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分析
期货市场有两大主要功能,即风险转移和价格发现功能。相比价格发现功能,人们对风险转移功能较为熟悉并有一定理解。但“期货市场的定价责任却鲜为人知。事实上,这一功能常被否定”。[1]的确,理解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确实比理解风险转移功能困难一些,而且介绍期货市场价格发现的专门书籍和文章相比前者少得多。[2]
一 价格发现功能的基本含义
所谓价格发现功能,一般是指在期货市场通过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竞争的期货交易机制,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的期货价格的过程。价格发现功能是借助期货交易这种完全由供求法则决定的有组织的市场形态来实现的。期货市场为买方和卖方提供了一个持续评估供需因素和其他市场指标的集中场所,并基于对目前市场信息和未来价格走势的分析,来实现交易、发现价格。
我们对这种价格应该怎样理解呢?首先,人们发现的是某一商品期货合约的一个未来价格趋势。价格发现并不是发现期货交易的每一个即时价格、某个确定的价格。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是指发现未来某个阶段的价格发展趋势。其次,人们发现的是某一商品期货合约某一时段的一个均衡价格。“价格变动是一个向着某一确定价格不断调整的过程。有一个,也只有一个价格,能使可得到的供应确切地等于需求。这个平衡价格是市场持续寻求和现行价格持续向之趋近的价格。”[3]最后,这种价格趋势和均衡价格是存在一定关系的。期货市场同时存在着实现均衡的趋势和打破均衡、走向非均衡的趋势。价格在一个方向上的突破和跌宕起伏,是期货市场上的常态;随着供给量或需求量的增加,价格波动又会趋向均衡,出现期货市场上的一个盘整时段。现实的期货市场价格运动,正是这两种趋势相互对立、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某一个期货合约的全部交易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个或几个均衡阶段,在一个均衡期内,一定会有一个均衡价格。
相对于没有期货市场的时候,这种发现使人们对未来价格的习惯性判断有了质的改变。过去,大多数人是凭以往的经验来判断未来,通常又是过去的最近经验主宰着他们的判断。因此,每一个人,包括试图决定是用其土地种植大豆还是种植别的作物的农民,都可能不加修改地将过去一年存在的价格模式套用到短期的未来中去。
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首先,期货交易的参与者众多,汇聚了众多的生产者、销售者、加工者、进出口商以及投机者等,成千上万的买家和卖家聚集在一起进行竞争,可以代表供求双方的力量,有助于价格的形成。其次,期货交易中的交易人士大多熟悉某种商品行情,有丰富的经营知识和广泛的信息渠道以及一套科学的分析、预测方法。他们把各自的信息、经验和方法带到市场中去,结合自己的生产成本、预期利润,对商品供需和价格走势进行判断、分析和预测,报出自己的理想价格,与众多对手竞争。这样形成的期货价格实际上反映了大多数人的预测,因而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供求变动趋势。最后,期货交易的透明度高,竞争公开化、公平化,有助于形成公正的价格。期货市场是集中化的交易场所,自由报价、公开竞争,避免了现货交易中一对一的交易方式容易产生的欺诈和垄断行为,因此,期货交易发现的价格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二 期货价格特征分析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和供求关系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当市场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下降,而市场价格的下降将使产品的供给减少;当市场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上升,而价格的上升将刺激产品供给增加。这种相互影响的结果使市场达到均衡状态,即当市场上产品供给与需求相等时,市场正好处于出清状态,并存在一个理论的均衡价格。市场机制的作用之一就是形成和发现这个均衡价格。从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比较中可以发现,期货市场形成的价格比现货市场价格更接近这个理想的均衡价格。
(一)现货市场形成价格的特点
在期货交易和期货市场产生以前,商品经营者主要根据现货市场商品价格及其变动调整经营方向和经营规模。但是,现货市场在价格形成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现货价格的基本特征在于其不确定性、滞后性和不完全性。
第一,不确定性。现货市场的交易大多是以分散的“一对一”的谈判方式确定商品价格,买卖双方私下达成共识的价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商品经营者所能得到的价格信息不仅零散,而且准确程度也较低。
