”勤修的过程就是修养的过程,从戒定慧升级到八正道。也就是说,正见和正思维属于慧的过程,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的过程,正定、正念属于定的过程,正精进属于保驾护航的过程。八正道的看法,是修行的升级。
星云大师:古人养名,佛门养心。戒定慧综合起来讲,就是养心。心里有分寸,就是持戒、定念;心里有慧,就是智慧。八正道也好,戒定慧也好,都是用来行灭贪嗔痴,抵御烦恼和外界诱惑的。它使心归于平静、平等。我们的心像国王,可以下命令,叫眼睛看什么、耳朵听什么、嘴巴说什么。心跳动不停,就会生烦恼,时好时坏。所以,一个人一天中可能上好几次天堂,也下好几次地狱。所以,我们要自省,要禅定。
长乐先生:斯里兰卡的西尔瓦大师写了一篇文章,叫《佛教的心智修养——内观》,其中讲到,我们的心本来是很静的,人性本善,后来由于受到外部世界的蒙蔽,我们的心就被污染了。物质越发达的当代社会,这种情况就越严重。书中还谈到了内观的方法,叫“四念住”,就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用这样的修行来消除外部世界对心的影响。
星云大师:内观是很重要的修行方法,不管是身还是心,讲的都是自省。心若住在六尘中,就不安分,像猴子一样东跳西跳,所以我们要控制自己的心。怎么控制?自省一出,无事不成。要控制我们的心,就要把它定在道德上、学问上、慈悲上,用在做好事上,时间长了,般若心、慈悲心、忍耐心自出,当然无事不成。
长乐先生:唐朝时,弘忍大师有弟子500余人,翘楚者当属神秀法师。神秀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意思是,要时时刻刻去照顾自己的心灵,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抵御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偈子的时候,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庐行者,就是后来出家的慧能大师听到了。慧能又作了一首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这首偈子很契合禅宗顿悟的理念,体现出一种出世的态度。偈子的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若心本来就是空的,就无所谓抵御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都不留痕迹。这是一种很高的禅宗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星云大师:五代的时候,有个人买了一双鞋,大家都称赞说好漂亮,问多少钱。有个买过同样鞋子的人就很生气,把卖鞋的人叫来问:“为什么你卖给我的价钱是别人的两倍?”前面的人慢慢把脚抬起来,说:“我刚才只说了一只鞋的价钱,两只鞋加起来的价钱和你的是一样的!”你看,生气的人心急,修养不够,其实根本不用生气。修养就是把事情看清楚,把是非看清楚,不随便冲动。
长乐先生:有的人性格比较绵软,总是让着别人,别人就会觉得他好欺负。其实,这不是好欺负,是慈悲,是不计较,是修养。你不生气,对社会也有贡献,因为你没有给社会增添戾气,而是赠献了一团和气,于人于己都是福。我们平时出门,常常莫名其妙“触霉头”,因此格外生气。举个例子:王先生早上起来打出租,被拒载,很生气。出租车司机老李为什么拒载王先生?原来他也在生气,因为儿子小李的老师让他一大早去学校。小李的老师又是谁?原来是王先生的老婆,她昨晚和王先生打了架,把气撒在迟到的小李身上。是不是很有意思的联系?其实,只要这个圈子里的任何一个人不生气,变生气为和气,一切就都会改变!
