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子的超前意识[1]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预测未来。孙子思想历经千古仍可“经世致用”于人类世界,关键在于今人受益于其思想的预测功能。从认识论看,孙子思想的预测功能是其超前意识的体现。孙子一生建树颇多,其中尤以《孙子兵法》最具代表性,它集中反映了孙子预测未来、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决胜千里之外的超前意识能力。超前意识是《孙子兵法》的精髓。恰恰由于这种预测未来的超前意识,使其作用超越于军事领域而广泛影响到当今世界各个领域。
一 孙子超前意识的基本内涵
(一)远见卓识主要指孙子对于未来事物发展的预见能力,是孙子超前意识的首要环节
孙子(孙武)生活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家族中,从小受地主阶级思想的熏陶,加上他的勤奋好学和聪颖过人,年轻时就曾在政治上显露了远见卓识的才华。他在《吴问》中,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孙子认为,三家分晋以后,实行大亩制、低税率,即鼓励地主多占田、农民多种田,大胆实行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赵氏能取得晋国的政权,相反,范氏、中行氏必然灭亡。孙子的这种思想在当时集中反映了封建制度必然取代奴隶制度的大趋势,表现了他对社会发展的洞察力。
孙子对未来事态发展的预见力,使他在长达30年的军旅生涯中战绩卓著、硕果累累。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任孙子为将之后,主张立即大举攻楚。孙子则以其敏锐的预见力说服吴王放弃了这一主张。孙子认为,吴、楚之间进行了60多年的战争,军队始终没有得到休整,十分疲惫,大举攻楚很容易导致失败,不如等待时机成熟之后再一举灭楚,必然马到成功。这以后,他佐助吴王实施了伍子胥提出的“肆楚、疲楚、误楚、克楚”的策略,进行了6年的疲楚战争。到公元前506年,孙子指挥吴国的3万大军,一举消灭了楚国的20万大军,取得了“破楚入郢之战”即柏举之战的辉煌胜利,这一战绩也为孙子留下了千古美名。这应当归功于孙子的超前意识,假如当吴王提出立即攻楚的主张时,孙子没有意识到灭楚之战时机尚不成熟,而听从了吴王的旨意,不但不会有这样显赫的战绩,甚至有可能葬送吴国的军队和整个国家。
孙子高超地预见力,在他的兵法十三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在其兵法《形篇》中提出“胜可知,而不可为”。他认为,胜利是可以预测的,但在不具备战胜敌人的条件下绝不能依据自己的愿望去硬战强攻;只有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这就需要对未来战争做好预测,以防打败仗。孙子不但自己有过人的预见力,而且主张战争指挥员对胜利的预见要力争超过一般人。他说:“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2]孙子认为,对胜利的预见不能超过一般人所知道的,并非高明之最,通过艰苦地作战而取得胜利,即便是被天下人称道,也难以称得上是优中之优。这好比是能举起一根毫毛算不上是力气大,能看见太阳和月亮算不上眼睛明亮,能听到惊雷轰鸣算不上耳朵聪灵一样。只有远见卓识才能在指挥作战中高人一等。因为“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3]。
(二)神机妙算主要指孙子对于未来事物发展的把握能力,是孙子超前意识的重要环节
《计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集中反映了孙子的神机妙算,表现了他把握未来事物的能力。在这篇文章中,孙子明确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从而得出“未战而庙算,胜可知”的结论。
未战而庙算,就是指古代兴师作战之前,要在庙堂里举行会议,用筹码来盘算敌我双方胜负条件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作战方案的一种作法。孙子认为,拉开战斗序幕之前,就已妙算周密,充分估量了与敌人作战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开战之后就往往取得胜利;拉开战斗序幕之前,没有周密妙算,很少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开战之后就往往很少取得胜利。战前的妙算多少,结合敌我双方的实际进行考察,谁胜谁负就显现出来,不言自明了。
孙子主张在开战用兵之前,主要计算敌我双方在道(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智、信、仁、勇、严也)、法(曲制、官道、主用也)5个方面的基本条件,通过详细的计算,对敌我双方进行具体的比较:“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4]可见,对战局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未战而庙算”。
孙子所说的妙算,主要指对未来战役的计算、分析和判断,即超前思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有结果的,战争也是如此。通过一个战役要达到什么目的、什么结果,在战役之前通过计算、分析和判断就能得出正确结论的属于一种超前思维。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超前思维的应用很广泛,只是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比如,人的一言一行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目的性的,大到发明创造,小到说某句话,都需要事先想一想,这本身就是一种超前思维。这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也都需要超前思维,只是由于人们的经历、所处的环境以及思维能力所限程度不同而已,有的超前思维能力强一些,有的超前思维能力差一些,有的在说话做事之前善于思考,有的则喜欢随大流或按常规办事,不善于思考,前者属于有超前意识的人,后者则属于缺乏超前意识的人。孙子属于超前意识较强的人,他从指挥作战、著书立说到行为规范都用超前意识作为指导,通过神机妙算把握未来事态的发展。因此,孙子指挥作战能创造五战五捷的奇迹(实现了破楚入郢的战略目标);著书立说能流传百世(《孙子兵法》被当代人所青睐);行为规范受人敬佩(吴官教战斩美姬)。
