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穴诊疗常见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学就会——图解中医基础理疗方法

一看就懂的按摩手法

按摩手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按摩手法有压法、点法、按法、揉法、推法、捏法等等。对于初学者而言,一定要选对按摩手法,因为不同的按摩手法所产生的刺激作用、治疗作用是不一样的。

◆压法

以肢体在施术部位压而抑之的按摩方法被称为压法。压法具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镇惊安神、祛风散寒和舒展肌筋的作用,经常被用来进行胸背、腰臀以及四肢等部位的按摩。

指压法

以手指指腹用力按压穴位,还可以一边用力,一边沿着一定的方向滑动。

掌压法

以掌面为着力点对体表的治疗部位进行按压,可以一边用力一边进行滑动。

◆点法

用指端或屈曲的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点压在一定部位的按摩方法,称为点法,也称点穴。点穴时也可瞬间用力点按人体的穴位。点法具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解除痉挛、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及穴位。

拇指指端点法

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于食指中节,用拇指点压一定部位。

屈食指点法

食指屈曲,其他手指相握;用食指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分点压一定部位。操作时,可用拇指末节内侧缘紧压食指指甲部,以助力。

◆捏法

捏法就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相对用力,提捏身体某一部位的皮肤肌肉的按摩方法。捏法用力较轻微,动作较小。捏法如果施用于脊柱两侧部位,就是我们平时所称的“捏脊”。捏法适用于头部、颈部、四肢和脊背,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安神益智的作用。

◆掐法

掐法指的是以拇指指甲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用力按压的一种按摩手法。掐法适用于面部及四肢部位的穴位,是一种强刺激的手法,具有开窍解痉的功效。比如掐人中穴位,可以解救中暑及晕厥病人。

◆拿法

以单手或者是双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握住施术部位相对用力,并做持续、有节律的提捏的按摩方法,称为拿法。主要用于颈部、肩背部及四肢部位。在临床应用的时候,拿后需配合揉摩,以缓解刺激引起的不适。注意:拿捏时间不要过长,次数不宜过多。

◆按法

用指、掌或肘深压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的按摩方法,称为按法。按法是一种较强刺激的手法,有镇静止痛、开通闭塞、放松肌肉的作用。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穴位;掌根按法常用于腰背及下肢部位穴位;肘按法压力最大,多用于腰背、臀部和大腿部位穴位。

◆揉法

揉法指的是用指、掌、肘部吸附于机体表面某些部位或穴位,或反射区上,做柔和缓慢的环旋转动或摆动,并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揉动的一类按摩手法。揉法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祛风散寒、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缓解肌肉痉挛等作用。

◆推法

用指、掌、肘后鹰嘴突起的部位着力于一定穴位或者是部位,缓缓地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的一种手法。推法是临床常用的手法之一,它具有理顺经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增强肌肉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适用于全身的各个部位。

简单易行的艾灸手法

目前现代人越来越注重保健、养生、防病了,不像以前有病才医治,这是未病先防的方法。但在我们保健养生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部位是药物达不到、针也不能企及的地方,那么人们就要寻求另外的方法。幸运的是,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另一笔财富——艾灸。艾灸疗效可以穿透机体的任何部位,与目前的养生理念是非常契合的。

◆艾炷灸

艾炷灸就是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方法。那么,艾炷又是什么呢?其实,艾炷就是用艾绒做成的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团。其制作方法也很简单:先将艾绒置于手心,用拇指搓紧,再放到平面桌上,以拇指、食指、中指捻转成上尖下圆底平的圆锥状。麦粒大者为小炷,黄豆大者为中炷,蚕豆大者为大炷。在施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我们叫作一壮。施灸时的壮数多少、艾炷大小,可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而定。根据不同的操作方式,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着肤灸)和间接灸(隔物灸)两大类。