星云大师:我再多说一句,真要有气也别憋着。佛陀也生气,但佛陀生气要看为了什么,为了自己的利害得失,没有生气的必要;如果是为了大众,有时候怒发冲冠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长乐先生:有时候我在工作中也会发脾气,还好员工们对我很理解,知道我是刀子嘴豆腐心,经常手举得很高,放下来很轻。后来我自我反省,觉得还是因为我的心的品级不够高,要继续修行。人的心是有品级的,最高档的心是“四颗心”,就是敬畏之心、慈悲之心、感恩之心和宽容之心。所谓有敬畏之心,就是要有信仰,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是可怕的。我曾到过孟买的一个著名的小庙,每次参拜都要从一个很小的门进去。那门高1.5米,宽40厘米,任何人进去都要弓着腰,每钻一次就敬畏一次,它在教你要低头。
星云大师:慈悲心就是修养,时时给人欢喜;慈悲心就是仁爱、仁慈,广结善缘。通俗讲,就是“三好运动”——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四给”——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五和”——自心和悦,家庭和顺,人我和敬,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有一次,颜回看到卖布的人和买布的人吵架。买布的人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钱?”颜回上前劝架说:“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错啦!”买布的人指着颜回的鼻子说:“你算老几?我只听孔夫子的,咱们找他评理去。”颜回问:“如果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人说:“我把脑袋给你。如果你错了,怎么办?”颜回说:“我把帽子输给你。”两人找到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那人拿了帽子高兴地走了。颜回想老师一定是老糊涂了。这时,孔子告诉颜回:“说你输了,只是输一顶帽子;说他输了,可是输一个脑袋啊!你说帽子重要还是头重要?”颜回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非,学生惭愧万分!”
孔老夫子这种做法,就是不争一般的是非得失,用智慧解决纷争,用修养处理问题。
长乐先生:我这里有一个例子。安徽人王二玲的丈夫去世了,欠了170万元的债,其中有30余万元没有欠条。如果王二玲以此为理由,拒绝还这30万元,别人也说不出什么,但王二玲说:“给我几年时间,我一定把所有的债都还清。”她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部卖掉,每天吃咸菜,含辛茹苦地打工挣钱,一笔笔还清丈夫的欠账。按照惯常的想法,债主是要盯着欠债人的,生怕自己的钱要不回来,但王二玲还债的真诚与坚定把债主们都感动了。丈夫欠淮北的建材商曹先生4.5万元,王二玲多次给对方打电话,说一定会还上这笔钱,但对方就是不肯要,后来连对方的电话都打不通了。王二玲晓得,这笔钱人家是坚决不要了。
2013年清明节前,还清了全部欠款的王二玲带着一束鲜花,来到丈夫墓前说:“你可以安心了。”她用诚信取信于世界,为丈夫和自己赢得了尊严。
星云大师:有位教授带着小儿子到市场去买水果。在水果摊上挑选水果时,小贩很不耐烦地说道:“先生,你到底买不买?不要这样挑来挑去的。”教授礼貌地回道:“要买!要买!”接着,他把挑好的水果交给小贩,并问:“多少钱?”小贩爱理不理地说:“这很贵的,你买得起吗?”教授依然谦虚地回答:“买得起,买得起。”说着,他把钱递给小贩。在回家的路上,小儿子便问:“爸爸,您是教授,今天为什么让小贩如此吆喝?难道您一点也不生气吗?”教授回答道:“待人有理、谦虚、礼貌是我的水准,无礼、势利是小贩的水准,我不能因为一个粗鲁的人而破坏自己的水准。”
长乐先生:要想获得自由,最关键的就是要获得心灵的解脱。怎么解脱?首先要自我觉悟,有“我要找回我的心”的自觉。其次要有大欲。老子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大师做事,以大众为上;凤凰卫视做媒体,为全球华人服务。诸位的大欲是什么?大欲帮助你忘记“我”,放下“我”,一步步脱离五欲六尘,从烦恼中找回你的心。最后要内观自省,持之以恒。修养不是一两天就能提升的,甚至不是一两代人就可以提升的。人生苦短,别人怎么折腾,你无可奈何,但自己千万别再折腾自己,要学会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不争一般是非,只认自己心中的那杆秤。
