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史研究(第4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从山洞到海洋:岭南地区史前渔猎采集传统的演变

如果把岭南地区堆积有贝壳的洞穴与河岸淡水贝丘、海滨咸淡水交界贝丘堆积一同考察,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从山洞到海洋,人类祖先紧紧抓住、不敢改变的就是渔猎捕捞技能。有了这个技能,从陆地走向海洋才成为可能。同时,也可能因为受制于农业尚未发生或不足以依赖,从山洞到海洋的过程,先民依靠的是河流。凭借着能够有效地从水域取得食物的技术,先民们沿着河流(河岸贝丘遗址),从洞穴逐步走向海洋(海滨贝丘遗址)。我国从陆地流入北部湾的河流主要有廉江、南流江、邕江、左江、钦江等,先民正是顺着这些河流从上游往下游迁移扩散的。考古发现可以证实这种现象,因靠近南岭山脉或十万大山的最早的古代遗存与发现于滨海地区的最早的古代遗存,其经济、文化类型是基本一致的,而属于农业的经济文化类型则见于两者之间。充当山前地带与滨海地区联系的纽带是河流,而使该纽带成为历史事实的,则是先民业已掌握的既适于内河,也适于浅海的渔捞技术。

从考古发现看,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岭南地区先民进入了以渔猎为主的时期。[13]中石器时代遗址以广西柳州白莲洞中层、广东封开黄岩洞[14]和阳春独石仔[15]为代表,时间为距今约12000~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桂林甑皮岩为代表(7000~10000年)[16],中期以“顶蛳山文化”(广西河岸贝丘遗址)为代表(距今6000~8000年)[17]

这些洞穴遗址和河岸贝丘遗址,文化堆积中均有大量的河生软体动物的硬壳,有些遗址的堆积螺壳堆积密度很大,同时也出土大量的动物骨骼、牙齿等,数量和种类都很丰富。当然也出土有相应的工具等。尤为重要的是,当时先民不仅掌握了捞取河中贝类的娴熟技术,而且也懂得了对贝类的食前加工。在这些遗址发现的螺壳,其顶端大部分是被敲掉的,只有这样,才容易在螺蛳被煮熟后吸食螺肉。这种食螺方式,岭南地区直至今天仍然保持着。

综观岭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我们发现其存在一个“甑皮岩传统”[18]。桂南地区的“顶蛳山文化”是这个传统的一个继承;环北部湾的遂溪鲤鱼墩类型是这个传统的一个发展,而“防城贝丘遗址”则是该传统的进一步发展。但鲤鱼墩与顶蛳山、甑皮岩在捕捞的对象上已经大大不同,顶蛳山、甑皮岩捕捞的是内河的鱼类和贝类,鲤鱼墩和“防城贝丘遗址”的捕捞对象已是浅海滩涂的鱼类和贝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