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与国家转型:基于中亚五国的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贫困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

中亚各国贫困化的另外一个普遍性问题是贫困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巨大差异。这一趋势近年来有所加深,主要体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偏远地区发展程度日益落后于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贫困问题更加突出,这从侧面反映出中亚各国贫困问题的复杂性。

(一)城市与乡村贫富差距巨大

中亚各国贫富差距的空间分布差异首先表现在城市与农村贫困发生率不同,农村贫困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这表明农村有更大比例的人群生活在贫困之中。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贫困率最低的国家,该国贫困率最高值出现于2001年,达到46.7%,这是全国平均数,如果把城市与农村分别统计,则该年度城市贫困率为36%,农村为59.4%,即该年度农村贫困率高出城市贫困率23.4%,这意味着农村的贫困人口比例比城市多23.4%[8]

图2-8 哈萨克斯坦城市与农村贫困发生率比较

数据来源:Агентство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 по статистике,“Индикаторы уровня жизни населения,”http://www.stat.kz/digital/uzhn/Pages/default.aspx。

图2-8直观显示出哈萨克斯坦在所有年份农村贫困率均高于城市,而且从趋势上看,虽然从2001年起两种贫困率达到最高值后均出现明显下降趋势,但是此后农村贫困率历年仍然高出城市贫困率接近一倍,这意味着哈萨克斯坦城乡差距有逐步扩大趋势。

农村的贫困人口比例大于城市还不能量化他们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如果用人均收入作对比,则容易获得具体和直观的对比结果。1996年,哈萨克斯坦城市人均货币收入为3309坚戈,农村为1401坚戈,农村比城市人均货币收入少1908坚戈。2000年,城市人均货币收入为4941坚戈,农村为2698坚戈,农村比城市人均货币收入少2243坚戈。2004年,城市人均货币收入为9349坚戈,农村为5206坚戈,农村比城市人均货币收入少4143坚戈。2008年哈城市人均货币收入为22569坚戈,农村为13520坚戈,农村比城市少9049坚戈[9]。从速度上看,农村人均货币收入的增长速度并不慢,甚至高于城市,但是从实际值看,也就是从农村人口实际可支配的货币收入来看,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正日益扩大。

吉尔吉斯斯坦的情形也基本类似,该国贫困率最高值出现在2000年,达到62.6%,其中城市贫困率为53.3%,农村为67.6%,农村贫困率比城市高出14.3%(见图2-9)。

图2-9 吉尔吉斯斯坦城市与农村贫困率比较

数据来源: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комитет Кыргыз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Численность населения с потребительскими расходами ниже черты бедности,http://www.stat.kg/rus/part/urov.htm。

图2-9显示,吉尔吉斯斯坦农村贫困率历年均高于城市,在2000年之前这种差距有缩小趋势,但从2000年起,随着贫困率的总体下降,农村贫困人口与城市贫困人口的比例差距越来越大,说明此后农村贫困成为贫困的主要地区。

塔吉克斯坦是中亚各国贫困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该国无论城市与乡村均存在较高的贫困率,但是相比而言,农村的贫困率仍然明显高于城市。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3年塔吉克斯坦农村有65%的人口日均生活费低于2.15美元,而城市则有59%的人口日均生活费低于2.15美元,由于塔吉克斯坦有73%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的高贫困率则表明该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水平低于城市。

乌兹别克斯坦与上述两国总体情形有所不同,新世纪以来乌兹别克斯坦的减贫效果不是十分明显,贫困发生率虽然有下降趋势,但是下降速度较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1~2005年,乌贫困发生率仅仅下降了1.7%,同时,乌兹别克斯坦城市贫困率下降幅度相对农村明显,4年间,城市贫困率下降了4.2%,而农村仅仅下降了0.5%,农村几乎没有变化(见图2-10)。2005年,乌兹别克斯坦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64.4%,而农村贫困人口占全部贫困人口的74.7%,乌兹别克斯坦的贫困人口依然以农村为主[10]

图2-10 乌兹别克斯坦城市与农村贫困率比较(百分比)

数据来源:Poverty rate (2001– 2005),Republic of Uzbekistan: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 Paper,January 2008,IMF Country Report No. 08/34,p.40。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中亚各国贫富差距空间分布差异的另一种表现为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即在一国之内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相比经济中心地区,边远的州、市贫困问题更加突出。