星云大师:知行合一不是说起来那么简单的。一个人装电灯,电工帮他装好了,要价200块,这个人觉得贵,两分钟就要200块?电工说:“你看我只用了两分钟,但我花20年才学会干这活。”知易行难,要找到自己的心,必须经历各种苦难,苦尽则甘来,甘来则明心,明心则见性,见性则成佛。
人性之美从心灵的诚实而来
长乐先生:兄弟二人立志修道,无奈父母年迈,一直未能成行。某日,一高僧路过,兄弟二人要拜其为师。高僧道:“舍得,舍得,没有舍哪来得?你二人悟性皆不够,10年后我会再来。”说罢,高僧飘然而去。哥哥顿悟,手持经书决绝而去。弟弟望望父母,终不能舍弃。10年后,哥哥归来,口诵佛经,仙风道骨。再看弟弟,弯腰弓背,面容苍老。高僧如期而至,问二人收获。哥哥说:“10年内,我游遍高山大川,走遍寺庙道观,背诵真经千卷,感悟万万千千。”弟弟说:“10年内,我送走老父老母,病嫂身体康复,幼妹成家立业。但因劳累,我无暇诵读经书,恐与大师无缘。”高僧微笑,收弟弟为徒。哥哥不解,高僧道:“佛在心中,不在名山大川;心中有善,胜读真经千卷;父母尚且不爱,何谈普度众生?舍本逐末,终致与佛无缘。”
星云大师:一个人的生活,首先要注重的是物质生活。当物质生活具足了以后,我们还需要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有了以后,还要追求艺术生活,因为生活中要求真、求善、求美。当一个人确实有了艺术生活之后,他还想要超越而向往宗教的生活。各种宗教对人间的某些看法总不会完全一样,就拿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来讲:2500年前,他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了,他觉悟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涅槃。所谓涅槃,就是让自己住在一个安静的世界,不活动也不教化众生。为什么呢?他说:我现在所觉悟的道理和人间的道理都是相反的。世间一般人所有的,不管是形相上的有还是物质上的有,都是幻有、假有;我所觉悟到的本来面目、真如自性,是真实的实相、真实的有。
长乐先生:人类是被神抛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从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寻找回家的路。思乡情结、对家的爱恋都是人类情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加,你是不是离家越来越远?回家的路到底在哪里?抛开国籍、民族、文化、宗教,我想说:让人类共同认可的真善美带我们的心回家。美以真为前提,善则是更加广谱性的追求,真是美和善的原点。中国道家追求真,老子的全部学说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返璞归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决定世界的第一性的东西,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是对道的认识。王弼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所谓“道不违自然”,就是主张纯任自然,不假人为。
星云大师:这有一张桌子,我问这是什么,人们会说是桌子。错了,你们被假象所迷,没有认清真相。木材是桌子的真相,木材做桌子是桌子,做椅子是椅子,怎能单说此木材是桌子?再问这是什么,如果你们说是木材,还是错,因为木材的真相是山中的大树。那么,它的真相是大树了?也不对,是种子,因为它结合宇宙万有的因缘才成为桌子。故从“万有的因缘”来看,就用这个“空”字来形容,所以真空才能妙有。
长乐先生:真者,非假也。真者绝对独立,永恒存在,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是我们永恒追求的真理。善者,非恶也。善者,原人之初也。意识向上,皈依真理,公而无私。美者,非丑也。真美者,令人向往追求,具有永恒的吸引力。
《涅槃无名论》中说:“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这里的“真”是真如之意,是佛家追求的最高真理。但是,佛家的真和道家的真是不同的,道家的真是道,是创生世界而又决定世界的东西,是世界的本质和本原,是真正的真;而佛家则认为世界是因缘和合生成的,没有创生世界并高于世界的东西。所以,佛家认为,真就是世界本身,而不是生成世界的东西。佛教所践行的普度众生的宏愿,都包含着善的根芽。可以说,善是所有佛法修炼者的共同准则。但是,佛教只把善当作一个过程,而不是当作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要通过行善而到达佛家天国,即要实现美。