第二,滞后性。当市场供求关系不均衡时,商品经营者对产品的生产调整需要一定时间,使价格调节供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并导致市场由相对均衡到失衡的循环往复波动。因此,单一的现货价格并不能充分反映价格的真实运动。
第三,不完全性。现货市场价格反映的是一定时间某一空间上的市场商品供求关系,无法对未来的供给与需求进行预测。由于存在信息收集范围的限制、信息传递中的隔绝和阻碍、市场分割等不利因素,现货市场的价格体系缺乏内在统一性[4]。现货市场形成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是失真和不完全的。
(二)期货市场价格可以弥补现货价格的缺陷
期货市场独特的交易形式和严密的组织制度集中了大量的交易者和众多的信息,能够较充分地保证竞争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第一,期货价格具有预期性。现货市场的价格是在交易过程中所形成的现时价格,这种价格只能反映当时的供求关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未来生产和消费的预期,但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未来的价格走势。而在期货市场中,期货交易者大多熟悉某种商品行情,有丰富的经营知识和广泛的信息渠道以及比较完善的分析和预测方法,他们结合市场中本行业的生产成本、预期利润以及对商品供求和价格走势进行的分析和判断,报出自己的理想价格,与众多的对手竞争,这样形成的期货价格实际上反映了大多数人的预测,因而能够反映供求变动趋势。因此,期货价格具有对未来供求关系及其价格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的功能。
第二,期货价格具有连续性。现货市场中,实物交易一旦达成一个价格之后,如果买入实物的一方不再卖出该商品或者不是马上卖出该商品,新的商品交易就不会再产生或不会马上产生,从而就不可能有一个连续不断的价格。而期货交易则不然,它是买卖期货合约的交易,实物交割的比例非常小,交易者买卖期货合约的本意大多不是为了实物交割,而是利用期货合约做套期保值交易或投机交易,因而,在买进或卖出后,必须再卖出或买进相同数量的期货合约,同时,期货合约是标准化的,转手极为便利,买卖非常频繁,这样,就能不断地产生期货价格。因此,期货价格是连续不断地反映供求关系及其变化趋势的一种价格。[5]
第三,期货价格具有公开性。现货市场大多是分散的,现货交易主要以一对一的形式存在,有些价格是私下达成的,甚至作为公司的商业秘密不对外公开。期货价格则是集中在交易所内通过公开竞价达成的。依据期货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所有在期货交易所达成的交易及其价格都必须及时向会员报告并公之于众,通过传播媒介,交易者能够及时了解期货市场的交易情况和价格情况,并能迅速将之传递到现货市场。
第四,期货价格具有竞争性。现货市场的交易大多是通过个别交易、分散谈判的方式进行的,而且现货市场多是分散的,价格是私下达成的,因此竞争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期货价格是买卖双方通过各自的经纪人在交易所通过公开竞价确定的,交易者都力图以对自己最有利的价格成交,并完全根据价格变化来采取行动,由于交易者不知道对手是谁,不存在因某种偏好一定要向某人出售或购买的情况,从而保证了交易的竞争性。
第五,期货价格具有权威性。正是因为期货价格真实地反映了供求及价格的变动趋势,具有较强的预期性、连续性和公开性,所以在期货交易发达的国家,期货价格被视为一种权威价格,成为现货交易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研究世界市场行情的依据。
基于期货价格的上述特点和优点,期货价格可以有效地弥补现货价格的不足,对于有相应期货市场的大宗商品而言,以期货价格为指导,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将能够更充分地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
三 发现价格功能的理论分析
要认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必须分析与描述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之间的内在关系。关于价格发现功能的理论主要有持有成本理论、价格形成机制理论、仓储理论等。
(一)持有成本理论与价格发现机制
持有成本理论假设:商品的生产具有季节性,其需求平均分布在全年,在储存过程中,为维持商品质量需要支付一定的储存费用,即储存成本。这样,在价格体系中引入期货价格后,在供求均衡的静态市场上,期货市场价格(F)、现货价格(C)及储存成本(CR)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F=C+CR。而在动态的市场上,现货市场价格的决定遵循下式:C=F-CR。这里,期货市场价格成为影响现货价格的主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期货价格成为现货价格的基准价格。[6]