直接灸

即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这是灸法中最基本、最主要且常用的一种灸法。古代医家均以此法为主,现代临床上也常用。施灸时多用中、小艾炷。可在施灸穴位的皮肤上涂少许液状石蜡或其他油剂,使艾炷易于固定,然后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用火点燃尖端。当患者有灼热感时,用镊子将艾炷夹去,再更换新艾炷施灸。灸治完毕后,可用油剂涂抹,以保护皮肤。此法适用于一般虚寒证及眩晕、皮肤病等。

间接灸

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介质而施灸,具有艾灸与介质的双重作用,加之本法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接受,故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间接灸根据其衬隔物品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灸法。

隔姜灸:用厚约0.3厘米的生姜一片,在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病人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用镊子将姜片向上提起,衬一些纸片或干棉花放下再灸,或用镊子将姜片提举稍离皮肤,灼热感缓解后重新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此法简便,易于掌握,一般不会引起烫伤,可以根据病情反复施灸,对虚寒病症,如腹痛、泄泻、痛经、关节疼痛等,均有疗效。

隔蒜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3厘米的蒜片,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艾炷如黄豆大,每灸4~5壮更换蒜片,每穴1次灸足7壮。也可取适量大蒜,捣成泥状,敷于穴上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灸之。本法适用于治疗痈、疽、疮、疖、蛇咬、蝎蜇等外伤疾患。

隔盐灸:用于脐窝部(神阙穴)施灸。操作时用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若患者脐部凸起,可用水调面粉,搓成条状围在脐周,再将食盐放入面圈内隔姜施灸。本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之功。

◆艾条灸

艾条灸是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灸的方法,又称艾卷灸法。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三种。

温和灸

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在距皮肤3厘米左右的高度进行固定熏灸,使施灸部位温热而不灼痛,一般每处需灸5分钟左右。温和灸时,在距离上要由远渐近,以患者能承受为度,也可用灸架将艾条固定于施灸处上方进行熏灸,可同时在多处进行灸治。本法有温经散寒、活血散结等作用,对于神志不清、局部知觉减退患者施灸时,术者可将另一只手的食、中两指分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手指感觉局部皮肤的受热程度,以便调节施灸距离,防止烫伤。

雀啄灸

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在施灸穴位皮肤的上方约3厘米处,如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的活动熏灸,而不固定于一定的高度,一般每处熏灸3~5分钟。本法多用于昏厥急救及小儿疾病,作用上偏于泻法。注意向下活动时,不可使艾条触及皮肤,及时掸除烧完的灰烬,此外还应注意艾条移动速度不要过快或过慢,过快则达不到目的,过慢易造成局部灼伤及刺激不均,影响疗效。

回旋灸

施灸者手持燃着的艾条,在施灸部位的上方约3厘米高度,根据病变部位的形状做速度适宜的上下、左右往复移动或反复旋转熏灸,使局部3厘米范围内的皮肤温热而不灼痛。适用于呈线状或片状分布的风湿痹痛、神经麻痹等范围稍大的病症。

安全简便的拔罐手法

拔罐法又称拔火罐,古称“角法”,是以罐子为工具,利用火燃烧排出罐内空气,造成相对负压,使罐子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温热刺激及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各种拔罐方法,以便您能够更清晰、更直观地了解和运用此种方法。

◆常规拔罐疗法

根据拔罐时使用罐的多少,主要分为单罐和多罐两种方法。

单罐

用于病变范围较小的病或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的范围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冈上肌肌腱炎在肩穴拔罐等。

多罐

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可按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酌量吸拔数个乃至十几个罐。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火罐,称为“排罐法”。治疗某些内脏或器官的瘀血时,可按脏器的解剖部位的范围在相应的体表部位纵横并列吸拔几个罐子。

