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文献回顾与评述
(一)国外文献回顾
围绕本书的研究主题,国外学者主要对以下几个重要议题进行研究。
第一,食品工业增长的影响因素。以往的研究试图从农业投入、FDI、市场结构和技术变化等方面解释食品工业的增长(Connor et al.,1985;Gopinath et al.,1996)。近来,许多研究侧重于分析技术效率对食品工业增长发挥的作用。例如,Stephan(1997)、Heru(2006)和Mahdi(2007)分别研究了美国、科威特和印度尼西亚食品工业的技术效率。主要估计方法包括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数据包络分析等(Dale M.Heien,1983)。
第二,食品工业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于FDI在技术扩散中所扮演的角色,国外学术界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二战以后日益演进的经济全球化引起了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FDI的广泛兴趣。一些研究指出,FDI对投资国来说具有较为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而另一些研究却持相反的观点(Helpman和Krugman,1985;Krugman,1991;Dunning,1995;Naughton,1996;Branstetter和Feenstra,1999)。
第三,加工食品的国际贸易。过去,加工食品的国际贸易研究并没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常认为食品工业类似农业,贸易取决于资源禀赋。但事实上,食品工业与其他制造业并无二致,同样具有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等特征(McCorriston et al.,2006)。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和品种等产品多样化要求越来越高,这将推动食品工业贸易的增长。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加工食品的国际贸易(Hirscherg et al.,1994;Pieri et al.,1997;Ferto和Hubbard,2002)。
(二)国内文献回顾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学术界为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归纳起来大致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农业与食品工业的关系。许多学者对食品工业在经济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食品工业可通过关联作用,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并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罗国亮,2003;罗虎,2007)。另一些学者则深入研究了食品工业的增长、结构和绩效(王秀清,2000;卢学根,2005;刘志雄,2009;谭向勇,2010;朱文,2010)。
第二,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计量工业生产效率,但食品工业只是作为工业的一个分支被涉及(姚洋和章奇,2001;金碚,2004;沈能,2007)。即使一些学者探讨了食品加工业的技术效率,但这仍只是局部,没包括食品制造业和饮料业(张莉侠和孟令杰,2006)。
第三,FDI问题。食品工业是我国对外开放较早,利用外资较多的行业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外资企业加强了在我国的布局,三资企业资产在我国食品工业中的份额不断上升,对我国食品工业的影响日益凸显。对此,有关食品工业FDI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国内学者大多从宏观层面研究FDI的区域选择因素问题,例如地理位置、基础设施、要素禀赋和政策等(Cheng和Zhao,1995;杨开忠,2000;江小娟,2004)。少数学者研究农产品加工业FDI的区位选择问题,但这也包括了一些非食品工业,如纺织等(吕立才和黄祖辉,2006)。也有部分学者详细考察了个别国家在华食品工业的FDI投资情况,例如金少胜和刘合光(2010)从细分产业与投资阶段两个方面研究了日本食品产业在我国的投资区位选择情况。研究发现,日资食品加工业主要投资在拥有海港、农业产出丰富、离日本距离较近的省份。饮料制造业则选择人均GDP高的省份。
第四,产业竞争力问题。虽然加工食品贸易竞争力引起了学术界的研究兴趣,但对其研究更多的是针对制造业或宏观经济层面(张光明,2005;仇怡,2007)。不过,也有少数学者探讨过农产品或饮料(茶)等食品工业子产业的国际贸易问题(陈卫平,2004;许咏梅,2007;袁晓梅等,2007;高欣和陈晓永,2010;刘志雄,2012;刘志雄和田国强,2012;刘建芳等,2012)。
综上所述,以往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也达到一定深度,这将为本研究提供参考和研究思路。但是这些研究,尤其是有关我国食品工业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一,国外研究多以发达国家为考察对象,缺乏专门针对我国食品工业技术效率问题展开的实证研究。其二,多数研究以国家(地区)的宏观经济层面或制造业为研究重点,而食品工业只是被提及,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三,国内虽有学者对食品工业的子行业或个别品种进行过深入研究,但缺乏把食品工业作为一个产业,从整体考虑各食品工业子行业之间的关系,及进行较长时间跨度的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