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迅速,减贫效果从整体上相对中亚其他国家要好一些,绝对贫困人口比例下降到了较低的水平,但是从地区之间的差别看,“相对贫困”问题比“绝对贫困”问题严重得多。哈萨克斯坦统计局最新统计结果表明,即便在哈经济发展的最好阶段各地区之间的贫困率仍然有很大差别,各地居民平均收入差别极大。2008年,曼格斯套州的贫困率为32.4%,而最低的地区首都阿斯塔纳市仅为3.8%,两者相差28.6%。该年度贫困率超过20%的州还有阿拉木图州(20.1%)、克孜勒奥尔达州(24.3%);低于10%的州有阿克莫林斯克州(8.7%)、阿克纠宾斯克州(7%)、东哈萨克斯坦州(9.9%)、卡拉干达州(4.9%)、库斯塔奈州(9.0%)、巴甫洛达尔州(8.8%)。其他州则位于10%~20%[11]。贫困率之间的较大差异表明在这些州之间贫困人口比例的不同,贫困率越大则该州有更高比例的贫困人口。“在哈萨克斯坦,居住地是决定一个人的贫困状况的重要因素,经济改革对不同地区的部门影响不同,因为不同专业生产的州例如农业生产为主的州则低收入阶层要多得多”“南部的农业州历来有着更高的贫困率”[12]

吉尔吉斯斯坦近年来地区间贫富差距有逐渐扩大趋势,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民众收入水平差别明显。以2007年各州市之间人均工资水平为例,2007年人均工资最高的地区为比什凯克市,人均年工资收入为5173索姆;人均工资最低的地区为奥什州,为2170索姆。这意味着奥什州的人均工资仅为比什凯克市人均工资的41.9%,不足一半。其他几个州的人均工资情况分别是:巴特肯州2656索姆、贾拉拉巴德州3243索姆、伊塞克湖州5063索姆、纳伦州3009索姆、塔拉斯州2554索姆、楚河州3611索姆、奥什市3400索姆[13]。从这些数据看,巴特肯州、塔拉斯州人均工资大致只有比什凯克市和伊塞克湖州的一半左右,由此可见这些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十分巨大。

塔吉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中贫困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就国内而言,各州之间贫困率和贫困程度差距存在很大差别。以世界银行公布的塔吉克斯坦各州贫困数据为例,2003年,塔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州为戈尔诺—巴达赫尚自治州,为84%,比全国平均水平的64%高出20%,比贫困率最低的中央直属区(45%)高出39%。其他各州的贫困率分别为索格德州64%、哈特隆州78%、苦盏市64%[14]。由于各州人口差别很大,因而各州贫困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也差别很大,戈尔诺—巴达赫尚自治州是塔人口最少地区,即便其贫困率最高,贫困人口也仅占全国贫困人口的4%;人口最多的州哈特隆州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例最高,达到40%,这意味着全国40%的穷人都集中在该州。其他州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例分别为:索格德32%,杜尚别7%,中央直属区17%。如果以人均日消费1美元的极端贫困线来计算,则哈特隆州占全国贫困人口的51%,表明该州不仅贫困率高而且贫困程度深[15]

乌兹别克斯坦近年来贫困率有所下降,但是地区间贫富差距同样巨大而且呈扩大趋势。2005年乌兹别克斯坦贫困率为25.8%,高于该数据的州或共和国、市有: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44%)、吉扎克州(29.6%)、卡什卡达里亚州(41%)、纳曼干州(33.4%)、苏尔汉河州(34.6%)、锡尔河州(32.4%)、花剌子模州(31%),贫困率较低的地区有:安集延州(23.1%)、布哈拉州(20.8%)、纳沃伊州(26.3%)、撒马尔罕州(23.9%)、塔什干州(20.4%)、费尔干纳州(15.8%)和塔什干市(6.7%)[16]。贫困率最高的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比贫困率最低的塔什干市高出37.3%。

从乌兹别克斯坦各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来看差异较大而且很多地区的差异在进一步增长。2000年时安集延州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乌平均水平20.5%,到2006年这一数据成为负数,即该州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4%。吉扎克州长期以来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水平,2000年时低于全国43.5%,2006年时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8%。首都塔什干市的人均收入历年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高出全国142.6%,2006年时则高出全国239.4%[17]。由这一数据基本可以反映出乌兹别克斯坦不同地区之间实际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对中亚各国贫困问题的空间分布差异进行分析后,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各国无论是城市与农村的差距还是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均呈现相同的趋势,即这种差距正在不断扩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现象暗合了贫困理论中关于“贫困循环论”的阐述,它意味着在现行社会机制下农村和落后地区的贫困问题已经不同于转型初期的“爆发性”,无论是贫困地区还是贫困人群都变得相对稳定,贫困在这些地区已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