密排罐法:指罐具多而排列紧密的排罐法,这种方法多用于身体强壮的年轻人,或者病症反应强烈、发病广泛的患者。

疏排罐法:指罐具少而排列稀疏的排罐法,这种方法多用于年老体衰、儿童等患者,或者病症模糊、耐受能力差的患者。

散罐法:称星罐法,此法主要适用于一人患有多种疾病或者虽只患有一种疾病,但又具有多种病情的患者。

◆闪罐法

闪罐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拔罐手法,一般多用于皮肤不太平整、容易掉罐的部位。具体操作方法是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蘸有适量酒精的棉球,点燃后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将罐扣于施术部位,然后将罐立即起下,按上法再次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如此反复拔起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通过反复地拔、起,使皮肤反复地紧、松,反复地充血、不充血、再充血,形成物理刺激,对神经和血管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可增加细胞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供应,适用于治疗肌萎缩,局部皮肤麻木、酸痛或一些较虚弱的病症。采用闪罐法操作时注意罐口应始终向下,棉球应送入罐底,棉球经过罐口时动作要快,避免罐口反复加热以致烫伤皮肤。操作者应随时掌握罐体温度,如感觉罐体过热,可更换另一个罐继续操作。

◆留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指将罐吸附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方法。此法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罐法。留罐法主要用于以寒邪为主的疾患、脏腑病。如经络受邪(外邪)、气血瘀滞、外感表证、麻木、消化不良、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病症,用之均有良效。

治疗实证用泻法,即用单罐口径大、吸拔力大的泻法,或用多罐密排、吸拔力大的,吸气时拔罐,呼气时起罐的泻法。

治疗虚证用补法,即用单罐口径小、吸拔力小的补法,或用多罐疏排、吸拔力小的,呼气时拔罐,吸气时起罐的补法。

留罐法可与走罐法配合使用,即先走罐,后留罐。

◆走罐法

走罐法又称行罐法、推罐法及滑罐法等。一般用于治疗病变部位较大、肌肉丰厚而平整的部位,或者需要在一条或一段经脉上拔罐的情况。走罐法宜选用玻璃罐或陶瓷罐,罐口应平滑,以防划伤皮肤。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在将要施术的部位涂抹适量的润滑液,然后用闪罐法将罐吸附于皮肤上,循着经络或需要拔罐的路线来回推罐,至皮肤出现瘀血为止。操作时应注意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调整罐内的负压,以及走罐的快、慢、轻、重。罐内的负压不可过大,否则走罐时由于疼痛较剧烈,病人将无法接受;推罐时应轻轻推动罐的颈部后边,用力要均匀,以防火罐脱落。

走罐法对不同部位应采用不同的走罐方法:腰背部沿垂直方向上下推拉;胸胁部沿肋骨走向左右平行推拉;肩、腹部采用罐具自转或在应拔部位旋转移动的方法;四肢部沿长轴方向来回推拉等。

行之有效的刮痧手法

正确的拿板方法是把刮痧板的长边横靠在手掌心,拇指和其他四个手指分别握住刮痧板的两边,刮痧时用手掌心的部位向下按压。单向刮拭,不可以来回刮。刮痧板与皮肤表面的夹角一般为30~60度,这个角度可以减轻刮痧过程中的疼痛,增加舒适感。

◆立刮法

让刮痧板与穴位区呈90度垂直,刮痧板始终不离开皮肤,并施以一定的压力,做短距离前后或左右摩擦刮拭。

◆平刮法

操作方法与面刮法相似,只是刮痧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的角度小于15度,向下的按压力大。适用于身体敏感的部位。

◆面刮法

将刮痧板的一半长边或整个长边接触皮肤,刮痧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30~60度,自上而下或从内到外均匀地向同一方向直线刮拭。

◆推刮法

操作方法与面刮法类似,刮痧板向刮拭方向倾斜的角度小于45度,刮拭速度慢,按压力大,每次刮拭的长度要短。

◆角刮法

单角刮法:将单刮痧板的一个角朝刮拭方向倾斜45度,在穴位处自上而下刮拭。双角刮法:以刮痧板凹槽处对准脊椎棘突,凹槽两侧的双角放在脊椎棘突和两侧刺突之间的部位,刮痧板向下倾斜45度,自上而下刮拭。用于脊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