星云大师:波罗奈国有位大富长者,结婚多年,他的妻子终于产下男婴。七天后,长者施设美膳,礼请全国有名的相师为新生儿取名。相师问:“这个孩子受胎时,有什么祥瑞的感应吗?”长者答:“受胎时,他的母亲自然和善,无嗔。”于是,相师为孩子取名为“善求”。
善求两岁时,母亲生下他的弟弟。初生儿形体丑陋,稍不遂其意,即愤怒号哭。长者立刻派人延请相师前来。相师问:“这个孩子受胎时,母亲有什么异样吗?”长者回答:“他的母亲怀他时,性情变得暴躁易怒。”于是,相师为孩子取名为“恶求”。
直到两人成人,父母为了让他们学会独立,要兄弟二人各自带着500侍从入海求索宝物。途中,善求不幸遇到盗匪,被抢走了车骑、财物和所有粮食。众人饥渴交迫,跪着祈求树神的救济。树神现身说:“由于善求平时仁和慈悯,因此神祇感应到了你们的求助。只要你们折去我身上的枝叶,所需当出,满你们所愿。”善求折去一枝,美饮流出;折第二枝,种种食出,百味具足;折第三枝,出诸妙衣,种种备具;折第四枝,种种宝物,悉皆具足。众人在跪谢树神的恩德后,踏上返乡的路。
后到的恶求看到哥哥获得如此充足的财物,心想:这棵树的树枝能出种种好物,更何况它的根呢!于是,恶求令人砍伐树。当树倒地,恶求及众人兴奋地挖掘树根时,500罗刹涌地而现,取此恶求等心肝骨髓,啖食无存。
善求、恶求,都是我们这颗心,一个是清净满月,一个是阴霾黑暗。如天上之月,有时新月如钩,有时一川银焰。月体始终一如,毫无亏损,只是浮云覆盖,令满室暗淡。
善求感恩树神出美饮甘露、百味食馔、上妙香衣、珍稀宝物。恶求伐树掘根,使他丧命的不是恶面罗刹,而是他内心的罗刹鬼怪,早就噬尽他的良知、他的道德。有感恩之心的人,就是持戒清净的人,他们少欲自足,惭愧正观,活在感恩的心灵净土中,昼夜饮食饱满,香衣披戴,璎珞珍宝庄严身形,所求皆办,悉无贫乏。
长乐先生:《梵网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很打动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真的是大善,也是大美。《弟子规》中讲:“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真善美是拔除个人烦恼、痛苦的良药。要想回归精神乐土,就要降服自己不平的心、不清净的心、差别心、分别心、嗔恨心、愚痴心,回归真善美。
星云大师:人对幸福的感觉都是一样的,哪个人不希望自己好一点。你往前面走,前面有一道栅栏,大家都挤在那里。其实,你往后面退一退就会有另一个世界,以退为进,这就是不一样的生活态度。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人心的升华,人的愿望的克制,都是为了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长乐先生:在个人主义泛滥、拜金主义流行的严酷现实面前,真善美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这里我要重点强调“真”,“真”特别可贵,不真就不善,也不美。
南唐后主李煜有首词被骂得非常厉害:“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人们觉得,到了这种时候李后主还“垂泪对宫娥”,实在太好女色。王国维却认为这是李后主的真性情,很可贵。当时,最令他难过的就是要与这些一同长大的女孩子告别。所谓的忠、所谓的孝,对他来讲非常空洞,家国对他来讲只是供他挥霍的富贵。
文学创作,最重要的就是真实。如果存在作伪,就有问题。可是,当文化传统要求文以载道时,我们不得不作伪,不能不载道。李后主写的“垂泪对宫娥”,这在我们的生命中是令人羞怯和难以启齿的部分,只有天真烂漫的李后主才能如此坦然地写出来。
星云大师:古德云:“不怕妄心起,只怕觉照迟。”“觉照”就是心灵的曙光。所谓福至心灵、拨云见日、柳暗花明、枯树逢春,那种觉悟开通、心明意解的清醒,就是人心灵曙光的显现。红尘滚滚,举世滔滔,人常常在红尘里迷了眼睛,迷了心灵,失掉了最真的东西,对别人说谎,最后对自己也说谎。只有先对自己的心诚实,才能在嗔恨的时候散播慈悲的种子,在仇视的时候施与宽恕的谅解,在怀疑的时候培养信心的力量,在黑暗的时候点亮般若的火花,在失意的时候找出明天的希望,在忧伤的时候给予喜悦的安慰。不为猜疑所惑,不被私心障蔽,因为真理从清醒而来,善良从慈悲而来,人性之美从心灵的诚实而来。
长乐先生:真,是艺术的最高追求,也是最重要的新闻美德。新闻美德有13项,第一项就是准确、详尽、全面,这是所有新闻工作者一致认同的基本美德。第二是真实,更广义地说,还要求新闻工作者对事实的叙述不能给读者留下错误的印象。新闻是属于公众的公共财富,它只提供事实,客观性是新闻的主导原则。凤凰卫视曾经制作了一系列关于台湾历史的纪录片,特别是记录台湾对大陆实施间谍战的《台湾天空的秘密》《谍海沉砂》,这两部片子都讲述了台湾军方不断派飞机和人员进入大陆取得情报的故事。这些间谍的坎坷命运,反映了历史上的许多冲突、矛盾以及被扭曲和掩盖的真相,揭示了两岸的政治、军事冲突只能带来大家都不愿看到的结果。老实说,真实是很难达到的,也是很难判断的,但媒体对真实和真相的叩问和诠释会给观众提供多种选择,会更接近真实。对真相的探求和还原是媒体的良知和责任,也是凤凰卫视为维护“和谐底线”而发挥的作用。