期货市场要发挥发现价格功能,必须有一种机制把交易者共同预期的信息从期货市场传递到现货市场,这个机制就是套利机制。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通过储存成本联系起来后,如果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的偏离高于储存成本,即基差大于边际持仓成本,交易者就会采用套购或套利策略,最终使现货市场价格能够反映出期货市场中已经收集到的信息。
但是,持有成本理论并不能完整地解释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内在关系。从上述公式看,期货价格必然高于现货价格,期货溢价部分等于实际货物的储存成本。这种情况只在标准市况下,即仓储量在新的收获年度前正常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才成立。随着交割期的临近,仓储费用逐渐消失,到交割期,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趋同。期货溢价就是对大部分仓储费用的补偿。如果出现期货价格低于现货市场价格的市场倒挂现象,则持有成本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对于市场倒挂情况的一种解释是凯恩斯的正常交割延期费理论。该理论假设不存在仓储问题,一段时间之后预期的现货价格EP大致和当前的现货价格CP相等,即EP=CP。那么,当前所确定的同一段时间的期货价格FP将低于EP,即FP<EP,从而有FP<CP,可写成FP=CP-r。其中r是套期保值者支付给投机者的风险边际收益,即正常交割延期费。但这种解释受到某些研究者的质疑。[7]
(二)价格形成机制理论与发现价格功能
在只有现货市场的情况下,商品生产者按照现货市场价格来预测未来价格,因而存在一种静态预期价格机制。用公式表示为:Pt=f(Qt),Ptc=Pt-1,即本期价格Pt取决于本期产量Qt,本期的预期价格Ptc等于上期价格Pt-1,这样本期的供给量就取决于上期价格,价格调节作用滞后,而本期的需求量却取决于本期价格。可见,在现货市场上,这种静态预期价格机制必将导致市场周期波动,从而形成商品尤其是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的“蛛网模型”。
但在存在期货市场的情况下,存在着较为合理的预期价格机制。生产经营者从期货市场获得反映未来供求的明确价格信息,利用期货平均价格形成合理预期,调节生产经营活动。用公式表示为:Qts=f(Ptc),Ptc=Ptf,即本期产量Qts取决于本期预期价格Ptc,本期预期价格Ptc等于本期期货价格Ptf,而期货价格是建立在大量供求信息基础上的,从而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未来供求。与现货市场不同的是,市场需求也将受期货市场价格的影响,Qtd=f(Ptf),即本期需求Qtd取决于本期期货价格Ptf,并随之不断调整。这就使得市场供求在期货价格引导下,不断得到事先调节,从而提前向新的均衡点收敛,即市场供求在期货价格调节下不断收敛于新的均衡点。以农产品为例,假设某农产品供不应求,人们预期该情况要持续一段时间,反映在期货市场上,期货价格随之上升,价格上升一方面会对买方产生警告作用,不能再继续增加需求,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生产者可增加产量;随着潜在供应量的增加,期货市场供求关系逐渐缓和,期货价格逐渐下跌,这一方面对生产者又是一个明确的警示,不能再继续增加产量,另一方面期货价格下跌也会刺激需求。可见,这种超前性的期货价格机制能有效解决现货价格失真及生产滞后问题。
从以上价格形成机制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在存在期货市场的情况下形成的价格比只有现货市场的情况下形成的价格更接近理论上的均衡价格,期货价格对于现货价格的长期均衡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可以通过在蛛网模型中加进理性预期的因素,从而建立有理性预期的价格均衡模型而得以证明。
1.蛛网模型
对于预期在现货商品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现货市场的不稳定性问题的研究,最早是由伊齐基尔通过建立一个主要用于解释价格演进轨迹的蛛网模型来进行的。[8]该模型提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当人们根据现货价格预期未来价格时,市场可能是不稳定的。伊齐基尔假定,模型中所考虑的商品在短期内完全无弹性,也就是说,所考虑的时期可能定得如此之短,以致在这个时期内现有供给不能改变。因此,虽然实际收获有可能决定于生产者所预期的价格,但多数情况下是由需求所决定的。
蛛网模型由一个供求关系式构成:
Qdt=a-bPt 需求 (1)
Qst=c+dPt-1 供给 (2)
这一简单线性模型的主要特征在于:在t-1期间做出的供给决策是以当时的现货价格为依据的。令各期供求相等,就可以得出一个用来描述价格随时间演进的一阶线性差分方程:
解之,可得出价格随时间演进的轨迹:
可见此方程的解由两项组成,第一项为系统的长期均衡价格,就是说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价格并不会随时间变动;如果出现干扰,价格总会收敛于(a-c)/(d+b)。但是如果系统受到干扰,它也不会马上恢复到长期均衡状态。方程中的第二项是按照时期次数自乘的一个负数。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一项的取值不断地改变符号,从而使价格围绕其长期均衡值不断上下波动。实际上,|-d/b|<1,否则价格波动会越来越大,从而该系统就会被破坏。这时,只有当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时,稳定性条件才会得到满足。不过,即使满足了稳定性条件,在系统受到干扰后,仍会有逐步衰减的价格和产量波动。[9]
实际上,最早注意并说明蛛网原理所表述的供求波动的并不是伊齐基尔,他只不过是用了数学的方式加以表述而已。马克思在讨论利润平均化过程中的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时,就曾经指出过这种供求的延期调节问题。他说,供求绝不可能均衡,在连续的振荡过程中“偏离到一个方向的结果,会引起另一个方向的偏离”。[10]
2.适应性预期下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均衡
在蛛网模型中,农产品市场是不稳定的,如果只根据这种简单的模型来研究期货市场,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为解决这一问题,纳洛夫引入了适应性预期概念,建立了另一种类型的农产品市场模型,即传统农产品市场模型。这一模型由三个方程构成:
Qdt=a-bPt 需求 (5)
Qst=c+dP*t 供给 (6)
P*t-P*t-1=β[Pt-1-P*t-1] 0<β<1 适应性预期 (7)
这里,P*t是t-1时期持有的、对t时期价格的预期,β为适应性系数,表示价格适应新信息的速度。
这一假说的推理过程是:农民或其他经济当事人都有一个正常价格P*t的观念,他们根据最近的经验对此加以调整。如果实际价格超过预期价格,正常价格就会得到上调;反之,如果实际价格低于预期价格,则正常价格发生下调。如果β=1,公式(7)就被简化为伊齐基尔模型P*t=Pt-1。但是,系数β通常要小于1,当前信息对调整预期只能产生部分影响。随着β趋近于零,关于最近价格的信息在形成预期方面便越来越不受重视。
纳洛夫模型中的方程,也可以变换为求Pt的一阶差分方程,从而解出均衡价格轨迹:
Pt=(a-c)/(d+b)+[(-d/b-1)β+1]t (8)
此方程的解也是由两项组成的。第一项为系统的长期均衡,等同于蛛网模型系统中的均衡;第二项所描述的是动态响应。该系统的稳定性条件为:
|1+β(-d/b-1)|<1 (9)
这一条件比蛛网模型的稳定性条件|-d/b|<1更有可能得到满足。原因在于,参数β作为系统的制动器会使预期显得落后于得到的新信息。无论需求和供给的斜率如何,总能找到一个β值,它能使系统产生足够的滞后,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当β=1时,纳洛夫模型的稳定性条件,就会还原为蛛网模型的稳定性条件,但模型本身并不相同:纳洛夫模型不一定以振荡的方式来调整到均衡;如果β充分小的话,就有可能出现单调地向均衡收敛。
3.理性预期下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均衡
理性预期期货市场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理性预期的有库存的农业供给模型研究基础之上的。这种农业供给模型通常被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无商品库存的模型,另一种是有商品库存的模型。但作为期货市场理论基础的却是有库存的模型。
在现实生活中,农产品大多可以储存一段时间,因而分析有库存模型也更具实际意义。在存在库存的情况下,人们就会因为预期价格可能提高而保持存货,从而这种供给模型中实际上就已经包含投机因素在内。有库存的预期模型通常可以表示为:
Qdt=-bPt (10)
Qst=ct-1P*t+ηt (11)
I=α(tP*t+1-Pt) (12)
Qdt+It=Qst+It-1 (13)
t-1P*t=E[Pt/It-1] (14)
这里,It是t时期期末的存货量。在这套模型中,供求曲线中的外生变量和常数项均被省略,并假定误差项为序列不相关的。
在上面的预期模型中,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存货需求构成,而总供给则等于当前产量加上先前的存货。均衡条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述:存货变化等于当前产量超过消费需求的余额。按照假定,存货需求是从t到t+1期间预期价格提高的函数。穆斯曾通过对厌恶风险的预期效用最大化者的假定,导出这种关系。度量存货需求对预期价格变动敏感性的参数α,是乐意承担风险的程度和价格条件方差的函数。该系数随交易者风险偏好的减弱而缩小,也随价格条件方差的减小而缩小。当投机者对风险的态度为中性时,就有可能导出一个类似式(12)的方程,但这时保持存货仍会有递增的边际成本。
把消费需求、存货需求和供给方程代入均衡条件方程,就可以得出一个关于不同时期价格实际值和预期值,以及随即扰动的方程:
αtP*t+1-(a+b)Pt=(c+a)t-1P*t-αPt-1+ηt (15)
可以从这个方程式中导出下面的价格方程:
λ1Pt=λ1Pt-1+{1/[αλ1-(a+b)]}ηt (16)
这里,
而且0<λ1<1。
