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史研究(第4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古代广西的玻璃器皿

过去50年间,在中国南部的广西发掘的西汉和东汉墓中发现了大量玻璃制品(glass artifacts)。它们大部分是玻璃珠(beads),数以千计。这类用作私人饰品的玻璃制品在中国其他地方的汉墓也能经常见到。但广西出土的一些玻璃制品形制特别,与中原地区所见的颇有差别。[2]迄今为止,这些玻璃制品几乎只见于广西,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类型,器形主要是深腹玻璃小杯和浅腹玻璃碗。目前广西总共发现的16件此类玻璃器皿分别出土于11座墓葬,其中6座墓葬各出土1件,5座墓葬各出土2件(图1~图6)。在越南北部老街省(Lao Cai)一座颇似墓葬的考古遗存中也发现有形制相仿的玻璃器皿(图7)。[3]广西发掘的汉代墓葬已近两千座,合浦、徐闻沿海地区年代自南越至东汉末年(公元前3世纪晚期至公元3世纪早期)的墓葬亦达八百多座。[4]显而易见,即使考虑到恶劣的保存条件可能造成一些玻璃器皿在发掘过程中无法辨认,众多的汉墓当中也仅有很少一部分埋有玻璃器皿。

图1 玻璃杯剖面线描图

1.文昌塔T.70,2.红头岭T.34,3.贵县汽车路T.5,4.巴黎集美博物馆,5.南斗村,作者绘。

图2 浅腹玻璃碗和玻璃碟剖面线描图

1.母猪岭T.1,2.贵县汽车路T.5,3.巴黎集美博物馆,4.越南老街省,5.南斗村,作者绘。

图3 合浦文昌塔70号墓出土玻璃杯

高5.2厘米,直径7.4厘米,作者摄。

图4 合浦红头岭34号墓出土玻璃杯

高6.8厘米,直径9.2厘米,作者摄。

图5 贵县南斗村汉墓出土玻璃杯、玻璃碟

高8.3厘米,直径6.4厘米,作者摄。

图6 贵县汽车路5号墓出土浅腹玻璃碗

高3.4厘米,直径12.7厘米,转自www.liuliart.cn。

图7 越南老街省遗址出土浅腹玻璃碗碎片

作者摄。

图8 阿里卡梅杜遗址出土玻璃杯碎片线描图

作者据1946年出版的《古代印度》(Ancient India)线描原图改绘。

迄今为止,我们只获得一些出土玻璃器皿的墓葬结构和随葬品目录的初步数据,但还是可以谨慎地得出以下认识。[5]这些墓葬都集中在沿海的合浦和内陆的贵县(现贵港)。合浦的玻璃器皿主要出自西汉后期和王莽新朝时期(公元9~25年)的墓葬,贵县的玻璃器皿则绝大部分来自东汉墓葬。有趣的是,包括这些玻璃器皿在内,几乎所有广西出土的玻璃制品都不见于最高的王公贵族墓葬,而多见于次等的士卿大夫墓葬。[6]但无论如何,仅据其在墓葬中的些许位置信息,我们就可以清楚看到它们是贵重的财产,被使用者十分看重。[7]

这些玻璃器皿的器形主要分为四种。基本的第一种是深腹玻璃小杯,高4~7厘米,外壁腹部通常饰有三道阳弦纹。从其尺寸、无足、无把等特征可以看出,这些玻璃器皿主要用作饮器。第二种是第一种的一个变型,主要包括两个短脚杯。第三种是浅腹玻璃碗,高约3厘米,口径12厘米,平底或凹底。第四种则是单独的平底盘,用作短脚杯的托碟(图1:5,图2:5,图5)。除上述广西汉代墓葬出土的玻璃器皿外,我们还能在其他地方看到三个同属广西类型的玻璃器皿。其中一支标准玻璃杯和一口浅腹碗现收藏于巴黎集美博物馆(图1:4,图2:3)。它们与贵县东汉墓葬所出的一套相类(图1:3,图2:2,图6)。[8]另一支玻璃杯则归旧金山市一私人收藏,它与合浦西汉墓葬所出的十分类似(图1:1,图3)。[9]它们的颜色都介乎蓝、绿之间,主要是半透明的浅蓝、绿色到半透明的深蓝色,有一些则呈现出半透明的蓝色或绿松石色。它们的器壁相对较厚,明显是模塑而成。很可能是将炽热黏稠的玻璃液浇入一个模子中,压制成型,一边模压一边旋转。[10]弦纹是这种类型的标志性特征,但它到底源自旋转模压还是旋转抛光,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以往在只有少量此类玻璃器皿为人所知时,它们大多被视作西方的舶来品,且很大可能来自罗马。[11]但我们在地中海玻璃器皿上却没有看到有相应或类似的装饰元素:器璧腹宽处饰有三道阳弦纹。最初在1983年对一个玻璃杯进行的唯一一次公开发表的测试(X射线荧光分析,XRF)表明,这种玻璃是一种含有钾碱的碱性玻璃,并非中国古代长江流域流行的含铅钡玻璃。这一结果似乎能够支持舶来的假说。不过,1987年史美光首度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AES)对两个玻璃杯进行定量分析后断定,它是一种使用钾盐作为熔剂的钾玻璃。其化学成分与以碳酸钠为基准的地中海及西亚玻璃都不相同,应当另有出处。有人看到用钾玻璃制作的玻璃制品都集中在华南地区,便认为它们可能是通过海上贸易从东南亚或者印度进入中国。[12]而黄启善和罗伯特H.布里尔(Robert H.Brill)等人则提出,这种钾玻璃很可能是华南地区的本地产品。[13]

随着这种玻璃器皿的大量发现,我们对它的认知逐渐增多。这有助于重新思考它的来源以及玻璃本身的来源。下面将从两方面对现有证据展开分析,首先从器形纹饰上将其与同时期的出土器物加以比较,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化学成分,考察其原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