星云大师:说好话,是真;做好事,是善。但人性有沉沦、偷窥、揭人隐私的一面,新闻媒体为迎合市场也可能不受控地贩卖人性。为奖励正面新闻报道、鼓励社会向上提升的力量,我发起设立了“真善美新闻传播奖”,希望借真善美的精神,对媒体报坏不报好的毛病给予一些净化。我对所有得奖的媒体人说,奖项算不了什么,媒体人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对社会真善美的贡献才让人感动。妄心、虚情假意,骗了别人也骗了自己,就不可能善;一天到晚起恶念,打妄语,哪来的美?迷惑颠倒,不真不善不美,何来智慧?我希望世人能够更多地亲近真善美,即使不能人人成为太阳,也希望大家成为蜡烛,照亮一方天地。
长乐先生:我在大师身上深刻体会到“善”。台湾“9·21”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印度洋大地震、东日本大地震,大师都派员参与救灾赈灾。当大批救援物资在机场堆积如山,无法运抵灾区时,大师通过当地的佛光信众建立了自己的通道,人背肩扛,经常最先抵达灾区。虽然是杯水车薪,但这会让灾区民众知道:活着就有希望,生存就是力量。经得起灾难的考验,才能实现理想;耐得住失败的挫折,才能成功立业。这不正是美的轨迹吗?
星云大师:我自己没有钱,但是,当我发愿要帮助那些陷入困境的民众时,就会有钱有物,因为我自许要有慈悲,慈悲是最大的财富。慈悲如同大海,你给予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多。格局越大,你的事业得到的助力就越大。
长乐先生:正如大师所说:“我好像忽然看见万千的群众向我招手,我必须弘法利生,我要为佛教开创新局。”这就是善的力量。
最后我们讲美。真正的美,作不得假。但若我们失去人的原点,谈所有的美都是假的。你可以在家里摆放很多名牌的家具,很贵很流行,但那都是作假给别人看,你自己有没有真的觉得美?怎样找回你自己,才是最难的功课。台湾的美学教授蒋勋老师曾经说:“我们从年轻开始,就因为工作忙碌,忽略了人与人的感觉,但工作忙碌之余,你还是一个人,你必须每分每秒提醒自己回来做人的部分。你看到了美,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值得活下去的。如果你看到的只是品牌、只是假的美,你不见得快乐,那反而可能会是你忧郁症的原因。”
星云大师:人生长在天地间,和万物一样,人如果不亲近自然,看不到美,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湖南的岳麓书院为什么身处幽静山林中?那里的自然环境美极了,在那样的环境里,学生看到的也是山林的美景,潜移默化,都是教育。
长乐先生:现代人第一忘记自己,第二找不回美的感觉。怎么找回来?你去触摸一下叶子,去闻闻花香,让自己的孩子带着你去花园里转一圈。我们一说出去玩,很多人就想着报啥团,或者做什么攻略。其实,不是非要去哪里看山涉水、吃烤鱼才算休闲,只要有心情,何处不休闲?可悲的是,我们现代人的日常生活都被人商业化了,我们都被洗脑了,你想做的都是别人教给你的,你只是随大溜,随不上了就痛苦,就觉得不如人。其实,做回你自己才是最好的休闲,这才是人。生活中的美学,应该是不受别人安排的。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生命去创造自己的美,以真为准则,以善为目的,让美带我们的心灵回家。
星云大师:这个世界无处不美!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平坦宽阔,好不舒畅;走在羊肠小径上,弯弯曲曲,别有情致。如果三餐饭菜丰富,感念都来之不易;若是饮食简陋无味,就学习佛门“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滋味”。受人尊重,我心谦虚,面对世态炎凉,不妨学习禅师的“荣的由它荣,枯的任它枯”的处世态度。我很赞成总裁所说,我们应该建设自己内心的美丽世界。心美,世界到处都美。眼中所看到的是美景,耳中所听到的是美言,心中所想到的是美事。正如《维摩诘经》中所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华严经》里也告诉我们:“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诸法,皆由心造,我们能有一颗慈心、善心、好心,最为重要。美丽的世界,美丽的人生,我们何不从缔造自己内心的美好世界开始呢?