在上面这个价格方程中,即使在扰动没有显示出序列相关时,价格也同样会出现序列相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存货的存在修正了供给扰动的影响。这与不可储存的商品显然不同,一个正的供给冲击会影响现期消费和远期消费。可储存商品收获的增量并没有完全进入现期消费。投机者之所以愿意这样做,是因为好收成会使价格暂时降低,把存货保存到将来价格较好时再出售总会有利可图。这种做法通常具有抑制价格波动的作用,从而减少了价格波动。现期扰动的影响会延续到远期,导致价格运动的时序相关。这一模型表明:在短期内,投机存货需求在决定价格方面比流动供给和需求更为重要。当模型中的参数α大于参数b和c时,其所表明的正是这种情况。这也就意味着,在使用这个价格模型时,滞后价格系数λ1接近于1,价格服从随机波动。这个结论背后的直观意义是:如果投机者对价格差别特别敏感,他们的活动就会导致消除可预测的价格变动。在这种意义上,价格变动在短期内趋向于成为随机的;换言之,价格变动将表现为一个近乎随机走动的过程。
(三)仓储理论与期货的价格发现
沃金(Working)提出的仓储理论深入剖析了时间因素对于基差的影响,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期货市场中可以储存的商品的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为获取最大的仓储收益,应在储存或供应商品的时候使边际净持仓成本等于持仓阶段预期的价格变动,以此保证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边际净持仓成本包括边际仓储费用支出、边际风险成本和边际机会收益。其中,仓储费用支出是指存仓的实际成本,包括仓储设备、装卸费用、利息以及保险费支出,该笔费用的支出与存仓量的变化成正比。除非存仓量达到或超过仓储设备的存仓能力,通常情况下,边际仓储费用支出是一个恒量。风险成本是指由经济因素变化导致仓储商品价格变动带来的财务损失,随持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通常情况下,边际风险成本比较小,可以近似认为是一个恒量或忽略不计。边际机会收益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持仓量所带来的企业机会收益数量的增量,总的持仓机会收益会随存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市场整体存仓数量达到一定水平时,持仓的边际机会收益则为零。
仓储理论揭示了现货市场价格与期货市场价格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基差基本上受制于边际持仓成本,在临近交割期时,两个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价格趋于一致。这种价格关系基本上反映了人们对各种影响市场因素的预期以及现阶段和未来现货市场的供求关系,因此,期货市场具有很强的发现价格功能。
综上所述,预期价格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有一个专于和善于发现未来市场信息的有效机制。这只能由期货市场来完成。期货市场将蛛网定理的滞后调节功能转化为预先的引导功能。将个别生产者的简单估算转化为由成千上万专业人士参与竞争并最终得出的权威性的预期价格。
农产品期货市场提供了良好的预期价格信息,生产者的投资决定可以从中得到有力的依据。无论结合资源或者分配资源,其决定都不能仅仅取决于当前的价格,而应充分考虑期货市场所提供的未来价格。这种未来价格信息,正是精明的生产者的获利契机。而这种获利机会,又不断激发生产者的积极性,驱使他们调整资源,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推动市场从不均衡向均衡运行。
四 关于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
期货市场价格发现的意义重大,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一)国外关于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
萨缪尔逊认为投机者通过低买高卖的竞争性投机,稳定了价格。期货市场对整个经济中各个参与者福利的配置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然而在没有私人仓储存在的情况下,期货市场对生产者获得净福利,对消费者来说产生福利损失。考克斯发现有经验证据表明期货交易能够增加商品现货价格的信息量。他发现,当有期货交易时,价格充分反映了有用的市场信息,因此,它在某种程度上比现货市场更有效率。考克斯认为,期货交易能够改变反映在预期价格上的信息量,因为投机者在期货市场上的作用使价格信息量增加,而且那些不参与期货交易的人也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反映在期货价格中的市场信息。考克斯对美国的洋葱、土豆、猪脯、活牛以及冷冻橘汁期货市场进行研究得出了这些结论。