孙子曰:“策之而知得失之计。”[5]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孙子所说的“策”同孟子所说的“权”和“度”一样,都需要经过“妙算”。孙子非常重视未战而妙算,他在《作战篇》、《谋攻篇》及《虚实篇》等文中对兴师作战进行了具体妙算。孙子认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6]与敌交战,“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7],“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之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8]。孙子对未来战役的把握,大多是建立在这种依据现有客观事实进行神机妙算、精辟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正确把握“以众击寡,以镒称铢”,“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作战原则,才能得出“围之”、“攻之”、“分之”、“战之”、“逃之”或“避之”的作战方案。因此,通过神机妙算把握来来事物是孙子超前意识的重要环节。
当然,妙算只是取得事物成功的一种手段,是通过事前的分析、判断决定其行动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要想达到成功的目的,仅仅有远见卓识和神机妙算是不够的,还要辅之以“谋略”。可以说,深谋远虑是孙子思想的核心。
(三)深谋远虑主要指孙子对于未来事物发展的设计能力,是孙子超前意识的中心环节
自古以来,人们就说“孙武尚智”,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孙子的超前意识除了他的远见卓识和神机妙算之外,更多地还表现在他的“智谋”方面。他历来主张谋略胜先,“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9]可以说,智取谋攻是《孙子兵法》的精髓,也是孙子超前意识的内核。
孙子不仅高瞻远瞩、尊重客观事实,而且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智慧和谋略、改变和创造客观世界,后者更突出地表现了孙子的创造精神和主宰世界的能力。虽然远见卓识和神机妙算对于一个人来讲同样是难能可贵的,但它们毕竟是建立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上的一种选择机制,由此决定取舍或相应措施。而人世间的许多事情往往是可以改变的,这也就是说,客观事实尚不具备的条件,人类也可以通过智慧把它想象出来、创造出来。孙子就属于这种善用谋略设计未来、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先胜而后求战”的典范[10]。
孙子认为,“上兵伐谋”,即从智谋上胜敌一筹,用谋略使敌人屈服、战胜敌人是用兵打仗的上策。古往今来许多著名的战例,都说明战争双方在智慧上的角逐不亚于实力上的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美军军官和1023名士兵组成的第23特别大队,不费一枪一弹,居然魔术般地拖住正面之敌使敌军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原来,23大队使用的“武器”是一些充气的橡皮大炮、橡皮坦克、橡皮车辆和不断变换的肩章及扩音设备等。1944年至1945年上半年,23大队先后装扮了美军第5装甲师、第4步兵师、第6装甲师等在北欧战场作战的部队。在卢森堡南部,他们装扮成美军装甲师,在地上轧出坦克的印痕,白天摆出几百辆用伪装网半遮半掩的橡皮坦克让德军侦察,夜间播放坦克、车辆开动和人员喧闹的录音,吓得德军一个师7天未敢离开驻地。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孙子所说的“诡道”,因为兵不厌诈。孙子主张诡诈藏形,令敌失备,如:“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11]等等。张预在《十一家注孙子》中评价孙子的用兵“诡道”时说:“用兵虽本仁义,然其取胜,必在诡诈。”这种“诡道”实际上是一种深谋远虑,“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12]。孙子在这里所说的“善”在很大程度上是指“谋”和“虑”。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它是借助抽象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复杂认识活动。谁能更好地运用思维,谁就会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争取主动。即便在不利于自己的条件下,只要能够多思也可以转败为胜。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孙子之后孙膑运用智谋使田忌劣于齐威王的三匹马取得了一负两胜的战局,变输金三千为反得千金。这个故事同孙子所说的“先胜而后求战”是一个道理。其实,当田忌采纳了孙膑“以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以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以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良策之后,赛马还没有开始,田忌已稳操胜券了。因此,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可见,智慧对于人们把握未来事物何等重要。难怪人们崇拜孙子,因为他有设计未来的非凡智谋。
孙子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13]他认为,聪明的将领在考虑问题、制定谋略的时候,一定要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既要充分考虑到有利的方面,从而坚定取胜的信心和勇气,即或在困难的情况下也要看到有利的因素,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利的一面,从而保持清醒的头脑,多发现些困难和可能遭受的挫折,把可能发生的祸患尽早消除。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