是人创造了神
星云大师:基督教相信人和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但我觉得,人不是神创造的,是人创造了神,佛也是人,而不是神。神是什么?神其实就是你自己心里要它,它才存在。你一定要信仰自己的心,所以,你要健全自己。佛教属于人间,佛教就是要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我们的佛教要从山林中走向社会,从寺庙走向家庭,从僧侣走向信众,从谈玄说妙走向实践服务。
长乐先生:我去过佛光山,到佛光山可以不烧香。但是,在那种氛围下,人的心自然会变得安定和安乐,变得纯净和自然。
星云大师:佛光山没有香,也没有佛殿,但是,你到了佛光山,你自己心中就有佛。这个佛不是在外面,而是在内心,我们人人都是佛。佛不是供着的,而是自己成长的。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是:奇妙,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人人皆是佛。我对信徒讲:你就是佛。你承认你是佛了,别人气你,你还会和别人吵架吗?佛祖就不会吵架,你是佛,所以你也不吵架。这样,你渐渐就改变了自己,信仰了自己,增上了自己,升华了自己,扩大了自己。基督教是博爱的,它是爱民的。中国的宗教很多,信或者不信,信哪个,都要看你自己的心。你是上帝的心、佛祖的心还是太上老君的心?这些都要看你自己,不要勉强。
长乐先生:刚才星云大师说佛不是神,我们不是神创造的,这跟西方宗教已经拉开了很大的距离。我觉得这是佛教杰出的一面,如果每个人都能把自己当成佛,整个社会奉行纯净和崇高,幸福怎么会遥远?
现代中国出现了很多问题,不是用金钱可以解决的。比如,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人民有了很强的购买力,很多人已经换了三四次房子,换了三四次汽车了,但还是感觉不幸福。为什么?缺了点东西。好像一个女孩嫁了一个有钱的男人,可总觉得还缺点什么,希望他再有点幽默感,有点小浪漫,有点慈悲心。这种幽默感、小浪漫和慈悲心就是文明、自尊与高贵。有了这些,我们才能建成富而乐、富而安、富而康的社会。
星云大师:南阳慧忠国师曾问紫璘供奉:“佛是什么意思?”紫璘供奉不假思索地说:“佛就是觉悟的意思。”慧忠国师进一步问他:“佛会迷吗?”紫璘供奉反问说:“已经成佛了,怎么会迷呢?”“佛既然不迷,觉悟做什么呢?”紫璘供奉无语可对。又有一次,紫璘供奉在注解《思益梵天所问经》的时候,慧忠国师在一旁说:“注解经典者,必须能契会佛心,所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才能胜任。”紫璘供奉听了非常不悦,回答说:“您说得不错,否则我怎么可以在这里下笔呢?”慧忠国师听了,就叫侍者盛来一碗水,里面放了七粒米,碗面上放了一双筷子,然后问紫璘供奉说:“请问这是什么意思?”紫璘供奉茫然不知,无语可答。慧忠国师不客气地训诫他:“你连我的意思都不懂,怎么能说你已经契会佛心了呢?”