当非耐储藏商品合约被引入期货交易时,期货市场的远期定价功能显得更为重要。Peck强调了期货市场的远期定价功能,提出期货市场提供的远期价格信息有助于生产者形成生产决策。她认为远期价格可能对商品价格具有稳定作用,即期货市场通过交易者的仓储决策便利,减弱了价格波动;生产者使用期货价格能够减弱价格波动。这些结果与Gohnson早期曾提出的讨论是相似的。他认为,如果生产者根据相关远期价格做出他们的生产决定时,个人和产业都能获得一定的稳定性。Mckinnon和Turnovsky都认为,有效期货市场产生稳定现货价格的倾向,主要的福利增加在于对生产决定的影响。他们也认为,期货市场的引入可能对缓冲储备稳定机制是一种有效的、低成本的可选方法。
Jeremy Stein从理论上提出,随着更多的投机者的加入,价格不稳定也将增加。新的投机者改变了价格的信息内容,影响了现有交易者的反应。新的投机者的加入消减了已经存在的交易者所反映出的信息内容。Grossman认为,个人和社会运用期货市场的动机是从市场上信息灵通的交易者传送到信息不灵通的交易者的现货价格信息量的函数。他认为:当前现货市场信息灵通的企业在交易活动中把现货价格作为他们的信息函数,信息不灵通的企业用现货价格作为显示所有信息灵通交易者信息的统计量。然而,他认为,由于决定价格时,有许多随机因素,现货价格并不能完全显示信息灵通交易者的信息。随着期货交易的介入,信息灵通的交易者将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的信息传达给他们,这就是期货市场的信息角色,也就是价格发现功能。但是,他好像忽略了在决定期货价格时随机因素的影响以及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基本上同时被决定的因素的影响。
(二)国内关于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
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规范整顿,从2001年起我国期货市场逐渐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也得到了初步发挥。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刘庆富等利用信息共享模型与波动溢出效应模型对我国大豆和小麦的期货、现货市场之间的价格发现进行了多层次的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发现能力和运行效率正逐渐提高的结论;刘凤军等认为我国大豆期货市场的投机成分在减少,价格发现功能在提高,市场效率在提高;张树忠、李天忠、丁涛通过计算我国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并检验其与CPI的关系,发现我国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对CPI有先行指示作用;房瑞景等对中国玉米期货市场(DCE)价格发现功能进行实证研究,并与美国玉米期货市场(CBOT)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国内现货市场信息不够透明、现货商未能获取足够的市场信息进行及时的理性决策,是中、美玉米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有效性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杨晨辉、刘新梅、魏振祥等运用误差修正项模型和基于t分布的双变量EC-EGARCH(1,1)模型对我国玉米、白糖的期货、现货价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玉米和白糖的期货、现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和相互引导的关系,并且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引导强于现货市场对期货市场的引导。
[1] 〔美〕托马斯·A.海尔奈莫斯:《汤姆期货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第136页。
[2] 曲立峰:《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27页。
[3] 〔美〕托马斯·A.海尔奈莫斯:《汤姆期货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第339页。
[4] 田源:《中国期货市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第67页。
[5] 陶琲、李经谋等:《中国期货市场理论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第81页。
[6] 田源:《中国期货市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第67页。
[7] 陶琲、李经谋等:《中国期货市场理论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第81页,第95~98页。
[8] 〔美〕伊齐基尔:《蛛网原理》,《商业周期理论选读》,1951,第426页。
[9] 王济光:《商品期货交易的现货市场基础——理论、实证与政策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第126页。
[10]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212页。