古人云:凡事应三思而后行。本人理解,“三思”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孙子超前意识的3个环节:即对未来事物的预见、把握及设计能力。人类只有具备了这3个环节,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支配未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孙子在许多方面的成功都取决于他的超前意识。
二 孙子超前意识的认识论基础
孙子的超前意识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的。孙子过人的预测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单凭他的聪慧杜撰出来的,而是来自他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刻认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孙子的超前意识是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基础的
孙子主张“兵因敌而制胜”,即根据敌人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制胜办法,这是对战争中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高度概括。
孙子认为,只有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才能预测胜利。“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14]预测胜利,是以这5条原则为依据的:一是对敌我情况了如指掌,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这种准确的判断力来自对敌我双方情况的对比;二是要有既能指挥大部队作战,也能指挥小部队作战的应战能力;三是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三军上下同仇敌忾;四是以有戒备的军队对待防御松弛的军队;五是将帅具有指挥才能而且国君不干预、牵制。显然,离开了这5条基本原则,是无法预测胜利的。那种脱离开客观事物,单凭主观想象预测未来的做法往往坠入唯心主义泥潭,使预测变为空想,如果把这种毫无事实根据的预测付诸行动的话,往往适得其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孙子把客观事实作为预测胜利的基本前提。
同时,孙子还强调指出:“胜可知,而不可为”[15]。虽然胜利是可以预测的,但在不具备战胜敌人的条件下绝不能依据自己的愿望去硬战强攻。就是说既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预测胜利,又要在实施预测的过程中尊重客观事实,而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行事。因为战争的胜负归根结底是由客观物质条件所决定的,所以要善于利用这些客观物质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不打无把握之仗。孙子认为,古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首先要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以此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有利时机。创造条件不被敌人战胜,主动权在我方,敌人可能被战胜,在于敌人使我方有可乘之机。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创造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但不能使敌人必定被我战胜。因而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既显不出智谋之名,也看不出勇武之功,他取得的胜利都是必然的、确有把握的。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所采取的作战措施是胜在必然,他所战胜的是实际上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打击敌人,保存自己,把握战争的主动权。
孙子在《形篇》中指出,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度”,即国土面积的大小;“量”即国家物产的多寡;“数”,即敌我双方可能征召和供养的兵力数量;“称”,即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权衡;“胜”,即判断胜负的可能性。只有将这5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两军相较,才能发现实力对比的悬殊,然后才能“以镒称铢”,“为胜败之政”。
可见,孙子对战争科学地预见、准确地判断及运筹帷幄等超前意识都是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条件的。同时,也表现了孙子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预测未来、看待战争的条件和胜负。
(二)孙子的超前意识是以正确运用客观规律为基础的
孙子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发现客观规律,并能够正确运用客观规律指导战争。如果说,孙子在其兵法中表现了一种“先见之明”的话,当归功于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孙子善于总结前人的战争经验,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公元前523年到公元前512年,孙子离开齐国来到吴国,“辟隐深居”,潜心著述。他认真整理古代军事典籍,总结以往的战争经验,钻研军事谋略,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刻苦进行军事巨著的写作。孙子阅读了前人大量的军事著作,研究了从黄帝到西周的许多战争,如古代兵书《军政》、《军志》等著作中的观点,在其兵法十三篇中均有体现。