长乐先生:讲经说法,契理容易,契机难。慧忠国师的“水米碗筷”,说明佛法不离生活,离开了生活,要佛法何用?紫璘供奉远离生活来注解佛法,当然离佛心就很远了。所以,六祖慧能大师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
星云大师:最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说,他小的时候,越没有书读越找人借书读。我小的时候入寺庙,师父不让我们读书,也不让我们听讲。不看不听对小孩子来说真的很难,越不让越想,于是就看自己的心。也不知过了多久,大概是在15岁的时候,有一天我突然感觉找回一点自己,能看到自己心的一角,很多道理在没有书读、没有人告诉的情况下自己突然领悟了。我也疑惑,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的?莫非是菩萨给的?佛教讲:看无相之相,听只手之声。
长乐先生:有位弟子向赵州禅师求开悟的法门,禅师问他:“你米粥喝了吗?”他说:“喝了。”“那就去洗钵盂吧。”还有一个弟子问百丈禅师:“您能教我如何修行吗?”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累了,就休息,不需要文字和语言。”第四世多智钦12岁时,上师命令他喝酒。他刚开始不敢喝,后来想到上师跟佛没什么差别,就一口气把酒喝了,也证悟了。有修行的朋友跟我讲:“长乐你要吃素,吃肉是有罪孽的。”我就笑,问他说:“你知不知道释迦牟尼佛也吃肉?化缘是人家给你什么,你就该吃什么,哪里管是不是肉。”我随缘吃肉,不见得比天天吃素的人离佛祖远!
星云大师:在佛教的宗派里,大乘佛教在中国产生了八个宗派。在这八个宗派中,比较重视义理的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及三论宗,比较重视修行的宗派有禅宗、净土宗、律宗及密宗。中国大乘佛教的八个宗派,有各自的修行方法,我现在用四句话扼要地阐释它们的特点,这四句话是:“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谈到佛教的各宗各派,佛陀在最初创教的时候,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说了种种法门,未曾提到宗派的分别。到了后代,历代大德因个人研究兴趣的不同,而对佛陀一代的教化做各种不同偏重性的探讨,加上个人的修持体验,对经典产生种种诠释,以为自己所阐扬的,最为代表佛陀的教义,衍变所及,乃渐渐形成各种宗派。
我对佛法所拥有的无比信心,就是从朝拜佛陀圣地,从念佛、拜佛,从平日布施利人的修持,从布教弘法的生活中长养起来的。我从小被打、挨骂,受到种种委屈困苦,有时几天不曾进食,有时数年不得一衣,但这许多苦难磨炼我,使我更坚强地来承担起一切,主要是因为佛陀的慈悲给了我无比的力量。我希望各位也能从八宗中参透一些佛法的消息,找到佛教的入门,在佛法中找到一份力量。
长乐先生:大师说过,人最大的能源是信仰。现代社会高度集结化、机械化,使人变成电脑的奴隶,人和人之间的联系被阻隔了,人基本上失去了自我。人对物欲的追求逐渐到了疯狂的地步,这种迷失表现在信仰的缺失上,没有信仰,就会自我失落。柏拉图曾说,如果坚持不懈地对一个国家的国民进行良好的教育,这个国家国民的民风还是有改善的可能的。我们的国家、民族正面临信仰缺失造成的诸多问题,比如公共场合的不文明礼貌,比如名胜古迹上的“到此一游”。信仰问题不是宗教问题,是人的精神归宿问题,是人的生命灯塔问题,信仰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标准之一。
星云大师:佛教不需要深奥,自由自在,有所启迪就好。在我看来,天下的神明都是人创造的,人和社会建立不起关系,就想追求神明。县太爷不理我,我就找城隍爷;想读书好,我就找文昌帝君;想结婚,我就找月下老人;想生孩子,我就找注生娘娘;想发财,我就找财神爷。求神不如修己,神就是每个人的心,修养就是找回自己的心。我今年88岁,出家76年,找佛陀找了76年,佛陀在哪里?我找了这么多年才悟到:佛陀在我心里,我吃饭他跟我吃饭,我走路他跟我走路,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和佛生活在一起,只是自己不知道。修养到最高境界,人人都是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