特别是孙子很注意从自己指挥作战的实践经验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写入兵书。如《火攻篇》上说:“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这一规律性的认识,实际上是孙子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战争经验的一个总结。公元前506年,吴国破楚入郢之后,烧杀抢掠,多行不义。在这种情况下,秦、楚联军向吴军发起反攻,吴军屡遭失败,越国军队又开始袭击吴国的姑苏城,使吴军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最终不得不全军撤回吴国。孙子是在不断总结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兵法巨著的。
孙子能够以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自然界的规律,并用来指导战争。孙子认为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可以利用的。他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在其兵法中随处可见,如:“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16]“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17]“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输也。”[18]“昼风久,夜风止。”[19]等等。尤其可贵的是,孙子不仅认识和掌握了这些规律,而且善于运用这些规律为战争服务。他在《火攻篇》中根据自然规律的变化总结出了5种带有规律性的火攻方法。孙子指出:“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另外,孙子在《势篇》中,还总结了声、色、味均不过五,但其中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现象,以此得出战争中奇正相生的规律:“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这种把自然界的规律运用于战争的例子在《孙子兵法》中比比皆是,因而不一一赘述。也正是由于孙子能够正确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并灵活运用这些规律为战争服务,才使《孙子兵法》显示了预测未来战争的能力。
孙子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战争规律的典型例证,便是他的著名论断,“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20]孙子主张将“己、彼、天、地”四种因素联系起来,把己与彼放在天与地中去考察,并通过己认识彼,通过彼认识己,用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了战争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战争的胜利。
(三)孙子的超前意识是以无神论为基础的
孙子是个无神论者,他认为战争的胜负并不是天神鬼怪带来的祸福,而是由人决定的。因此,在对待战争的条件方面,孙子主张:“禁祥去疑”,“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21]即在战争中要禁止迷信除却疑虑,不可祈求于鬼神,不可用类比去推测吉凶,不可用夜观星辰运动的度数去验证。孙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去预测战争的胜利,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谋求战争的胜利。
这种无神论观点在2500多年以前提出来,表现了孙子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孙子生活在春秋末年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当时的奴隶主贵族用宗教迷信欺骗和压迫人民,逐步演化为系统的唯心主义鬼神观、天命观。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具有唯物辩证法性质的阴阳五行观,并以木、水、土、金、火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孙子的无神论观点就是建立在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孙子是较早把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应用于战争的军事家,表现了他敢于同唯心主义鬼神观、天命观进行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当时,哲学思想领域天命论同反天命论、有神论同无神论的对立和斗争是十分激烈的。在这种对立和斗争中,孙子能够明确提出在战争中反对鬼神、天命,尊重客观事实,运用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预测并夺取胜利,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翻开《孙子兵法》,人人都会被孙子驾驭未来的能力所折服,但详读其文就会发现,孙子的超前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主要在于它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孙子才能居高临下,所见者远,所虑者深,所谋者胜;他的兵书才能流传千古、蜚声中外。
[1] 本文发表于《孙子学刊》1993年第2期。
[2] 《孙子兵法·形篇》,以下只注篇名。
[3] 《行军篇》。
[4] 《计篇》。
[5] 《虚实篇》。
[6] 《作战篇》。
[7] 《谋攻篇》。
[8] 《虚实篇》。
[9] 《谋攻篇》。
[10] 《形篇》。
[11] 《计篇》。
[12] 《形篇》。
[13] 《九变篇》。
[14] 《谋攻篇》。
[15] 《形篇》。
[16] 《计篇》。
[17] 《虚实篇》。
[18] 《火攻篇》。
[19] 《火攻篇》。
[20] 《地形篇》。
[21] 《用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